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新添
CHIEN, Hsin-Tie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A Study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Motiv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Hikers in Taipei Tienmou Trails
指導教授: 朱文增
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休閒參與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古道
英文關鍵詞: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trai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4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3年1月
    研 究 生:簡新添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休閒滿意度情形。參考相關研究編製動機量表及休閒滿意度量表,共回收有效樣本 485 份,研究結果發現:
    一、男女分佈比例接近,受訪者健康狀況都在尚可甚至更佳態,顯示登山健行活動能帶來身體健康的好處。二、參與動機以「健康休閒」與「運動紓壓」兩構面之平均數最高。三、休閒參與行為以「與同伴前往」居多,且以「公共運具或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所需交通時間以「一小時內」比例最高,多數「每週參與不到 1 次」,活動時段以「上午8~11點」最多並以「假日」為主,活動時數多在「1~2 小時」,身體感受上多數覺得「輕鬆」。四、休閒滿意度之構面平均數均在中高以上,顯示參與者有良好的休閒滿意度,其中以「放鬆紓壓」最高。五、學歷較高者之「成就認同度」、社會教育之休閒滿意度較高中職以下者低。身體感受上,女性及年輕人感到累的比例高於男性及長者。六、參與次數越頻繁其感受之「生理因素」的滿意度也越高。與「朋友同事」一同前往在「社會教育」上的休閒滿意度大於「單獨一人」前往。而活動中若太疲累,所獲得的休閒滿意度反而會降低。七、參與動機各構面與休閒滿意度間皆有顯著相關,顯示動機越強烈所獲得之休閒滿意度越高。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建議:
    一、參與登山健行活動雖可促進健康,但必須量力而為才能達到放鬆紓壓在選擇休閒活動時若能提升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對休閒滿意度亦有正面助益。二、未來研究建議,休閒領域中有地方依附 (Place Attachment) 之概念,意即在休閒地之民眾與他區民眾對於休閒場域有不同看法,建議可納入未來研究之考量。

    A Study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Motiv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Hikers in
    Taipei Tienmou Trails
    Date: January, 2013
    Student: CHIEN, Hsin-Tien
    Adviser: CHU, Wen-Tseng
    Abstract
    This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s of the hikers at Tienmou Trails with 48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samples. The study used Beard and Ragheb’s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 (1980) which measures 4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Education, Relaxation, Aesthetic, and Physical. Additional references to related studie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motivation scale. Th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genders have similar proportion in participation, showing that the sampling data is a sound approximation to the population. The hikers were all in good health condition, showing that hiking can be beneficial for one’s physical healthiness.
    “Recreation” and “Relaxation” were the most two common motivations among the sample data hikers.
    In terms of participation behavior, most participants came with companions via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walking to the entrance. On average, the transportation time was less than one hour, with participating frequency less than one time per week. Most common time was between 8 to 11 am and during weekends, and usually with a period of 1 to 2 hours. Most participants felt relaxed after hiking.
    The four factors of the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 were all in the mid-high range, demonstrating that Tienmou Trails provided hikers with decent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four factors, relaxation had the highest score on average.
    Participants with a graduate degree had lower score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factors than those with a high school degree or below. In terms of physicality, women and teenagers were more prone to fatigue than men and elders.
    The more frequent one participated in hiking, the higher he/she scored in the physical satisfaction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companions had higher Social Education satisfaction than those who hiked alone. Excessive hiking will lead to tiredness and decreases one’s overall satisfaction.
    There exist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s; namely, 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the higher the satisfaction one gets after hik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Generally, hiking activities could improve one’s healthiness; the hikers should, however, hik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bil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relaxation. While promoting hiking activities,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ir overall satisfactions.
    Most participants were residents of Shih-Lin District, 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which says that local residents will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regarding Tienmou Trials than outside residents, was, however,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study. Future studies can aim 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such factor.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i 目 次 viii 表 次 x 圖 次 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休閒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文獻 20 第四節 天母古道之相關文獻 24 第五節 總結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樣本人口背景變項描述 56 第二節 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之現況 60 第三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65 第四節 休閒參與行為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97 第五節 參與動機及休閒參與行為在休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 錄 119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19 附錄二 調查問卷 12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38 附錄四 研究架構比較圖 14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2000) 。天母水管路古道。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社。
    王素敏 (1997 )。老年的休閒滿意及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敏華 (2004) 。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彥德 (2010) 。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3) 。擷取自2013年3月17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mp=1
    吳秀美 (2009) 。員工休閒運動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 (2008) 。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亮慶 (2009) 。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科驊 (2006) 。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珩潔 (2001) 。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怡儒 (2000) 。臺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晶 (譯) (2000) 。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市 桂魯。 (Kathleen A. Cordes, Hilmi M, Ibrahim, 1996).
    李新民 (2001)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周慶和 (2006) 。臺北市公私立學校人事人員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晏州 (1984) 。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邱明宗 (2006) 。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邱皓政 (201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施必成 (2009) 。臺北郵局員工的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政利 (2008) 。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長青 (2008) 。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孫謹杓 (2006) 。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徐聖明 (2007) 。泳渡日月潭參與者刺激尋求動機與活動涉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上鈞 (2001) 。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登山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文煉 (2008) 。彰化縣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高俊雄 (2000) 。運動服務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志軒。
    張少熙 (2004) 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佩娟 (2003)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春興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科學。臺北市:東華。
    張嘉洲 (2006) 。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吉雄 (2007) 。臺北市天母古道使用者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惠傑 (2000) 。臺北市都市郊山休憩空間之形塑與發展-圓山風景區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許雅萍 (2010)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飛盤運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子逸 (2009) 。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自由時間管理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南琦 (1999) 。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皆榮 (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203-219。
    黃倩雯 (2009) 。國中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
    楊國隆 (2005) 。臺北市高中女校學生休閒參與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浩彬 (2010) 。外籍勞工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莉芬 (2011) 。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
    劉穎暉 (2011) 。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潘政為 (2009) 。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休閒滿意度與地方依戀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鄧建中 (2002) 。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秀蘭 (2000) 。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四獸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惠萍 (2004)。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清秀 (2004) 。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謝智謀 (2000) 。休閒行為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上課講議,未出版。
    簡郁雅 (2005) 。家庭壓力、衝突因應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b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Dubuque, LA;Wm. C. Brown Publisher.
    Beard,J.G., & Ragheb,M.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0-33.
    Beard,J.G., & Ragheb,M.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DeGrazia, (1964).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Gardan: NY: Doubleday.
    Franken,D.A, & Van Raaij,W.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9.
    Godbey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 W. C. Brown.
    Jay B. Nash (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1th ed.).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Mannell,R.C.,& Kleiber,D.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U.S.A. P.A.:Venture Publishing.Inc.
    Neulinger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Thomas.
    Seppo E. Iso-Ahola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gue , Iowa :Wn.C.Brown Compan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