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宇善筠
Yu, Shan-Yun
論文名稱: 灣生書封設計中呈現的台灣地方色彩:以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為例
Local Color of Taiwan Presented in Wansei's Book Cover Design :Take Tateishi Tetsuomi and Miyata Yataro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口試委員: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蔡家丘
Tsai, Chia-Chiu
傅銘傳
Fu, Ming-Chuan
口試日期: 2024/07/0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灣生地方色彩宮田彌太郎立石鐵臣書封設計
英文關鍵詞: Wansei, Local Color, Miyata Yataro, Tateishi Tetsuomi, book cover design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53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台灣日治時期「地方色彩」(Local Color)作為理論資源,探討灣生藝術家在書封設計中對台灣形象的視覺表現。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兩位藝術家,藉由兩人於史料以及繪畫作品中的資料訊建構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後,再對其作品《民俗臺灣》與《媽祖》雜誌的封面設計進行分類、分析以及詮釋,比較兩人在創作時思維模式的異同,並且將討論延伸至戰後民俗雜誌,以《豐年》、《臺灣風物》以及《漢聲》雜誌中的封面設計作為對照。本研究以歷史分析法梳理兩位藝術家的生長背景以及美術學習歷程,再對《民俗臺灣》以及《媽祖》的封面進行彙整,接著進一步採用阮昌銳(2013)以人為中心的民俗四類分法的規則對研究樣本進行歸納。分類結果顯示立石鐵臣在《民俗臺灣》中多以「物質民俗」作為描繪對象;宮田彌太郎在《媽祖》中的作品則是以「信仰民俗」為大宗。在整體風格建構上立石鐵臣的創作具有以下兩項特點:(一)以實物為題材、(二)用紀實風格呈現;宮田彌太郎創作中的特點則是:(一)多取材自抽象文本、(二)展現畫家對台灣民俗文化東方主義式的詮釋轉化。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在詮釋地方色彩時的差異為分別選取了紀實與象徵兩種表現手法,但亦兩人共同面臨著灣生身分帶來的身分認同課題。透過雜誌《豐年》、《臺灣風物》以及《漢聲》,本研究發現自《民俗臺灣》與《媽祖》的民俗調查與創作在戰後仍持續發展,在視覺風格表現上亦出現照片拼貼的新興手法。最後,地方色彩所提倡「使用視覺方式來刻畫與記錄台灣特質」的作法與現代廣泛使用的「台灣印象」有著相似的意涵,日治時期對於地方色彩的探求亦可作為現代設計者創作時的養分。

    This study uses the concept of "Local Color"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as a theoretical resource to explore how Taiwanese-born artists visually represent the image of Taiwan in their book cover designs.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artists Tetsuo Tateishi and Yataro Miyata. By exam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aintings, the study constructs the creative context of these artists, and then classifies,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cover designs of the magazines "Folklore Taiwan" and "Mazu." The study compares the different creative approaches of the two artists and extends the discussion to post-war folklore magazines, using the cover designs of "Feng Nian," "Taiwan Folkways," and "Hansheng" magazines as a contrast.This research employs historical analysis to trace the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two artists. It then compiles the cover designs of "Folklore Taiwan" and "Mazu," and further adopts the human-centered four-category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folklore proposed by Nguyen Changrui (2013) to categorize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etsuo Tateishi mainly depicted "material folklore" in "Folklore Taiwan," while Yataro Miyata's works in "Mazu" predominantly featured "belief folklore." In terms of overall style, Tetsuo Tateishi's cre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1) using real objects as subjects and (2) presenting them in a documentary style. In contrast, Yataro Miyata's works are (1) mostly drawn from abstract texts and (2) demonstrate an Orientalist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folk culture.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local color lies in Tateishi’s realistic approach and Miyata's symbolic expression, but both faced identity issues brought by their Taiwanese-born status. Through the magazines "Feng Nian," "Taiwan Folkways," and "Hansheng,"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folklore research and creation from "Folklore Taiwan" and "Mazu" continued to develop post-war,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visual techniques such as photo collages.Lastly, the approach advocated by local color to "depict and reco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visually" shares a similar meaning with the modern concept of "Taiwan Impression."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colo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an also serve as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designe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流程 11 第貳章 地方色彩的意義與詮釋表現 15 第一節 台灣日治時期美術發展狀況 15 第二節 官展的成立以及地方色彩概念的形成與詮釋 21 第三節 日治時期官方文宣中的地方色彩 29 第三章 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的書封設計 33 第一節 立石鐵臣的成長背景與美術學習歷程 33 一、立石鐵臣的成長背景 33 二、立石鐵臣的美術師承關係及作品 37 第二節 立石鐵臣的《民俗臺灣》封面設計 53 一、《民俗臺灣》雜誌的草創經緯 53 二、立石鐵臣的《民俗臺灣》封面設計分析 56 第三節 宮田彌太郎的成長背景與美術學習歷程 73 一、宮田彌太郎的成長背景 73 二、宮田彌太郎的美術師承關係及作品 79 第四節 宮田彌太郎的《媽祖》封面設計 89 一、西川滿與宮田彌太郎 89 二、《媽祖》雜誌創立經緯 95 三、宮田彌太郎的《媽祖》封面設計分析 98 第四章 灣生書封設計作品對地方色彩詮釋之討論 107 第一節 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設計作品中對地方色彩的詮釋之異同 107 一、紀實與象徵的兩端 107 二、異邦人的目光 109 第二節 灣生於平面設計中所呈現之地方色彩與日治時期雜誌及戰後民俗雜誌之對照 113 一、與日治時期其他雜誌設計的對照 113 二、與戰後民俗雜誌的對照 117 第三節 從地方色彩到臺灣印象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一、「地方色彩」對台灣現代設計的啟發 133 二、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二人對地方色彩表現的演繹以及創作時的思維模式 133 三、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書封設計作品在風格表現上呈現之異同 134 四、立石鐵臣與宮田彌太郎書封設計中之地方色彩於台灣戰後平面設計之對照 13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52

    一、定期刊物
    1. 期刊文章
    李雪慈(2003)。自1889-90年四幅基督畫作,探討Paul Gauguin的創作意念及其象徵主義諦義。議藝份子,(5),頁145-162。https://doi.org/10.29627/AS.200303.0002
    林明賢(2007)。新美術的萌芽﹝1895—1945﹞─淺析日治時期由「寫生」「地方色彩」所建構的台灣美術風貌。臺灣美術;69期;頁20。
    姚村雄(2002)。「日治時期台灣視覺設計史」相關研究文獻整理分析與研究取向初探〉,設計研究 ; 2期 (2002 / 07 / 01) , 頁61-73。
    張峻嘉、許嘉麟(2005)。Terroir意涵之探討。地理研究;第67期(2005/11);頁33¬¬-58。
    陳佩佩(2003)。從圖畫教科書看日治時期台灣初等學校美術教育。議藝份子;5期(2003/03 ),頁23-40。
    陳咨仰,(2009)。從《霓虹》探索鹽月桃甫對「文化」的追尋。臺灣美術;75期(2009/01),頁80-8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9),頁5-42。
    賴明珠 (2000) 。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3卷,頁43-74。
    賴毓芝(2011)。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2011/12);頁1-75。
    薛燕玲(2005)。日治晚期戰爭影響下的台灣美術時局色彩。臺灣美術;56期(2004/04)。頁184。
    謝世英(2007)。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文化揉雜——陳進與潘春源的美人畫。臺灣美術;67期(2007/01),頁14-23。
    顧力仁(1998) 。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頁48-62。

    2. 雜誌文章
    立石鐵臣(1944)。〈部落的禽獸花果〉。民俗臺灣;第四卷,第六號。頁11。臺北:南天書局,2017,南天書局復刻本。
    西川滿(1938)。日孝山房私版發願記。媽祖;第三卷,第四冊(第十六冊)終刊號。頁40。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岡田謙(1941)。關於民俗的種種。民俗臺灣;第一卷,第一號。頁2-3。臺北:南天書局,2017,南天書局復刻本。
    宮田彌太郎(1938)。繪本桃太郎噺。媽祖;第三卷,第四冊(第十六冊)終刊號。頁38-39。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3. 新聞報紙
    立石鐵臣畫伯本島寫生旅行(1933),台灣日日新報,1933.2.2。漢珍知識網 報紙篇: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立石鐵臣(1940)。荒涼たる眺め(風土の花よ、開け)。臺灣日日新報;1940.4.12,版6。漢珍知識網 報紙篇: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立石鐵臣(1941)。銅像雜記(上),台灣日日新報,1941.6.25,版4。漢珍知識網 報紙篇: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三、電子期刊
    王文萱(2014)。竹久夢二的人偶製作活動:探討夢二藝術觀及創作理念。藝術評論,(26),頁1-3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156240-201401-201404010029-201404010029-1-30
    王森田(2010)。臺灣日治時代教育政策與社會文化之考察(1922-1945)。嘉大中文學報,(3),頁1-41。https://doi.org/10.29892/JCLNCU.201003.0001
    伊藤徹、李淑珠(2017)。藝術、國家、個人:日本近代之例。文化研究,(24),頁53-80。https://doi.org/10.6752/JCS.201710_(24).0003
    阮昌銳(2013)。文資法中「民俗」內涵的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3),頁27-48。https://doi.org/10.6941/JCHC.201303_(23).0002
    阮斐娜(2001)。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1),135-145。https://doi.org/10.30103/NICLP.200103.0007
    李亦梅(2010)。從中國蘇州版畫與日本浮繪、眼鏡繪作品看中、日美術交流。議藝份子,(14),頁1-17。https://doi.org/10.29627/AS.201003.0001
    李進發 (2009)。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的風格特質。臺灣美術,頁20-49。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0750200.pdf?131153085
    邱函妮(2014)。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論述。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7),123-215+217-236(i-iv)+24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32095-201409-201411050004-201411050004-123-215+217-236(i-iv)+240
    林竹君(2003)。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議藝份子,(5),頁1-15。https://doi.org/10.29627/AS.200303.0001
    林素幸(2015)。被遺忘的一頁-楊英風與早期台灣美術設計作品:以《豐年》為例。設計學報,20(1),頁49-6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068327-201503-201504020023-201504020023-49-68
    林素幸(2020)。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藝術學研究,(27),頁43-12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478-202012-202102020019-202102020019-43-122
    兒島薰(2014)。1920-30年代日本油畫中對於「獨特性」的探究-在歐洲與亞洲之間。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7),43-61+63-66(i-i)+23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32095-201409-201411050004-201411050004-43-61+63-66(i-i)+238
    服部嘉香(1974)。子規と自然主義。日本文学研究 Volume 10,頁77 – 82。出版:梅光女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https://ypir.lib.yamaguchi-u.ac.jp/bg/creators/bg000439/item/723
    姚村雄、孫祖玉(2011)。設計文化的西風東漸-包浩斯時期的臺灣現代設計啟蒙。設計學研究,14(S),頁49-61。https://doi.org/10.30105/JDS.201106.0004
    袁汝儀(2006)。1930-1960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11),頁1-3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0435x-200605-x-11-1-33-a
    原來(2012)。長衫的時尚觀察-日治晚期臺灣女性的自主性意識展現。明道學術論壇,8(3),頁39-52。https://doi.org/10.6953/MJ.201209.0039
    陳璵(2022)。日治時期臺灣女性花鳥類東洋畫研究。視覺藝術論壇,(17),132-16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01214002-N202303150002-00006
    曹嗣衡(2022)。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藝術學研究,(31),頁209-24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478-N202302160008-00003
    隈元謙次郎。(2016)。明治中期の洋画(二)―白馬会を中心として―。美術研究。en : The bijutsu kenkyu : the journal of art studies。号 192, 頁6-34, 発行日 1957-08-15。https://tobunken.repo.nii.ac.jp/records/6943
    曾秀萍(2015)。一則弔詭的台灣寓言-《風前塵埃》的灣生書寫、敘事策略與日本情結。臺灣文學學報,(26),頁153-189。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30381%2fBTL.201506_(26).0005
    楊永源(2008)。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3),頁73-119。https://doi.org/10.29626/JAS.200805.0002
    溫志維(2022)。紀實攝影的源流與演變初探。商業設計學報,(25),頁32-47。https://0-www-airitilibrary-com.opac.lib.ntnu.edu.tw/Article/Detail?DocID=10289518-202112-202202090007-202202090007-32-47
    蔡幸伶(2016)。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之行政探討。博物館學季刊,30(2),5-29+31。https://doi.org/10.6686/MuseQ.201604_30(2).0001
    蔡怡玟(2011)。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研究,(54),頁43-68。https://doi.org/10.6234/JGR.2011.54.03
    廖新田(2006)。近鄉情怯: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意識的三種面貌。文化研究,(2),頁167-209。https://doi.org/10.6752/JCS.200603_(2).0005
    賴國生(2007)。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成大歷史學報,(32),頁81-138。https://doi.org/10.7076/CKJHS.200706.0081
    羅詩雲(2007)。《民俗臺灣》中的在地性-以俚諺、“民俗圖繪”專欄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6),頁95-121。https://doi.org/10.29935/ZJXK.200712.0005

    四、專書
    Daniel J. Boorstin.(1962).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 Atheneum.
    Szostak, John D.(2013). Painting Circles: Tsuchida Bakusen and Nihonga Collectives in Early 20th-Century Japan. Leiden:Brill.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市:藝術家。
    台灣創價學會文化總局編(2023)。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台北市: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
    立石雅夫(1997)。《臺灣畫冊》寄語。立石鐵臣‧臺灣畫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立石壽美(1997)。回憶。立石鐵臣‧臺灣畫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立石鐵臣(1935)顏娟英譯。第九回台展相互評──西洋畫家的東洋畫批判。台日報,風景心境,上冊,頁239。
    立石鐵臣(1939)顏娟英譯。地方色彩。台日報,風景心境,上冊,頁169。
    立石鐵臣(1940)顏娟英譯。台陽展與創元展的兩種表現。台日報,風景心境,上冊,頁332-222。
    竹村民郎,歐陽曉譯,(2004/2015)。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上海:三聯書店。
    西川滿(1987)張良澤譯。造書一輩子—故人代序。西川滿先生年譜,秀山閣私家藏版。原文發表於1987年11月15日《日本古書通信》第52卷第11號。
    西川滿(1997)。西川滿先生致宮田金彌先生函。西川滿先生年譜,秀山閣私家藏版,頁527。
    李進發(1993)。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川夫編(1990)。民俗臺灣(第一輯)。台北市:武陵。
    邱函妮(2004)。灣生‧風土‧立石鐵臣。台北市:雄獅。
    金關丈夫臺灣民俗研究的回顧——金關丈夫博士歡迎座談會。林川夫主編(1990)。民俗臺灣(第一輯)。台北:武陵。頁12。
    姚村雄(2005)。日治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美術設計發展。載於林明賢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頁16。台北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宮田彌太郎。(1939)顏娟英譯。台灣東洋畫的動向,東方美術。風景心境,上冊。頁535。
    島津京,(2004),再考近代日本の絵画 : 美意識の形成と展開,日本:セゾン現代美術館出版,頁35。
    游珮芸。(2007)。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臺北市:玉山社。
    廖新田(2008)。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美術發展中社會意識的探討,載於林明賢主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頁24。台北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廖瑾瑗(2007)。台灣近代藝術的表徵—《民俗台灣》的光與影。收於林明賢主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原刊於《台灣美術》季刊第 67 期, 2007 年 1 月,24-45 頁。)
    劉方瑀(2005)。「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載於林明賢主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頁76。台北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潘青林(2011)。論西川滿對台灣藏書票藝術之影響附>再論西川滿的藏書票,載於西川滿先生年譜,秀山閣私家藏版,頁550-567。
    薛燕玲(2012)。林玉山的繪畫觀與「台灣色彩」。典範傳移-林玉山繪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6-67。
    謝世英。(2014)。大東亞文化下的臺灣認同:新南畫。日本殖民主義下的台灣美術:1895-1945。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鹽月善吉。(1934)顏娟英譯。第八回台展前夕。臺灣藝術。風景心境,上冊。頁233-236。

    五、學位論文
    方瓊華(2002)。「美術」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活動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fy462。
    王綉惠(2023)。西川滿戰前作品中臺灣符號的圖文互涉:以《媽祖祭》與《臺灣繪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5v8hv。
    宋南萱(2000)。<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dbxr4。
    林竹君(2006)。記憶的編纂─臺灣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k7fwg
    洪千鶴(2004)。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9qjhu。
    張雅萍(2014)。遣返者的文學--以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6k2q2。
    張雅萍(2014)。遣返者的文學--以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6k2q2
    陳瑋婷(2020)。日臺近代博物圖的發展與立石鐵臣(1905-1980)的「細密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3s39h。
    楊惠娟(2006)。臺灣日治時期報紙版面編輯設計形式特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up6zj。
    劉偉民(2005)。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uzftb。
    潘郁雯(2013)。臺灣始政紀念繪葉書文化意涵之研究(1905-193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6xd79。
    蔡炘玲(2004)。台展與府展時期台灣東洋畫地方色彩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vm3m7。
    羅淑慧(2009)。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頁87-88。﹝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z3k47

    六、發表於專題研討會但未出版
    宇善筠(2024)。宮田彌太郎《櫻草》插圖中的世紀末新藝術基因。論文發表於2024藝術的意象、意向與異相—2024年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研討會舉行於國立臺灣清華大學,新竹市。

    七、非期刊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1914台北街地圖遇見!老臺北。臺北歷史地圖APP。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s.tw/Apps/TaipeiHistoricalMaps/
    「印象。」(n.d.)。國語辭典簡編本,第三版。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42205
    李志銘。(2020)。浮世繪裡的女性形象(下):「夢二女郎」,竹久夢二的紙尚魅影。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4418279。
    沈玫姿。(1980)。大漢天聲——要使大家都要懂得中國的「漢聲雜誌」。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d143dc4b-e32d-4270-957a-4691ee937945&CatId=8&postname=%E5%A4%A7%E6%BC%A2%E5%A4%A9%E8%81%B2%E2%80%94%E2%80%94%E8%A6%81%E4%BD%BF%E5%A4%A7%E5%AE%B6%E9%83%BD%E8%A6%81%E6%87%82%E5%BE%97%E4%B8%AD%E5%9C%8B%E7%9A%84%E3%80%8C%E6%BC%A2%E8%81%B2%E9%9B%9C%E8%AA%8C%E3%80%8D
    林特。(2022)。Zine到底是什麼?做出「世界最美的書」,獨立出版單位nos:books為你解惑。Every little d。網路文章。https://everylittled.com/feature/makeaboook/177384
    法鼓山基金會。(2019)。學佛Q&A:什麼叫做三昧?法鼓山全球知識網。https://www.ddm.org.tw/xmnews/cont?xsmsid=0K297379120077217595&sid=0K305382553839398563
    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04。(2020)。條目:臺灣果實菠羅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網址: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2.007.1438
    高佩英。(2009¬)。條目:虎爺。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988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n.d.)。《民俗臺灣》清規。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民俗臺灣資料庫。網址:https://da.lib.nccu.edu.tw/ft/?m=2102&wsn=0101。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n.d.)。人物介紹 池田敏雄。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民俗臺灣資料庫。網址: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1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n.d.)。人物介紹 金關丈夫。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民俗臺灣資料庫。網址: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2。2023/10/11。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n.d.)。立石鐵臣。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3&wsn=050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條目:財團法人私立臺灣商工學校。校園生活記憶庫。網址:https://school.nmth.gov.tw/search/detail/R-12-000008-540342。
    張淑卿(2014)。登錄號: 2011.012.00698之詮釋資料。文化部典藏網藏品。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RNO=MjAxMS4wMTIuMDA2OQ==&SYSUID=11
    張淑卿(2014)。登錄號:2011.012.0068詮釋資料。文化部典藏網藏品。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SYSUID=11&RNO=MjAxMS4wMTIuMDA2OA==
    張淑卿。(2014)。〈淡水雨後〉紀念手繪繪葉書介紹。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1.008.1304
    連橫。(1920)。臺灣通史‧農業誌。轉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8087&searchu=%E8%B3%93%E5%A9%86。
    黃震南。(2018)。臺灣現代裝幀史的燦爛開端:西川滿與他的手工限定書。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ishikawa-mitsuru
    楊惠君。(2022)。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1970s-hansheng-echo-magazine-and-taiwanese-arts
    詹佩瑜。(n.d.)。走在歷史畫的旅途上──野田九浦。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story/%E3%80%90%E5%90%8D%E5%96%AE%E4%B9%8B%E5%BE%8C%E3%80%91%E8%B5%B0%E5%9C%A8%E6%AD%B7%E5%8F%B2%E7%95%AB%E7%9A%84%E6%97%85%E9%80%94%E4%B8%8A%E2%94%80%E9%87%8E%E7%94%B0%E4%B9%9D%E6%B5%A6/
    「壽桃」。(n.d.)。楊英風美術館。https://www.yuyuyang.org.tw/h/ServiceDetail?key=675875086003&set=7&cont=242620
    「慶壽圖」。(n.d.)。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https://www.yuyuyang.com.tw/yuyuyang_works_graphic_c.php?id=1357&target_1=%E7%BE%8E%E8%A1%93%E8%A8%AD%E8%A8%88&target_2=%E7%BE%8E%E8%A1%93%E8%A8%AD%E8%A8%88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d143dc4b-e32d-4270-957a-4691ee937945&CatId=8&postname=%E5%A4%A7%E6%BC%A2%E5%A4%A9%E8%81%B2%E2%80%94%E2%80%94%E8%A6%81%E4%BD%BF%E5%A4%A7%E5%AE%B6%E9%83%BD%E8%A6%81%E6%87%82%E5%BE%97%E4%B8%AD%E5%9C%8B%E7%9A%84%E3%80%8C%E6%BC%A2%E8%81%B2%E9%9B%9C%E8%AA%8C%E3%80%8D
    劉錡豫。(n.d.)。條目:大稻埕。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E5%A4%A7%E7%A8%BB%E5%9F%95/#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
    蔡蕙頻。(2019)。艋舺民俗的引水人——黃鳳姿與池田敏雄。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111075912.pdf。
    總統府新聞。(2006)。總統出席「台灣意象票選結果暨徵圖記者會」。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0203。
    謝宗榮。(2015)。條目:甲馬紙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3.024.014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