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枚錦
論文名稱: 《秋決》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李行張永祥《秋決》劇本《秋決》電影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秋決》是編劇張永祥、導演李行1972年的作品,曾一舉奪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大獎,甚至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由開始構思至拍竣費時十年,劇中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觀、生命觀、時序倫常的哲理內涵及電影美學、手法等,引起當時社會、文藝界的廣泛討論。
    筆者就《秋決》加以研究,從文學的角度切入,以《秋決》劇本為主要分析對象,兼論電影拍攝的表現手法。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與研究對象與方法,以及各章節的架構安排。第二章《秋決》之編劇與導演,介紹《秋決》編劇張永祥與導演李行的生平及創作風格與理念;第三章《秋決》劇本研究,針對《秋決》的創作背景與過程、取材來源、《秋決》本事、「秋決」釋名及舊瓶新釀等五個面向,深入解析。第四章人物塑造分析,先分析劇中人物命名含義,再透過戲劇的語言及動作,將劇作人物的性格一一歸類,作為人物分析的依據;另外就電影中的扮演人,做一簡單的介紹。第五章敘事研究,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詮釋《秋決》的形式與內容,除了研究劇本敘事時間與敘事空間之外,同時也探討《秋決》中的戲劇衝突。第六章主題意識,發掘《秋決》在思想上、精神上所內蘊的啟示,主要針對道義追尋與人生探討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七章表現手法,針對《秋決》中的意象經營與電影藝術設計兩方面,深入解析。第八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研究成果,以及對未來的研究展望。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二章 《秋決》之編劇與導演 5 第一節 《秋決》之編劇張永祥 5 一、生平 5 二、創作風格與理念 8 第二節 《秋決》之導演李行 11 一、生平 11 二、創作風格與理念 15 第三章 《秋決》劇本研究 2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過程 21 第二節 題材來源 26 第三節 《秋決》本事 28 第四節 「秋決」釋名 30 第五節 舊瓶新釀 40 第四章 人物塑造分析 45 第一節 命名含義 47 一、裴剛 48 二、蓮兒 51 三、裴順 54 第二節 人物分析 57 一、劇作人物 58 二、扮演人物 109 第五章 敘事研究 119 第一節 敘事時間 119 一、敘述方式 119 二、時值技巧 128 第二節 敘事空間 135 第三節 戲劇衝突 146 第六章 主題意識 153 第一節 道義追尋 156 一、人道主義 156 二、承祧大事 159 第二節 人生探討 164 一、四季更迭 164 二、天道循環 167 第七章 表現手法 175 第一節 意象經營 176 第二節 藝術設計 183 一、場面調度 184 二、攝影設計 186 三、音效配樂 190 第八章 結論 195 一、研究成果 195 (一)少見佳構 195 (二)廣泛迴響 197 (三)瑕不掩瑜 198 二、研究展望 199 參考文獻 200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胡成鼎《秋決》電影DVD,臺北:李行電影工作室
    張永祥《秋決》,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3月
    謝淑美《秋決》小說版,臺北:希代出版社,1993年12月
    二、 專書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8月四版
    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小報文化,1997年8月
    方寸《戲劇編寫法》,臺北:東大書局,1987年10月三版
    中國電影家協會編《華語電影的跋涉者―李行導演電影作品研究論文集》,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8月
    史潔珵(玉涵)輯《德育古鑑》,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6月
    伊索作,劉怡君改寫《伊索寓言的智慧》,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10月
    宋子文《臺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
    林年同《中國電影美學》,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10月
    林黛嫚《李行的本事》,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2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98年9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9月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二版,
    黃建業《轉動中的電影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再版
    黃美序《讀戲,看戲,談戲―戲劇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5月
    黃仁編著《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12月
    張覺明《電影編劇》,臺北:揚智文化,1992年9月
    焦雄屏、區桂芝主編《李行 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昇文化,2008年11月
    費爾德(Syd Field)著,曾西霸譯《實用電影編劇技巧》,臺北:遠流圖書公司,
    2008年7月二版
    舒坦《電影與文學》,臺北,臺揚出版社,1992年2月
    楊師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2月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
    愛德華.萊特(Edward A. Wright) 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出
    版社,1992年5月
    劉森堯《電影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8月再版
    劉森堯《天光雲影共徘徊:文學‧電影及其他》,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鍾大豐《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8月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三版
    三、 期刊論文
    王錫茞〈青年編劇家張永祥〉,《幼獅月刊》,第21期,1965年5月
    王墨林〈李行的文藝與鄉土〉,《書評書目》,第82期,1980年3月
    文學季刊編者〈一個中國導演的剖白:李行作品研究〉,《文學季刊》,1968年
    2月
    毛瓊英〈「原鄉人」--李行的「路」值得走!〉,《世界電影》,第144期,1980年
    9月
    吳振明〈導演與動向—試論當代中國導演六十八人〉,《影響》,1974年7月
    林柏燕〈論張永祥劇本「秋決」的主題一致性〉,《書評書目》,第2期,1972
    年11月
    林鎮國〈家族主義扭曲下的群臉—析論的表層意理與隱層意理〉,《鵝湖月刊》
    第91期,1983年1月
    林文珮、薛惠玲〈永遠的硬漢—李泉溪導演談歐威演藝〉,《電影欣賞》,第58
    期,1992年7/8月
    林文珮〈意志的演員—李行導演談歐威〉,《電影欣賞》,第58期,1992年7/8

    南南〈李行的大冒險--「秋決」〉,《幼獅文藝》,第218期,1972年2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論「秋決」的主題〉,《世界電影》,第3期,1983年5月
    張永祥〈從誠懇出發〉,《文訊月刊》,第15期,1985年12月
    張曉風〈接代—論國片秋決〉,《青溪雜誌》,第58期,1972年4月
    張夢瑞〈鐵漢柔情--李行為了電影愛一生〉,《光華雜誌》,第24期,1999年7月
    黃仁〈一代大家:維護中國傳統倫理的美學—李行主要作品述評〉,《北京電影學
    院學報》,第2期,1990年
    黃仁〈中國導演的探索之一--李行從影初期的糗事和辛酸〉,《世界電影》,第284
    期,1992年8月
    黃仁〈發揚永不屈服的臺灣精神--賀李行從影五十年和臺灣影史五十年〉,《文訊
    月刊》,第167期,1998年9月
    黃仁〈李行的轉型期作品與創作年表〉,《世界電影》,第354期,1998年6月
    項秋萍〈講義人物:李行〉,《講義》,第107期,1996年2月
    婦女雜誌記者〈李行鑽出了牛角尖〉《婦女雜誌》,1978年6月
    婦女雜誌記者〈傅碧輝把演電影當作事業〉,《婦女雜誌》,1978年6月
    婦女雜誌記者〈唐寶雲談「秋決」〉,《婦女雜誌》,1978年6月
    劉台柱〈電影原野的拓荒者—張永祥訪問記〉,《幼獅文藝》,第43期,1976
    年6月
    鍾雷〈張永祥小論〉,《幼獅文藝》,第22期,1965年2月
    劉蒼芝〈從鮮明隱微處探秋決〉,《現代文學》,第47期,1972年
    劉藝〈電影編劇漫談:人物與情節〉《國魂》,第413期,1980年4月
    劉玠含〈越遠越近,越九越真—張永祥特寫〉,《電影欣賞》,第3期,1983年5

    四、 報紙專文
    楊師昌年〈短美〉,《聯合報副刊》,2002年4月1日
    葉石濤〈府城之星,舊城之月—記李行的《原鄉人》〉,《聯合報副刊》,1980年6
    月1日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40/10/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