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哲瑋
論文名稱: 電子音樂的互動元素
指導教授: 李文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電子音樂電腦音樂數位互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8下載:8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數位」與「互動」是當今文化、藝術發展中的顯學:前者是當代最為嶄新與代表性的技術,後者則象徵溝通或是表達行為中的新思潮。
    在音樂創作中,與數位技術結合所產生的電子音樂,成為了自二十世紀以降,最具有創新特性的音樂類型,在音樂歷史的進程中,以其「類型」與其他時期分庭抗禮;另一方面,互動的概念早已存在於音樂的創作與表演中。然而,電子音樂卻因為其時間性的精確有著表演形式上的疑慮,牽制藝術性的發展,可能導致作品倒向科技技術性的失衡天平。順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筆者認為具有互動性的電子音樂作品為上述疑慮提出解套-互動技術將使精確固定的時間性得以獲得紓解,使作品滿足作曲家、演奏家的雙方需求。
    本論文將從電子音樂的發展、互動與音樂的連結等角度建構互動性電子音樂作品的理論論述,並以此為奠基創作與分析個人作品-數位互動音樂故事《小寶寶的異想世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5 第二章 電子音樂概說 第一節 發展進程 9 第二節 音樂語彙 15 第三節 發展現況 19 第三章 互動音樂的理論與技術 第一節 互動的意義 28 第二節 音樂與互動 32 第三節 藝術性意涵 40 第四章 創作與實踐-數位互動音樂故事《小寶寶的異想世界》 第一節 數位互動音樂故事的創作概念 46 第二節 《小寶寶的異想世界》創作背景 48 第三節 《小寶寶的異想世界》作品分析 51 第五章 結論 71 參考書目 75 附錄 《小寶寶的異想世界》樂譜 演奏說明 78 第一篇 〈誕生〉(Birth) 79 第二篇 〈牙牙〉(Prattle) 87 第三篇 〈貓在鋼琴上昏倒了〉(Piano, collapsed in a cat) 99 第四篇 〈鼻涕球〉(A Snot-like Toy Ball) 100 第五篇 〈花落知多少〉(Petals Falling in Riotous Profusion) 105 第六篇 〈狐狸與我〉(The Fox and I) 108 第七篇 〈成長〉(Growing Up) 118

    外文部分
    Babbitt, Milton. “Who cares if you listen.” High Fidelity 8:2 (February 1958): 38-40 and 126-127.

    Cope, David. New Directions in Music, 7th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2001.

    Dobrian, Christopher.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use of ‘virtual’ music instruments.” Journal SEAMUS 16:2 (2001): 28-33.

    Dodge, Charles, and Thomas A. Jerse. Computer Music: Synthesis, Composition, and Perdormance, 2d ed.. New York: Schimer Books, 1997

    Ford, Andrew. Composer to Composer: Conversa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Music. London: Quartet Books Ltd., 1993.

    Garnett, Guy E.. “The Aesthetic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5:1 (Spring 2001): 21-33.

    Lippe, Cort. “Real-time interactiv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view of computer music.”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0:4 (Winter 1996): 21-24.

    McNutt, Elizabeth. “Performing electroacoustic music: a wider view of interactivity.” Organised Sound 8:3 (2003): 297-304.

    Morgan, Robert P.. Twentieth-century music: 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in moder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York: Norton, 1991.

    Rafaeli, Sheizaf, and Fay Sudweeks. “Networked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 (1997). (Accessed 23 March 2007),
    <http://jcmc.indiana.edu/vol2/issue4/rafaeli.sudweeks.html>

    Wilson, Wilson and David Cope. “An Interview with Pierre Boulez.” The Composer Magazine, 1969, 78-85.

    Winkler, Todd. “Making Motion Musical: Gesture Mapping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n Banff, Canada, September 3-7, 1995,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261-264. CA: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1995.

    中文部分

    高惠宗。《電子音樂:理論與實作》。台北:世界文物,1994。

    鄭建文。〈Software〉,http://w3.nctu.edu.tw/~u8642524/software.htm. 2007;摘錄於
    16 April 200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