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書丞
論文名稱: 心遊萬仞─吳書丞水墨創作論述
Beyond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Space -The Discourse and Creation of Wu, Shu-Cheng’s Chinese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心遊萬仞虛實渴筆佈白
英文關鍵詞: Beyond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Space, reality and fantacy, dry brushstroke, blank-leav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心遊萬仞」創作論述,是筆者從生活所遇見的種種景象,包括聽覺、視覺、觸覺等,所觸發的各種感受,以及心中的感覺,再透過繪畫記錄下來,創作概念的核心為「遊」,藉由「遊」的概念,「遊」於生活,以及「遊」於創作中。
    創作中,創作者從各方面去推敲,使用各種手法、觀念,從繪畫創作上探究繪畫技巧與畫面構成,試圖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本文創作論述以第壹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貳章「創作理念與學理依據」,以「遊之轉譯」、「遊之意象記憶」、「虛實觀之於遊」、「遊之想像與創作結合」探討筆者創作上所運用的相關理論,以建立個人的創作思維。第參章「形式與風格」以「渴筆的演變與運用」、「佈白空間的運用」、「虛實互補與計白當黑」探究繪畫形式技法與演變,並闡述筆者的創作形式。第肆章「作品說明與分析」分析每一幅畫作的創作理念及創作形式。第伍章「結論」敘述本次創作研究的「研究心得」及「未來期望」。

    The discourse and creation are from what the author met from the scenes of life, including auditory, visual, tactile, and so on. The author was stimulated by all kinds of feelings and then created the paintings from the hearts of feeling. The author’s creativity concept is "expedition". The author scrutinized things from all the aspects for creating. He used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to explore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mages from the painting constitute and attempt to establish his own creative style. The study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interpretation, purpos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first chapter. Creative idea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techniques and evolution of painting to interpreted his own creation styl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d each painting for creative ideas and creative forms in the fourth chapter.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reflection on his research and his future expectations in the fifth chapter.

    目次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貳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依據 5 第一節 遊之轉譯 5 第二節 遊之意象記憶 9 第三節 虛實觀之於遊 11 第四節 遊之想像與創作結合 16 第參章 形式與風格 20 第一節 渴筆的演變與運用 20 第二節 佈白空間的運用 27 第三節 虛實互補與計白當黑 31 第肆章 作品說明與分析 36 第伍章 結論 66 參考書目 68

    參考書目
    《專書》
    王世德編,1987,《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
    王更生,1988,《文心雕龍讀本》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上冊》,臺北:穀風出版社。
    沈子丞,198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書局。
    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釋附新譯》,臺北:裡仁書局。
    周積寅,2005,《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宗白華,1987,《美從何處尋》,板橋:成均出版社。
    林木、李來源,1997,《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唐君毅,2005,《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復觀,197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
    莊萬壽,1988,《列子》,臺北:金楓。
    郭繼生,2007,《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陳明、范江萍,2009,《列子:淩風的清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傳席,2005,《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
    黃侃,2000,《文心雕龍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錦鋐,1980,《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楊成寅,2003,《石濤,中國書畫名家話語錄圖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葉太平,1995,《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
    葉朗,1985,《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振強,1985,《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繼潮,2011,《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本體詮釋》,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潘運告,2011,《中國書畫論叢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藏勵龢,1985,《漢魏六朝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期刊》
    「游觀與體現:中國文人的身體實踐與自我體現之再思」座談會記錄,2007年
    3月,第17卷第1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