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婕
Lian, Jie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觀點的文化政策分析—以金曲獎為例
A Study of Multicultural Policy:The Case of “Golden Melody Awards”
指導教授: 黃靖惠
Hwang, Jing 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金曲獎多元文化「族群」音樂文化治理
英文關鍵詞: Golden Melody Awards, “ethnic” music, multicult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金曲獎為例,從多元文化觀點反思多元文化政策。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國內「族群」音樂現況、以多元文化觀點探討金曲獎的獎項分類、並探討多元文化治理與金曲獎的關係。為達成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深度訪談金曲獎主辦單位新聞局以及民間音樂工作者,以蒐集相關資料。
    本研究發現從批判性多元文化觀點來檢視國內「族群」音樂,其社會結構性問題包括大眾對「族群」音樂的既定印象、音樂聆聽習慣與消費方式、「族群」音樂缺乏宣傳與經濟資源。其次,就金曲獎而言,本研究發現當前的獎項分類方式不僅分割了市場資源(此乃如同「巨傘論」呈現的困境),也因過多的政治考量而忽略音樂的本質。綜言之,金曲獎的現行制度展現了文化多樣性,卻忽略了「族群」音樂的結構性問題。
    依據上述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三層面的省思與建議:
    一、多元文化的政策:由金曲獎檢視多元文化政策,可以發現國家透過相關政策將各族群文化納入治理範疇,不僅形成一種收編,而且政策若僅是考量政治正確性而忽略文化層面(如音樂)的本質,將會阻礙文化與社會的發展。
    二、金曲獎與文化治理:由金曲獎語言獎項設置的社會背景與脈絡來看,音樂的文化治理符合「多元並重導向」之模式,其中包含官方政府、經濟產業與市民社會三種影響力。
    三、相關建議:政府應正視「族群」音樂之結構性問題並致力活化相關產業,尤其應透過文化產物(如音樂、戲劇等)建立「族群」文化的價值;此外,應重視民間社會意見的改變與趨向、考慮階段性增設音樂類型獎項,並改善目前政策缺乏連續性、業務劃分零散、調查資訊不足等缺點。同時,社會大眾與音樂產業均應培養與提昇多元文化的素養。

    關鍵字:金曲獎、多元文化、「族群」音樂、文化治理

    A Study of Multicultural Policy:The Case of “Golden Melody Award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reflect the multicultural policy by taking “Golden Melody Awards” as an example. In detail,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encompas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ethnic” music in Taiwa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wards under “Golden Melody Awards”, and the provision of an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cultural governance and “Golden Melody Aw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s, this study coll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coordinate officer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and several workers in music industries.
    The interviews indicate that social structural problems for “ethnic” music include: the stereotyped views of the mass, the inflexible tendency of the mass for listening and consuming music products, “ethnic” music is always short of advertisement and economic resources. Furthermore, in terms of “Golden Melody Awards”, the interview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awards not only splits the resource of music market (a situation depicted by the “Umbrella Theory” ) but also ignores the true essence of music while having many political intentions. To sum up, “Golden Melody Awards” shows cultural diversity, but it neglects the social structural dilemmas for “ethic” music.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comes forward thre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1. multicultural policy: While the nation governs and assimilates various ethic cultures through political policies, it ignores the core of cultural aspects (music, as an example) and therefore hold back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2. “Golden Melody Awards”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ontext for setting linguistic awards, the governance is involved with official authorities, trades and industries, as well as civil society.
    3. relevant sugges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gard the problems of “ethnic” music and revitalize associated industries. Additio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deep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and incl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consider the gradual installation of awards under music genres, and eliminate several governance shortcomings. Meanwhile, the general public and music industries should enhance the literacy of multiculturalism.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社會的語言政策發展……………………….. 7 第二節 國內流行音樂演變、相關法令及獎助…………… 15 第三節 多元文化觀的文化政策…………………………… 24 第四節 文化治理與金曲獎………………………………… 41 第五節 總結…………………………………………………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資料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多元文化:各界的接受度與政府政策…………… 69 第二節 「族群」音樂的現況……………………………… 76 第三節 金曲獎的獎項設置與文化治理……………………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11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22 註釋………………………………………………………………… 1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27 西文部份………………………………………………………… 133 附錄 附錄一 金曲20年之後記……………………………………… 136 附錄二 葛萊美獎、朱諾獎獎項一覽表……………………… 157 表目次 表2-1 1945-迄今影響音樂發展之重要政策、法源及社會環境…… 19 表2-2 金曲獎歷年獎項演變…………………………………………… 22 表2-3 Kincheloe & Steinberg的五種多元文化主義比較……… 30 表2-4 整合少數族群的國家政策對應臺灣情形……………………… 35 表2-5 他國音樂大獎之獎項分類方式………………………………… 38 表2-6 四種文化治理模式……………………………………………… 43 表2-7 社會發展之治理模式…………………………………………… 47 表2-8 語言政策之治理模式…………………………………………… 49 表2-9 音樂相關政策之治理模式……………………………………… 52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官方政府…………………………………… 64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非官方……………………………………… 66 表4-1 國內唱片通路的音樂分類方式………………………………… 99 附表1 第十九、二十屆金曲獎得獎率之簡表 【以得獎作品為單位】………………………………… … 138 附表2 第十九、二十屆金曲獎得獎率之簡表 【以唱片公司為單位】…………………………………… 139 附表3 第十九、二十屆金曲獎得獎率之詳表 【以得獎作品為單位】…………………………………… 144 附表4 第十九、二十屆金曲獎得獎率之詳表 【以唱片公司為單位】………………………………… 147 圖目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59 圖5-1 結構性問題示意圖……………………………………… 107 圖5-2 金曲獎語言獎項設置與多元文化、文化治理示意圖…… 11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俐容(2004)。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衝突與挑戰。「走過台灣一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年會。
    王雨晴、林家芬(2008,7月6日)。袁惟仁批二線評審評一流歌手、林暐哲:評審品味落後觀眾。聯合報,D1。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8)。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行政院新聞局委託案。2009年5月10號,取自新聞局網站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5346&ctNode=374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2008年12月10日,取自文建會網站http://web.cca.gov.tw/intro/1998YellowBook/index.htm
    行政院新聞局(2005)。中華民國年鑑 九十四年版。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朱武智(2007)。李永得:族群語言仍須保護。載於2007.6.18中國時報。
    沈信一(譯)(1976)。Bruno, Nettl著。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 。臺北市:洪建全。
    李亦園(1985)。文化建設中的若干檢討。載於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305-336)。台北:聯經。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John Storey 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al: An Introduction)。台北市:巨流。
    李怡慧(2007)。金曲獎是一個文化戰場:「金曲獎總體檢」座談會紀實。2009年1月9日,取自http://www.bigsound.org/amg/weblog/2007/08/post_81.html
    李一凡(2007)。細數客家新音樂來時路。2009年5月27日上網取自行政院客
    家委員會-哈客通訊摘錄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24&ctNode=1031&mp=298
    李坤城、編輯小組 (2008)。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宋素鳳、翁桂堂(譯)(1995)。Jacques Attali著。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Burit: essai sur l’é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台北市:時報文化。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臺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考察。載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
    149-224)。 臺北市:遠流。
    何東洪(2007a)。音樂語言與族群語言的拉扯-論金曲獎以音樂類型分類的必要性。2008年3月29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tungtung/archives/3861701.html何東洪(2007b)。Art of Telling:論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客家性與現實性。客家研究,2(1),173-179。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美惠(2004)。解嚴後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吳瓊恩(2006)。行政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林清江主持研究(1982)。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文化(頁379-409)。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晉輝(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祥與邱玉蘭(2007)。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12月3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18/today-o5.htm
    周杰倫多元唱法獲肯定,陳珊妮音樂性取勝(2009)。2009年7月2日取自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邱榮舉、謝欣怡(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載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127-162)。台北市:公民與道
    德教育學會。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直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洪美芳(2008)。多元文化下的移民母語之延續-由加拿大的傳統語言政策看台灣新移民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要聽懂林生祥的抗議(2007,6月17日)。聯合晚報,社論。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 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徐正光(編著)(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219-233。
    翁嘉銘(1992)。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市:時報文化。
    翁嘉銘(2006)。金曲獎之病在獎項。2009年4月10日取自網路 http://blog.chinatimes.com/wonwon/archive/2006/05/07/57951.html
    翁誌聰(2002)從文化全球化觀點/面向探討我國政府藝文補助政策之意涵-以台北市文化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芝君(1998)。從語言在時代的位階與功能變換淺說流行歌曲在台灣的發展, 載於自陳郁秀(主編),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頁67-71)。台北市:時報文化。
    孫瑞穗(2007)。【音樂無國界】「後生,打幫」:林生祥拒領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和「最佳客語專輯」。2008年12月3日,取自
    http://blog.roodo.com/sabinasun/archives/3484261.html
    連憲升譯(1992)。梅湘(Messiaen, Olivier.)著。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uage musical)。台北市:中國音樂書房。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郭實渝(2007)。多元文化理論還是社會多元論述?-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期刊,53(2),129-132。
    戚嘉林(1998)。台灣史(第三冊)。台北:農學經銷。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張樹倫(1998)。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建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期刊,53(2),103-127。
    張錦華(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
    張錦華(2005)。傳播社會學:多元文化主義的研究觀點。載於李炳南(主編)。社會學:多元、正義、民主與科技風險(頁113-129)。台北市:臺大國發所。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載於
    薛天棟(主編)。台灣的未來(頁223-273)。台南:成大社會科學院。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載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15-243)。台北市:巨流。
    張鼎國(1998)。理解,詮釋與對話: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307-335)。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
    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29,4-23。
    陳嘉琳(1995)。台灣文化概論。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郁秀(1997)。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市:白鷺鷥基金會。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
    陳正茂(1999)。台灣史綱。台北市:文京圖書。
    陳麗華(2007)。走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期刊,53(2),133-143。
    陳素秋(2005)。多元文化主義,載於洪湖泉(主編),台灣的多元文化(頁1-16)。台北市:五南。
    陳於嬙、黃秀慧、朱梅芳(2007,6月18日)。金曲以語言分類 唱片界看法不一。中國時報。
    陳樂融(2009)。第20屆金曲獎評審團總召集人的一天。2009年7月2日,取
    自陳樂融部落格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1093
    國立編譯館(2003)。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本土化之研究總報告書。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2008年11月20日取自國立編譯館
    網站http://www.nict.gov.tw/tc/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1&Itemid=68
    梁榮茂(2007)。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載於鄭錦全等編輯,語言、社會與文化(頁159-161)。台北市: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等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47)。台北市蘆洲市:空大。
    曹逢甫(1996)。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市:文鶴。
    曹逢甫(1999)。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日前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313-346。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裕元(2000)。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2003)。劉劭希:我寫歌、唱歌,為的是保存客語。2009年5月30日,取自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5167
    黃尚文(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議及其對台灣多元文化教育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秀慧、賴怡鈴、陳于嬙(2009,6月29日)。榜單如分豬肉又分不好。2009年6月30日,取自中國時報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葉肅科(2006)。多元文化與外籍配偶弱勢團體問題。載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189-210)。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楊璨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的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子瑩(1997)。台灣原住民現代創作歌曲研究-以1995年至2006年唱片出版品為對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世璋(2002)。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3(2),160-184。
    廖宜方(2004)。圖解臺灣史。台北市:易博士文化出版。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5)。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載於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編著),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211-246)。台北市:詹氏。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唯玉(1991)。Over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
    295-316。
    劉劭希(2007)。語言的價值在文化。2009年4月9日取自
    http://blog.yam.com/94ione/article/5400565
    劉楨(2005)。金曲獎與客家。客家,(175),60-62。
    劉阿榮(2006)。兩岸社會發展的比較:政治優先與經濟優先的轉變。載於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287-319)。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劉永逸(2008)。台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以1993-2008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美術研究所碩士班藝術行政暨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鄭景雯(2006)。貢寮.獨立音樂.海洋音樂祭。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97)。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軒軒(2003)。臺北市文化政策變遷(戰後至90年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鄭良偉(2007)。台灣語言政策回顧與前瞻,載於鄭錦全等編輯,語言、社會與文化(頁73-102)。台北市: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
    歐用生(1979)。學校文化的研究方法。台灣教育月刊,341,1-7。
    韓國璜(1999)。韓國璜音樂文集。台北:樂韻。
    戴美慧(2003)。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2-25)。台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文化(頁487-509)。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
    藍采風(2000)。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簡成熙(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但召偉、蘇永明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81-132)。台北:五南。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性的解構【電子版】,2009年7月2日,取自中華傳播學會網站
    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82&P_YEAR=2003
    鍾志鵬(2005)。韓劇崛起關鍵因素之研究-寒流現象的觀察與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論文。
    蘇正偉(1994)。台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解嚴後(1987)迄今(1993)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蘇永明(2000)。垂直多元與水平多元的思考模式。但召偉、蘇永明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133-174)。台北:五南。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顯星(2002)。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Miller, T. & Yúdice著。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台北市:巨流。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Pierre, J & Peters, G..著。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彭渰雯、謝若蘭、王筱惠、陳俐卉、黃淑怡(2006)。從多元文化論城市治理-以台北經驗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臺北市: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西文部份】
    Belle, T. J. L. & Christopher, R.W. (1996). Segmentation: Ethnicity Race and Social Cla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Bennett, A. (1963).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laizzi, P. F. (1978).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cal views it. In R.
    Valle & M. King (Eds.),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choogy,48-71.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oonan, M. (1999). Pop and the Nation-State: Towards a theorization. Popular Music, 18(2), 193-207.
    Davis, A.Y. (1996)Gender, Class and Multiculturalism: rethinking ’Race’ Politics. In Mapping Multiculturalism(pp.40-48).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urr. T. R. (1993). Minorities At Risk: A Global View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e of Peace Press.
    Greebaum, T. L. (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Second ed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Glesne, C. (2006).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gman.
    Hall, Stuart. (2000). 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 (Ed.), Barnor Hesse,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 Diasporas, entanglement, Transruptions(pp. 209-241). Lon-don: Zen Books.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ottak, C. P. (2005).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Kymlica, W.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lism﹑multiculturalism﹑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lick, K. (1997).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pp.433-441). 台北市: 台灣師大.
    McLaren, P.(1994). White terror and oppositional agency: toword a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in D. Goldberg(Ed.),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Neuman, W. L.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rekh, B. C. (2006).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Basingstok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tewart, D.W. & Shamdasani, P. N.(1990), Fou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Williams, Raymond. (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網站】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GrammyAward官網http://www.grammy.com/
    Nationwide Mercury Music官網http://www.nationwidemercurys.com/
    Junoawards 官網http://www.junoawards.c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