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商雅雯 Shang, Ya-Wen |
---|---|
論文名稱: |
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之探究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conomic Disadvantaged Elementary Student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Hu, Yih-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經濟弱勢 、國小學童 、主觀幸福感 |
英文關鍵詞: | economic disadvantaged, elementar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2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7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3年發表「富裕國家兒童主觀幸福感」報告中的指標,分析「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中675位經濟弱勢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樣本,其中一至三年級採訪談式問卷、四至六年級採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以降低低年級學童認知能力不足影響問卷效度的可能。
分析結果如下:一、結果顯示57.2%的經濟弱勢學童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照護、父母親高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對較低。二、主觀幸福感不絕對受經濟弱勢因素影響。三、主觀幸福感在性別與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男女學童主觀幸福感在與同儕間溝通互動情形存在落差、且隨年級升高而降低。四、不同年級之生活滿意與教育主觀幸福感層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五、獨生弱勢學童主觀幸福感與非獨生學童,在生活滿意面向達顯著差異。六、健康主觀感受對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不明顯。七、弱勢學童之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關係、教育主觀感受及健康主觀感受間皆存在顯著相關。
經濟弱勢學童之所需不僅是物質資源上的支援,包含心理、教育等面向,有賴於整體社區協助與介入,以及政策的支持。本研究所採用之資料庫及測量指標因施測對象差異,結果無法進一步比較與推論,依據結果呈現現況並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改善建議,以期能給予未來臺灣的主人翁一個幸福的童年,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and factors surrounding the topic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aiwan’s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elementary students. Inspiration for this study comes from UNICEF’s 2013 report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ich Countries.” Metrics found within that report were then used to analyze 675 cases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ranging from elementary grades 1 through 6— drawn from the “Taiwan Database of Children and Youth in Poverty: The Panel Study in 2013.” For students grades 1-3, a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format was used, while students in grades 4-6 were given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se methods were chosen so as to lower the possibility of misunderstanding or incomprehension on the part of the students which might affect or distort overall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1) 57.2%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are raised by a single moth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parents coming from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is lower than average. 2) Economic hardship may or may not play a rol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3)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in the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along lines of gender, as well as in relation to the status or nature of their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with classmates. 4)Subjective well-being showed a decline with each successive higher grade, with obvious discrepancies in the area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education. Discrepancies existed in how different grades interacted with peers and teachers, with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ade 1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howing significantly lower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peers compared to other grades; 5) In the area of life satisfaction, discrepancies were found betwee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ith or without siblings; 6)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health did not appear to have much influence on their subjective sense of well-being; 7)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sense of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s, subjective education, and subjective health.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ere found to need support not only in the form of material aid, but also in the areas of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therefore, who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governmental policy is optimal when addressing such issues. Since this study’s database and ruling metric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ubjects that were different in age from the original study, results can not be compared or built upon. However, this study’s suggestions may offer teaching professionals and related governmental or non-profit agencies ideas on how to better combat the effects of poverty and thus help to build a happy childhood for every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 in Taiwan.
中文文獻
天下雜誌(2013)。2013幸福城市大調查。摘自http://www.tainan.gov.tw/rdec/warehouse/A10000file/%E5%A4%A9%E4%B8%8B%E9%9B%9C%E8%AA%8C2013%E5%B9%B4%E5%B9%B8%E7%A6%8F%E5%9F%8E%E5%B8%82%E5%A4%A7%E8%AA%BF%E6%9F%A5_web%5B1%5D.pdf
文韶華(2014)譯。自卑情節(Alfred Adler著)。臺北市:人本自然。
王浩威(2014年11月)。王浩威:荷蘭兒童的幸福秘密。親子天下雜誌,62。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2252-%E7%8E%8B%E6%B5%A9%E5%A8%81%EF%BC%9A%E8%8D%B7%E8%98%AD%E5%85%92%E7%AB%A5%E7%9A%84%E5%B9%B8%E7%A6%8F%E7%A5%95%E5%AF%86/。
王雅君(2014)。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劍心(2015)。國小學童休閒滿意度、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瓊敏(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與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韋逸(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卉妤(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何春蓮(2014)。新竹縣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余郁雯(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文祥(2009)。國小弱勢學童在校生活與學習經驗之探討—以社會排除觀點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佩璇(2014)。家扶受扶少年復原力環境保護因子、社會排除集希望感知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吳明真(2013)。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建瑩(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朝賢、呂慧玲(2014)。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3),79-101頁。DOI: 10.6284/NPUSTHSSR.2014.8(3)5
呂慧玲(2014)。家長教養模式與學童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鴻基、林秀娟、吳美環、呂宗學、馮燕、邱南昌等(2014)。台灣兒童健康幸福指數-兒童的健康、教育及福利之綜合評價。臺北市:兒童保健協會、臺灣兒童健康聯盟。
宋育群(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界限、親子溝通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如華(2010)。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靜游(2013)。臺灣經濟弱勢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之因素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杜宜展譯(2010)。家庭學校關係:親師合作的成功策略(Glenn Olsen、Mary Lou Fuller主編)。臺北:學富。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台灣兒童貧富差距現況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00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2014年台灣兒童家庭幸福感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83
周麗端、翁惠瑛(2009)。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家庭。載於國家衛生研究院(主編),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32-51頁)。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林怡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怡君(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網路依賴、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玫岑(2015)。嘉義縣國小二年級學生同儕關係、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倩瑜(2007)。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2,205-230頁。
林慈婷(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家庭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寶齡(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邱昭葵(2013)。臺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邱美倖(2015)。同儕關係對國小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邱淑清(2008)。國小高年學童家庭休閒活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榆婕(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侯季宜(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人際衝突、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高雄市。
洪秀杏(2015)。國小生社團參與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洪莉惠(2011)。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嘉迎(2014)。兒童學習壓力與其生活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孫秀芳(2014)。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慧芬(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2013)。近3年綜合所得總額及稅後所得5、10、20及100 分位統計表。取自http://www.fia.gov.tw/public/Attachment/46309542471.pdf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1)。2011臺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取自http://tfcfrg.ccf.org.tw/?action=reply_text&did=2464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3)。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4)。TDCYP調查使用手冊。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臺北市。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4)。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釋出資料使用手冊。取自http://tfcfrg.ccf.org.tw/tpoor/upload_files/test/1411453440_1.pdf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譯)(2011)。兒少福祉指標:多元文化觀點下的理論與實踐(Ben-Arieh, A., Frones, I.)。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張佩琪(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知覺父職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明智(2011)。國小生學校幸福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青青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斐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靜尹、謝鎮群(2014)。話解幸福。載於王駿發(主編),幸福學概論(3-26頁)。臺北市:五南文化。
張麗華(2013)。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 中輟率及復學率。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02F646AFF7F5492&s=1EA96E4785E6838F
教育部統計處(2013)。高低所得家庭DI與ER支出倍數統計。取自http://140.111.1.140/pages/detail.aspx?Node=4076&Page=20047&Index=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莊恬琪(201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志強(2011)譯。幸福的政策:寫給政府官員的幸福課(德雷克‧博克著)。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許添明、張熒書(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財務規劃的虛與實。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69-100。
陳佳汎(2006)。雙薪家庭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參與、共親職與家庭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珊珊(2014)。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美怡(2010)。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芬(2009)。親子關係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逸任(2012)。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受扶助青年的社會關係與金錢態度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逸玲(2014)。國小學童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錦雯(2008)。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成就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麗好(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艷玲(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14,1-35頁。
程春連(2011)。 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丹妮(2014)。新住民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童情緒智力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鈺婷(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靖芬(2013)。低收入戶少年接受經濟扶助的經驗與感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沄棋(2014)。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劉芳郁(2014)。國小學童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家祺(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香君(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劉惠琴(2009)。南投縣及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潘豐泉、王駿發(2014)。幸福與智慧生活。載於王駿發(主編),幸福學概論(213-237頁)。臺北市:五南文化。
蔡玫(2014)。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市。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規劃與推動兒少相關津貼補助。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VDetail.aspx?nodeid=268&pid=4053
鄭語謙、王竹君(2012)。講義2012﹙第12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小朋友的幸福感,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差距」。取自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cl/betterlife/7372/133320960012825099006.htm
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6。
賴幸君(2014)。屏東北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謝亞儒(2008)。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雅如(2012)。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雯伃(2012年10月17日)。兒童幸福感來自簡單生活。臺灣立報電子報。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F0008/225379/web/#news32
鍾佑姍(2015)。臺中市國小學童知覺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羅華貞(2009)。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135頁。
西文文獻
Beddington, J., Cooper, C. L., Field, J., Goswami, U., Huppert, F. A., Jenkins, R., Hannah, S. A., Kirkwood, T. B. L., Sahakian, B. J., and Thomas, S. M. (2008). The Mental Wealth of Nations. Nature, 455(23), 1057-60.
Bradshaw, J., & Richardson, D. (2009). An index of child well-being in Europe.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3), 319-351.
Bradshaw, J., Martorano, B., Natali, L., & de Neubourg, C. (2013).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ich countries.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6(4), 619-635.
Council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2010).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www.council.ecd.ca.
Earls, F., & Carlson, M. (2001). The social ecology of child health and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2(1), 143-166.
Fattore, T., Mason, J., & Watson, E. (2007). Children’s conceptualisation (s) of their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0(1), 5-29.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 121-140
Ladd, G. W. (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 Attili, J. Nadel, & R. Weissberg (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p. 277-292). Amsterdam: Kluwer.
Lint (2011).Social Work Theories: Stag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thesocialworkexam.com/stages-of-child-development
Newman, B.M., Lohman, B.J., & Newman, P. R. (2007). Peer group membership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 behavior problems. Adolescence. 42(166), 241-263.
OECD (2013). The Good Childhood Report 2013, OECD Publishing, Paris.
OECD (2015). How’s Life? 2015: Measuring Well-being, OECD Publishing, Paris.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s: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1959)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Thomson, J. A. (2007). Nanog and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in embryonic stem cell pluripotency. Cell Research, 1, 005.
Veenhoven, R. (1993). Happiness in nations. Rotterdam, Holland: Risbo.
Wößmann, L., & Schütz, G. (2006).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Europ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EENEE Analytical Report No. 1). 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education/ policies/2010/doc/eenee.pdf.
Youngman, M. B. (1979). Analyzing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dat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