研究生: |
王光宜 Wang,Kuang-i |
---|---|
論文名稱: |
明代女教書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Lin, Li-Y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9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婦女 、教育 、女教書 、貞節 、婦女史 、孝道 、教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傳統中國女教書的刊刻,歷經兩漢、唐、宋時期的發展,至明代愈臻成熟,不論朝廷或地方,官、私修女教書的刊刻品質與數量均達於鼎盛之階段。本文所探討的二十三本明代女教書,包括明人所編纂及明代所刊刻流傳的女教讀本,並有單行本或數種女訓讀本合輯的問世,不論其篇幅多寡,均為本文研析的對象,這其中除四本為官修外,餘皆為私修。
本文共分六章,除了緒論與結論外,首論明代女教書的類別及其成書背景,並以較宏觀的角度統計、分析各類女教書在體例與內容上的不同。本文發現女教書的編纂以后妃與士大夫的積極倡導很有關係。又不同體例的女教書,採一人一傳傳記體例的形式為數最多。尤其私修傳記體例的女教書,有多部蒐羅人物至明代中晚期,與同為傳記體的官修《古今列女傳》相較,更可瞭解明代女德典範的時代意涵。
第二章探討女教書的刊刻特色與流布概況,並對女教書閱讀市場的分佈作一蠡測。其中在刊刻方面,明代中期以來由於版刻技術的不斷改良以及社會經濟日趨繁榮的基礎上,採用《列女傳》形式的女教書進而有結合套色印刷與插圖版畫的刊本問世,這兩大雕印技術運用於女教書中,係前代所未有。而在這些插圖裏,可以發現多與園林景緻相互輝映,是其一大特色。這種圖文並茂的女教書,不僅可增加刻本的美觀,同時也可達到雅俗共賞之目的,並間接使粗通文墨的婦女易於接受《列女傳》等女教書作為其誦習的教本。
在女教書的流布方面,其中宮禁與藩屬女教書的流布,主要以官修為主,其他較著名的女教讀本,如《內訓》、《閨範》、《溫氏母訓》、《女四書》等較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外,其他流布於民間的女教書之流布全貌無法盡得。不過根據《古今圖書集成》所載明代方志或士人為婦女撰寫的墓誌銘等資料顯示,明代江南與靠近京城的地區,一方面文人儒士薈集,一方面書籍出版業相當繁盛,因此,士紳家族或家道殷盛的家庭大多鼓勵婦女讀書識字,其中以《列女傳》或《女誡》形式出版的女教書,仍然是受到普遍的推廣與重視,成為訓誡婦女立身處世的啟蒙教材。
第三章論述女教書所揭示的教化思想,分別從德性觀、貞節觀與才智觀三方面探析士人意圖建構的理想婦女形象之內涵。其中在德行觀與貞節觀上,明代女教書所主張的教化思想,一方面承襲前朝對婦女道德教育與家事教育的注重,一方面也增添了新的內涵。如在貞節觀中,明代女教典籍中對婦女貞節的提倡可謂不餘遺力,多充斥「其事雖甚難而跡多相類」的貞烈形象。但一些對當時有反省的士人,如呂坤、馮夢龍或汪氏等人則提出了士人眼中理想貞烈形象的意涵。即無論婦女選擇守節、殉節或死節,均應審慎酌量當時的情勢,倘若上有舅姑,下有幼子,婦女應當忍死守志,委屈圖全,以善盡「子道」與「母道」為先,方為士人認為婦女至高的「貞烈」典範。
至於就才智觀而言,女教書編者對於婦女進一步的詩詞之學,多以為徒長淫心,無補世道名教,故不表鼓勵。但士人對「閨智」的運用得當,尤其在古賢婦人展露「明識之見」抑或「臨難應變之智」上,則多予肯定。尤其在傳記體例的女教書中,可以發現歷代宣揚女子德範懿行的趨勢。其中,周代有才識的婦女在比例上多過歷朝,愈至後代則愈少見婦女展現明識賢達、輔佐夫君的才智。至於明代婦女在倉促危難之際所表露的臨難應變之智上,多呈現在「保全貞節」抑或「捨己全親」兩方面,可見士人對有智婦女的推崇,仍集中於嚴守貞節與延續夫族為主,比起先秦時代的婦女展現其明達智辯、深謀遠慮之識見,似顯狹隘
第四章考察明代婦女的禮教行為與女教書之間的關聯與影響。本文從明代朝野備極重視的「節」、「孝」兩方面作一分析,可以發現許多入志或入傳的孝女節婦,在其幼年或平時即已誦讀過《孝經》、《列女傳》等道德訓誡之書。其中,《列女傳》所輯錄當朝貞孝節烈的典範傳記,經由平日雙親的閨訓薰陶下,往往促使婦女耳濡目染之餘,深以烈婦孝女自許。或許《列女傳》等女教書所傳布的教化思想對社會並非全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但毋庸置疑的,透過《列女傳》等女教書的流布與明代社會文化的變遷相結合,對婦女思想與生活的影響實不容忽視。希望藉由本文的探析,可稍補明代婦女社會文化史的不足,並於深入瞭解明代婦德教育與女教書之間的關係略有助益。
文集、筆記、小說及其他:
唐‧鄭 氏,《女孝經》,收於明.陶宗儀,《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唐‧宋若華、宋若昭合撰,《女論語》,收於明.陶宗儀,《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宋‧司馬光,《家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
宋‧李 氏,《女戒》,收於明.呂坤,《閨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啟禎間新安泊如齋刊本重印,1994。
宋‧袁 采,《袁氏世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陶宗儀,《輟耕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第7編,台北:新興書局,1982。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釋思聰註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一冊,台北:國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至正元年(1341),中興路資福寺刊朱墨套印本,採經摺裝形式。
明‧不著撰人,《雙節錄》,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鈔本。
明‧王孟箕,《家訓o御下篇》,收於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o教女遺規》。
明‧王朗川,《言行彙纂》,收於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o教女遺規》。
明‧王節婦,《女範捷錄》,收於清.陳夢雷等輯,《古今圖書集成o閨媛典》,台北:鼎文書局,1985。
明‧王 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論文:
丁偉忠,〈明代的婦女教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3期。
王春瑜,〈論明代江南園林〉,《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王重民,〈套版印刷法起源於徽州說〉,收於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雕版印刷源流》中國印刷史料選輯之一,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2期。
王鍾翰,〈北京書肆記〉,收於清.葉德輝等著,《書林掌故》,九龍:孟氏圖書公司,1972。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衣若蘭,〈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6。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哲夫,〈明代版畫的發展與特色〉,收於《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1989。
吳燕娜,〈貞順節烈足夠嗎?由女兒書看古代對有智婦女之重視〉,《九州學刊》5:1,1992.7。
李東鄉,〈唐代傳奇小說叢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李美娟,〈正史列女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外文著作:
大木康,〈明末白話小說作者讀者〉,《明代史研究》第11號,1983。
中山八郎,〈明朝內廷女訓書〉,《明代史研究》第2號,1975。
酒井忠夫,〈明代日用類書庶民教育〉,收入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文教政策庶民教育》,東京:國土社,1958。
磯部彰,〈明末『西遊記』主體的受容層關研究--明代「古典的白話小說」讀者層問題〉,《集刊東洋學》第44號,1980。
大木康,《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0卷特輯號1,1991。
山崎純一,《教育中國女性史資料研究--女四書新婦譜》,東京:明治書院,1986。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豐島:國書刊行會,1972.12。
林維紅,"Chastity in Chinese Eyes:Nan-Nu Yu-Pieh,"《漢學研究》9:2(1991.12)。
Carlitz, Katherine N.,"The Social Uses of Female Virtu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u Zhuan," Late Imperial China ,12:2(1991.12).
Carlitz, Katherine N.,"Desire,Danger,and the Body: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Ming China," in Christina K. Gilmartin(eds.),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arlitz, Katherine N.,"Writing for Women and Writing for Oneself:Lu Kun¢s Gui Fan Tu Shuo(閨範圖說)and Shen YinYu(呻吟語),"《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版,新竹: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1997.5。
Furth,Charlotte,"The Patriarch's Legacy: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in Kwang-Ching Liu(eds.),Orthodox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Elvin,Mark, "Female Virtue and the State in China,"Past and Present,No.104(1984).
Handlin ,Joanna F.,"Lu Kun's New Audience:The Influence of Women's Literacy on Sixteenth Century Thought,"in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 (eds.),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Holmgren,Jennifer,"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13(1985.1).
Ko, Dorothy,"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Wome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1989.
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