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心柔 Chang, Hsin-Jou |
---|---|
論文名稱: |
idu lja vuvu先祖歸來兮——排灣族高士部落迎祖靈祭儀式與音樂研究 idu lja vuvu: A Study of Ritual and Music in “Icacevung” Ceremony of Kuskus Tribe of Paiwan People |
指導教授: |
呂鈺秀
Lu, Yu-Hsiu |
口試委員: | 譚昌國 周明傑 呂鈺秀 |
口試日期: | 2022/01/2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迎祖靈祭 、高士部落 、高士村 、排灣族 、五年祭 、召亡靈 、音樂研究 、南排灣 、張順枝 |
英文關鍵詞: | icacevung, kuskus, Paiwan, maljeveq, zemala, music, paliljaliljaw, Chang Shun-Chih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生活史訪談 、 民族誌法 、 口述歷史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焦點團體法 、 音樂性人類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3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迎祖靈祭(icacevung)為屬於南排灣paliljaliljaw群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近八十年來唯ㄧ每年固定舉辦之祭典,是排灣族中少見以「迎靈」、「送靈」為完整祭典,並在農曆除夕與初二舉辦。目前部落僅剩下一位靈媒張順枝女士有能力舉辦此祭典。本論文根據文獻與田野考察,分析迎祖靈祭與五年祭(maljeveq)、召亡靈儀式(zemala)之關係,指出迎祖靈祭相當可能為擷取自五年祭的部分儀式,又融合了靈媒召喚亡靈的儀式而成。在日據時期文獻記載中的高士五年祭,有「男祭司持祭竿面北招呼祖靈,靈媒瓢卜詢問祖靈是否到來」此項儀式,且此儀式為南排灣paliljaliljaw、tjakuvukuvulj兩個群體所特有,如今只見於高士迎祖靈祭。
迎祖靈祭以音樂作為儀式的核心與媒介,以靈媒(pucemas)演唱的祭歌、男祭司(parakaljay)呼喊祭辭來招請祖靈,並透過歌舞來表達族人與祖先歡聚的心情。在迎祖靈祭歌的曲調上,高士部落的祭歌與現今舉辦五年祭的代表部落古樓、土坂部落的五年祭迎靈歌並不相似,而在樂曲結構上與土坂部落召亡靈儀式的召魂曲較接近。高士部落地處排灣文化的邊陲地帶,其文化也融合了鄰近的東排灣、斯卡羅、平埔族,客家人的特色,本研究除了記述迎祖靈祭之儀式與音樂,也梳理高士頭目家系與歷史脈絡,以此呈現高士傳統文化豐富美麗的樣貌。
“Icacevung” is a ceremony of kuskus tribe which locates in Mudan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belonging to paliljaliljaw group of southern Paiwan people. “Icacevung” has been held in kuskus tribe annually for about eighty years. It features “icacevung” and “ipusau” as a complete ceremony, and takes place in Chinese New Year’s Eve and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These are not seen elsewhere in Paiwan tribes. Nowadays, the kuskus tribe only has one pucemas, madam Chang, Shun-Chih, who has the ability to perform this ceremony. This thesis based on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field work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acevung” and “maljeveq” (five-year ceremony), “zemala” (the ceremony to revive the spirit of the dead) and brings out the hypothesis that “icacevung” may be derived from “maljeveq”, and then combine the trance part of “zemala” into what we see today. Ethnographies written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show that “maljeveq” of kuskus tribe in the time had a ritual that the parakaljay held a vuluq, facing north to invite the spirits of their ancestors by shouting, and then the pucemas would use a gourd and a soapberry to divine whether the spirits had come. This ritual was only seen in the past by two groups of southern Paiwan people: paliljaliljaw and tjakuvukuvulj, while nowadays merely seen in “icacevung” of kuskus tribe.
“Icacevung” uses music as its core and medium. It contains the chants of pucemas, the shouting of parakaljay, and the singing and dancing of all village people to convey the merry feeling to be with their ancestors and relatives. Despite the similarities in rituals, the melodies of chants in “icacevung” seem to have different origins from kuljaljaw and tjuabar tribes, which are the representative models of “maljeveq”. The song structure of chants in “icacevung” has several characters that are more alike to the song of “zemala” in tjuabar tribe. Kuskus tribe seats on the border area of Paiwan ethnicity. Its culture combines the neighboring eastern Paiwan, seqalu, Pingpu and Hakka. This research not only records the ritual and music of “icacevung” but also draws an outline of kuskus’ chief families and historical advancements to display the richness and beauty of the tribe’s traditional heritage.
專書
史惟亮。《論民歌》。臺北:幼獅文化,1967。
安東尼.西格爾(Anthony Seeger)。《蘇亞人為什麼歌唱:亞馬孫河流域印地安人音樂的人類學研究》。趙雪萍、陳銘道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2。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我們都是食人族》。廖惠瑛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臺北:百科文化,1982。
呂炳川。《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1979。
村上直次郎。《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郭輝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沈葆楨等。《福建台灣奏摺》。臺北:大通書局,1987。
卓幸君。《與自然共生:高士部落民族植物應用智慧》。屏東:牡丹鄉公所,2020。
林修澈。《牡丹社事件・1871-1874・na masan pacugan i Sinvaudjan》。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2。
洪國勝主編。《排灣族古樓村Maljeveq・Pusau圖文誌》。高雄: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1998。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徐雨村編譯。臺北:麥格羅希爾,臺灣東華,20184。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西太平洋上的航行者——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群島土著人之事業及冒險活動的報告》。弓秀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張伯瑜等編譯。《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清˙屠繼善。《恆春縣誌》。王志楣點校。臺北:文建會,遠流,2007。
移川子之藏/宮本研人/馬淵東一。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註。臺北:南天書局,2011。
移川子之藏等。《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楊南郡譯。臺北:南天書局,2005。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縣:稻鄉,1998。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20055。
陳枝烈。《排灣族神話故事》。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梅卿總編纂。《牡丹鄉志》。屏東:牡丹鄉公所,2000。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註。臺北:遠流,20122。
森丑之助。《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譯註。臺北:遠流,20123。
童春發。《排灣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塔里古.菩迦儒仰(華愛)。《排灣語入門》。臺北:20021。
落合泰藏。〈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下)〉。《台灣史料研究》6號。賴麟徵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2003。
廖秋吉編著。《排灣族傳統歌謠——來義鄉古樓村古老歌謠》。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
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1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吳萬煌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豪士(Edward H. House)。《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陳政三譯註。臺北:五南,20152。
譚昌國。《排灣族》。臺北:三民,2007。
外文專書
Merriam, Alan.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Myers, Helen., ed.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2.
Seeger, Anthony. Why Suyá Sing: A Musical Anthropology of an Amazonian people.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4.
學位論文
李佳玟。〈排灣族傳統鼻笛音樂研究及現況之探討—以Butsul亞族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周明傑。〈傳統與遞變:排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論文,2013。
吳慧嫻。〈排灣族古樓部落Maljeveq祭歌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洪嘉吟。〈一九六〇年代臺東長光阿美族音樂研究——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孝穎。〈排灣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屏東縣泰武鄉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高加馨。〈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從排灣族人的視點〉。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徐縵庭。〈牡丹古謠隊演唱之歌謠與文化保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華恆明。〈Kinagatian返璞歸真:華恆明創作論述〉。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黃嘉德。〈大社村的排灣族音樂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學組碩士論文, 2009。
葉神保。〈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儒箴。〈1967年卑南族的祭儀歌聲——《歐樂思-史惟亮檔案》錄音資料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劉榮樺。〈家屋與概念隱喻—以屏東縣牡丹鄉高士聚落的物質文化變遷為例的社群邊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潘志華。〈原住民族生存發展的策略與行動:安朔部落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顏正一。〈排灣族東排灣群傳統歌謠研究—以土坂部落(tjuwabal)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音樂教育碩士學位班論文,2007。
畢乙鑫。〈垤施尼蘇音樂史—一個部落的音樂歷史鈎沉〉。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7。
期刊論文
Lomax, Alan. “Song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Ethnology Vol.1, No.4 (October 1962): 425-451.
研討會論文
周明傑。〈排灣族古樓村的五年祭歌謠〉。《原音繫靈-原住民祭儀音樂論文選》。(花蓮縣: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2002),41-61。
影音資料
張心柔、張美惠製作。《聽vuvu在唱歌:高士部落傳統古謠》。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發行,2019。CD。
臺灣師範大學數位音樂典藏中心製作。《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現更名為波昂東亞研究院臺灣音樂館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數位音樂典藏中心提供,未出版。MP3。
手冊、文宣品
包世晶編。《達仁鄉訊》。臺東:達仁鄉公所,2018,第一期。
牡丹鄉公所。《絕美秘境・漫遊牡丹》。屏東:牡丹鄉公所,2017。
牡丹鄉公所。《牡丹原鄉秘境旅遊指南》。屏東:牡丹鄉公所,2017。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活水湧流——高士歌舞影像紀錄》。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2009。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活水湧流——高士歌舞影像紀錄第二集》。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2010。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迎祖靈》。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2011。
網路資源
屏東縣文化處文化資產保護所。〈恆春古城〉。https://www.cultural.pthg.gov.tw/
Son/Landmark/page02_2.aspx?ID=4#/PhotoData/10510302013200a.jpg(摘錄於2021年8月9日)。
屏東縣牡丹鄉公所。〈牡丹鄉簡介〉。https://www.pthg.gov.tw/townmdt/ cp.aspx?n
=90B4AACEABC60B4D(摘錄於2022年1月23日)。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年祭影片〉。「內文社群・caqovoqovolj大龜文」。https:
//caqovoqovolj-project.tw/node/69/(摘錄於2021年12月3日)。
訪談
李德福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八瑤黃榮玉宅,2017年5月31日)。
李德福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長老教會,2018年2月14日)。
林却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文健站,2022年1月12日)。
高加馨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旭海路口高宅,2017年9月10日)。
張美惠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社區發展協會永久屋辦公室,2017年7月16日)。
張美惠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祖靈屋,2018年2月14日)。
張美惠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永久屋李德福宅,2018年2月14日)。
張美惠、李德福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11鄰李安琪宅,2020年8月22日)。
張美惠、李德福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11鄰李安琪宅,2022年2月2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張順枝宅,2018年4月6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張順枝宅,2018年7月23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國小,2019年2月5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張順枝宅,2020年8月24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張順枝宅,2021年2月19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中部落小吃店,2022年1月12日)。
張順枝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中部落小吃店,2022年2月2日)。
許庚妹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上部落許庚妹宅,2018年5月7日)。
陳世隆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祖靈屋,2018年2月15日)。
華加婧口述。張心柔記錄(線上訪問,2021年12月16日)。
華恆明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11鄰李安琪宅,2021年2月21日)。
華恆明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華恆明宅,2022年1月13日)。
華恆雄口述。張心柔記錄(屏東縣恆春鎮山羊飯館,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