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郁樺
Chen Yu-Hua
論文名稱: 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策略群組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Group of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宋修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生技保健食品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策略群組
英文關鍵詞: Biotech Health Food,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Strategy Grou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35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之策略群組,以及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組織背景變項下,中高階主管對於企業策略知覺程度之重要性與現況,進而建構生技保健食品產業之策略群組。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分析的結果,延續Dess and Davis(1984)之研究方法,根據國內外文獻、產業特性及專家內容效度發展出30項策略變數形成調查問卷,以台灣生技保健食品廠商之中高階主管為調查對象,共發出25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56.4%,透過內部一致性考驗後以及統計方法分析後,進行研究結果與討論。
    經由集群分析將廠商分為三個群組,最後依五個策略構面因素對個別群組的影響程度分別命名為市場導向、多元化導向與成本導向,並建立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之策略群組。最後針對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相關生技保健食品產業業者、相關政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事項,俾供參考。

    關鍵字:生技保健食品、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策略群組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strategic group of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in Taiwan and the strategic opinions of the manager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fter reviewing Dess and Davis’ strategic variables, this study used content validity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 of thirty competitive strategic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2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useful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ccounting for a valid return of 56.4 %. After the tes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some results had been discussed.
    This study used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five strategic dimensions to cluster the firms into three groups.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sults in the five strategic dimensions of these three groups, three groups were named in market-oriented, diversity and cost leadership. Finally, cert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the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further study were presented and proposed.

    Keyword:biotech health food, biotech health food industry, strategy group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發展之現況 9 第二節 策略及策略群組之意涵與理論 21 第三節 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流程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1 第四章 料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樣本描述 75 第二節 生技保健食品產業之現況分析 85 第三節 生技保健食品廠商個人背景差異性分析 90 第四節 生技保健食品廠商組織背景差異性分析 104 第五節 集群分析與區別分析 137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5 一、中文部份 155 二、英文部分 163 附錄一、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策略群組現況調查-專家內容效 度問卷 169 附錄二、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策略群組現況調查問卷 177

    一、中文部份
    大前研一(1984)。策略家的智慧。台北市:長河出版社。
    中國投資咨詢網(2008)。2008年中國保健品市場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2008年5月6日,取自:http://www.ie2000.com.cn/2005report/2005186baojianping.htm
    毛秀云(2005)。轉型經濟中制度環境對組織同形影響之研究─以中國食
    王俊欽(2007)。產品知識、行銷通路對消費者態度及消費者購買意圖之影響-以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建平(2002)。台灣生技創投影響評估及策略發展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榛驛(2007)。從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現況,看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與機會。新竹市:工研院IEK生醫與生活組。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市:智勝。
    司徒達贀(1995)。策略管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6)。2006生物技術產業年鑑。台北市: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白佳振(1995)。大陸台商企業管理幹部選任及派遣方式之研究─以食品業及電子業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石幸雯(2006)。台灣地區老年人保健食品消費行為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江晃榮(2001)。公元2000年食品生物技術產業研發趨勢與展望。台北市: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江滄炫(2006)。新藥研發生技公司之亞洲經營模式。台灣大學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順旗(2006)。市場帶動模式的產學合作─以動物疫苗的科技行銷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思華(1983)。產業特質與企業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
    吳家泰(2006)。台灣研發服務產業經營模式與國際化活動之研究─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呂承慧(2006)。以智慧資本觀點建構台灣生技新藥研發公司企業價值雛型之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佳峰(2007)。保健機能性食品產業發展。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李宜映(2007)。台灣保健食品產業之科技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沈孝思(2006)。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與再購買意願之研究─以保健食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沈振芳(2000)。台灣地區國際航空客運業策略群組與營運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汪榮華(2005)。美國生技產業廠商經營績效之決定因素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士傑(2006)。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關連性研究─以保健食品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士堯(2004)。平衡計分卡架構下企業價值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灣生物科技業為例。國立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志豪(2002)。台灣地區大型食品業採用生物技術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邦傑 (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0期,頁1-38。
    林亞偉(2007)。買進W股-39檔大中華區女性概念股。台北:商業周刊,1042期,P136。
    林明煌(2003)。食品供應商對連鎖通路因應之道。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建煌(2003)。策略管理。台北市:智勝。
    林美娟(2005)。網路消費者行為涉入之行銷策略在新興網路購物商店之應用: 以機能性食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萱惠(2007)。養生保健需求擴大,市場成長可期。台北市:經濟日報。
    林虹鈞譯(2005)。保健食品活用事典。日本保健食品協會著。台北市: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邱晨波(2001)。保健食品和保健中藥。台北市:眾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品業通路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佑靜(2006)。台灣壽險業動態策略群組之實證研究─論金改對壽險業者策略與績效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作聖、陳仁帥(2004)。產業分析。台北市:全華科技。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敎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市:師大書苑。
    馬其瑞(2003)。國內醫師選擇保健食品之行為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敏惠(2008)。銀髮時代來臨,遠距居家照護商機大。台北:經濟日報,G2版。
    張慈映(2003)。發展中的全球保健食品市場。新竹市:ITIS產業研究中心專欄。
    張慈映(2006)。全球保健食品商機直逼1400億美元。台北市: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
    張慈映(2007)。2009年美國抗老化市場將達720億美元。新竹市:工研院IEK生醫與生活組。
    張資奇(2007)。生技專業藥廠營運模式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銀鶯(2006)。企業策略、資訊策略、供應鏈策略與供應鏈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機械產業為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莊雅雯(2007)。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台北市: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許士軍(1980)。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朝凱(2007)。國內外保健食品管理制度概況。台北市:農業生技產業季刊─食品生技。
    郭國湞(2006)。台灣高科技廠商關鍵成功因素對競爭策略選擇及執行之影響研究─以台灣藍芽無線通訊產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玉玲(2007)。2006年我國食品產業回顧與展望。台北市: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陳秋諒(2006)。因應國際化趨勢台灣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 - 以X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萍(1997)。傳銷公司套裝產品之消費者涉入行為分析─以營養保健食品及美容保養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國隆(2006)。日本預防、健康相關食品市場概況與展望。新竹市: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陳淑芳(2005)。我國食品生技產業市場趨勢。台北市:農業生技產業季刊─食品生技。
    陳淑芳(2007)。台灣保健食品產業現況分析與趨勢。台北市:農業生技產業季刊─食品生技。
    陳新樺(2006)。策略群組結構與廠商動態能力之研究─以國內汽車製造廠商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詩欣(2007)。2007前三季我國生技產業回顧與展望。台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陳學庸(2000)。主機板製造廠商策略群組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敏(2007)。2006年生技產業回顧與展望。台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陳麗婷、陳淑芳、陳玉玲(2005)。台灣保健食品產業概況。新竹市: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章義明(2001)。半導體產業競爭策略群組及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明正(2006)。健康食品訊息與消費意願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士懿(2001)。漫談健康食品。社區醫療通訊,11。台北市:台大醫療體系921刊物。
    黃文鋻(2003)。保健食品。產業調查與技術季刊,145。台北市:交通銀行徵信處。
    黃俊淦(2002)。台灣數位相機產業之技術策略群組定位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楊明宗、賴奎魁、郭修暐、邱文志、劉嘉茜(2004)。生物科技公司之新產品開發管理作為之個案探討-以多醣體保健食品為例。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台中縣。
    楊詠庭(2004)。我國IC產業廠商進入與擴張路徑之研究-動態策略群組觀點。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經濟部工業局(2002)。2002生技產業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07)。2007生技產業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董榮政(2005)。生技保健食品之消費行為分析─以屏東縣藥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鄒明釗(2003)。兩岸生物科技廠商之績效評估。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廖美智(2006a)。我國生技廠商在保健食品之開發趨勢。台北市: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廖美智(2006b)。保健食品新興市場成長率不容忽視。台北市: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廖振谷(2002)。台灣地區生技與製藥產業之相對經營效率動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劉嘉茜(2005)。策略平衡導向之科技能力衡量模式─以生物科技保健食品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嘉麟(2005)。保健食品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蓓蕾(2001)。傳統食品及藥品廠商轉型升級生物科技產業之發展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潘子明(2004)。保健食品在台灣。健康世界,218。台北市: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子明(2006)。生技保健食品產業現況與趨勢。Bioindustry,117(2)。
    蔡萬春(2004)。台灣農業生物科技廠商之效率分析-以上市上櫃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宇婷(2006)。更年期婦女健康食品需求評估之研究。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橘川俊明(2006)。日本保健機能性食品制度。台日保健機能性食品科技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盧冠嘉(2001)。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經營效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玉華(2003)。生技公司銷售人員激勵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慕荊(2002)。TFT-LCD產業策略群組廠商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廷松(2007)。研究發展、專利與健保合作對於廠商經營績效的影響-台灣研發型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嫈苓(2006)。2005年歐洲生技產業。台北市: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戴國良(2004)。策略管理─策略分析與本土個案實務。台北市:鼎茂圖書。
    戴德賢(2002)。台灣生技公司財務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旭惠(2005)。策略群組分析之程序與方法。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珮凌(2005)。台灣生物科技廠商之技術、效率與營業額成長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以勇(1996)。台灣醫院產業策略群組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遠志(2000)。國外健康食品市場發展動向。保健食品之功效評估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二、英文部分
    Aaker D. A.(1995) .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Co.
    Aaker, D. A.(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and Sons Co.
    Anderberg, M. R.. (1973). “Cluster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 Academic”, Inc.
    Ansoff, H. I.(1984) .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U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P.XVI
    Barney, J. B. & Hoskisson R. E.(1990). Strategic Groups: Untested Assertions and Research Proposal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1(3), 187-198.
    Barney, J. B.(1997). 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Caves, R. E. & Ghemawat, P.(1992). Identifying Mobility Barriers.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3(1), 1-12.
    Caves, R.E. & Porter, M.E.(1977). Fro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rs: Conjectural Decisions and Contrived Deterrence to New Competi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1(2), 1977, 241-262.
    Chandler, A. D.(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 Mass: M.I.T. Press. Cambridge, UK.
    Chernatony, L. D. & McWilliam G.(1989). 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29-32.
    Cool, K. & Schendel, D.P.(1988). Differences among Strategic Group Member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3), 207-223.
    Cool, K. O.(1985). Strategic Group Formation and Strategic Group Shifts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U.S. Pharmaceutical lndustry,1963-1982.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Purdue University. WL.
    Cravens, D.W.(1987). Strategic Marketing(2nd ed.). Mass: A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
    Dess, G.G. & Davis, P.S.(1984). Porter's (1980) Generic Strategies as Determinants of Strategic Group Memb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7(3), 467-488.
    Durand, R. & Coeurderoy, R.(2001). Growth Theor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5, Iss. 4, pp.125-132.
    Farquhar, P.H.(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0,7-12
    Fiegenbaum, A., McGee, J. & Thomas, H.(1988). Exploring The Linkage Between Strategic Group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8(1), 6-25.
    Glueck, W. F.(1976).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ambrick, D. C.(1980).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business-level strategy in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 , 567-575.
    Hambrick, D. C.(1983), High Profit Strategies in Mature Capital Goods in-dustries : A Contingency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687~707.
    Hambrick, D. C.(1983), High Profit Strategies in Mature Capital Goods in-dustries : A Contingency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687~707.
    Harrigan, K. R.(1985). An Application of Clustering for Strategic Group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6(1), 55-73.
    Hatten, K. J. & Hatten, M. L.(1987). Strategic groups, asymmetrical mobility barriers and contes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 329-342.
    Hill, C. W. L.(1995). Conducting and integrating strategy researc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and business levels: Issues and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 357-393.
    Hill, C. W.& Jones, G. R.(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Hofer, C.W., &Schendel, D. E.(1979).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Hunt, M.(1972). Competition in the Major Home Appliance Industry, 1960-197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Kim, L., & Y. Lim.(1988). Environment, generic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y: A taxonomic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 802-827.
    Ko, Kim, & Woo.(2008).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M adop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January, 61(1), 65-74.
    Leask, G. &Parker, D.(2004). An Application of Strategic Group Theory to the UK Pharmaceuticals Industry. 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 (16:1), 1-9.
    Michael, E. P.(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Y: The Free Press.
    Miles, R. E. & Snow, C. C.(1978).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Miller, S. M.(1987). “Strategy Making and Structure: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0, pp.7-32.
    Neumann, V.J. & Morgenstem,O.(1944).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NY:Wiley.
    Nicolai J. F.(1997). Resources, Firms, and Strategies: A Reader in the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hria & Garcia-Pont, C.(1991), Global Strategic Linkage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105-124.
    Olusoga, S.A., Mokwa, M.P. & Noble, C. H.(1995). Strategic Groups, Mobility Barri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3(2), 153-164.
    Porter, M.E.(1979). The Structure within Industries and Companies Performanc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1(2), 214-217.
    Quinn, J. B.(1980). Strategies for Change: Logical Instrumentalism. Homewood IL: Dow-Jones-Irwin.
    Reger, R.K. & Huff, (1993). A. S. Strategic Group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2),103-124.
    Rzakhanov,Z.(2002). Financial valuation of innov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Brandeis University.
    Smith, Guthrie & Chen (1989). Strategy, Size and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Studies, 10(1), 63-81.
    Stephen, P. Robbins(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3rd ed, Prentice Hall.
    Thomas, L.W., & Hunger, J. D.(1986).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 , 2nd,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Vigorito,A.J.(2002).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rporate hegemony, and the industrial colonization of scienc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