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珮琪
論文名稱: 蘇軾杭州詩研究
指導教授: 沈秋雄
Shen, Chiu-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6頁
中文關鍵詞: 中國文學蘇軾杭州熙寧變法元祐更化蘇東坡烏臺詩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蘇軾曾說「居杭積五歲,自憶本杭人。」他很喜愛杭州,且在宋神宗熙寧四至七年(1071-1074),宋哲宗元祐四至六年(1089-1091)兩次到杭州。天性豪放浪漫的詩人到了山明水秀的杭州,自然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前後兩次在杭州,共寫了近五百首詩,極有研究價值。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研究範圍為蘇軾兩次杭州時期的詩作,而杭州時期的界定,乃自其離朝赴杭至離開杭州為止。據《蘇軾詩集》所載,蘇軾第一次通判杭州時,有詩三百四十九首;第二次蒞杭時,則有詩一百三十六首。這近五百(四百八十五)首詩,便是本篇論文的研究範圍。本研究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蘇軾赴杭的時代背景與心境〉、第三章〈蘇軾杭州詩的主題內涵〉、第四章〈蘇軾杭州詩的寫作技巧〉,第五章〈蘇軾杭州詩的藝術特色〉。第三節 蘇軾生平述略以宋史本傳為主,參以欒城集墓誌銘及前賢論述。第二章 蘇軾赴杭的時代背景與心境第一節 是首次赴杭的政治背景與蘇軾在杭的事蹟,提到當時的政治背景乃熙寧變法時期,蘇軾反對新法,乞請外調,惘然出京;他赴杭的心境乃充滿了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在杭州時期則因法便民,心情上則一面有懷才不遇之感,一面又憂國憂民。第二節 則談到他再次蒞杭的時代背景正是元祐更化、朋黨紛爭之時,他只好乞郡避謗,距上次十五年後再度蒞杭,頗有人生如夢之慨;這次任杭州太守,於政事多所建樹;因鄉親父老夾道歡迎他的來臨,蘇軾感動地說「江山故國,所至如歸。」心情上就像回到家一般。第三節 再就前後兩時期加以分析比較。蘇軾先後兩次到杭州,都是他自己請求的。他兩次來杭州的時間,正值熙寧改革與元祐更化的高潮時期。第一次是因為反對新法才請求外放,第二次卻是因為反對盡廢新法而丟掉垂手可得的錦繡前程。原因幾乎截然相反,結果都是貶官杭州,並且成為東坡政治上由盛至衰的兩個轉折點。元祐時期,蘇軾的地位、閱歷與十五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他飽經憂患,入世也深,不像過去那樣豪放浪漫,更多的是沈著與求實,政務上也較有建樹。第三章 蘇軾杭州詩的主題內涵------------------第一節 首次赴杭之詩作,依主題內涵分為十二類:一、 新法不便二、 百姓生活三、 個人遭遇四、 莊佛思想五、 文藝理論六、 生活情趣七、 興廢之慨八、 鄉土之思九、 兄弟之情十、 師友之誼十一、 方外之交十二、 山水紀遊第二節 二度杭州之詩作,分為九類:一、 政務紀實二、 自抒感懷三、 莊佛思想四、 生活情趣五、 鄉土之思六、 兄弟之情七、 交遊唱和八、 方外之交九、 山水紀遊第三節為分析比較第四章 蘇軾杭州詩的寫作技巧第一節 詩畫一律,天工清新蘇軾詩曾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又云:「蘇子作詩如見畫」,可見他認為詩畫有許多共相!此節即討論蘇軾詩中所運用的詩畫共通的技巧:一、 敷彩設色二、 典型概括三、 對比映襯四、 白描顯真第二節 隨物賦形,意象活現蘇軾善於體物,自評文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又非常重視意象的建構,在他的詩中,已經指出了藝術傳達中意象生動靈活的關鍵: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此節試析蘇軾如何運用技巧創造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一、 比喻巧妙二、 擬人生情三、 動態傳神四、 疊字修辭第三節 以故為新,化俗為雅在第三章裏,已討論過蘇軾詩中生活化的題材;故本節擬就「化用前人詩句」及「以口語入詩」兩方面來探究東坡的「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思想:第五章 蘇軾杭州詩的藝術特色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辯》指責整個宋代詩壇:「近代諸公(案指蘇、黃)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然而這正是宋詩的特點,而蘇軾又堪稱宋詩的最高代表,那麼該如何評價蘇詩呢?本節試以「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加上蘇軾擅長的「以諧謔為詩」來探究蘇軾杭州詩的藝術特色。第一節 以文為詩趙翼云:「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成一代之大觀。」指出蘇軾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把「以文為詩」的特色發展得更加淋漓盡致,成為北宋一朝詩歌的大觀。「以文字為詩」、「以文為詩」,簡單的說就是以散文為詩,具體表現在詩歌創作上便是:詩中參雜議論(即所謂「以議論為詩」。故「以文字為詩」與「以議論為詩」事實上密不可分)、詩中運用鋪敘手法以及詩歌形式的散文化等。一、 以才學為詩東坡雜取經傳子史,融鑄於詩中,所謂「坡公熟於莊、列、諸子及漢、魏、晉、唐諸史,故隨所遇輒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臨時檢書者所能辦也。」、「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鎔鑄。」,在東坡援經摭史,用典使事於詩中時,也把辭賦中「聚事類義」的特色用到詩中來,用以極言申說、反覆形容詩人所要說明的事或物。二、 以議論為詩以「詩中參雜議論」來說,有兩種經常為人們所忽略的情況,一是散文化的議論本身往往也充滿了生動的形象,而非枯燥乏味的說教,特別是當它們被以比喻的手法表現的時候;其次,散文化的議論本身往往有助於突出詩歌作者本人的形象,進而彰顯詩歌作品的效果。蘇詩議論的第一個長處在於能自覺地,成功地借助形象,在形象中生動自然地使自己的傾向流出。其中,有些形象是眼前的實景,或是作者想像中的物像。蘇詩議論的第二個好處即在議論的本身,或警闢透徹富有哲理,或幽默生動富有諷刺性,或故作翻案語與前人頡頏。三、 以諧謔為詩文人於其作品中夾雜詼諧之語,一方面固由於其人個性風趣,一方面也顯示其人才力有餘。這兩項條件東坡皆具備,故東坡詩中多諧謔語,形成一種特色。在我國古代文人中,蘇軾是極富於幽默感的一個。載於歷代筆記、雜記、詩話、詞話中,流傳至今的、關於他的趣聞軼事,也是最豐富的。這種幽默感,泛溢到他的詩、詞、文、賦中來,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鮮明的審美趣味—諧趣。第六章 結論蘇軾前後兩次居杭的詩風並不完全相同,以詩的數量來說,熙寧年間較多產。也許是年齡的關係,而且政治遭遇不同、思想變化、心情差異,這些皆是造成作品產量、風貌有所差別的原因。總之,不僅作品數量減少,內容也不及首次倅杭時精采、多樣化。但這兩個時期的詩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政治社會性較強。詩的寫作技巧、藝術特色方面,兩個時期大同小異。詩人也喜愛杭州這地方,山光水色;甚至在離杭後,還常常夢到杭州、西湖,將之當成自己的故鄉,還說「前生我已到杭州」,覺得與杭州特別有緣。

    蘇軾杭州詩研究 目次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1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3第三節 蘇軾生平述略……………………………………5第二章 蘇軾赴杭的時代背景與心境……………7第一節 首次赴杭…………………………………………7一、 政治背景與蘇軾赴杭的心境………………………………7(一) 熙寧變法………………………………………………… 7(二) 惘然出京…………………………………………………16二、 杭州時期的蘇軾…………………………………………19(一) 在杭州的事蹟-因法便民………………………………19(二)在杭州的心境-懷才不遇,憂國憂民……………………22第二節 二度杭州…………………………………………25一、 政治背景與蘇軾赴杭的心境……………………………25(一)元祐更化、朋黨紛爭………………………………………25(二)乞郡避謗、人生如夢………………………………………31二、 杭州時期的蘇軾………………………………………………34(一)在杭州的事蹟-救災與水利…………………………34(二)在杭州的心境-所至如歸,寄情山水……………………41第三節 分析比較…………………………………………43第三章 蘇軾杭州詩的主題內涵-----------------…………………49第一節 首次赴杭之詩作………………………………50一、新法不便………………………………………………………51二、百姓生活………………………………………………………66三、個人遭遇………………………………………………………77四、莊佛思想………………………………………………………94五、文藝理論………………………………………………………106六、生活情趣………………………………………………………112七、興廢之慨………………………………………………………118八、鄉土之思………………………………………………………122九、兄弟之情………………………………………………………126十、師友之誼………………………………………………………134十一、方外之交…… …………………………………………145十二、山水紀遊……………………………………………………153第二節 二度杭州之詩作…………………………………163一、政務紀實……………………………………………………164二、自抒感懷………………………………………………………166三、莊佛思想………………………………………………………171四、生活情趣………………………………………………………174五、鄉土之思………………………………………………………181六、兄弟之情………………………………………………………183七、交遊唱和………………………………………………………186八、方外之交………………………………………………………194九、山水紀遊………………………………………………………198第三節 分析比較…………………………………………200第四章 蘇軾杭州詩的寫作技巧…………………205第一節 詩畫一律,天工清新……………………………206一、敷彩設色………………………………………………………207二、典型概括………………………………………………………214三、對比映襯………………………………………………………217四、白描顯真………………………………………………………220第二節 隨物賦形,意象活現……………………………224一、比喻巧妙………………………………………………………225二、擬人生情………………………………………………………232三、動態傳神………………………………………………………235四、疊字修辭………………………………………………………239第三節 以故為新,化俗為雅……………………………242一、化用前人詩句…………………………………………………242二、以口語入詩……………………………………………………250第五章 蘇軾杭州詩的藝術特色…………………253第一節 以文為詩…………………………………………254第二節 以才學為詩………………………………………268第三節 以議論為詩………………………………………277第四節 以諧謔為詩………………………………………287第六章 結論………………………………………297參考書目……………………………………………301

    參考書目專書一、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4一版三刷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87.10一版三刷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9初版蘇軾撰,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9初版蘇軾《東坡題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10初版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收錄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四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11初版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初版王保珍《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8.8初版劉維崇《蘇軾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2初版曾棗莊《蘇軾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9初版梁廷柟《東坡事類》(上、中、下),台北:廣文書局,1981.12初版太田次男著、譚繼山譯《天才詩人蘇東坡》,台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83.12初版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7三版史良昭《浪跡東坡路》,香港:中華書局,1990.1初版王水照《蘇軾》,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1初版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5初版洪亮《蘇東坡新傳》,台北:國際村,1993.12初版黃篤書《千古奇才&蘇東坡全傳》,台北:國際村文庫,1995.10初版曾棗莊《三蘇傳-理想與現實》,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6初版門冀華《文壇巨擘—蘇東坡》,台北:召文社,1998.9初版蕭屏東《蘇東坡筆記》,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8初版顏中其編註《蘇東坡軼事匯編》,長沙:岳麓書院,1984.5初版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4初版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12初版蘇軾研究學會編《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5初版朱靖華《蘇軾新論》,濟南:齊魯書社,1983.11初版朱靖華《蘇軾新評》,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12初版王水照《蘇軾論稿》,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12初版凌琴如《蘇軾思想探討》,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11二版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2初版范軍《蘇東坡的人生哲學—曠達人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9初版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90.5初版徐中玉《論蘇軾的創作經驗》,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9初版王世德《儒道佛美學的融合—蘇軾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四川:重慶出版社,1993.6初版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8初版顏中其《蘇軾論文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5初版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9初版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研究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3初版蘇軾研究學會編《論蘇軾嶺南詩及其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11初版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1初版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初版吳鷺山、夏承燾、蕭湄合編《蘇軾詩選註》,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4初版西南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東坡選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初版李裕康注《蘇軾論書選注》,上海: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11初版徐中玉《蘇東坡文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6初版周慧珍《蘇軾文選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6初版曾棗莊《蘇軾詩文詞選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6初版王水照、王宣湲《蘇軾詩詞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初版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3初版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1991.10初版張福慶《蘇軾詩詞名篇詳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12初版吳子厚《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作品賞析》,台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1993.2初版徐續選注《蘇軾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9初版九刷二、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3初版朱師守亮《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8初版二刷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8初版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1.2四版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1.2四版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1.2四版元.脫脫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2四版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9宋.徐自明撰,王端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12初版清.畢沅《續資治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初版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2初版宋.程大昌《演繁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6初版張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7.2再版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12三版黃師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3十版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8初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6初版清聖祖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10一版五刷楊倫輯《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1981.5初版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3初版劉禹錫《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初版宋.朋九萬撰《烏臺詩案》,收錄於王雲五編《函海》第六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2三、嚴恩紋《宋詩概論》,台北:華國出版社,1956.10初版張隆延《中國文學史論集(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社,1958.4初版薛礪若《宋詞通論第三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8.5初版宋.方岳等《古今詩話叢編-深雪偶談、雪濤小書、東坡詩話錄、詩談》,台北:廣文書局,1971.9初版鄭騫《景午叢編(下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3初版張樸民《唐宋八大家評傳》,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74.4初版汪中編《方東樹評今體詩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5初版費海璣《文學研究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11初版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4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10初版吳其敏《文史小札》,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5初版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9初版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79.6初版梁昆《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5出版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11初版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7初版張白山《宋詩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初版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9初版于忠善編《歷代文人論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4初版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1985.6初版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8一版七印張健《文學批評論集》,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85.10初版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1985.10初版華諾文學編譯組《文學理論資料匯編—美學、戲劇、藝術、流派、形象思維、意識型態、內容形式、批評鑑賞》,台北:華諾文化事業公司,1985.10初版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6.1一版五印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1一版六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6初版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0初版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7.4一版八印王子武《中國詩律研究》,台北:文津,1987.8初版劉繼才《唐宋詩詞論稿》,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1初版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一)(二)(三),高雄:復文出版社,1988.5初版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11初版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卷一至卷六,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2初版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3初版朱光潛《詩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3初版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8初版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0.8一版二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8初版古清遠《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9初版孫欽善、曾棗莊、安平秋、倪其心、劉琳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10初版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10第三次印行劉若愚著,韓鐵椿、蔣小雯譯《中國詩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11初版胡曉明著《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房,1992.6初版劉文剛《宋代的隱士與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10初版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1初版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10初版周振甫《詩詞例話》,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5初版李栖《兩宋題畫詩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7初版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3初版范況《中國詩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5二版一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主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5初版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9初版張思齊《詩文批評中的對偶範疇》,台北:文津,1995.9初版李德超《詩學新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12初版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初版鍾美玲《北宋四大家理趣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7初版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9初版羅聯添《唐代四家詩文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12初版劉揚忠《崇文盛世—中國文學通覽宋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3初版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10初版四、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60.12初版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1.10初版清.陳衍《石遺室詩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1.10初版清.吳景旭撰《歷代詩話》,台北:世界書局,1961.10初版清.沈德潛著《說詩晬語》,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10初版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收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11初版宋.陳善《捫蝨新話》,上海:上海書店,1990.9初版清.厲鶚編《宋詩紀事》,台北:鼎文書局,1971.3初版清.陸心源編《宋詩紀事補遺》,台北:鼎文書局,1971.9初版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8初版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12初版丁仲祜編《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5初版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上、中、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5初版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一)、(二),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1初版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中、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7初版常振國、降雲《歷代詩話論作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9初版五、丁嬰編選《中國歷代詩選》,香港:上海書局,1960.6初版陳邦賢《自勉齋隨筆》,台北:世界書局,1967.9初版疏影《歷代梅花詩選》,台北:超藝,1976.10初版姜伯純《中國文學名著欣賞》,台北:莊嚴出版社,1979.5初版王榮初《西湖詩詞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2一版二刷張夢機選,張仁青、林茂雄注《唐宋詩髓》,台北:明文書局,1980.10三版吳熊和、蔡又江、陸堅《唐宋詩詞探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9初版陳香《禪詩別裁》,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8初版君實編著《中國山水田園詩詞選》,台北:純真出版社,1982.9初版江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詩篇》,台北:莊嚴出版社,1983.5初版暨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編著《中國歷代詩歌名篇賞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6初版陳香《梅詩九百首》,台北:國家出版社,1985.10初版徐放《宋詩新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1986.10初版林雍中、李振興、鄭孝美、劉超塵編《歷代旅遊詩賞析》,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6.12初版錢仲聯選,錢學增著《宋詩三百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初版馬步瀛《唐宋詩舉要》,台北:宏業書局,1987.10再版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名家鑑賞宋詩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8.5初版傅庚生、傅光《百家唐宋詩新話》,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5初版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台灣版)1990.9初版潘麗珠《詩筆映千古—唐宋詩選粹》,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1.1初版于民、孫通海選注《宋元明美學名言名篇選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2初版金性堯《宋詩三百首》,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4一版二刷陳達凱《宋詩選》香港九龍:中華書局,1991.10初版田軍、馬奕、綠冰主編《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12初版殷光熹《宋詩名篇賞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2.3初版陳衍評點、曹中孚校注《宋詩精華錄》,四川:巴蜀書社,1992.3初版葛世奇、楊春鼎《歷代詠花詩詞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9初版鄧南.陳明貞選注《宋詩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11初版王錫九《宋代的七言古詩(北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1初版李淼編《禪詩三百首譯析》,三重:祺齡出版社,1994.12初版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台北:漢研色藝,1996.2初版陳友冰、楊福生《宋代絕句賞析》,台北:正中,1996.8初版六、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書局,1970.11初版孟瑤《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7.8初版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台北:開明書店,1979.8初版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初版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中國文學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86.7初版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初版吳組緗、沈天佑《宋元文學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5初版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2再版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4初版華正書局編輯部《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7初版成復旺等著《中國文學理論史》(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9初版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3初版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10初版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4初版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1995.8初版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7初版蕭榮華《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4初版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9初版七、梁容若《文學十家傳》,台中:東海大學,1966.8初版樸人《詩人生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3初版沈聖時《中國詩人》,台南:勉出版社,1978.6初版張樸民《唐宋八大家評傳》,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78.9再版鄭惠文《中國文學家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79.3初版王序《中國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10初版陳春城《歷代名作家傳》,高雄:河畔出版社,1982.2初版吳熊和等《十大詞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初版馬茂元主編《十大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初版簡錦松《初刻唐宋詩人檔案》,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6初版八、戴麗珠《詩與畫》,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7初版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2初版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6初版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7.12四版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 1989.8台灣初版蕭世杰《古詩文審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5初版姚瀛艇主編《宋代研究叢書-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2初版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二刷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宋代文化研究資料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二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12初版張海鷗《中華雅風美俗叢書之五-兩宋雅韻》,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3.10初版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8初版霍然《宋代美學思潮》,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8初版九、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開拓,1965.8初版日.宇野精一主編,邱啟譯,台北:幼獅文化公司,《中國思想之研究》,1977.9再版。宇野精一主編,邱棨譯之《中國思想之研究》第二冊《道家與道家思想》(台北:幼獅文化,1978再版)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12再版胡適之《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4台十版中村、元等《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4.5初版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一版四刷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8初版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12初版《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0.3初版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吉林:長春出版社,1990.12初版南懷瑾《禪宗與道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3初版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初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文學與佛學關係》,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94.4初版十、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木鐸出版社,1963.5初版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二、五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出版,1964.10初版鄭元山、龔延明、林正秋《杭州與西湖史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初版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初版鍾毓龍《說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7初版浙江人民出版社編《杭州名勝大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2初版許承組《西湖漁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初版李文芳《中國名勝索引》北京:中國旅遊,1987.2初版閻崇年《中國歷代都城宮苑》北京:紫禁城出版,1987.6初版屠龍《蘇杭遊蹤》香港:雅苑,1987.12初版杭州歷史叢編《吳越首府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初版葛曉音《中國名勝與歷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初版杭州歷史叢編編輯委員會編《隋唐名郡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初版杭州市地名委員會蘇公室編《杭州市地名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4初版十一、宋.孟元老等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部新編《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62.5初版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10初版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第三編,臺北:新興書局,1974.5,冊二。宋.吳自牧撰《夢梁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初版宋.朱彧《萍州可談》,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零三八,1986.3初版。宋.陳鵠《耆舊續聞》,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一零三九。十二、昌彼德、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一至六冊),台北:鼎文書局,1986.7增訂二版《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初版黃師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12增訂五版王洪、方廣錩《中國禪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6初版《歷代詩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9初版李國玲編纂《宋人傳記資料引索引補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8初版《辭源》(大陸版),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5台灣初版十四刷學位論文洪耦欽《蘇東坡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9何金蘭《蘇東坡與秦少游》,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江正誠《蘇軾之生平及其文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宋丘龍《蘇軾和陶詩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洪瑀欽《蘇東坡文學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劉智濬《蘇軾與莊子─東坡文學作品中的莊子思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江惜美《烏臺詩案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張尹炫《蘇軾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黃美娥《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張尹炫《東坡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陳英姬《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李栖《宋題畫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博士論文,1991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鄭文倩《蘇軾藝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黃惠菁《東坡文藝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戴伶娟《蘇軾題畫詩藝術技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謝惠芳《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史國興《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林秀珍《北宋園林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論文集中之論文曾棗莊〈論蘇軾政治主張的一致性〉,《文學評論叢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7:233~251吳桂就〈蘇軾的政治主張及其民生觀〉,《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濟南:齊魯書社,1980.8:235~256左松超〈莊子與文學〉,《古典文學第三集》,台北: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81:31~43吳枝培〈讀蘇軾的題畫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1983.2:192~207張文勛〈老莊的美學思想及其影響〉,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1~23漆緒邦〈自然之道與”以自然之為美”—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探討之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1~23敬之〈詩文為何不可多改〉,《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23鄧喬彬〈詩畫與虛實—論我國詩畫批評標準的成因〉,《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24~45吳功正〈我國古典風格理論概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47~61王卓〈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61吳枝培〈讀蘇軾的題畫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4:192~207王可平〈”情景交融”與山水文學—我國古代山水文學發達原因初探之一〉,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220~230劉文剛〈試論我國古代詩論的美學特色〉,《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48~71張連第、趙廣林〈詩味說的形成和發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1985.6:73~87蔡鍾翔〈古代文學理論中的自然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89~102熊薪耕〈蘇軾的傳神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117~128呂仁〈宋詩為何較少觸及時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257〔日〕松浦友久撰,蔣寅譯〈中國詩的性格〉,《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05~215敬子〈詩為活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70陸曉光〈”窮而後工”:對中國傳統文藝思想中一個重要命題的考查與反思—兼論文學家痛苦經歷與創作才能發展的特殊關係〉,《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77~106張風〈作詩,不可無我〉,《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170〔法〕保爾.戴密微 錢林森譯〈禪與中國詩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1988.9:171~184陳良運〈略論”言不盡意”及其它〉,《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41~55豐坤武〈”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對《莊子》兩個命題美學屬性的質疑〉,《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編,1989.12:56~68唐玲玲〈蘇軾貶儋時期的心需修養與藝術情趣〉,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1.5期:11~26劉乃昌〈簡論蘇軾的思想〉,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1.5期:41~45朱德才〈一以貫之的蘇詩”本色”〉,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1.5期:174~178李文澤〈宋代茶文化閒話〉,《國際宋代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10:118~126朱良志〈論古代中國美學的“虛靜”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五輯,1991.10:161~193莫礪鋒〈論宋詩的「以俗為雅」及其背景〉,《國際宋代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10:345~359王水照〈宋代詩歌的藝術特點與教訓〉,《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10:150沈師秋雄〈《甌北詩話》及其對東坡詩的評論〉,《鶴山趙鍾業先生停年退任紀念論叢》,韓國,1999:239-253期刊論文台灣部分嚴恩紋〈東坡詩分期之檢討〉,責善,1941.4,2卷2期:21-27王世昭〈三蘇與一王〉,中國文人新論,1953.10:4韓名銅〈蘇東坡的文字獄〉,暢流1955.3,11卷2期:3-4雪濤〈蘇東坡的少年時代〉,暢流,1955.9,12卷3期:5-7雪濤〈蘇東坡的浪漫時代〉,暢流,1955.10,12卷5期:8雪濤〈蘇東坡與西子湖〉,暢流,1955.11,12卷6期:6刁抱石〈湖畔詩人—蘇東坡〉,自由人,1956.6,4版:79醉漢〈蘇東坡與酒〉,中華日報,1958.4,6版:82磊庵〈蘇東坡的花癖〉,中央日報,1959.4,7版:77黎淦林〈蘇東坡的一生〉,星島日報,1960.9,8版:125陳幼睿〈「宋詩話敘錄」目錄〉,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1961.6,5期:93一士〈閒話蘇東坡〉,星島日報,1962.12,11版:58西鳳〈蘇東坡皂幽默故事〉,星島日報,1962.12,17版:59樸人〈東坡與朝雲〉,中央日報,1963.2,6版:72蘇雨〈三蘇的文學思想〉,建設,1963.12,12卷7期:11黃吾實〈東坡詩注述〉,韋國,1963.12,4期:135-140沁園醉客〈東坡戲句〉,星島日報,1965.4,10版:84陳香〈蘇東坡詩中的色澤美(上)〉,中央日報,1966.8.19:9版陳香〈蘇東坡詩中的色澤美(下)〉,中央日報,1966.8.20:9版風人〈蘇東坡詩的幽默〉,中央日報,1966.8.21:8版楊胤宗〈東坡詩中數事〉,建設,1966.11,15卷6期:34-36武林人〈東坡與西湖〉,聯合周刊,1967.3期:71費海璣〈蘇東坡的人生觀〉,幼獅月刊,1967.9,26卷3期:16-20張健〈陶潛蘇辛與菊〉,現代文學,1967.12,33卷:19味根〈蘇東坡的逸聞與軼事(上)〉,古今談,1968.5,5卷8期:5-8味根〈蘇東坡的逸聞與軼事(下)〉,古今談,1968.6,14卷16期:14-16易蘇民〈蘇軾生辰考〉,實踐家政學報,1969.3,2期:169-183陶希聖〈范滂與蘇軾〉,中央日報,1970.3.3:13版琦君〈「大江東去」話東坡〉,純文學,1970.3,7卷3期:92-100。曹樹銘〈蘇東坡與佛道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70.10,3卷3/4期:34-55胥端甫〈東坡家庭與烏臺詩案(上)〉,中華詩學,1970.11,3卷6期:37-43禚夢庵〈盛世詩人蘇東坡〉,中華詩學,1970.11,3卷6期:44-51顧孟坪〈才氣橫溢的蘇軾〉,生力月刊,1970.11,4卷38期:18-21胥端甫〈東坡家庭與烏臺詩案(中)〉,中華詩學,1970.12,4卷1期:26-31杜崇法〈談蘇東坡〉,醒獅,1971.3,9卷3期:14-15糕夢庵〈讀東坡詩詞偶得〉,中國詩學,1971.9,5卷4期:55~56林政華〈讀蘇東坡墓誌銘及宋史蘇軾傳札記〉,書目季刊,1971.12,6卷2期:94-96于大成〈東坡詩詞中的自我表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2.5,4卷2期:30~32蘇雪林〈蘇詩之幽默趣味〉,暢流,1972.5,45卷7期:52蘇雪林〈蘇詩之以文為詩善發議論〉,暢流,1972.6,45卷9期:59蘇雪林〈蘇詩之喜用擬人法以童心觀世界—東坡詩論之二〉,暢流,1972.6,45卷8期:54~60蘇雪林〈蘇詩之詞達氣暢筆端有舌〉,暢流,1972.7,45卷10期:61蘇雪林〈蘇詩之富於哲理〉,暢流,1972.7,45卷11期:63蘇雪林〈蘇詩之用小說俗諺及眼前典故〉,暢流,1972.8,45卷12期:65周世輔〈論蘇東坡的哲學思想〉,建設,1972.8,21卷3期:32蔣勵材〈蘇東坡的一生厄運〉,建設,1972.8,21卷3期:33-35菊韻〈文壇怪傑—蘇東坡〉,今日中國,1973.2,32期:136-149黃癸楠〈蘇東坡〉,中國文選,1973.2,70期:137-149陳宗敏〈蘇東坡的性格與人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3.4,6卷4期:61-66杜若〈二蘇〉,台肥月刊,1973.5,14卷6期:1陳寶條〈白居易的社會詩論〉,中國詩季刊,1973.6,4卷2期:1~15張健〈蘇軾的文學批評研究〉,文史哲學報,1973.6,22期:169-262陳香〈蘇軾詩中用字的技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3.6,6卷6期:44-46敖培才〈蘇軾與杭州及其詩〉,浙江月刊,1973.6,5卷6期:9-10陳宗敏〈蘇東坡的生平事蹟〉,花蓮師專學報,1973.6,5期:289-316朱傳譽〈蘇軾與言禍〉,談翻譯,1973.8:1陳宗敏〈蘇東坡的書畫〉,中華文化復月刊,1973.9,6卷9期:57-59林宗霖〈全能作家蘇軾〉,勵進,1973.10,332期︰66-71唐潤鈿〈全能文豪—蘇東坡〉,文壇,1973.11,161期:128-147陳宗敏〈蘇東坡的生活與嗜好(上)〉,民主憲政,1973.11,45卷2期:20-21陳宗敏〈蘇東坡的生活與嗜好(中)〉,民主憲政,1973.12,45卷3期:23-24陳宗敏〈蘇東坡的生活與嗜好(下)〉,民主憲政,1973.12,45卷4期:25-27菊韻〈文壇怪傑—蘇東坡〉,今日中國,1973.12,32期:136-149皮大慧〈蘇東坡與西菩提寺〉,浙江月刊,1974.4,6期:20陳宗敏〈蘇東坡的文學評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4.6,77卷6期:54-55胡信田〈蘇東坡的性格與為人〉,內明,1974.6,27期:37-39東坡〈東坡詩卷〉,藝壇,1974.6,75期:34-39劉啟華〈蘇軾之「詩」「書」「畫」〉,古今談,1974.7,111期:16-17胡信田〈意境超邁的蘇東坡〉,獅子吼,1974.11,13卷11期:26-28王壯為〈北宋的忠盡書家—歐陽修、蔡襄、蘇軾〉,中央月刊1975.1,7卷3期:174-179洪慧貞〈閒話東坡〉,文藝,1975.2,68期:99-113林語堂〈閒話東坡〉,中央日報,1975.5,3版:70戴麗珠〈蘇東坡論書法〉,幼獅月刊,1975.5,43卷5期:45~47江正誠〈漫談蘇軾〉暢流,1975.8,51卷12期:16-19陳應龍〈蘇東坡宦途多險獄中賦詩〉,藝文誌,1975.9,120期:55-58江正誠〈蘇軾的書法及其書論〉,幼獅月刊,1976.2,43卷2期:60-64費海璣〈夙夜求治的蘇東坡〉,醒獅,1976.2,14卷2期:17-18黃淑賢〈三蘇學養探源〉,新埔學報,1976.3,2期:15-83禚夢庵〈蘇東坡詩文與中國文化〉,中外雜誌,1976.4,19卷4期:81李杏〈Su Tung-po,Literary Genius of China〉,Asian Culture Quarterly,1976春,4:1:48-63戴麗珠〈蘇東坡與詩畫合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76.6,20期:936-1040江正誠〈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上)〉,藝文誌,1976.9,132期:54-58江正誠〈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下)〉,藝文誌,1976.10,133期:57-61王藩庭〈春娘朝雲與蘇東坡〉,暢流,1976.11,134期:54沈純英〈蘇東坡與杭州西湖〉,浙江月刊,1977.1,9卷1期:5-6陳宗敏〈蘇東坡的書畫〉,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3,6卷9期:57~59戴麗珠〈論東坡詩畫理論及其影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3,10卷3期:59-63江正誠〈蘇東坡的書法及其畫論〉,藝文誌,1977.4,139期:55-59戴麗珠〈蘇東坡詩論〉中華復興月刊,1977.4,10卷4期:74-77陳立文〈我所欣賞的詩人與詩—晚唐的李商隱、杜牧、西湖騷客白居易、蘇東坡〉,中華文藝,1977.5,13卷3期:92-99趙知人〈蘇詩欣賞〉,暢流,1977.6,55卷8期:61-62朱榮智〈通達自適的蘇東坡〉,明道文藝,1977.9,18期:63-67陳香〈蘇東坡的多彩多姿生活〉,明道文藝,1977.9,18期:54-62方延豪〈墨竹畫大家文同與蘇軾〉,藝文誌,1977.12,147期:58-60張之淦〈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質正〉,大陸雜誌,1977.12,55卷6期:247-269蔚青〈蘇東坡與劉貢父互相作弄吃三白〉,大華晚報,1978.1.20:7版戴樸庵〈蘇東坡與杭州〉,浙江月刊,1978.1,5卷6期:8-20謝顗〈行雲流水莫不天機—淺話東坡〉,讀書人,1978.1,1卷1期:20-22林蔥〈歌迷蘇軾〉,藝文誌,1978.2,149期:60-62吳其敏〈「東坡肉」與「三白飯」〉,文史小札,1978.5期,:79黃偉達〈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文藝復興,1978.12,98期:41-44江正誠〈漫談蘇軾〉,藝文誌,1979.5-6,164-165期:38-42程之行〈談談蘇軾和有關蘇軾的傳記〉,出版與研究,1979.9,35期:24-30張垣鐸〈天容海色一東坡〉,南臺工專學報,1979.12,1期:14-28張樸民〈泛論蘇東坡的詩〉,自由談,1980.3,31卷3期:19-28吳頤平〈蘇東坡尚友陶靖節〉,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980.6,9期:281-289宋丘龍〈蘇軾評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0.10,13卷10期:64-68黃清樂〈宋代文豪蘇東坡〉,建設,1980.10,29卷5期:27-35羅敬之〈蘇東坡的詩及其為人性格〉,華學月刊,1981.1,109期:48-57。方延豪〈蘇東坡評價〉,中華復興月刊,1981.1,14卷1期:71-76蔡惠明〈蘇東坡的佛教因緣〉,香港佛教,1981.3,249/250期:26杜若〈蘇東坡‧佛教〉,中國佛教,1982.1,26卷4期:46-49彭國棟〈宋代詩家蘇東坡〉,民族晚報,1982.3.16:11版袁保新〈文哲零縑〉,鵝湖,1982.6,7卷12期:45~47龔鵬程〈釋「學詩如參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中國學術月刊,1983.6,5期:115~ 181王夢鷗〈蘇軾談「錢」及其「了然」說〉東方雜誌,1984.5,17卷11期:26-28雄獅美術編輯部〈瀟灑跌宕的蘇東坡〉,雄獅美術,1984.6,160期:80-81鹿憶鹿〈從東坡詩詞看其性情襟抱〉,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1,18卷1期:25-27丘榮襄〈林語堂與蘇東坡:我讀《蘇東坡傳》〉,文訊月刊,1985.2,16期:208-209謝雲飛〈中國文學之藝術性表現手法初探〉,中國學術月刊,1985.6,7期:115~147陳師新雄〈從蘇東坡的小學造詣看他在詩學上的表現〉,古典文學,1985.8,冊7(上):531-555黃博靖〈通達自適的蘇東坡〉,反攻月刊,1985.9,447期:51-53陳香〈蘇軾與道潛〉東方雜誌,1986.3,19卷9期:76-78戴麗珠〈北宋文豪蘇東坡〉,幼獅月刊,1987.3,411期:12-20黃永武〈古典詩中的具象作用〉,中外文學,1981.5,9卷12期:4-19傅申〈天下第一蘇東坡〉,大成,1987.4,161期:7-11陳雄勳〈蘇軾傳〉,中國工商學報,1987.5,8期:1-4石叔明〈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東坡論書及其墨〉,故宮文物月刊,1987.7,5卷4期:122-127郎紹君〈詩畫一律的內涵與外延:蘇軾與中國繪畫美學〉,中國美術,1988.6,9期:19-36劉昭明〈東坡與朝雲〉,國文天地,1988.11,4卷6期:58-63王建生〈趙甌北的文學批評:論蘇軾〉中國文化月刊,1989.1,111期:30-40謝燕鳴〈一代文宗蘇東坡—上〉,廣東文獻,1989.3,19卷1期:91-94李錦全〈讀東坡詩詞記蘇軾的人生旨趣〉,國文天地,1989.4,4卷11期:40-43連文萍〈蘇辛話酒〉,東方雜誌,1989.5,22卷11期:74-78劉昭明〈蘇東坡在御史臺獄〉,國文天地,1989.5,4卷12期:56-61謝燕鳴〈一代文宗蘇東坡—下〉,廣東文獻,1989.6,19卷2期:103-106李栖〈儒道釋影響宋詩與宋文人畫之建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990.1期:75~97朱榮智〈莊子的人生理想〉,中國學術年刊,1990.2,11期:55~71周全〈蘇軾與王安石的取士論爭〉,人事月刊,1990.4,10卷4期:14-17廖振富〈與君世世為兄弟—論東坡作品中的手足深情〉,台中商專學報,1990.6,22期:157-168葉程義〈隨園論東坡詩探辨〉,中華學苑,1990.8,40期:183~204鍾蓮英〈歐陽修、蘇東坡與宋詩兼論宋詩的特色及當代詩的發展〉,藝術學報,1990.12,47期:59-65王利器〈論蘇東坡對小說戲曲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1,22期:179-197王建生〈東坡傳〉,中國文化月刊,1991.1,135期:36-56安平秋〈文人與茶〉,國文天地,1991.1,6卷8期:23~26張宏庸〈中國文人品泉〉,國文天地,1991.1,6卷8期:27~31廖寶秀〈品茶藝術與情趣〉,國文天地,1991.1,6卷8期:48~54劉才玉〈茶禪一味:淺談茶與佛教〉,國文天地,1991.1,6卷8期:44~47林清玄〈也知造化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蘇東坡與禪〉,國文天地,1991.7,7卷2期:31-36張德文〈蘇軾論藝術的「自然」美〉,中國文化月刊,1991.7,141期:64-73陳師新雄〈從蘇詩的名篇看蘇軾的一生〉,孔孟月刊,1991.7,29卷11期:37-45陳憶蘇〈蘇軾詩中的擬人法〉,文史論集,1991.7,2期:81-99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2.3,2期:1~11張高評〈宋詩與化俗為雅〉,《國立編譯館館刊》,1992.6,21卷1期:100-110。劉昭明〈蘇軾與王朝雲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992.12,21卷2期:235-257黃啟方〈東坡酒量〉,國文天地,1992.27卷9期:21-25。李霖燦〈蘇東坡的美麗謊言〉,雄獅美術,1992.12期:122~129蔣兆生《一部具有獨到見解的學術專著—鍾來因的〈蘇軾與道家道教〉讀後》,中國書目季刊,1992.6,26卷1期:31-36王世德〈蘇軾的文藝美學思想〉,國文天地,1992.11,8卷6期:9-19羅錦堂〈莊子與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3.3,3期:101~152黃惠菁〈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93.5,37期:827-985。江惜美〈東坡詩分期初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3.6,24期:237-247。陳師新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所提到的東坡兩首詩辨析〉,教學與研究,1993.6,15期:37-44簡光明〈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中國學術年刊,1994.3,15期:111~132崔成宗〈宋詩話之詠物詩論〉,中國學術年刊,1994.3,15期:213~230蔡振念〈中國詩中之懷鄉主題〉,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報第二期,1994.4:73~81張高評〈雜劇藝術對宋詩之啟示—民間文學對蘇黃詩之影響〉,1994.4,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報第二期:83~114林于弘〈千里情深—談兩首唐人的手足情詩〉,中國語文,1994.6,498期:75~78吳彩娥〈清代對於蘇軾詩歌的批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4.9,69(上):89-122顧偉康〈宋元明禪風散論〉,禪學研究,1994.11,2期:192~204周全〈散論蘇黃詩〉國民教育,1994.12,34卷3/4期:2-7張健〈蘇軾論稿〉序,國文天地,1995.1,10卷8期:94-95毛文方〈莊子的觀物思惟及其對中國繪畫鑑賞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1995.3,16期:99~128宋裕〈千古風流蘇東坡—下〉,國文天地,1995.3,10卷10期:58-63宋裕〈千古風流蘇東坡—下〉,國文天地,1995.4,10卷11期:70-74劉昭明〈蘇軾與王閏之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6,24卷1期:39-60蘇師淑芬〈蘇軾與參寥子交游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6,24卷1期:61-82程林輝〈蘇軾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月刊,1995.10,192期:75-89鄭向恒〈直舒胸臆,純在自然—從東坡的詩詞文看東坡的人格〉,崇右學報,1995.12,5期:238-246顧全芳〈司馬光與蘇東坡〉,歷史月刊,1996.1,96期:66-71王熙元〈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中國學術年刊,1996.3,17期:233~254傅師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1996.3,17期:111~129江惜美〈東坡諷諭期詩作探究〉,北市師院語文學刊,1996.5,3期:69-99何慧俐〈淺談蘇東坡詩學〉,中國文化月刊,1996.6,199期:111~117楊宗瑩〈蘇東坡與陳季常友誼探索〉,國文學報,1996.6,25期:223-246盧廷清〈蘇東坡書學思想之探討〉,實踐學報,1996.6,27期:79-102陳美〈禪意詩情—由王維與蘇軾的作品談起〉,明道文藝,1996.9,246期:154-157曾棗莊〈論宋代的三大詩案〉故宮學術季刊,1996.冬,14卷2期:29-41+左3-4林宜陵〈蘇軾「東府雨中別子由」詩作探析〉,台北技術學院學報,1997.9,30卷2期:335~349江惜美〈論蘇軾詩中的意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8.3,29期:113~130衣若芬〈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9,136期:121~174王邦雄〈中華學術的大動脈—儒家〉,國文天地,1998.12,14卷7期:8~15陳金現〈蘇軾號「東坡居士」的原因〉,國文天地,1998.12,14卷7期:53~60劉衛林〈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人文中國學報,1998.12,3期:199-223陳師新雄〈不老孤松〉,國文天地,1999.2,14卷9期:60~62大陸部分羅根澤〈論《莊子》的思想性〉,文學研究,1957.1期:123~132錢鍾書〈宋代詩人短論(十篇)〉,文學研究,1957.2期:71~76王季恩〈蘇軾試論〉,文學研究,1957.4期:111~123馬赫〈略論蘇軾的詩〉,文學遺產增刊五輯,1957:131~152業娉〈蘇軾與文人畫〉,文史雜誌,1957.4期:49周先慎〈論蘇軾和他的創作〉,四川大學學報,1959.1期:77~86趙繼武〈試論蘇東坡的政治諷刺詩〉,揚州師院學報,1961.7,11期:91~97謝善繼〈蘇軾的政治思想與蘇軾的藝術成就〉,江漢學報,1962.3期:27~38楊德泉〈試論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揚州師院學報,1962.9期:16~24朱大成〈蘇軾政治思想初探〉,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79.1,2期:9~10劉乃昌〈論蘇軾同情人民的詩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79.3:45~53倪其新〈漫話「以文為詩」〉,光明日報,1979.5第四版匡扶〈蘇軾政治思想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79.11期:73-76劉乃昌〈試談有關蘇軾評價的幾個問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79.11期:65-69項楚〈論《莊子》對蘇軾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1979.3期:62~70邱俊鵬〈蘇軾政治想管見〉,四川大學學報,1979.4期:54~62陳又鈞〈為蘇軾鳴不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79.8期:47~50朱宏達〈蘇東坡在杭州〉,杭州大學學報第二期,1980.6期:104~105。龐石帚〈蘇軾詩歌的藝術風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10~19周振甫〈蘇詩藝術初探〉,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20~25項楚〈蘇詩比喻瑣談〉,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26~35李昌陟〈蘇軾詩歌的藝術成就〉,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36~43曹學偉〈試論蘇軾的文藝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67~71邱俊鵬〈「循物之理,無往而不自得」—略談蘇軾的世界觀及其人生態度〉,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51~58劉長久〈蘇軾美學思想管見〉,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72~75劉乃昌〈論佛老思想對蘇軾文學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10:76~82顧易生〈蘇軾的文藝思想〉,文學遺產,1980.2期:71~85皮朝綱〈莊子美學思想管窺〉,四川師院學報,1980.4期:1~8徐中玉〈論蘇軾「言必中當世之過」的創作思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0.23期:41~49茅才〈蘇軾精通醫藥〉,浙江學刊,1981.2期:116王士博〈蘇軾詩論〉,吉林大學社會學報,1981.1期:13~29周來祥〈審美情感與藝術本質〉,文史哲,1981.3期:3~8狄其驄〈藝術創作中的情感問題〉,文史哲,1981.3期:8~13張國民〈文藝描寫感情淺議〉,文史哲,1981.3期:14~17袁世碩〈文學中的“情”與“理”〉, 文史哲,1981.3期:17~20徐中玉〈論蘇軾的文藝批評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2期:47王士博〈蘇軾詩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6期:17王伯英〈論蘇軾的政治態度〉,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6期:36劉乃昌〈蘇軾同王安石的交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8期:75倪士毅、方如金〈論錢鏐〉,杭州大學學報,1981.9,11卷3期:54~63梅介夫〈文學道俱,療飢代病—蘇軾的文學主張芻議〉,教學與研究(常德師專),1981.1,2期:11李壯鷹〈略談蘇軾的創作理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2期:47孫克〈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藝術觀的再認識〉,美術研究,1982.1期:74~77陶文鵬〈蘇軾山水詩的諧趣、奇趣和理趣〉,江漢論壇,1982.3期:36~40夏露〈蘇軾事佛簡論〉,江漢論壇,1982.4:58~62樂祖謀〈西湖白堤考〉,浙江學刊,1982.4:118~121周裕鍇〈寫我盡意,體物傳神-蘇軾美學思想札記之一〉,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五輯,1982.9:82~89陶劍平〈詩歌意境創造摭談〉,杭州大學學報,1982.9,12卷3期:81~90周先慎〈東坡志林初探〉,北京大學學報二,1982.2期:69~90閻韜〈莊子美學思想淺議〉,南京大學學報,1982.3期:83~87周少泉〈略論宋詩的成就及其特點〉,廣州師院學報,1983.4:49~57趙仁珪〈蘇軾詩的議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4期:91趙仁珪〈蘇軾的才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5期:32~39趙仁珪〈蘇軾詩的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5期:52~58張晶〈試論蘇軾貶謫時期的思想與創作〉,中洲學刊,1983.8:80吳子厚〈蘇軾文學成就初探〉,廣西大學學報,1983.2期:9鄧家林〈談詠物詩的審美特徵〉,河北學刊,1983.2期:131~135張仲良〈全國蘇軾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3期:91~92麻守中〈試論古代的詠物詩〉,吉林大學學報,1983.5期73~79艾陀〈蘇軾傳神論美學思想的幾個特點〉,東北師大學報,1983.5期:9~16四川大學唐宋文學研究室〈蘇軾研究的良好開端—四川舉行蘇軾研究學術討論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7期:147~150謝巍〈蘇軾年譜考略〉,四川圖書館學報,1984.3期:82~87王南溟〈蘇東坡的書論與禪悅之風〉,書法研究,1984.4期:62~80張忠全〈蘇軾的題畫詩〉,四川師院學報,1984.4期:89~94吳戰壘〈詩的色彩美〉,文史知識,1984.6期:30~32胡明〈「以文為詩」和「以文字為詩」〉,河北師院學報,1984.3期:47~51蘇秘〈蘇軾研究第三次學術討論會概況〉,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22期:8林從龍、范炯〈略論蘇軾題畫詩〉,江海學刊,1985.1期:48~51周黔生〈西湖白堤成因辨析〉,浙江學刊,1985.1期:126~127陳剩勇〈吳越文化特征初探〉,浙江學刊,1985.2期:60~65周正舉〈蘇軾稱謂考辨〉,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7輯,1985.3:35~43王季思〈如何評價蘇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4:41王向峰〈論蘇軾的美學思想〉,文藝理論研究(滬),1985.4:81~89湯炳能〈“不解丹青追世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4:14徐吉軍〈浙江古代名人有多少?〉,浙江學刊,1985.5:114~119夏露〈蘇軾民本仁政思想及淵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5.6:45~51、97黃鳴奮〈蘇軾的詩畫同體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10:151~157吳惠娟〈淺論禪宗對宋詩的影響〉,學術月刊,1985.11:56~62張宏梁〈藝術形象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江漢論壇,1985.1期:75~79陳剩勇〈吳越文化特徵初探〉,浙江學刊,1985.2期:60~65黃鳴奮〈歐陽修、蘇軾的文藝價值觀〉,江西社會科學,1985.3期:80~82轉110朱德才〈「蘇軾文學論集」評介〉,齊魯學刊,1985.3期:127~129王向峰〈論蘇軾的美學思想〉,《文藝理論研究》,1985.4期:81~88毛谷風〈宋人七絕簡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5.4期:9~16李博〈蘇詩諷刺藝術及其淵源管窺〉,河南大學學報,1986.2:32~38楊明照〈文學史上的多面手—紀念蘇軾〉,四川大學學報,1986.2期:38~39呂永〈略論蘇軾的「詩畫異同」說〉,武漢大學學報,1986.3期:80~85程千帆、莫礪鋒〈蘇軾的風格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4期:141金開誠、張化本〈中國古代詩歌比喻手法的心理分析〉,《文學遺產》1986.6期:10~15吳枝培〈蘇軾的文藝創新精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8:307~312朱國才〈宋室南移貴游漸盛-浙江旅遊史略〉,杭州大學學報,1986.9期:126~130周槐庭〈談詩界爭論在論詩絕句中的反應〉,浙江師大學報,1986.1期:38~44方如金〈南宋浙江文化的大發展〉,浙江師大學報,1986.1期:64~72梅新林〈中國古典詠物詩歌的美學性格〉,浙江師大學報,1986.2期:15~22姜書閣〈蘇軾在宋代文學革新中的領袖地位〉,文學遺產,1986.3期:67~75雙豐〈全國蘇軾研究會第四次討論會在河南召開〉,文學遺產,1986.6期:23金開誠、張化本〈中國古代詩歌比喻手法的心理分析〉,文學遺產,1986.6期:10-15。周先慎〈歷史的眼光辛辣的諷刺-蘇軾〉,古典文學知識,1987.1期:45滕咸惠〈蘇軾文藝思想簡論〉,山東大學學報,1987.1期:20~28辛土成〈論吳越的民俗〉,浙江學刊,1987.2期:121~125、135林華東〈錢塘故址考辨〉,浙江學刊,1987.3期:109~111、118劉朝謙〈沈醉人生與藝術之美-蘇軾精神〉,四川大學學報,1987.4期:69~73凌南申〈論蘇軾的藝術美學思想〉,文史哲出版社,1987.5期:40~47黃鳴奮〈蘇軾非「形似」論源流考〉,文史哲出版社,1987.6期:55~58郎紹君〈「詩畫一律」的內涵與外延—蘇軾與中國繪畫美學之二〉,朵雲1987.12:90~99劉揚宗〈酒趣、詩心—從蘇軾的飲酒看其文〉,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88.1期:84~88王振泰〈憂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的蘇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3期:306吳國欽〈蘇軾思想與文學成就管窺〉,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8期:84王張鵬〈才藝、雜學與蘇軾詩詞創作〉,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3期:25~31維需〈藝術技巧摭談二題〉,浙江師大學報,1988.3期:45~49吳枝培〈蘇軾的文藝創作精神〉,南京大學學報,1988.3期:148~155唐嗣德〈蘇軾西湖妙聯賞趣〉,語文學刊,1989.2期:24張志烈〈蘇軾元祐杭州詞的情感意向〉,四川大學學報,1989.2期:69-75霍松林、鄧小軍〈論宋詩〉,文史哲出版社,1989.2期:66~71馬德富〈蘇詩以意勝〉,文學評論(京)1989.2期:108~115黃雲生、項冰如〈蘇軾在杭州的方外之交〉,《浙江師大學報》,1989.4期:12劉尊明〈論蘇東坡的人生幽默及其文化內涵〉,湖北大學學報,1989.4期:32~38劉偉林〈蘇軾的美感心理系統論〉,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4期:49~57唐玲玲〈蘇軾熙寧赴杭時期的文化意識初探〉,海南大學學報,1989.4期:58~63陳漢民〈杭州西湖蘇軾書蹟著陸若干疑誤考〉,浙江學刊,1989.4期:126~128劉石〈佛學思想與蘇軾文學理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6期:118毛谷風〈略論唐人五言絕句〉,浙江師大學報,1989.1期:9~12劉石〈蘇軾何時開始接觸佛教〉,文史知識,1989.2期:116~118費君清〈略談蘇軾藝術精神中的「反常合道」〉,杭州大學學報,1989.3期:58~62徐良〈略說蘇軾的美學思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9.3期:100~102衛軍英〈蘇軾研究學術討論會述略〉,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5期:135~136衛軍英〈第五次蘇軾研究討論會概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9期:139~141曾小華〈論宋朝磨堪制度及其社會原因〉,浙江學刊,1990.2期:116~118徐吉軍〈中國古代文化造極於宋代論〉,河北學刊,1990.4期:84~89彭宇〈尋求超越的苦痛靈魂—蘇軾〉,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0.6期:57~62周漆〈蘇軾研究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12期:142潘桂明〈宋代佛道問題的綜合考察〉,浙江學刊,1990.1期:61~66黃建華〈試論蘇東坡的意隱〉,上海大學學報,1990.2期:98~101劉石〈蘇軾與佛教三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0.3期:87~93徐吉軍〈論浙江歷代人才的演變及其原因〉,浙江學刊,1990.6期:50~56楊建華〈論五代吳越時期的浙江文化〉,浙江學刊,1990.6期:56~61丁永淮〈蘇東坡黃州佚作輯錄箋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8期:119~123徐建春等〈西湖成因新解第三則〉,浙江學刊,1991.1期:129王徫〈蘇軾書論辯証思想初探〉,書法研究,1991.2期:73~78胡曉明〈尚意的詩學與宋代人文精神〉,文學遺產,1991.2期:79~91周裕鍇〈禪宗與宋詩〉,古典文學知識,1991.2期:37~41聞笑非〈試談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3期:172-176彭宇〈尋超越的苦痛靈魂-蘇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4期:130-134朱靖華〈蘇軾早期詩中的人生思考及追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4期:136-140王俊華〈試論佛道對蘇軾的影響〉,求是學刊,1991.5期:56~59任朝第、李曉峰〈中國蘇軾研究會第六次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6期:134張輝〈試論蘇軾文學思想的求新特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7期:146楊勝寬〈蘇軾論詩重清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8期:144金雅〈莊子美學本體觀釋論〉,杭州大學學報,1991.12,10卷18期:55~60祝毓桄〈茶的詩韻〉,杭州大學學報,1991.12,21卷4期:79~86傅承洲〈蘇軾研究會第六次討論會綜述〉,文學遺產,1991.1期:134~135徐建華〈宋代詠物詩概論〉,文史知識,1991.2期:14~18童慶炳〈詩的潛在次序的發現—釋”元意于佳乃佳”〉, 文史知識,1991.2期:89~94林繼中〈論蘇軾審美理想的實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2期:301~306郭紹林〈唐代佛教對士大夫處世態度的影響〉,文史知識,1991.2期:98~102周滌〈蘇軾研究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3期:172~174王俊華〈試論佛道對蘇軾的影響〉,求是學刊,1991.5期:56~59滕復〈源遠流長的文化之邦〉,浙江學刊,1991.6期:95~101周生春〈宋代浙西、江東地區水利田的開發〉,浙江學刊,1991.6期:102~114王曉波〈宋代文化與人才問題當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91.7期:39~47馬得富〈宋代藝術的文化審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91.7期:87~96劉文剛〈論宋代的隱逸〉,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91.7期:108~117郭齊〈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鳥瞰〉,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91.7期:127、135~147任朝第、李曉峰 〈中國蘇軾研究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7期:129~132張輝〈試論蘇軾文學思想的求新特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8期:144~151高忠新〈寓理於景各有千秋—蘇軾與陸游山〉,殷都學刊,1992.2期:46~49盧興基〈用典和襲故〉,江海學刊,1992.2期:154~161常為群〈論蘇軾的人生態度與儒道釋的交融〉,南京師大學報1992.3期:103~108朱郁華〈蘇軾的書論書法及其美學思想〉,書法研究,1992.4期:67~89張毅〈清曠之美—蘇軾的創作個性、文化品格及審美取向〉,文藝理論研究,1992.4期:56~61金丹元〈論禪思與唐宋詩中的意境之構成〉,文藝研究,1992.5期:42~47魯鄉聲〈第七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述評〉,文史哲,1992.6:170徐中玉〈讀蘇軾札記〉,文藝理論研究,1992.7期:56任繼愈〈禪宗的特點與地位〉,禪學研究,1992.8,1期:1~3傅偉勳〈禪道與東方文化〉,禪學研究,1992.8,1期:4~15裘惠楞〈中國詩論中的虛實理論〉,浙江師大學報,1992.4期:41~44伊波〈老饕「蘇軾」〉,文史知識,1992.12期:50陳祖美〈“以意逆志”論蘇軾〉,文史哲,1993.1期:100俞浩勝〈蘇軾詩趣探微〉,成都大學學報,1993.3期:43~46韓經太〈宋詩與宋學〉,文學遺產,1993.4期:74~82霍松林〈論詩的設色〉,江海學刊,1993.5期:147~150劉乃昌〈蘇軾的文藝觀〉,文史哲,1993.7期:94葛曉音〈論蘇軾詩文中的理趣—兼論蘇軾推〉,學術月刊,1994.1期:90朱靖華〈論蘇軾詩風主流高超絕塵〉,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2期:133~141侯孝瓊〈勝衰越過君應笑(試論蘇軾的幽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2期:145~152白本松〈淺論蘇軾的寓言詩〉,河南大學學報,1994.3期:29~38匡扶〈蘇軾詩簡論〉,文史哲,1994.3期:80周正舉〈蘇東坡不改鄉音〉,語文月刊,1994.4期:41黃杰〈論蘇軾性命義利觀對其詩歌的意義〉,杭州大學學報,1994.9期:135~139楊勝寬〈蘇軾與理學家的性情之爭〉,中國哲學史,1994.1期:42徐中玉〈論蘇軾的文藝批評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3期:25~32徐傳武〈漫說“學詩渾似學參蟬”〉,齊魯學刊,1994.3期:32~34王蘭〈論蘇軾曠達人生風格的基本內容〉,齊魯學刊,1994.3期:21~27馬馳〈蘇軾文藝美學思想的系統總結〉,學術月刊,1994.3期:28~31陳祖〈以意逆志論蘇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6期:145張維〈試論蘇軾的美學思想與道學的聯系〉,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9期:183張君瑞〈莊子審美思想與蘇軾文藝觀〉,山西師大學報,1994.10期:29~32鄭榮基〈蘇軾文藝理論批評和創作思想的核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10期:165耿琴〈蘇軾行雲流水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11期:313徐季子〈蘇軾的詩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3期:144勝寬〈蘇軾的閑適之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5期:161粱建民〈蘇軾與宋代酒文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期:299范立舟〈宋儒對理想社會的構思〉,杭州大學學報,1997.9,27卷3期:99~105王利軍〈禪悟對中國詩歌發展的影響〉,浙江師大學報,1997.3期:18~22洪琴仙〈似花還似非花—論蘇軾詠物詞的思想藝術特質〉,浙江師大學報,1997.4期:60~63徐軍強〈論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徵〉,浙江師大學報,1997.4期:73~76鍾桂松〈浙江文化帶狀研究〉,浙江學刊,1997.4期:105~106江開成〈論”意象”可以成為文藝學的核心範疇〉,浙江季刊,1997.4期:109~111曹文彪〈中國古代詩歌文化中的佳句情結〉,杭州大學學報,1998.10期:62~68陳榮富〈論浙江佛教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杭州大學學報,1998.10,7卷12期:7~12鄭玲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對話藝術〉,浙江師大學報,1998.5期:77~80方如金〈六朝時代浙江地區城市經濟散論〉,浙江師大學報,1998,23卷增刊:20張莉莉、渝秦〈詠物體散論〉,四川大學學報,1998.6期:39~46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