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鈺娟 Tseng, Yu Chuan |
---|---|
論文名稱: |
行動者網絡:台北市北投中心新村眷村文化保存之地方運動研究 Actor-network theory: Study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Conservation of Local Action in Beitou, Taipei |
指導教授: |
廖世璋
Liao, Shin-Chang |
口試委員: |
李素馨
邱冬媛
廖世璋
Liao, Shin-Chang |
口試日期: | 2021/12/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治理 、行動者網絡 、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 、眷村保存 、北投中心新村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governance, Actor-network, Cultural assets settlement complex,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preservation, Beitou central New Villag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8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眷村是國民政府為安置大舉播遷來台的軍人及眷屬而有的特殊產物,乘載了許多人的生命記憶與成長經驗,因此眷村在台灣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出現背景。同時眷村也是台灣這個環境才有的獨特居住方式,記載著這批軍人來台灣的的生活方式與生命故事,是具特殊台灣意義的文化資產。然而,在台灣走往都市化的歷程當中,眷村的外觀坐落在市區內顯得相當格格不入,因此政府在1996年實施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這使得國內眷村開始出現被拆遷的危機,為了譨留住眷村文化,政府、民間團體、專業人士共同推動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位在台北市北投區的中心新村,原本是1898年,因為當地有溫泉,讓日本在此興建日本陸軍衛戍醫院。二次大戰劃下句點後則更改為國軍精神專科醫院,是全台唯一擁有溫泉的眷村。眷村內的建築形式,有早期的日遺眷舍、也有由婦聯會出資興建的眷舍與居民自己蓋的房舍。眷村內部的型態紀錄了本地的發展史。隨著各地眷村出現臨拆遷的命運,中心新村也於2017年遷村完畢,而這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宿舍也面臨著如何活化的問題。此篇研究希望藉由行動者網絡去觀察,北投中心新村保存的實踐,是如何在面對政府執行眷村保存政策之下,在地方團體與眷村保存者之間,建立起彼此的網絡關係,並且創進雙方的利害關係與價值共創,以及如何走向永續多元與健康的發展。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is a unique produc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or resettling soldiers and their dependents who have moved to Taiwan on a large scale. It carries the living memory and growth experience of many people. Therefore,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in Taiwan hasspeci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origin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pendents' village is a unique way of living in this environment in Taiwan. It records the lifestyle and life stories of these soldiers who came to Taiwan. It is a cultural asset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o Taiwan.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aiwan, the appearance of the dependents' village is entirely out of place in the urban area.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nd promoted the "Regulation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pendents' village of the national army" in 1996,which led to the demolition crisis of domestic dependents' villages.
To preserve the culture of The Dependents' villages, th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professionals jointly promote the cultural preservation movement of the Dependents' village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new village of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Japan built the Japanese Army garrison hospital here in 1898 because of the local hot spring.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was changed to the National Army psychiatric hospital, the only dependents' village in Taiwan with hot spring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in the dependents' village include:the early Japanese dependents' houses,the dependents' homes funded by the women's Federation,the residents' houses.The internal pattern of the dependents' village records the history of lo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fate of temporary demolition in local dependents' villages, the relocation of the central new town was completed in 2017. This historic dormitory is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how to activate it. This study hopes to use the actor-network to observe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rvation of Beitou central new village and how to establish mutual network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groups and the preservers of Dependents Village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Dependents Village preservation policy and create mutual interests and values, as well as how to move towards sustainable, diversifi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蔡宏進(1994)。台灣經濟發展階段與農村發展規劃。台灣經濟
廖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93-115。
劉坤億(2003) 。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7。
李承嘉(2005)。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發展為例。地理學報,39,1-30。
呂育誠(2005)。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公共行政學報,14,1-38
孫本初、鍾京佑(2006)。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59,4,33-54。
趙永茂(2007)。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1-38。
林會承(2008)。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制歷程。律師雜誌,346,12-26
李承嘉、廖本全、戴政新(2010)。地方發展的權力與行動分析:治理性與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的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3(1),95-133。
戴伯芬(2011)。亞洲四小龍公民社會組織的國際化網絡初探。城市學學刊,2(1),1-30。
林文源(2014)。看不見的行動者。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洪文彥(2004)。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邊陲地區(鄉村)發展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
郭冠霖(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王皓平(2006)。地方利害關係人治理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理街社區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簡汝育 (2007)。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地方發展魚池紅茶產業再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張雲翔(2008)。台灣眷村文化保存得過家與社會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王德寰(2009)。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土地釋出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徐金滿(2009)。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探討-以「眷村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
黃麗娟(2009)。眷村居民對眷村改建政策反應與衝突之研究-以屏東縣東港鎮共和新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
裴笛(2009)。從遷徙過程探討眷村文化的形成與變遷—以台北市北投區中心新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沈芳如(2009)。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銘國(2011)。北投溫泉產業治理之研究-區公所角色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簡佳禹(2011)。整體保存作為資產登錄之實踐:以臺灣登錄聚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張筱琪(2012)。小麥的春天?──以行動者網絡探討地方造節活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 - 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柯美霞(2014)。台北市創意文化治理-以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董俊仁(2016)。跨越竹籬笆-臺灣眷村文化保存實踐與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李和謙(2018)。迪化街URS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俊佑(2019)。眷村聚落保存再利用之探討-以台北市北投中心新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張中模(2020)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創新策略之探討-以北投中心新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邱雅萍(2021) 。臺北市北投中心新村之保存與發展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元照。
孫柏英(2004)。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
趙永茂(2005)。強化台灣基層政治社會民主化之研究—地方治理與社會參與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研究計畫。
郭冠霖(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元照。
陳朝興、郭貫霖、董俊仁、張品、葉昇宗(2007)。國家眷村文化保存及活化之政策研究與分析。文化建設委員會。
康旻杰、曹羅羿、詹益忠(2010)。「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市定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規劃設計及監造委託技術服務案結案報告書(未出版手稿)。
李廣均,林思玲,林曉薇,張茂桂,陳朝興,蔡泰山,謝小韞,顧超光。(2015)。眷村的空間與記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李廣均(2019)。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遠流。
張中模(2019)。溫度眷村:2019北投中心新村60週年紀念。臺北:五倍創意。
譚鴻仁(2009)。膨風茶的地理學,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Amin, A.&Thrift, N (1995).Institutional issues for the European regions: from markets and plans to socioeconomics and powers of associ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24(1), pp.41-46.
Burgess, J., Clark, J. &Harisson, C. M. (2000). Knowledges in action: An actor network analysis of a wetland agri-environment scheme, Ecological Economics 35, pp. 41-66.
Callon, M. (1986).Some Elements in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Fishermen of the St. Brieuc Bay. In J. Law(Ed), Power, Action, Belief, (pp. 83-103).Routledge,
Latour. B.(1983),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K. D. KnorrCetina & M. Mulkay(Eds.), Science Observed: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pp. 141-170).Sage
Leach, R.& Percy-Smith,J. .(2001).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Palgrave.
Murdoch, J., &Pratt, A. (1993),.Rural studie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the ‵post rural′,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4), pp. 411-427.
Murduch, J. (2000).Networks-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pp. 407-419.
Rhodes,R.A.W.(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s, Political Study,44(4),pp:652-667
.Smouts,M.C.(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 81-89
Stoker,G.(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