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俊龍
論文名稱: 電腦互動性之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
The Creation of digital arts about Computer Interaction application
指導教授: 康台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7
中文關鍵詞: 科技藝術互動設計數位藝術人機互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6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當代視覺藝術之中,科技藝術可謂是新興創作型態,為視覺藝術教學上,不容忽視。在西方媒體藝術的發展,打破傳統媒材界線探討當代藝術媒體的特性,而在台灣,科技藝術從1980年代到至今,這個新的創作媒介,已成為當下最流行、甚至席捲全台與全世界的目光,雖然在其是當代藝術表現重要的方式之ㄧ。其實它是無法單純的指向某一藝術風格、藝術流派,也不是一項藝術運動的名稱。但以各種科技藝術最為工具媒介完成的藝術作品,都正以一種動態與互動為內涵,隨著科技產業的發達與技術層面的創新,使科技藝術不斷進化與延伸擴張,從新塑造藝術創作與科技藝術的微妙關係。
    研究結果如下:
    1.台灣對於科技藝術的認知與應用:
    在當代藝術中,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已成為近代藝術家創作的一個創作媒材,而在觀賞者也較接受新的創作方式。
    2.電腦視覺科技於數位藝術創作模式互動表現:
    分別以正向互動形式、佇立式互動形式與裝置互動形式。觀賞者藉由虛擬物像或觸碰、操控觸發裝置物件,而獲得互動的回饋與反映。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科技藝術................................................6 第二節 台灣的科技藝術..........................................8 第三節 互動藝術的思維.........................................11 第四節 人機互動...............................................18 第三章 創作分析與方法.............................................22 第一節 數位藝術的表現手法與創作議題...........................22 第二節 電腦視覺互動式數位藝術作品分析.........................26 第三節 創作工具分析...........................................35 第四章 創作理念及過程.............................................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3 參考文獻...........................................................45

    參考文獻
    書籍
    1.胡朝聖、袁廣鳴 (2005)。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顏名宏(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姚瑞中(2004)。台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
    4.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宏碁數位藝術中心、李欣穎、林書民等(2000)。數位藝術-歐洲:澳、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台北市: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6.沈清松(2003)。科技與文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7.沈怡寧策劃編輯、張致維等翻譯(2006)。科光幻影,音戲遊藝。台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8.許和捷、潘大謙(2007)。零座標的疆域-台灣與香港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凝視與開裂。台南縣: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
    9.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台北市:台北當代藝術館。

    期刊
    1.吳宗德、王照明(2007)。探討運用知覺使用者介面於數位藝術互動性之研究。資訊電子學刊 第2期p9-18。
    2.吳介祥(2006)。及時行樂的科技藝術? 從德國與奧地利經驗反思臺灣,藝術家 第63期p226-229。
    3.王照明、吳宗德(2005)。科技藝術新探-運用電腦視覺技術於互動情境之探討。藝術學報 第76期(設計類) p113-130。
    4.林珮淳 、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 第70期 p43-58。
    5.陳永賢(2005)。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 第77期(設計類) p51-66。
    6.Stocker, Gerfried(傑弗瑞.史塔克)、林書民彙整(2005)未來藝術。藝術家 第61期 p354-359。
    7.陳郁秀(2004)。科技與藝術的美麗相遇--數位時代的臺灣契機與省思。藝術家 第59期 p432-437。
    8.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 第74期 p99-111。
    9.梁朝雲、許明潔(2001)。人機互動領域的設計議題。教學科技與媒體 第58期 p54-66。
    10.翁志娟(2007)。美國電子藝術研究所十年回顧展,新媒體藝術的跨域與整合。今藝術 第179期 p202-203。
    11.王聖文、陳永賢(2006)。新媒體藝術及其當代性。藝術論文集刊 第8期 p1-24。
    論文
    1.陳文瑤(2002)。無人城市的騙局之外-談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台南: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2.張欽(2004)。以電腦視覺方式分析人與電腦互動應用中的物體姿勢及人體活動。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3.張國君(2005)。基於電腦視覺的手勢辨識系統。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4.林彥銘(2003)。互動式多媒體展示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光碟影片
    1.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製作。裝置藝術10年。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贊助。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