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任立瑜 Jen, LI-YU |
---|---|
論文名稱: |
明正德嘉靖朝中官出鎮研究 |
指導教授: |
朱鴻
Chu, 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鎮守中官 、中官出鎮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6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宦官,是指男性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被用來侍奉皇帝及皇族成員的職稱。隨著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宦官也逐漸地和政治制度相融合,直到清朝為止,宦官的權勢也隨著不同時期的制度有著不同的發展,其中以東漢、唐代與明代時宦官影響力達到了巔峰。相對來說,明代宦官比之前朝,對政治的滲透更強更徹底,但明代宦官並不如漢唐時期的宦官具有廢立皇帝與皇儲的權力。明代的宦官能讓文武百官為之折腰屈服,但始終無法觸及到皇權的威嚴。
鎮守中官制度發展至正德時期,依據鎮守地區與職權可將鎮守中官分為三種類型:守備型、軍事型、民政型。正德初年,中官劉瑾掌權,藉由權勢之便,給鎮守中官大開方便之門,除了讓鎮守中官得以干預刑名之事,又放權讓鎮守中官挾其勢彈劾與己不合的官員。一連串的舉動讓鎮守中官的權力從明初至正德年間達到最高峰。
鎮守中官在明代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卻不被史料所承認,即使鎮守中官有著明確的制度和影響力,史料中依舊不將鎮守中官作為一個職官單獨記載,不僅《明實錄》未將鎮守中官的變化收錄其中,連清代修纂的《明史》也僅是把鎮守中官當作在外內官。鎮守中官在形式上的確是在外內官,但其與地方有著緊密的關係,干涉或介入的職權也廣泛分布於各個領域中,遠超過地方有司單獨掌握的職能。
鎮守中官的存在給明代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每個時間段的鎮守中官都有著不同的影響,研究鎮守中官,可以為研究明代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等提供新的視角,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 古籍史料
1. 官修典籍、詔令
〔劉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77。
〔宋〕歐陽脩著,楊家駱主編,《新五代史•宦者傳》,臺北:中華書局,1976。
〔元〕脫脫撰,楊家駱主編,《金史•宦者傳序》,臺北:中華書局,1976。
〔明〕明太祖御撰,《皇明祖訓》,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64,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
〔明〕明太祖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明〕詹同、宋濂等纂,《明太祖寶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明〕胡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陳文等奉敕撰,《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劉吉等奉敕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費宏等奉敕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張居正等奉敕撰,《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張居正等奉敕撰,《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顧秉謙等奉敕撰,《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葉向高等奉敕撰,《明光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溫體仁等奉敕撰,《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李東陽等撰,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明〕申時行等奉敕編,萬曆《大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不著撰人,《崇禎長編》痛史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不著撰人,《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汪楫,《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方志
〔明〕沈庠,〔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冊11,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據1966年貴州省圖書館複製宣統2年(1910-1911)油印本影印。
〔明〕林庭㭿等修,〔嘉靖〕《江西通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780,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9,據明嘉靖四年(1525)刊本影印。
〔明〕林富等修,〔嘉靖〕《廣西通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187,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刻藍印本影印。
〔明〕胡宗憲等修,〔嘉靖〕《浙江通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24-26,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陸釴等修,〔嘉靖〕《山東通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51-52,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謝東山等修,〔嘉靖〕《貴州通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68-69,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戴璟等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冊38,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胡漢等修,〔萬曆〕《郴州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17,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明〕郭棐等修,〔萬曆〕《粵大記》,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冊19,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間刻本影印。
〔明〕劉伯縉等修,〔萬曆〕《杭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524,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據明萬曆七年(1579)刊本影印。
〔明〕歐陽保等修,〔萬曆〕《雷州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冊9,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刻本影印。
〔明〕何喬遠等修,〔崇禎〕《閩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204,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清〕康善述等修,〔康熙〕《陽春縣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冊13,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淸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
〔清〕張奇勛等修,〔康熙〕《衡州府志》,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冊36,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清〕魏㟲等修,〔康熙〕《錢塘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據清康熙刊本。
〔清〕曹秉仁,〔雍正〕《寧波府志》,收錄於《中華叢書:四明方志叢刊》,臺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清〕黃廷桂,〔雍正〕《四川通志》,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560-561,北京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據北京商務印書館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顧聲雷,〔乾隆〕《興平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冊13,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據清光緒二年(1876)刻本影印。
〔清〕宋如林等修,〔嘉慶〕《松江府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 68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雷學海等修,〔嘉慶〕《雷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清〕蔡呈韶等修,〔嘉慶〕《臨桂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號15,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據淸嘉慶七年(1802)修光緖六年(1880)補刊本影印。
〔清〕劉邦柄等修,〔嘉慶〕《海康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據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
〔清〕王檢心等修,〔道光〕《重修儀徵縣志》,卷19,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冊14,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據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影印。
〔清〕阮元等修,〔道光〕《廣東通志》,收錄於《中華叢書》,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9,據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影印。
〔清〕俞炳榮等修,〔道光〕《遂溪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號162,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4,據淸道光廿八年(1848)刊本影印。
〔清〕喬溎等修,〔道光〕《浮梁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冊7,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據清道光三年(1823)刻清道光十二年(1831)補刻本影印。
〔清〕龔耿光等修,〔道光〕《佛岡廳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號167,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4,據淸咸豐元年(1851)刊本影印。
〔清〕宗源瀚等修,〔同治〕《湖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54,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據淸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
〔清〕黃德溥等修,〔同治〕《贛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964,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9,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影印。
〔清〕李文烜等修,〔光緒〕《清遠縣志》,收錄於《廣州大典》,第三十五輯,史部方志類,冊 64,廣州市:廣州出版社,2015。
〔清〕沈秉成等修,〔光緒〕《廣西通志輯要》,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號70,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據淸光緖十五年(1889)刊本影印。
〔清〕吳世進等修,〔光緒〕《嚴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55,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據淸光緖九年(1883)增修重刊本影印。
〔清〕曾國藩等修,〔光緒〕《江西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660,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楊霽等修,〔光緒〕《高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號68,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據淸光緖十五年(1889)刊本影印。
〔清〕楊泰亨等修,〔光緒〕《慈谿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213,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據淸光緖二十五年(1899)刊本影印。
〔清〕戴肇辰等修,〔光緒〕《廣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號1,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6,據光緖五年(1879)刊本影印。
〔民國〕余鳳聲等修,〔民國〕《清遠縣志》,收錄於《廣州大典》,第三十五輯,史部,方志類,冊65,廣州市:廣州出版社,2015,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民國二十六年(1937)廣州亞東印務局鉛印本影印。
〔民國〕藍榮熙等修,〔民國〕《陽春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市: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民國三十八年(1949)鉛印本,2011。
3. 文集、筆記(其他)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65。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17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
〔明〕陳霆,《兩山墨談》,收錄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冊59,北京市:中國書店,2000。
〔明〕艾穆,《艾煕亭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冊21,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默,《孤樹裒談》,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冊113,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明〕李樂,《見聞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十四編,冊8-9,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87。
〔明〕陳繼儒,《見聞錄》,收錄於《寶顔堂秘笈》,冊82,臺北市:藝文出版社,1965,據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原齋刻本影印。
〔明〕李贄,《續藏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冊30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賢,《古穰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冊358-36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明〕李應昇,《落落齋遺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5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徐學聚,《國朝典匯》,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65,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徐參與刻本影印。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臺北:廣文出版社,1969。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2823,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陸容,《菽園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329-330,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黃景昉,《國史唯疑》,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12,成都: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00。
〔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收錄於《歷代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錄於《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錄於《歷代日記叢鈔》,冊2,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
〔明〕焦竤,《玉堂叢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冊9,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
〔明〕楊漣,《楊大洪先生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鄭曉,《今言》,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冊14,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明〕劉辰,《國初事蹟》,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冊48,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3966-3967,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謝蕡,《後鑒錄》,《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冊1,台北市:新興出版社,1985。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冊16,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清〕文秉,《先撥志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396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文秉,《烈皇小識》,《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冊43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冊8,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清〕朱翊清,《埋憂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一編,冊4,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78。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李遜之,《三朝野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冊43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清,《三垣筆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冊15,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清〕查繼佐,《罪惟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冊321,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查慎行,《人海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8-86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楊椿,《孟鄰堂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42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楊士聰,《玉堂薈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73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鄭廉,《豫變紀略》,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74,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14-11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獨逸窩退士,《笑笑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冊127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79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40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子部,冊9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清〕金鉷,〔雍正〕《廣西通志》,卷42,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 今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中文論著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杜婉言,《失衡的天平―明代宦官與黨爭》,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何偉幟,《明初的宦官政治》,香港:網上電子出版有限公司,2000。
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正典出版文化,2001。
李建武,《明代鎮守內官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林鳳萍、趙毅編,《第七屆明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丹,《明代宦官史料長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韋慶遠,《明代的錦衣衛與東西廠》,北京:中華書局,1979。
范中義、王振華,《鄭和下西洋》,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張顯清、林金樹主編,《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趙令揚審定,梁紹傑輯錄,《明代宦官碑傳錄》,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1997年。
劉如仲,《鄭和下西洋》,北京:中華書局,1982。
劉新風,《明朝權宦》,台北,雲龍出版社,1992。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歐陽琛、方志遠,《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明代宦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謝貴安、謝盛,《明代宮廷教育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6年。
龍西斌、余學群編,《第八屆明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韓道誠,《明末太監魏忠賢》,台北:黎明出版社,1995。
蘇紀蘭主編,《鄭和下西洋的回顧與思考》,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 英文論著
Fairbank, John King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68.
3. 學位論文
牛雁鋒,〈明代宦官干政對國家經濟的破壞之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
王靜,〈明代宦官服飾變化探析〉,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李明陽,〈明代鳳陽守備太監研究〉,安徽:安徽財經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5。
吳兆豐,〈明代崇禎朝宦官出鎮研究──以京畿及周邊諸鎮為中心〉,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7。
吳秉芝,〈立皇帝―明代宦官劉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周忠,〈明代南京守備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
郇蕾,〈明朝宦官制度的特點及作用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0。
馬志興,〈明朝遣往朝鮮使者身份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1。
唐輝,〈明代宦官出使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4。
高艷,〈明代宦官日常生活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6。
郭曉航,〈元明時期雲南的出鎮藩王與鎮守中官〉,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9。
張聖蘇,〈明代文化宦官初探〉,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1。
陳施錦,〈政治利益關係視角下明中後期宦官專權原因分析──以隆慶、萬曆朝為例〉,吉林:吉林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喬存存,〈明朝宦官與特務司法探究〉,山東:青島大學法律學碩士論文,2011。
劉寶石,〈明代司禮監對中樞決策之干預〉,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
滕淋,〈明朝外交使節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0。
劉喜濤,〈封貢關係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1。
潘才高升,〈明代內書堂考論〉,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4. 中文論文
于語和,〈明代宦官專權與君主專制主義的發展和影響〉,《歷史教學》,9(2002),頁24-27。
方志遠,〈論明代宦官的知識化問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1989),頁75-81。
方志遠,〈明代的“知識宦官”〉,《文史知識》,7(1990),頁75-81。
方志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文史》,40(1994),頁131-145。4
王宏志,〈明朝的宦官與廠衛〉,《文史知識》,3(1982),頁19-23。4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江南經濟〉,《學術月刊》,6(1984),頁52-58。
王世華,〈論魏忠賢專權〉,《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80),頁73-79。
王健,〈鄭和研究百年狀況述論〉,《南京社會科學》,2(2005),頁49-54。
王浩,〈翰林院與明代的文化教育探論〉,《河西學院學報》,4(2013),頁67-71。
田禾,〈明太祖嚴馭宦官試析:兼及朱元璋評價問題〉,《社會科學戰線》,4(1997),頁158-164。
田雨,〈皇權衍生物──明代宦官專權探因〉,《科教文匯(中旬刊)》,1(2008),頁120。
田澍,〈嘉靖前期革除鎮守中官述論──兼與方志遠先生商榷〉,《文史》,49(1999),頁203-220。
包詩卿,〈明代宦官教育新析〉,《史學月刊》,10(2013),頁46-54。
古永繼,〈明代駐滇宦官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1999),頁39-48。
李為香、蕭敏,〈明初宦官出使西域及其積極影響〉,《濟南大學學報》,12(2002),頁19-20。
李紹張,〈論儒臣與宦官鬥爭對明代政局的影響〉,《煙台師範學院學報》,4(1993),頁59-65。
李靜,〈明代內書堂制度小史〉,《理論界》,5(2015),頁86-92。
李金明,〈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南洋問題研究》,2(1997),頁1-7。
李紹強,〈皇帝、儒臣、宦官間的關係與明朝政局〉,《齊魯學刊》,2(1988),頁66-88。
李軍,〈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權力之傳承與派系生成〉,《史學月刊》,2(2015),頁30-41。
李慶新,〈明前期市舶宦官與朝貢貿易管理〉,《學術研究》,:8(2005),頁102-107。
李建武,〈明代鎮守寧夏內臣初探〉,《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1(2014),頁74-79。
李建武,〈明代宣府鎮守內官研究〉,《歷史檔案》,4(2014),頁68-75。
李軍,〈養老與壽藏:明代宦官崇奉佛教的一個側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2004),頁104-109。
李取勉,〈淺論明代宦官階層〉,《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8:2(2002),頁167-169。
李葆鴻,〈明代宦官專政原因探析〉,《承德民族師專學報》,30:3(2010),頁32-33。
李龍,〈論明代宦官專權的文化程度因素〉,《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4(2010),頁333-334。
冷東,〈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8:2(1992),頁39-45。
冷東,〈葉向高與宦官關係略論〉,《汕頭大學學報》,11:2(1995),頁45-52。
冷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院學報》,2(1995),頁60-66。
冷東,〈鄭和下西洋與嶺南問題關係述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2006),頁16-19。
冷東,〈明清兩代宦官專權與封建專制的關係〉,《汕頭大學學報》,2(1985),頁23-30。
冷東,〈張居正與宦官關係述評〉,《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1990),頁31-37。
冷東,〈嚴嵩與宦官關系論略〉,《贛南師范學院學報》,4(1998),頁52-57。
冷東,〈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汕頭大學學報》,10:3(1994),頁36-43。
冷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史學月刊》,3(2000),頁123-132。
冷東,〈建國以來宦官制度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9(1989),頁9-15。
肖立軍,〈明代內閣的設立、職掌及地位〉,《歷史教學》,9(2005),頁63-64。
宋靜,〈從秘書角度看明代的宦官集團〉,《秘書》,3(2003),頁11。
余福海,〈晚明文官群體與宦官群體關係析探──以袁崇煥交結魏忠賢的史事為個案〉,《平頂山學院學報》,30:1(2015),頁53-59。
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南開學報》,1(2000),頁18-27。
杜常順,〈明代宦官與藏傳佛教〉,《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3:1(2006),頁64-69。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浙江經濟論述〉,《浙江學刊》,6(1988),頁47-53。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廣東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1992),頁40-49。
尚暉,〈略論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權〉,《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5:4(2001),頁29-31。
易彪,〈明代宦官權力擴張及原因〉,《文教資料》,24(2007),頁151-152、178。
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4(2004),頁1-42。
吳緝華,〈明代四輔官考〉,《大陸雜誌》19:5(1959),頁8-17。
吳緝華,〈明初殿閣大學士研究〉,《幼獅學報》2:1(1959),頁1-44。
吳緝華,〈明仁宣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71),頁179-197。
吳仕偉,〈略論明代宮廷的宦官教育〉,《昆明學院學報》,31:2(2009),頁52-56。
吳兆豐,〈「化宦」─明中期士大夫對宦官的新認知與行動〉,《漢學研究》,34:2(2016),頁37-71。
林延清,〈嘉靖皇帝裁革鎮守太監〉,《文史雜誌》,4(1994),頁25-26。
周裕興,〈明代宦官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3(1995),頁87-93。
胡丹,〈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守內官為中心〉,《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2(2009),頁1-40。
胡丹,〈明代“九邊”鎮守內官考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2(2009),頁22-30。
胡丹,〈明代司禮監文書房考〉,《歷史檔案》,4(2012),頁61-67。
施洪道,〈朱元璋的政策失誤和明朝宦官專權〉,《零陵學院學報》,23:4(2002),頁15-16。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研究綜述〉,《文史知識》,7(1985),頁119-125。
孫衛國,〈論明初的宦官外交〉《南開學報》,2(1994),頁34-42。
孫文良,〈礦稅監高淮亂遼述略〉,《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1983年,頁248-264。
徐泓,〈鄭和下西洋目的與性質研究的回顧〉,《東吳歷史學報》,16(2006),頁25-51。
徐斌,〈鄭和下西洋與琉球海上貿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02),頁16-19。
夏雷、田苗,〈明代宦官權力擴張的原因解析〉,《傳承》,3(2010),頁88-89。
高志忠,〈明代宮廷內書堂教育與知識型宦官〉,《蘭州學刊》,10(2011),頁151-156。
高志忠,〈明宮知識型宦官小考〉,《歷史檔案》,3(2013),頁118-121。
高志忠,〈明代宦官的文學作為──以詩文創作與作品存佚為研究中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5(2009),頁549-555。
高志忠、魏中林,〈宦官政治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方論叢》,4(2012),頁29-33。
高志忠、溫斌,〈明代宦官與圖書刊刻考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8(2012),頁79-82。
高志忠,〈明代宦官詩文交游考論〉,《求索》,7(2012),頁46、124-126。
高志忠,〈明代宦官專權下的文學風氣〉,《北方論叢》,6(2011),頁30-33。
高志忠,〈明代宦官演戲種類考略〉,《文化遺產》,3(2011),頁33-40。
高志忠、溫斌,〈明代宦官伶人優語考述〉,《國學論衡》,4(2012),頁111-114。
高志忠,〈明代宦官演戲的藝術特徵及其宮俗意義〉,《戲劇藝術》,4(2012),頁36-45。
高志忠,〈明代宮廷教坊司與鐘鼓司演戲並用樂的“離合”──雅樂的失落與俗樂的盛行〉,《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31:1(2012),頁53-56。
高志忠,〈明代宦官演戲劇目暨內府本作者考略〉,《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5(2012),頁72-77。
馬明達、杜常順,〈明代宦官與佛教寺院〉,《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6:5(2004),頁108-116。
孫熙隆,〈徘徊與思考:中國近三十年來明代內閣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2014),頁28-36。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3:2(1964),頁21-42。
張紹祥、李憲慶,〈朱元璋罷相與宦官專權〉,《南開史學》,2(1980),頁15-24。
張德信,〈明代中書省、四輔官、殿閣學士廢立述略〉,《史學集刊》,1(1998),頁14-19。
張金梁,〈明代秉筆太監研究〉,《社會科學戰線》,3(2013),頁134-141。
張峰,〈鄭和下西洋與明初對外政策探討〉,《海峽科學》,:2(2010),頁75-76、84。
張全曉,〈明代武當山提督內臣制度考略〉,《宗教學研究》,1(2012),頁39-44。
郭厚安,〈假皇權以肆虐的奴才─論明代的宦官〉,《甘肅師大學報》,1(1980),頁60-71。
黃增強,〈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之比較研究〉,《雲南學術探索》,2(1996),頁29-34。
黃才庚,〈明代司禮監專權對奏章制度的破壞〉,《故宮博物院院刊》,2(1982),頁64-67。
黃小榮,〈試論明代宦官權力的擴張及其原因〉,《歷史教學》,7(2001),頁17-19。
眭達明,〈權傾內外禍亂明政的明朝宦官秘書〉,《秘書》,8(2001),頁40-41。
陳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門的佛教信仰〉,《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1999),頁173-236。
陳清泉、金成基,〈略論明代中後期的宦官擅權〉,《歷史教學》,3(1980),頁25-29。
陳表義、譚式玫,〈明代軍制建設原則及軍事的衰敗〉,《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8:2(1996),頁58-65。
陳義,〈明代宦官專權原因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滁州學院學報》,10:5(2010)頁32-34。
陳怡行,〈明中期鎮守中官陳道在福建的活動〉,《政大史粹》,20(2011),頁51-94。
陳連營,〈明代的宦官學校──內書堂〉,《紫禁城》,1(2013),頁150-151。
梁紹傑,〈明代宦官教育機構的名稱和初設時間新證〉,《史學集刊》,3(1996),頁18-23。
曾碧武,〈簡議明代宦官干政的表現及其影響〉,《科教文匯(下旬刊)》,1(2009),頁215-216。
傅同欽、克晟,〈明代大太監劉瑾〉,《故宮博物院院刊》,2(1980),頁25-30。
馮天瑜,〈明代宦官干政考略〉,《武漢師院學報》,3(1979),頁66-75。
景有泉,〈十年來宦官研究綜述〉,《文史知識》,7(1990),頁107-111。
彭勝利,〈試論馮保在張居正改革時期的作用〉,《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1991),頁81-84。
彭濤,〈明代宦官政治與景德鎮的陶政〉,《南方文物》,2(2006),頁111、114-120。
程恭讓,〈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002),頁6-10。
程恭讓,〈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002),頁13-18。
董秀梅,〈淺析明朝宦官制度的社會影響〉,《蘭台世界》,7(2012),頁40-41。
萬竹青,〈論明代的廠衛、太監干預司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5:2(2004),頁96-98。
萬明,〈鄭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中國史研究動態》,8(2005),頁9-14。
楊濤,〈明朝萬曆中礦稅監進奉內庫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6(1986),頁48-51。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的酷掠及其影響〉,《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3(2003),頁21-24。
楊三壽,〈明憲宗時期的雲南鎮守太監錢能〉,《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4:3(2002),頁53-55。
趙世瑜,〈再論社會史的概念問題〉,《歷史研究》,2(1999),頁4-21。
趙映林,〈明代的宦官學校――內書堂〉,《文史雜誌》,6(1989),頁24-25。
廖心一,〈劉瑾變亂舊制考略〉,《明史研究論叢》,第3輯,1985年,頁139-166。
榮真,〈隆慶末張居正馮保矯詔辨正〉,《杭州師範學院學報》,5(1994),頁40-45。
齊暢,〈明代宦官與士大夫關係的另一面──以宦官錢能為中心〉,《史學集刊》,4(2008),頁107-112。
齊暢,〈明永樂朝軍功宦官劉氏兄弟史事考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14),頁106-112。
歐陽琛,〈明代的司禮監〉,《江西師範學報》,4(1983),頁12-21。
歐陽琛,〈論明代閣權的演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7:4,頁55-62。
歐陽琛,〈明內府內書堂考略——兼論明司禮監和內閣共理朝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期,1990年,頁56-61。
樊樹志,〈張居正與馮保—歷史的另一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1999),頁80-87。
蔣豐,〈洪武年間委權宦官考實〉,《南開學報》,1(1982),頁78-79。
蔣維錟,〈明永樂至宣德間的太監外交與天妃崇拜〉,《莆田學院學報》,11:2(2004),頁72-75。
鄭克晟,〈明代中官及中官莊田〉,《社會科學戰線》,2(1981),頁155-160。
鄭民德,〈略論明代宦官對運河沿線倉儲与鈔關的危害〉,《淮揚工學院學報》,20:4(2011),頁1-5。
劉詠聰、冷東,〈近四十年來港台地區宦官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2(1990),頁21-29。
劉芳,〈論明朝的兩大輔政系統──內閣與宦官〉,《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2:4(2006),頁30-31、34。
劉訓茜,〈晚明宦官的致君之學——《御世仁風》思想史意義〉,《北京社會科學》,12(2017),頁54-63。
霍玢,〈明代廠衛制度干涉司法初探〉,《黑龍江史志》,17(2013),頁40-41。
霍陳鑫,〈明朝宦官制度及當今時代啟示〉,《黑龍江史志》,13(2014),頁35。
蕭媛,〈明代宦官對監察權力的侵蝕〉,《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3),頁50-51。
謝貴安、謝盛,〈明代內書堂教習考〉,《故宮學刊》,2(2016),頁69-94。
謝盛,〈魏忠賢“文盲”考辨——兼論明代司禮監太監的學歷要求〉,《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016),頁118-124。
懷效鋒,〈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中國社會科學》,6(1985),頁193-206。
蘇同柄,〈明代宮中的“對食”與“菜戶”〉,《紫禁城》,2(2010),頁34-36。
龔敏,〈鄭和下西洋對明朝與東南亞關系的影響〉,《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3:3(2002),頁51-56。
欒成顯,〈論廠衛制度〉,《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1983年,頁2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