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尚恆
Lu, Shang-Heng
論文名稱: 高中教科書指對數內容之素養分析比較:99 課綱與108 課綱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Literacy of Exponential and Logarithmic Cont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指導教授: 左台益
Tso, Tai-Yih
口試委員: 左台益
Tso, Tai-Yih
李源順
Lee, Yuan-Shun
楊凱琳
Yang, Kai-Lin
呂鳳琳
Lu, Feng-Lin
口試日期: 2024/06/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數學素養教科書指數對數課綱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 108 課綱數學領域的理念延伸出的數學素養面向分析 99 課綱、108 課綱三個版本教科書的內容,並以指對數單元為例,分別從其內容結構以及整合 108 課綱五大理念的數學素養面向:數學識能、表徵、建模、工具使用及數學文化五個維度進行分析,以提供教科書中數學素養的架構。研究結果顯示在內容結構上,同個課綱之間教科書的內容結構相似,不同課綱間的差異主要在於常用對數以及指對數函數圖形特徵。在素養面向差異的主要結果為:(1)在數學識能維度,不同課綱間在「處理符號」上有顯著差異,其中99 教科書層次較高,而「溝通」與「推理與論證」上則是108 教科書層次顯著較高。同個課綱間多數於「處理符號」、「擬定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2)在表徵維度,不同課綱間99 教科書在「符號」、「語言」、「圖像」表徵的比例顯著較高;「情境腳本」、「教具模型」表徵則是108 教科書較高。同個課綱間於「語言」、「符號」表徵有顯著差異。(3)在建模維度,不同課綱間,108教科書和99教科書分別於「情境問題」、「解題複雜性」的層次顯著較高,同個課綱間在「情境問題」面向上皆出現顯著差異。(4)在工具使用維度,不同課綱間,99教科書和108教科書分別於「傳統工具」、「科技工具」的層次顯著較高。同個課綱中,108教科書於「科技工具」、「輔助計算」、「工具操作」上出現顯著差異。(5)在數學文化維度,不同課綱間,108教科書和99教科書分別於「社會性」、「演繹證明」的層次顯著較高。同個課綱中,108教科書於「社會性」上出現顯著差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99課綱與108課綱指數與對數的課綱條目 5 一、課程目標 5 二、教材綱要與學習重點 6 第二節 數學素養與 108 課綱理念 10 一、數學素養 10 二、108 課綱理念與數學素養 11 (一)表徵 12 (二)建模 13 (三)數學文化 14 (四)數學識能 15 (五)工具使用 16 第三節 數學教科書分析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0 第二節 數學教科書分析架構 23 一、分析單位 23 二、分析架構與類目說明 25 (一)、數學識能 25 (二)、表徵 34 (三)、建模 42 (四)、工具使用 57 (五)、數學文化 69 第三節 信效度 7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資料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3 第一節 指對數知識結構 83 一、知識結構圖 84 二、10年級相關指對數知識結構 88 三、11年級相關指對數知識結構 93 第二節 10-11A、10-11B與99教科書的差異 102 一、整體差異 102 (一)、數學識能 102 (二)、表徵 103 (三)、建模 104 (四)、工具使用 106 (五)、數學文化 107 二、TA版 109 (一)、數學識能 109 (二)、表徵 112 (三)、建模 113 (四)、工具使用 115 (五)、數學文化 116 三、TB版 119 (一)、數學識能 119 (二)、表徵 121 (三)、建模 123 (四)、工具使用 126 (五)、數學文化 128 四、TC版 130 (一)、數學識能 130 (二)、表徵 132 (三)、建模 134 (四)、工具使用 136 (五)、數學文化 138 第三節 同一個課綱與學習路徑之下不同版本間的差異 140 一、10-11A教科書 140 (一)、數學識能 140 (二)、表徵 141 (三)、建模 143 (四)、工具使用 145 (五)、數學文化 148 二、10-11B教科書 150 (一)、數學識能 150 (二)、表徵 151 (三)、建模 152 (四)、工具使用 154 (五)、數學文化 156 三、99教科書 158 (一)、數學識能 158 (二)、表徵 159 (三)、建模 161 (四)、工具使用 163 (五)、數學文化 164 第五章 研究結論 166 第一節 結論 166 一、內容結構之差異 166 二、10-11A教科書、10-11B教科書與99教科書之間素養表現之差異 168 三、同一個課綱與學習路徑之下不同出版社之間素養表現之差異 169 第二節 建議 171 一、研究之建議 171 二、教科書編輯之建議 171 參考資料 173 附錄 180 附錄一 校正後的標準化殘差與顯著性 180 (一)、10-11A、10-11B與99教科書的差異的比較 180 (二)、10-11A教科書各版本間的比較 194 (三)、10-11B教科書各版本間的比較 197 (四)、99教科書各版本間的比較 201

    陳界山(2017)。普通高級中等學校數學(四版,第一冊)。臺南市:南一。
    陳界山(2019)。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1(一版,第一冊)。臺南市:南一。
    陳界山(2020a)。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A(一版,第三冊)。臺南市:南一。
    陳界山(2020b)。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B(一版,第三冊)。臺南市:南一。
    陳嘉皇、梁淑坤(2014)。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0:2),1-40。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崔應賢(2009)。現代漢語語法學習與研究入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凃金堂(2023)。SPSS與量化研究。五南。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素與範例試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修正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數學領域課綱Q&A。
    劉柏宏(2016)。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素養之內涵—理論與案例分析。臺灣數學教育期刊,3(1),55–83。
    劉柏宏(2021)。論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的關係。臺灣數學教育期刊,8(1),79–88。
    林福來、單維彰、李源順、鄭章華(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研究報告(編號:NAER-102-06-A-1-02-03-1-12)。國家教育研究院。
    左台益、李健恆(2017)。從教學事件分析國中數學教科書與備課用書之設計脈絡——以三角形單元為例。教科書研究,10(2),67-79。
    左台益、李健恆(2018)。素養導向數學教材設計與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9-58。
    左台益、李健恆、潘亞衛、呂鳳琳(2018)。臺灣、新加坡籍巴西數學教科書中數學素養內涵之比較——以畢氏定理為例。教育書研究,11(3),33-62。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
    張鎮華(2017)。數學學科知識也是數學素養(數學素養系列之3)。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123,1-8。
    莊梅枝主編(2003)。歐用生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單維彰(2020)。中學數學的素養導向教學。載於單維彰(主編),中學數學教材教法(頁47-69)。臺北市:教育部。
    鄭章華、林佳慧(2021)。從數學教科書設計初探素養導向理念之轉化。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3),27-46。
    楊國揚、林信志、劉淑津(2013)。高中審定本教科書使用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1-10-G-2-01-00-1-01),未出版。
    游森棚(2017)。普通高級中等學校數學(四版,第一冊)。臺南市:翰林。
    游森棚(2019)。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1(一版,第一冊)。臺南市:翰林。
    游森棚(2020a)。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A(一版,第三冊)。臺南市:翰林。
    游森棚(2020b)。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B(一版,第三冊)。臺南市:翰林。
    許志農(2017)。普通高級中等學校數學(四版,第一冊)。台北市:龍騰。
    許志農(2019)。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1(一版,第一冊)。臺北市:龍騰。
    許志農(2020a)。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A(一版,第三冊)。臺北市:龍騰。
    許志農(2020b)。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3B(一版,第三冊)。臺北市:龍騰。
    Borba, R., & Selva, A. (2013).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calculator in Brazilian textbooks.ZDM, 45(5), 737-750.
    Chance, B., Ben-Zvi, D., Garfield, J., & Medina, E. (2007).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of statistics.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 StatisticsEducation, 1(1), 1-26.
    Charalambos, Y. C., Delaney, S., Hsu, H.-Y., & Mesa, M. (20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in textbooks from three countries.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12(2), 117-151.
    Deakin Crick, R. (2007). Learning how to learn: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learningpower. The Curriculum Journal, 18(2), 135-153.
    Dym, C. L. (2004).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San Diego, CA: ElsevierAcademic Press.
    Fan, L., Zhu, Y., & Miao, Z. (2013). Textbook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ZDM, 45(5), 633-646.
    Gatabi, A. R., Stacey, K., & Gooya, Z. (2012). Investigating grade nine textbook problemsfor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Journal, 24(4), 403-421.
    Jablonka, E. (2003). Mathematical literacy. In A. J. Bishop, M. A. Clements, C. Keitel,J. Kilpatrick, & F. K. S. Leung (Eds.), 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education (pp. 75-102).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ilpatrick, J., Swafford, J., & Findell, B. (Eds.). (2001). Adding it up: Helping childrenlear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Krippendorff, K. (2013).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3rd ed.).Los Angeles, CA: SAGE.
    Lesh, R., Post, T. R.,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iu, P.-H. (2018).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how mathematical culture isimplemented in the textbooks. In L. Radford, F. Furinghetti, & T. Hausberger (Eds.),Proceedings of the 2016 ICME Satellit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pp. 345-354).Montpellier, France: IREM de Montpellie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1). Adding it up: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iss, M. (2003).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 DanishKOM proje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Education.
    Niss, M. (2015).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PISA. In Assessing mathematicalliteracy (pp. 35-55). New York, NY: Springer.
    Niss, M., Blum, W., & Galbraith, P. (2007). Introduction. In W. Blum, P. L. Galbraith, H.W. Henn, & M. Niss (Eds.), 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The 14th ICMI study (pp. 3-32). New York, NY: Springer.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The definition and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France: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 PISA 2018 assessment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Paris, France: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PISA 2015 assessment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Science,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financial literacy.Paris, France: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PISA 2022mathematics framework. Paris, France: OECD Publishing.
    Rezat, S. (2009, January). The utilization of mathematics textbooks as instruments for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Mathematics Education. Lyon, France.
    Robinson, D. H., & Schraw, G. (1994).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through visual argument:Do graphic organizers communicate relations in text too effectively. Contemporary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399-415. https://doi.org/10.1006/ceps.1994.1029
    Stacey, K., & Turner, R. (Eds.). (2015). Assessing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e PISAexperience.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Stray, C. (1994). Paradigms regained: Towards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the textbook.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6(1), 1-29.
    Turner, R., Blum, W., & Niss, M. (2015). Using competencies to explain mathematicalitem demand: A work in progress. In Assessing mathematical literacy (pp. 85-115).New York, NY: Springer.
    Weinstein, C. E. (1996). Learning how to learn: An essential skill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Educational Record, 77(4), 49-52.
    Wilder, R. L. (1950). Cultural basis of mathematics. In L. M. Graves, E. Hille, P. A. Smith,& O. Zariski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pp.258-271). Providence, RI: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Wimmer, R. D., & Dominic, J. R. (201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9th ed.).Boston, MA: Wadsworth.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13). Mass media research (10th ed.). Boston, MA:Cengage Learning.
    Zhu, Y., & Fan, L. (2006).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 types in intendedcurriculum: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Mainland China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4,609-62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