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秀美 Hsiu-mei Lu |
---|---|
論文名稱: |
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其相關變項之分析--一個個案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地理教學 、情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擬定認識台灣地理篇九~十五章及地理第二冊全之單元教學目標以實施整合式教學,並編製情意目標評量問卷前、後測,藉此得知國中學生此階段之地理情意目標成就及探究地理情意目標成就與家庭背景、個人特質、科目間的關係。問卷編製係以教材內容及Krathwhohl的「情意目標分類」為依據;研究對象為台北縣立某一國中一、二年級各一班之學生。
研究設計主要採用相關研究法,並輔以觀察法之上課記錄及態度量表。正式施測流程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教學實驗前進行「情意評量問卷」前測,第二階段在教學實驗後進行「情意評量問卷」後測。將前後測答案量化以得知學生情意目標成就,並採用變異數分析法(ANOVA)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法(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針對學生情意目標成就與家庭背景、個人特質、科目作相關分析與比較,再與相關教師檢核、解釋分析結果。質性資料經由上課觀察記錄與態度量表進行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應與態度。
研究結果可分為下列四方面:一、地理教育對國中學生情意目標達成之價值是肯定的。二、學生情意目標成就高低可能與教學活動、問卷題目文字敘述、問卷題型、生活環境已具有之概念等相關。三、103班情意評量問卷共 10題,其中有4題情意目標成就與其綜合表現、體育、童軍、英文、地理、家庭月收入、最喜愛科目具有相關,且達顯著水準。四、208班情意評量問卷共 12題,其中有11題情意目標成就與性向測驗、公民、電腦、美術、地理、童軍、家庭月收入、智力測驗、最喜愛科目具有相關,且達顯著水準。
綜合此次研究發現,影響學生情意目標成就之相關變項中,家庭背景是教師所無法改變的,但未來在地理教學上,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的態度,實施情意目標教學活動。此外,問卷的題型、敘述、內容會影響學生的作答表現,這一方面值得作為未來教學設計與研發情意評量工具之參考。
方炳林(1975),〈行為目標簡介(上)〉,《師友》,94:19-23。
吳佳玲(2001),《影響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變項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喜(1984),《現行國中地理教學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教育資料文摘社,40(6):153-162。
沈六(1993),〈國民中學價值教學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2):101-108。
林姿君(1995),〈情意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之道〉,《高市鐸聲》,5(2):49-51。
林清山(1995)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之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施添福、陳國川 (1993),〈中學地理科整合教學模式與命題模式〉,《教師天地》,62:29-36。
施添福、陳國川、吳育臻(1993),《地理科「題型設計」與「命題原則及命題注意事項」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大學考試入學中心。
胡憶蓓(1997),〈情意教學目標的評量〉,《教學科技與媒體》,35:8-13。
范識文(1995),〈情意教學目標的評量〉,《國教園地》,53/54:6-10。
孫燕燕(2000),《「知情意並重」的情意教學如何融入國小自然科─以一位國小自然科專任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男圖書出版公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75級(1986),《地理教育論著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會編印(1988),《中等學校各科教案編寫示例》。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7),《認識台灣地理篇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81),《中國教育的出路:以民族精神教育促進國家統一與世界大同》,台北:國立編譯館。
梁蘄善(1985),《地理學計量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許錦文整理(1992),〈談情意教育〉,《高市文教》,46:25-30。
郭為藩(1981),〈建立文化認同的民族精神教育〉,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81),《中國教育的出路:三民主義與教育建設》,頁28-29,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武宗(1992),〈情意教學與評量〉,《台中二中學刊》,2:31-39。
陳金盛(1988),《情意目標的教學與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國泰(1996),〈情意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8(3):93-101。
曾秀蓮(1996),〈落實情意教育─由開放教育談起〉,《研習資訊》,13(2):26-31。
黃光雄(1983),《情意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光雄(198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觀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台北:行政院國科會,頁38-80。
黃朝恩(2000),〈國民中學地理科環境價值教學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53-101。
黃燦遂(1977),〈英語科教學目標的設計〉,《中等教育》,28(1):31。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楊美雪(1997),〈情意領域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5:2-7。
楊雅萍(2000),《國小教室生活中教師教學觀點之探究----以一位參與情意教學改革的教師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榮祥(1973),〈學習行為目標設計:論生物科學習行為目標的敘寫〉,《鐸聲集(2)》,台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收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75),《能力本位行為目標文輯》,頁29-46,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協會。
葉子超(1996),〈社會科情意教學方法與評量〉,《國教園地》,57/58:57-63。
裴源(1974),《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機構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之相關研究》,台中:文學出版社。
劉舒升、董燕橋(1990),《教學法大全》,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鄭燿男(1995),〈情意教育的困境與突破〉,《高市文教》,55:38-42。
鄧運林(1996),《開放教育情意教學教學(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鄧運林(1996),《開放教育情意教學教學(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謝水南(1995),〈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編製報告〉,《教育心理學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30(2): 17-32。
饒朋湘(1975),〈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和科學化〉,《國教輔導》,14(4):14-15。
LESLIE J. KING 著,王秋原譯(1972),《計量地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Ashley Kent. David Lambert. Michael Naish. Frances Slater(1996),GEOGRAPHY IN EDU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swell,R.J.B.(1970),Evaluation of Affective Learning in Geographic Education,in Kurfman,D.G.(ed.)Evaluation in Geographic Education, Belmont:Fearon Publishers.
DES(1990), Geography for ages 5 to 16,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he Welsh Office.
DES(1990),Geography from 5 to 16, London: HMSO.
Eleanor M. Rawling and Richard A. Daugherty(1996),Geography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Emery,J.S.,C.Davey and A.K.Milne(1974),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Geography Teacher’s Contribution,The Journal of Geography,73(1):12.
Gary A. Manson & Merrill K. Ridd(1977), New Perspectives On Geographic Education,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Geographic Education.
Hicks,D.W.(1979),Global Perspectives in the Curriculum:A Geographical Contribution,Geography,64(2):105-106.
Hubbard,R. and R.H. Stoddard(1979),High School Student’s Images of Geography:An Exploratary Analysis,The Journal of Geography,78(5):188-189.
James P. Shaver William Strong(1982),Facing Value Decisions: Rationale─building for Teacher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James, P.E. (1967),Introductory Geography:Topical or Regional,Journal of Geography,66(2):52-53.
Long,M.(1971),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School Geography,Geography,56(3):178.
Miller, H. L.(1927), Creat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Chales Scribner’s Son’s.
N. J. Graves(1982), New Unesco Source Book for Geography Teaching, Unesco.
Scarge, N.V.(1978),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Geography,6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