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秋良 |
---|---|
論文名稱: |
晚明寓言散文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1 |
中文關鍵詞: | 寓言 、晚明 、古文家寓言 、詼諧寓言 、漢譯寓言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0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0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明時期,寓言文學以一種新的面貌大放異彩,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更代表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然而歷來有關晚明寓言的討論,往往各偏一隅,晚明寓言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實有再更進一步進行全面考察之必要。因此,本論文章旨架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義界研究範疇與定義,回顧文獻與研究現況,並且確立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分別從晚明政治環境、社會思潮、文學發展等方面,考察士人寫作背景,分析在種種社會與文化因素衝擊之下,對當時士人生活與創作的影響。第三章,爬梳中國古今寓言之流變,說明晚明寓言散文的發展背景與書寫傳統,再以體類為劃分,觀察各體寓言散文的創作概況,從而歸納晚明寓言散文的文體特徵與創作趨向。第四章,由內在精神、主題意識、表現手法等角度,探討晚明古文家寓言散文對於傳統的繼承與突破,以及因應世情變化所衍生的特殊主題與特殊表現,體現晚明文士獨特突出的人文精神。第五章,基於以往詼諧寓言的研究基礎之上,著重於發掘晚明文人對於「趣」的探索與心態,釐清晚明寓言散文如何從雅至諧,由諧到謔的變形過程,藉以說明晚明文士如何在創作實踐中取得雅謔之間的平衡,又有何具體之理論與見解。第六章,分析漢譯寓言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文人心態,以及漢譯寓言的來源與特色,並進行中西寓言文學之比較,繼而說明晚明寓言散文如何吸收西學,重構中國寓言。第七章,對晚明寓言散文的文學成就和地位提出評判與肯定。
目前研究,多數以詼諧寓言作為晚明寓言散文之代表,或著眼於探究晚明與歐洲文學的關係,尤其以伊索故事為焦點,實際上仍有多數作品被隱沒未談。因此,本研究期望能以更宏觀的角度觀察晚明寓言的發展,藉助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就古文家寓言、詼諧寓言及漢譯寓言等三個取向,對晚明寓言散文進行更深入之瞭解,進而肯定晚明寓言散文在中國寓言發展史上的藝術成就與地位。
一、專書
(一)古籍(先按朝代,次按姓名筆劃排序)
[魏]邯鄲淳:《笑林》,收錄於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97年)十九編第一冊。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錄於宗仰上人主編:《頻伽大藏經》(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第十四集。
[晉]張華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八十冊。
[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北宋]王讜:《唐語林》,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三冊。
[北宋]蘇軾:《蘇軾佚文彙編》,收錄於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宋]洪邁:《夷堅支乙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二六五冊。
[南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二六六冊。
[明]王守仁:《陽明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明]王思任:《謔庵文飯小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八冊。
[明]王英明:《歷體略》,[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七八九冊。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七八九冊。
[明]江盈科著;黃仁生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明]艾儒略著;向達譯:《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跡》,(北京:上智編譯館,194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利瑪竇:《天主實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二九六冊。
[明]利瑪竇:《交友論》,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子部第九十三冊。
[明]利瑪竇:《畸人十篇》,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九十三冊。
[明]利瑪竇著;羅漁譯:《利瑪竇全集》(臺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聯合發行,1986年)。
[明]宋鳳翔:《乘筆涇秋》,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李九功:《勵修一鑑》,收錄於[明]艾儒略等撰:《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
[明]李世熊:《物感》(寧化:修志局,1918年)。
[明]李世熊:《寒支二集》,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集部第八十九冊。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詞謔》(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贄:《山中一夕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二七二冊。
[明]李贄:《四書評》,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一冊。
[明]李贄:《李氏焚書》,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四○冊。
[明]李贄:《李氏續焚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五二冊。
[明]李贄:《藏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三○二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周容:《春酒堂文存》,收錄於劉大杰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一五三冊。
[明]周履靖:《閒雲稿》,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六十八冊。
[明]金尼閣口授;[明]張賡筆傳:《況義》,收錄於鍾鳴旦、杜鼎克、蒙曦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第四冊。
[明]侯方域:《壯悔堂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四○六冊。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凌廣、恆鶴、刁寧校點:《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
[明]范守己:《御龍子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六三冊。
[明]徐昌治編:《明朝破邪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十輯第四冊。
[明]徐芳:《懸榻編》,收錄於《四庫禁毁書叢刊》集部第八十六冊。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泰順書局,1973年)。
[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五五冊。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三一冊。
[明]耿定向:《權子》,見於[明]陶珽編:《說郛續》,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九二冊。
[明]袁中道:《珂雪齋外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七六冊。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七五-一三七六冊。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七四冊。
[明]袁宏道:《袁中郎隨筆》(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明]袁宏道:《瓶花齋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七冊。
[明]袁宏道:《解脫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七冊。
[明]袁宏道:《廣莊》,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九冊。
[明]袁宏道:《錦帆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七冊。
[明]袁宏道:《瀟碧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三六七冊。
[明]高一志:《童幼教育》,收錄於鐘鳴旦、杜鼎克、黃一農、祝平一等編:《徐家滙藏書樓明清天主文獻》(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年)第一冊。
[明]高一志:《達道紀言》,收錄於《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二)》。
[明]高一志:《譬學》,收錄於《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二)》。
[明]屠本畯:《艾子外語》,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增補筆記小說名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第一集第八冊。
[明]張岱:《夜航船.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三五冊。
[明]張岱:《陶庵夢憶》,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九冊。
[明]張岱:《瑯嬛文集》(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5年)
[明]張翀:《渾然子》,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一冊。
[明]張鳳翼:《譚輅》,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二七冊。
[明]張燮:《東西洋考》,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九四冊。
[明]莊元臣:《叔苴子》,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一冊。
[明]郭子章:《諧語》,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五五冊。
[明]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明]陳良謨:《見聞紀訓》,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二六六冊。
[明]陳邦俊輯:《廣諧史》,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二五二冊。
[明]陳治本等編:《皇明寶訓》(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明]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陳繼儒:《小窗幽記.集素》(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陳繼儒:《書蕉》,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陳繼儒:《讀書鏡》,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陸灼:《艾子後語》,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增補筆記小說名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第一集第八冊。
[明]陸容:《菽園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明]陸雲龍:《皇明十六家小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明]陸樹聲:《清暑筆談》,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傅占衡:《湘帆堂集》,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六五冊。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一三六二-一三六三冊。
[明]焦竑:《支談》,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一冊。
[明]馮夢龍:《山歌》(臺北:東方書局,1970年)。
[明]馮夢龍:《智囊補》,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三五冊。
[明]馮夢龍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馮夢龍纂輯;白嶺、箏鳴校譯:《墨憨齋三笑》(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黃淳耀:《陶庵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四八冊。
[明]葉向高:《蒼霞餘草》,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二五。
[明]董德鏞:《可如》,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四九冊
[明]虞長孺:《虞德園先生集》,收錄於《四庫禁毁書叢刊》集部第六十三冊。
[明]鄒元標:《吉水鄒忠介公願學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九四冊。
[明]趙南星:《味檗齋文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七十五冊。
[明]趙南星:《笑贊》,收錄於華正編輯部編:《明清笑話四種》(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明]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六十八冊。
[明]劉元卿《賢奕編》,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八冊。
[明]鄭元勳:《媚幽閣文娛》,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一七二冊。
[明]黎遂球:《蓮鬚閣集》,收錄於《四庫禁毁書叢刊》集部第一八三冊。
[明]錢謙益:《列傳詩集小傳》,收錄於《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三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三○冊。
[明]鍾惺:《隱秀軒集》,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四十八冊。
[明]鍾惺撰;[明]陸雲龍評:《翠娛閣評選鍾伯敬先生合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七一冊。
[明]韓浚纂修:《萬曆嘉定縣志》(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全集》,收錄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第五十冊。
[明]歸有光:《歸震川先生別集》,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三十八冊。
[明]瞿汝稷:《指月錄》,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三輯第二六冊。
[明]龐迪我:《七克》,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九十三冊。
[明]龐迪我:《天主實義續編》,收錄於[明]徐光啟等撰:《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明]顧憲成:《涇皋藏稿》,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九二冊。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五七冊。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五三冊。
[清]趙翼:《廿二史箚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四五三冊。
[清]戴名世:《弘光朝偽東宮偽后及黨禍紀略》,收錄於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第三十三冊。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八冊。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二)今著(按姓名筆劃排序)
戈寶權:《中外文學因緣──戈寶權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光啟出版社,1969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王恆展:《中國古代寓言大觀》(濟南:明天出版社,1991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年)。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周作人譯:《全譯伊索寓言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燮藩:《中國的基督教》(北京:商務印書局館,1997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再版)。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林紓、嚴培南、嚴璩譯:《伊索寓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年)。
林淑貞:《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林聚任、劉玉安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施蟄存編選:《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提要》(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人民山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明士:《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版)。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冠至:《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萬益:《性靈之聲──明清小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宗興:《中國商業史話》(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笑話書七十一種》(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熊禮滙:《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出版社,2001年)。
齊裕焜、陳惠琴:《中國諷刺小說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劉大杰編:《明人小品集》(上海,北新書局,1934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鄭振鐸:《寓言的復興》(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鮑思陶主編:《歷代筆記》(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年)。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念生、王煥文、陳洪文、馮文華譯:《伊索寓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龐乃明:《明代中國人的歐洲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蘇忠:《狐行江湖──一種文字的邊緣性碼法》(北京:文化藝文出版社,2007年)。
顧青、劉東葵:《冷眼笑看人間事──古代寓言笑話》(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法]莫里哀(Moliere)著;李健吾譯:《莫里哀喜劇六種》(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演講;陳珏整理:《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美]鄧恩(George H. Dunne)著;余三樂、石蓉譯:《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再版)。
[英]克魯寧(Vincent Cronin)著;思果譯:《西泰子來華記》(臺北:光啟出版社,1993年)。
〔德〕安德列‧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德]康德(Kant Immanuel)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丁友存:〈晚明文學思潮的文化探源〉,《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54-56。
王日根:〈論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與文化發展〉,《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3年1月),頁86-92。
王立明:〈《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傳播途徑與方式〉,《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年7月),頁49-51。
王成:〈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頁111-114。
王杰文:〈試論馮夢龍的笑話理論及其意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7月),頁75-81。
王奕然:〈探析明代「詼諧寓言」所反映的儒林現象──以理學、科舉為討論核心〉,《中國學術年刊》第31期(2009年9月),頁73-95。
王海妍:〈明代捐納與監生入仕研究〉,《北方論叢》第5期(2011年),頁71-75。
王敬敏:〈明清笑話結集的悲情特徵〉,《北方論叢》第3期(2011年),頁28-32。
王嘉良:〈晚明小品與語絲文體:古今散文文體的傳承與流變〉,《浙江學刊》第1期(2007年1月),頁57-62。
王學太:〈古代的笑話與中國人的幽默〉,《淄博師專學報》第4期(1996年),頁21-26。
王曉驪:〈詼諧與沉重──論宋代寓言對唐代寓言的突破〉,《齊魯學刊》第5期(2011年7月),頁129-132。
伍躍:〈明代的捐納:財政與社會〉,收錄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三)》(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頁85-122。
余迎:〈伊索寓言傳入中國的時間應提前〉,《史學月刊》第10期(2008年),頁130-132。
吳少平:〈明代笑話評點初探〉,《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5年),頁194-204。
吳巍巍:〈明末艾儒略在漳州的傳教活動與社會反響〉,《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9月),頁106-110+115。
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文學評論》第1期(2011年),頁57-62。
李天綱:〈早期天主教與明清多元社會文化〉,《史林》第4期(1999年),頁43-60。
李珺平:〈李贄與利瑪竇:會面的次數及意義〉,《民族文學研究》第1期(2010年),頁106-115。
李鳴:〈葡萄社始末初考〉《殷都學刊》第3期(2004年7月),頁54-60。
李奭學〈希臘寓言與明末天主教東傳初探:紀念劉守宜教授〉,《中外文學》第19卷第1期(1990年6月),頁131-157。
李奭學:〈故事新詮--論明末耶穌會士所譯介的伊索式證道故事〉,《中外文學》第29卷第5期(2000年10月),頁238-277。
杜慧敏:〈談建國前伊索寓言漢譯中的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文自學指導》第5期(2004年),頁52-55。
杜慧敏:〈文學翻譯中的文化沖撞——談《況義》的翻譯〉,《中國比較文學》第4期(2005年7月),頁76-93。
沈文凡、彭飛:〈晚唐諷刺文學對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1月),頁56-61。
周婷:〈馮夢龍寓言研究〉,《考試周刊》第15期(2008年7月),頁185-186。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9號(1995年6月),頁633-747。
林衍:〈淺議馮夢龍編輯的《廣笑府》兼及中國古代笑話的編輯〉,《史料》第2期(2013年7月),頁118-120。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頁73-122。
侯淑娟:〈山中一夕話初探〉,《東吳中文研究期刊》第3期(1996年5月),頁59-79。
苗玲玲:〈晚明士人嬗變探析〉,《黑龍江史志》第17期(2009年7月),頁47-48。
祝普文:〈從《物感》一書看《伊索寓言》對中國寓言的影響〉,《文獻》第2期(1988年4月),頁265-271。
張序述:〈莫貪享受而毀身——讀寓言《猱搔虎首》有感〉,《中國審計》第8期(1999年),頁60。
張國儒:〈由聖返俗的時代性回歸──晚明文學世俗化傾向散論〉,《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7月),頁152-156。
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第10卷2期(1992年12月),頁355-369。
梁娟:〈文人心態的退縮與晚明小品的消亡〉,《文藝評論》第4期(2011年7月),頁85-89。
梅曉娟:〈《況義》的翻譯與中西寓言的早期接觸〉,《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7月),頁71-74+101。
許蘇民:〈正義即和諧:晚明西學政治哲學的東漸──以西學治平四書為主要文獻依據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7月),頁142-155。
陳可培:〈利瑪竇的《畸人十篇》與道家思想〉,《東方論壇》第6期(2007年12月),頁12-15。
陳本源:〈幅短而神遙,墨希而旨永——略論袁宏道、江盈科吏吳時期的小品〉,《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1-5。
陳永福:〈從「癸巳大計」看明末東林黨與內閣之對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0年11月),頁89-96。
陳秋良:〈從《古今譚概‧微詞部‧寓言》談馮夢龍的寓言概念〉,《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期(2008年9月),頁61-79。
陳秋良:〈迂、酸、鄙、偽--明清詼諧寓言中的讀書人形象析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67-100。
陳蒲清:〈中國古典寓言劇的黃金時代──淺談明後期的寓言劇〉,《棗莊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65-68。
陳蒲清:〈泰西寓言的傳入及其影響〉,《理論與創作》第1期(2005年),頁12-17。
陳德正:〈《畸人十篇》和《七克》中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歷史教學(高校版)》第10期(2008年),頁110-111。
舒大剛:〈蘇軾《東坡書傳》述略〉,《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7月),頁84-91。
黃文樹:〈李贄與利瑪竇的交誼及其『友論』之比較〉,《玄奘佛學研究》第5期(2006年7月),頁127-151。
黃文樹:〈陽明後學與利瑪竇的交往及其涵義〉,《漢學研究》第3期(2009年9月),頁127-158。
楊仲堅、范麗琴、劉海榮:〈明代詼諧小說傳播研究〉,《德州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7月),頁12-15。
楊揚:〈《伊索寓言》的明代譯義抄本——《況義》〉,《文獻》第2期(1985年4月),頁266-284。
楊揚:〈《況義》明抄本簡說〉,《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6年),頁23-29。
楊麗華:〈晚明著名寓言笑話集版本的研探〉,《德育學報》第12期(1996年11月),頁165-172。
葉九如:〈明代笑話寓言對道學的批判〉,《遠程教育雜誌》第3期(1998年),頁5-8。
熊先杰:〈試論《伊索寓言》的早期中國版本〉,《蘭臺世界》第16期(2009年7月),頁60-61。
趙鐵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1期(2001年),頁8-16。
談薇薇:〈柳宗元寓言的藝術特色初探──兼論其寓言的創作成就〉,《文教資料》第8期(2010年3月),頁11-13。
閻宗臨:〈重刊《身見錄校注》──中國人最早的一部歐洲遊記〉,重載於《澳門研究》第13期(2000年1月),頁110-122。
戴俊震、楊宸:〈另類的「學術傳教」──解析明末清初傳教士對中國典籍的譯介〉,《中國科技翻譯》第4期(2009年11月),頁52-54+26。
韓琦:〈明清之際「禮失求野」論之源與流〉,《自然科學史研究》第3期(2007年7月),頁303-311。
顏瑞芳:〈論明末清初傳華的歐洲寓言〉,《2007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7年),頁13-26。
譚勇、王宗燕:〈明代士人狂怪之風與文學創作〉,《陰山學刊》第6期(2009年12月),頁47-50。
(二)學位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方巧玲:《趙南星笑贊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方學文:《明代寓言散文研究──以《四庫全書》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宋隆枝:《馮夢龍詼諧寓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茜茜:《李世熊散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準根:《晚明小品文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杜慧敏:《論明清伊索寓言漢譯本的「訛」現象》(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周婷:《元明寓言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洪梅珍:《百喻經及其故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孫敏惠:《擬人傳體寓言析論──以《廣諧史》為研究對象》(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孫琪:《明末遺民李世熊及西學之關聯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芳:《笑話型寓言「艾子」系列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靜怡:《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郭素貞:《明代詼諧寓言與高中國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新怡:《江盈科寓言小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寶玉:《晚明詼諧寓言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993年)。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葉良怡:《李世熊及其史感物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鄒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紀西學文獻在中國的傳播》(鄭州:鄭州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雷麗欽:《宋代筆記體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09年)。
賴旬美:《中國古代寓言型笑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蘇郁茜:《伊索寓言首部漢譯本「況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