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柏禎 |
---|---|
論文名稱: |
立憲主義下的人權教育---台日美中學教科書的比較分析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 |
中文關鍵詞: | 立憲主義 ; 立憲主義歷史教育 、人權 ; 人權教育 、憲法教育 ; 法治教育 、社會科教育 ; 社會科教科書 、憲法基本權利目錄 、學校自治 ; 學校參與 、學生權利 ; 學生法庭 、社會參與 ;兒童議會;青少年議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處理的是如何從立憲主義的觀點,來建構人權教育的課程與內涵。人權的有效進展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是有關人權價值的培養,和人權知識的傳播,以及價值與知識所聯合構成的人權意識。第二,是保障與促進人權機制的設計與運作。第三是,能夠維繫並促進上述兩個要件的宏觀制度,亦即民主憲政體制。人權的有效進展,必須配合人權教育的實施,而這樣的人權教育,須由人權價值和知識所貫穿的公民與民主憲政教育,來加以建構。
故作為「人民權利保障書」的憲法法典便是值得探討的重點所在,基本權利目錄作為其核心價值,而國家機構、制度的建立,亦是要實踐此一價值。如何將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法文化與價值秩序,成為建構人權教育的主軸;並將此一準則,進而實踐於民主學習場所---校園之中,則是本論文要討論的幾個面向。
立憲主義的成形,起自於探討「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為何,從這裡便可以從歷史教育的觀點切入,探討人權思想起源的歷史。而源自於歐陸的這段立憲主義歷史,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實踐程度為何,我們要如何來建構這一段歷史記憶,是可以來加以探索的。而筆者以台灣、日本與美國中學階段的公民、憲政類科教科書作為對象,分析三國教科書,是如何來闡述憲政、人權的知識。故就認知層次的教科書內涵分析,以及相關的教學建構,就以「立憲主義歷史教育」和「憲法基本權利目錄」等二者,作為比較分析與建構教學的探討對象。
認知層次的人權教育,要讓學生學習到的,是對於人權價值、知識的理解,於此同時,學生是否可以從中學習到尊重他人,並履行與權利相對存在的責任,以及欣賞為人權奮鬥人物、事件的辛酸、悲苦所在,是人權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這樣的學習歷程應該如何來呈現於教科書中,則是屬於情意、態度教學部分的教學建構。
此外,就行為、技能層次上的實踐,首要之務便是如何在學校教育階段,讓學生可以學習自治、參與建構民主的校園文化。這裡會探討歐美學校法制,以及相關的人權法治教育計劃,例如美國「紛爭處理」法治教育,與「學生法庭」法治教育的實踐,所能帶給台灣學校教育、校園自治改進上的啟示。在社會參與上,如何透過實踐社會正義的服務學習,與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習,來促進市民教育的發達,在此,會來探討法國市鎮村兒童、青少年議會的實踐。
最後,筆者將台日美三地教科書比較分析的結果、若干法治教育計劃的課程內涵,以及歐美校園法制的實踐經驗,加以分析整理出來,作為我國日後撰寫人權教育教材上的建議。
參 考 書 目
中 文 書 目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等(2002)。《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台南:南一。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等(2004)。《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台南:南一。
王泰升(1997)。〈台灣日治時期憲法史初探〉。《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自刊。
王泰升(1999a)。〈歷史評價與對後世的影響〉。《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王泰升(1999b)。〈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至1949)〉。《台大法學論叢雜誌》,29(1),頁1-90。
王泰升(2000)。〈憲法體制及實踐—台灣近代憲法史〉。《月旦法學雜誌》,67,頁155-166。
王泰升(2001)。〈憲法體制及實踐〉。《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王泰升、黃世杰(2003a)。〈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32~233。
王泰升、黃世杰(2003b)。〈高野孟矩事件〉。《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35。
王泰升、劉恆妏(2003)。〈台灣阿片令〉。《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36。
王泰升、劉晏齊(2003a)。〈地方制度的調整〉。《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44。
王泰升、劉晏齊(2003b)。〈台灣議會請願運動與治警事件〉。《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45~246。
王泰升、劉晏齊(2003c)。〈代議制度的引進〉。《月旦法學雜誌》,100,頁246。
王家福、劉海年(1998)。《中國人權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方志華(2001)。〈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雜誌》,46,頁31-5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義麟(1998)。〈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何賴傑(2000)。〈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雜誌》,25(4),頁33-47。
李念祖(2002)。《案例憲法(一)---憲法原理與基本人權概論》。台北:三民。
李惠宗(2002)。《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3)。〈人性尊嚴〉。《法學講座雜誌》,17,頁3。
李震山(2004)。〈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雜誌》,19,頁32-36。
李建良(2001)。〈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自由主義》。台北: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建良(2003)。〈從正當法律程序觀點透析SARS防疫相關措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9,頁85-98。
李敖、陳境圳(1997)。《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台北:新新聞。
李筱峰(1998)。《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1999a)。《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1999b)。《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
李鴻禧譯,蘆部信喜(2001)。《憲法》。台北:元照。
吳 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刊(三民)。
林志潔(2002)。〈性別、種族與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之最新爭議---芙更森氏 V.查爾斯敦市〉。《月旦法學雜誌》,81,頁224。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範(2003)。《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台北:高等教育。
林超駿(2003)。〈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法律評析〉。《大法官,給個說法》。台北:商周。
周志宏(1996)。〈析論美國法上之學生懲戒制度〉。《法政學報雜誌》,6,頁26-27。
周志宏(2002)。〈學習權序論--教育基本法學習權規定之解析〉。《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周宗憲譯,初宿 正典(2001)。〈基本人權的歷史〉。《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台北:元照出版。
周盈成、薛欽峰(2003)。〈走路不用帶證件~警察臨檢的再省思〉。《大法官,給個說法》。台北:商周。
周婉窈(1989)。《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
周婉窈(2004)。〈「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
周繼祥(1998)。《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施慧玲(1998)。〈從福利觀點論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40,頁199-230。
施添福等(2004)。《國中社會第四冊》。台北新店:康軒文教。
夏良才(1998)。《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香港:中華書局。
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鈐(2004)。〈SARS防治與人權保障-隔離與疫情發佈的憲法界限〉。《憲政時代》,29(3),頁391-444。
陳芳明(1989)。〈歷史情節的繫鈴與解鈴〉。《二二八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
陳芳明(1992)。〈戰後初期台灣自治運動與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
陳芳明(2004)。〈殖民地時期自治思潮與議會運動〉。《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
陳銘祥(2000)。〈人身自由〉。《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陳春生(2003)。〈日本最高法院違憲審查裁判的拘束力〉。《憲政時代雜誌》,28(3),頁68-86。
陳鋕雄(1996)。《日治時期的台灣法曹---以國家為中心之歷史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愛娥(2004)。〈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雜誌》,29(3),頁359-390。
陳慈陽、王毓正(2003)。〈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8,頁14-30。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聯教圖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1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2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第2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2b)。《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3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3)。《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雜誌》,73,頁94-103。
馮朝霖(2002)。〈「希望的種耔」撒往何處?〉。《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3)。〈人權教育作為一種人權的辯證思考:兼論台灣學校人權教育的困境〉。《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湯德宗(2000)。〈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憲政時代雜誌》,25(4),頁3-25。
孫 哲(1995)。《新人權論》。台北:五南圖書。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的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育典(2000a)。〈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7,頁66-77。
許育典(2000b)。〈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教育法制的根本問題及其檢討--一個憲法與文化的反思〉。《政大法學評論雜誌》,63,頁129-161。
許育典(2000c)。〈中小學的教育改革問題與教育基本法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雜誌》,76,頁21-45。
許育典(2000d)。〈人的自我實現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建構〉。《教育研究月刊雜誌》,78,頁13-37。
許育典(2001)。〈人、教育與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法文化〉。《教育研究月刊雜誌》,81/82,頁88-97。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3a)。〈民主共和國〉。《月旦法學教室雜誌》,9,頁32-36。
許育典(2003b)。〈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雜誌》,12,頁38-43。
許育典(2004)。〈法治國在台灣的建構與實踐---兼論台灣的法治教育〉。《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
許志雄(2000)。〈人權的思想與歷史〉。《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出版。
許南村(1999)。《《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台北:人間。
黃 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雜誌》,12(3),頁20-40。
黃正鵠(1990)。〈諮商基本技術的訓練模式〉。《邁向21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1996)。《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湯惠誠(1997)。〈「校園衝突事件調解」試辦初探〉。《學生輔導雜誌》,53,頁82-89。
湯惠誠(1998)。〈校園衝突調解員之訓練歷程探究〉。《學生輔導雜誌》,59,頁98-105。
彭 剛譯,Becker, Carl L.(2002)。《論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台北新店:左岸文化。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昌裕(2004)。〈實踐社會正義與關懷倫理的服務學習〉。《學生事務雜誌》,43(2),頁8-20。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內涵〉。《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炎憲(2001)。〈美麗島事件與台灣民主運動的轉折〉。《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的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雜誌》,4,頁51-61。
葉峰成(1998)。《日本國最高裁判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永文(2003)。〈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意識〉。《國家發展研究雜誌》,2(2),頁31-65。
葉俊榮(2003)。〈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機能:1949-1998〉。《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
葉志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蔡坤湖(1995)。《少年法立法原則之探討---以程序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頁100。
鄧毓浩(1997)。〈憲法教育在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問題〉。《通識教育季刊雜誌》,4(2),頁87。
蔣興儀、簡瑞容譯,Reardon, Betty A.(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
劉元孝(1998)。《永大簡明日華辭典》。台北:永大。
劉秀嫚(2003)。〈「公民養成方案」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雜誌》,14,頁55-77。
蕭淑芬譯,市川 正人(2003)。〈日本違憲審查制之軌跡與特徵〉。《月旦法學雜誌》,98,頁76-86。
蕭淑芬(2003)。〈論基本權核心概念之規範---一個比較法學的觀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雜誌》,19,頁1-26。
日 文 書 目
文部科学省(2002)。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平成10年12月)-社会編-。大阪:大阪書籍。
田邊 裕 ほか37名(別記)(2002)。新しい社会:歴史。東京:東京書籍。
田邊 裕 ほか37名(別記)(2003)。新しい社会:公民。東京:東京書籍。
佐藤 幸治 ほか8名(別記)(2002)。中学社会:公民的分野。大阪:大阪書籍。
堀尾 輝久、土居 英二 ほか14名(別記)(2002)。わたしたちの中学社会:公民的分野。東京:日本書籍。
佐々木 毅 ほか5名(別記)(2002)。政治‧経済。東京:東京書籍。
佐々木 毅 ほか8名(別記)(2003)。現代社会。東京:東京書籍。
田中 彰 ほか9名(別記)(2003)。日本史A:現代からの歴史。東京:東京書籍。
永井 憲一(1975)。学校の憲法教育。東京:勁草書房。
小山 常実(1992)。戦後教育と日本国憲法。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
常岡(乗本)せつ子、Charles Douglas Lummis、加地永都子、鶴見俊輔(1996)。日本国憲法をよむ。東京:柏書房。
木下 智史(2002)。生きる権利をかけた闘い。新‧どうなっている!?日本国憲法―憲法と社会を考える―。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樋口 陽一(2001)。信教の自由と政教分離。憲法判例を読みなおす。東京:日本評論社。
竹澤千恵子、村島雄一郎訳,Condé, H. Victor(2001)。人権用語辞典。東京:明石書店。
梅田 徹訳,Poole, Hilary(2001)。世界の人権。東京:明石書店。
梅野 正信、采女 博文(2002)。実践 ハンセン病の授業-「判決文」を徹底活用。東京:エイデル研究所。
新福 悦郎(2003)。ハンセン病訴訟判決文の授業。歴史地理教育雑誌,649,頁52-55。
歴史教育者協議会(2003)。特集 憲法学習入門Q&A。歴史地理教育雑誌,622。
世取山 洋介(1998)。アメリカ公立学校と市民的自由---公民教育法における修正第一条法理の展開。教育法学と子どもの人権。東京:三省堂。
林 量俶(1997)。学校における生徒の人権‧権利と参加。子どもの参加の権利――〈市民としての子ども〉と権利条約。東京:三省堂。
坪井 由実(1997)。アメリカ――世界における子ども‧生徒参加の動向。子どもの参加の権利――〈市民としての子ども〉と権利条約。東京:三省堂。
柳澤 良明(1997)。ドイツ――世界における子ども‧生徒参加の動向。子どもの参加の権利――〈市民としての子ども〉と権利条約。東京:三省堂。
小野田 正利(1997)。フランス【2】社会参加――市町村子ども‧青少年議会。子どもの参加の権利――〈市民としての子ども〉と権利条約。東京:三省堂。
荒牧 重人(2003)。子どもの権利条約と子どもの自己決定。法律時報雑誌,75(9),頁24-27。
喜多 明人(1996)。子どもの権利条約と子ども参加の展望。子どもの参加の権利――〈市民としての子ども〉と権利条約。東京:三省堂。
喜多 明人(2003)。子どもの参加‧自己決定的関与権の保障と自治立法。法律時報雑誌,75(9),頁57-61。
山口 直也訳, Godwin, Tracy M.(1999)。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ティ-ンコ-トプログラムの普及。ティ-ンコ-ト——少年が少年を立ち直らせる裁判。東京:現代人文社。
山口 直也訳, Nessel, Paula A.(1999)。ティ-ンコ-トと法律関連教育。ティ-ンコ-ト——少年が少年を立ち直らせる裁判。東京:現代人文社。
山口 直也(1999)。わが国の少年司法の現状から見たティ-ンコ-ト導入の可能性。ティ-ンコ-ト——少年が少年を立ち直らせる裁判。東京:現代人文社。
山口 直也(2003)。少年審判と子どもの「自己決定」―ティ-ンコ-トの試みー。法律時報雑誌,75(9),頁49-52。
解説教育六法編修委員会(2003)。解説教育六法。東京:三省堂。
磯山 恭子(1997)。「法教育」における紛争処理技能の育成。公民教育研究雑誌,5,頁65-79。
佐藤 公(2003)。ドイツ中等教育段階――における法教育の学習機会。世界の法教育。東京:現代人文社。
寺本 誠(2003)。アメリカ合衆国テネシ-州の紛争処理を重視した法教育の研究――“Peaceable Schools”の分析を中心に。世界の法教育。東京:現代人文社。
服部 一秀(2003)。社会形成科の内容編成原理。載於社会認識教育学会(主編),社会科教育のニュ-‧パ-スぺクティブ ―変革と提案―。東京:明治図書。
八木 英二、梅田 修(2002)。「人権教育」と教育実践。人権教育の実践を問う。東京:大月書店。
川本 治雄(2002)。社会認識の育成と人権認識。人権教育の実践を問う。東京:大月書店。
中川 喜代子(2000)。新たな段階を迎えた人権教育‧人権啓発。参加型人権教育論。東京:明石書店。
英 文 書 目
Andreopoulos, George J. and Claude, Richard Pierre(199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2001). We the People: Student Text. Calabasas, CA: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Gunther, Gerald and Sullivan, Kathleen M.(1997). Constitutional Law. Westbury,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Hess, Diana and Arbetman, Lee(2002). Cases, Controversy, and the Court: Teaching about the Supreme Court. Social Education, 66(1), p.29.
Hess, Diana and Marri, Anand(2002). Which Cases Should We Teach?. Social Education, 66(1), p.53.
Lynch, J.(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McDonnell, Maureen(2002). Making a Case for the Case Study Method. Social Education, 66(1), p.68-69.
Poole, Hilary(1999). Human rights: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Arizona: The Oryx Press.
Raskin, Jamin B.(2003). We the Students: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for and about student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78).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about Human Right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