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鈺琪 Chen, Yu-ci |
---|---|
論文名稱: |
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 Ong Iok-tek And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王育德 、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 、議員懇談會 、自由人權協會 、臺籍日本兵 、人權 、戰後處理 |
英文關鍵詞: | Ong Iok-tek,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Jap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Human rights, Post-war treatment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8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3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人原日本兵的補償問題懸而未決。直到1974年底,因殘留日本兵,臺灣原住民中村輝夫(李光輝)在印尼摩羅泰島被發現,才掀起了臺日社會對此問題的關心。其中又以明治大學的王育德教授特別關注此問題。王育德是臺灣獨立運動的先驅者,更是臺語研究的權威。他受到中村輝夫事件的啟發,於1975年促成「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的成立,開始為臺灣人原日本兵向日本政府爭取補償。
自1975年起,思考會先是採取街頭宣傳、媒體投書等方式向日本政府施壓。之後又在臺灣組成原告團,並得到自由人權協會的幫助,成立辯護律師團,於1977年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雖從地方裁判所到最高裁判所的法庭纏鬥均為敗訴,但思考會的行動成功引發了日本社會的輿論,再加上議員懇談會的積極運作,使日本參眾兩院議員於1987年全數通過弔慰金法案,為臺灣人原日本兵爭取到一人兩百萬日圓的弔慰金。思考會也在1992年功成身退,宣告解散。
因此,本論文以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為中心展開研究,藉由追溯1975年到1993年間,在日本的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運動進行狀況,以了解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在補償運動中所採用的策略與所發揮的功效,並還給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應有的歷史地位。
After World War II, the issue of compensation for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is still pending. It wasn't until the end of 1974 that due to the remnants of Japanese soldiers, an indigenous Taiwanese Nakamura Teruo (Li, Guang-huei), was found on Morotai Island, Indonesia, the awareness on this issue was raised i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society. Among them, Professor Ong Iok-tek of Meiji University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Ong Iok-tek was a pioneer of Taiwan's independence movement and an authority on Taiwanese studies. Inspired by the Nakamura Teruo incident, he initiated the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in 1975 and began to seek compensation from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or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Since 1975, the thinking society has first put pressure 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rough street propaganda and media submissions. Later, it has formed a plaintiffs group in Taiwan, and with the help of Jap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stablished a defense lawyers group, and formally filed a lawsuit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1977. Although the court battles from the local court to the Supreme Court were all unsuccessful, the actions of the thinking society has successfully triggered public opinion in Japanese society, and with the active operation of the 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the members of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assed the Condolence Money Act in 1987, and won a condolence money of 2 million yen per person for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en. The thinking society also retired and declared its dissolution in 1992.
Therefo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Ong Iok-tek and the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and derives further studies. By reviewing the status of the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movement in Japan from 1975 to 1993,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adopted by Ong Iok-tek and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in the compensation movement and their effects, and also returned to Ong Iok-tek and Thinking Society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Compensation their deserved historic status.
一、日文部分
1.史料:
王育德家藏「台湾人元日本兵士の補償問題を考える会相關資料」電子檔,王明理女士提供。
台湾人元日本兵士の補償問題を考える会編
1993 《台湾・補償・痛恨──台湾人元日本兵戦死傷補償問題資料集合冊》。東京:台湾人元日本兵士の補償問題を考える会。
《台湾青年》
《朝日新聞》
《每日新聞》
《讀賣新聞》
《產經新聞》
2.時人專著:
基佐江里
1986 《聞け血淚の叫び:舊臺灣出身日本兵秘錄》。東京:おりじん書
房。
自由人権協会 編
1997 《人間を護る》。東京:信山社。
有馬元治
1998 《有馬元治回顧錄》。東京:太平洋總合研究所。
御廚貴 編
2002 《園部逸夫 オーラル・ヒストリー: タテ社会をヨコに生きて》。京都:法律文化社。
稻葉佳子、青池憲司
2017 《台湾人の歌舞伎町―新宿、もうひとつの戦後史》。東京:紀伊國屋書店。
3.期刊論文:
內藤光博,
1998 〈台湾人元日本兵戦死傷補償請求事件にみる日本の戦後補償問題──戦後責任と平和憲法の原理からの考察〉,《専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月報》418:18-30。
杉山美也子
2011 〈太平洋戦争時期における旧日本軍従軍台湾人への戦後補償問題~日本国内法的観点を中心に~太平洋戦争時期における旧日本軍従軍台湾人への戦後補償問題~日本国内法的観点を中心に~〉,收於「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計頁數。高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渡辺俊一
2012 〈台湾人元日本兵の戦後補償問題とアジアの相互理解について〉,《異文化》13:190-198。
新井雄
2017 〈日臺關係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以有馬元治的活動為中心〉,《大仁學報》51:133-148。
近藤(王)明理
2017 〈王育德と台湾人元日本兵の補償運動―達成の蔭に台高卒業生の尽力〉,收於「臺北高等學校創校95週年:學養與自治精神的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計頁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4.網路資源及影音資料:
河野利彦(2013年1月10日),〈棄てられた皇軍兵士たち―台湾人元日本兵―
〉,2018年9月20日瀏覽,http://kohnotoshihiko.com/weblog_ja03.htm#023。
TBS新聞特集「捨てられた皇軍台湾出身元日本兵たち」,1984年1月5日公開播映。東京:TBS電視台
二、中文部分
1.史料: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編
1995 《台籍原日本兵特定弔慰(問)金案工作實錄》。臺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中國時報》
《聯合報》
2.時人專著:
葉石濤著
1987 《從府城到舊城》。臺北:翰音文化。
張炎憲等編
1990 《臺灣近代名人誌 第五冊》。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黃昭堂、彭明敏著,蔡秋雄譯
1995 《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
許昭榮
1995 《台籍老兵的血淚恨》。臺北:前衛出版社。
鄭麗玲編
1995 《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林惠玉
1996 《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蔡慧玉編註,吳玲青整理
1997 《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周婉窈
1997 《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馬樹禮
1997 《使日十二年》。臺北:聯經出版社。
黃昭堂
1998 《臺灣那想那利斯文》。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8 《黃昭堂獨立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盧千惠
1998 《盧千惠文集:我走我的陽關道》。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
2000 《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創作&評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蔣政權統治下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我生命中的心靈記事》。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臺灣海峽》。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臺灣史論&人物評論》。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0 《王育德自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銘城、施正鋒
2000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
濱崎紘一著,邱振瑞譯版
2001 《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臺北:圓神出版。
湯熙勇
2001 《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
2005 《自覺與認同──1950~196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李展平等
2005 《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李展平
2005 《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臺灣文獻館。
2007 《戰火紋身的監視員:臺籍戰俘悲歌》。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薛化元
2007 《臺灣地位關係文書》。臺北:日創社。
蕭天讚
2010 《牛背上的法務部長──蕭天讚自傳》。嘉義:財團法人嘉義縣私立福靈宮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徐聖凱
2012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2012 《建國舵手黃昭堂》。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
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何義麟
2015 《戰後在日臺灣人的處境與認同》。臺北:五南。
王明理等著
2015 《王育德紀念講座文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王克雄、王克紹編
2017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臺北:遠足文
化。
張子涇著、天江喜久、林子淳、謝明諭譯
2017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臺北:遠足文化。
王育德著、呂美親譯
2017 《漂泊的民族:王育德選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王育德、王明理著、吳瑞雲、邱振瑞譯
2018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臺灣獨立運動啟蒙者》。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柏棕
2018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臺北:月熊出版。
周華斌編
2019 《文學史料集刊第九輯》。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3.期刊論文
林志剛
1994 〈人權的演繹──原臺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上)〉,《律師通訊》172:34-42。
1994 〈人權的演繹──原臺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下)〉,《律師通訊》173:25-37。
蔡慧玉
1996 〈台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臺灣史研究》3(1):173-228。
陳光輝
1998 〈論「差別國籍」與原臺籍日本軍人及軍屬之補償問題〉,《問題與研究》37(8):73-84+89。
彭琳淞
2011 〈一視同仁──台灣人老兵運動〉,收於「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計頁數。高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杉山美也子
2008 〈追懷許昭榮先生──兼談舊日本兵臺灣人的賠償問題〉,《台灣文學評論》8(4):68-76。
林佳蓉
2011 〈教科書中沒有的歷史──臺籍日本兵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73-83。
何義麟
2014 〈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國籍轉換與居留問題,《師大臺灣史學報》7:47-75。
鍾淑敏、沈昱廷、陳柏棕
2015 〈由靖國神社《祭神簿》分析臺灣的戰時動員與臺人傷亡〉,《歷史臺灣》,10:67–101。
杜正宇、陳咨仰
2017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許昭榮、林阿貞捐贈文獻之評析〉,《高雄文獻》7(1):7–44。
呂美親
2018 〈破除「語言」的詛咒:論王育德的台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台灣學誌》17:37-59。
陳柏棕,
2019 〈臺籍戰歿日本兵紀念場域的形塑:以新竹北埔濟化宮為例〉,《國史館館刊》62:165-198。
黃正宗
2019 〈戰後臺灣戰爭保險金求償問題研究(1945-1957)〉,《臺灣文獻季刊》70(2):34-84。
4.學位論文:
吳智偉
2002 《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進民
2002 《王育德台灣語研究之成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璽
2005 《日本安全配慮義務法理之形成與發展—兼論我國民法第四八三條之一之規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真
2006 《王育德的文學、語言、歷史觀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聖凱
2009,《臺北高等學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婉玲
2009 《1960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5.網路資源及影音資料:
民視臺灣演義:臺籍日本兵,YouTube,檢索日期:2018年9月6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3F1-NEZhI
公視HD二戰浮世錄:02. 戰火.烈燄.臺籍兵、臺灣大空襲,YouTube,檢索日期:2018年9月6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xd1l8Mgf0
「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第二季:王育德」,2005年。臺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回鄉」,2019年。臺南:臺南市文化局。檢索日期:2019年12月10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3lKQ13cdk0&t=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