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蓁 YEH CHE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Research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Hu, Yih-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教師 、自覺身心健康 、工作壓力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Well-Being, Work Str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0 下載:1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現況,並探討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的相關情形,以及分析教師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預測力。
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國中教師,以立意取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364份,回收率84.7%。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屬於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兩項為工作負荷及學校行政。整體工作壓力上在教師年齡、教學年資、育兒狀況有顯著差異;女性及導師在工作負荷的壓力最大;來自學校行政的壓力在年齡、教學年資、兼任職務有顯著差異;來自學生行為壓力上,在教學年資、兼任職務上有顯著差異;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上,在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婚姻狀況、育兒狀況及兼任職務上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屬於中等程度,其中較差的前兩項為身體不適及焦慮反應。而女性教師有較多的身體不適,教學年資10.1~15年者較有憂鬱反應;行政教師較有生活適能上的困擾。
三、工作壓力及自覺健康狀態各面向皆具有相關性。
四、工作壓力能有效預測其自覺身心健康,並解釋其總變異量50.3%,兼任職務、工作負荷、個人發展、人際關係皆能有效預測整體身心健康狀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s between stress of teacher’s work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The targeted group of this study mainl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is tested by purposive sample with the Self-edited structure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There are 36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The retrieved probability is 84.7%.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Work stress of samples is above the average. The two primary reasons of work stress are workload and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The teachers' age, years of teaching and parental status hav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pressure level. Female and mentor feel pressed most from the workload. The pressure from administration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years of teaching and part-time positions. The pressure from the students' behavior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years of teaching and part-time positions. The pressure fro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years of teaching, marital status, parental status and part-time positions.
2. The perceived Well-Being of samples reached the middle level.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f physical discomfort and anxiety responses are the worst. Female teacher got more physical discomfort. Years of teaching from 10.1 to 15 years more depressive reaction; the administrative teacher have more plagued in life fitness.
3. Working stres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on all fronts are relevant.
4. The level of work stres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perceived Well-Being (adjust R2 =50.3%). Positions, workloa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encountere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中文文獻
丁淑萍(2006)。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雅貞、李郁晴、林嘉萍、周玫鈴、徐國峰、高瑩芬、 許麗伶、郭月秀、陳莉婷、曾菲菲、張益明、黃瓊慧、 鄭淑秋(2011)。班級經營達人:國中導師手冊.初版。教育部,臺北市。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2)。教師心理衛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古亭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惠敏(2010)。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挫折感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年齡分(按發生日期)。取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健康舒壓網。工作壓力引起的疾病。取自http://wecare.cla.gov.tw/lcs_web/contentlist_c3.aspx?ProgId=106030&SNO=123。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取自https://olap.bhp.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的關係:主觀幸福感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2),229-252。
周金城(2004)。教師的教學工作內容與時間調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4。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14.pdf。
吳元暉(2008)。超時工作導致憂鬱和焦慮。健康世界,272,6。
吳水丕、呂佩珊(2008)。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1(1),49-61。
吳合進(2010)。台南市高中職教師運動行為與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至懿(2008)。台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呂碧鴻、陳秀蓉、高美英(2006)。醫學生知覺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醫學教育,10,25-33。
宋志彥(2010)。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李永鑫、黃宏強(2007)。工作家庭衝突及人力資源管理對策。應用心理研究,35,115-135。
李妙純、張華庭(2011)。社經地位與健康路徑關係之性別差異。台灣衛誌,30(5),433-467。
李建智(2004)。國中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容忍度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 (1999)。 健康心理學 : 行為與健康入門。(原著作:Feist, L. b. J.)。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原著作:1999)
李勝彰(2004)。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選、張婷(2010)。由改變生活型態談健康管理。研習論壇,110,1-11。
李靜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沈東翰(2010)。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林正祥(1993)。研究設計之樣本數決定。中華衛誌,12(3),282-290。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6。
林建得(2003)。心理壓力刺激對生理心理反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政蓉(2002)。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壓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家鈺(2009)。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晏鈴、張婉菁(2009)。師徒功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人力資源發展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堯仁(2007)。桃園縣國中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新龍(2005)。大學教師的健康狀況與規律運動。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55-65。
林錦煌、唐如玫(2009)。系統動態觀點下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第三屆管理與決策學術研討會特刊,41-68。
邱淑琴(2002)。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75,64-82。
洪惠靖(2006)。國中健康相關教學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凌文輇、曾慶彬(2003)。教師心理健康探討。教師雜誌,5,306-310。
徐淑玲(2007)。臺北市高職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祝年豐、林承萁、劉紹興(1994)。工作壓力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關係。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4),156-161。
范美華、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11,65-75。
翁興利、郭香蘭(2011)。M-learning 與員工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系統動態學之觀點。中華管理學報,12(2),47-74。
馬海燕、熊英、劉義勝(2010)。高校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及其應對策略--基於工作壓力理論。中國校外教育,S2,160。
高旭繁、陸洛(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組群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2(1),293-272。
許獻元(2006)。老師,您倦了嗎?。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55期)。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55.pdf。
張文賢(2006)。國中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中等教育,4(58),52-79。
張育成(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育愷(2009)。以心生理與神經心生理學的視角探討壓力與健身運動。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51-71。
張晏蓉、葉婉榆、石東生、陳春萬、鄭雅文、陳秋蓉(2007)。台灣受僱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衛誌,26(1),75-87。
張國隆(2006)。臺北市立國中教師兼任衛生組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嘉茹(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淑灣、呂錘卿(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7-150。
莊鎧溫、王怡婷(2011)。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215-226。
許桂鳳(2009)。桃園縣高級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2)。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80-105。
郭生玉(1990a)。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71-98。
郭生玉(1990b)。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71-98。
郭峰偉(199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怡慧、蕭佳純(2011)。國 中教師之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之關係探討―工作自主的調節效果。學校行政,76,47-64。
陳仲達、張瑋玲、林育正、蕭舒庭、雷侑蓁、鄭尊仁(2006)。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相關之研究-以醫院病患為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4(1),36-47。
陳芝萍、吳淑女(2006)。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工作壓力與休閒阻礙和休閒滿意度間關係之探討:以中、彰、雲地區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5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59-264。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捕導,229,28-34。
陳美燕、周傳姜(2002)。醫護人員與一般民眾健康促進行為之比較研究。長庚科技學刊科技學刊,1,37-46。
陳美燕、廖張京隸、廖照慧、周傳姜(1994)。公衛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1),41-54。
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8(1),37-56。
陳琦媛(2005)。教師面對教育改革態度之研究。學校行政,38,106-118。
陳啟榮(2011)。教師壓力的來源與改善措施。台灣教育,667,44-45。
陳端容、鍾政達(2005)。心臟科醫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醫護科技學刊,7(4),379-392。
陳瑋婷(2011)。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相關性之後設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3(2),439-456。
陳盤銘(2007)。壓力管理及相關疾病與治療。人文與社會學報,3,225-237。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教師法。(2005年8月9日)。
教育部。取自http://www.edu.tw/。
曾國書(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慧萍(2002)。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兩個工作壓力模型-Karasek「負荷控制支持」模型與Siegrist 「付出回饋失衡」模型-之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效度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衛誌,21(6),420-432。
湯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2)。工作壓力。中華職業醫學雜誌,9(2),145-147。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78,158-183。
黃宏達(2002)。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深振(2005)。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開義、白凢芸、孫榮廷、張進煌(2009年12月)。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楊文廣、吳桂桂、李素箱、林志偉、傅若怡(2011)。大學教職員工健康檢查、生活型態、休閒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朝陽商管評論,2(10),1-18。
楊月雲(2005)。門診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事件之探討。長庚護理,16(2),113-125。
楊皓、謝亞恆(2011)。工作特性, 工作倦怠與學前教師心理健康的關聯性-階層迴歸分析之應用。2011《建國百年教育新趨勢—幼教之創新與實踐》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
楊麗淑(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溫金豐、崔來意(2001)。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及工作倦怠之研究:社會支持的效應。管理評論,20(4),65-91。
董氏基金會(2008/9)。超時工作與焦慮症和憂鬱症有關。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news.asp?This=200&Page=4。
董貞吟(2006)。教師健康促進。學校體育,16(3),65-72。
董貞吟、陳美嬿、丁淑萍(2010)。不同職業類別公教人員對過勞死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4(18),404-415。
董時叡(2001)。工作壓力過程模式之驗證:台灣基層農業推廣人員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0,199-220。
劉虹君、黃郁婷(2008)。基層員警的工作和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22,107-126。
劉雅惠(2011a)。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教育行政,72,77-98。
劉雅惠(2011b)。「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編製。學校行政,74,60-78。
潘惠玟(1996)。護理人員與健康生活品質研究-以中部醫院為例。玉山醫務暨健康管理學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醫藥大學。
蔡佩宜(2009)。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黎國燦(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量調查報告。策略規劃處。
駱怡靜(2012)。女性資深導師工作經驗之敘說研究--以北部公立國中四位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驪潔(2006)。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研究~ 以三鶯地區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博生(1997)。迎向21世紀的醫療保健與醫學教育。醫學教育,1(1),5-10。
謝寶媛(2006年六月六日)。決定樣本大小。圖資電子報。取自http://www.lis.ntu.edu.tw/~pnhsieh/epapers/no33.htm。
鍾文慎、張新儀、石曜堂、溫啟邦(2003)。國人自覺心理健康: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台灣衛誌,22(6),465-473。
魏琦芳、黃毅志(2009)。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健康行為和身體健康與其他職業做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87-118。
羅士翔、陳文慶、柯景塘、王榮德(2007)。工作過勞致死之定義及診斷基準。北市醫學雜誌,4(2),95-102。
羅綸新(2002)。中等學校初任教師工作適應與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1-29。
蘇慧慈、蔡汶修、鄭佩欣、吳青華(2011)。大專教師心理壓力之探究與健康體適能之心理效益。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11-20。
英文文獻
Chan, A. H. S., Chen, K., & Chong, E. Y. L.(2010). Work Stress of Teachers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 Kong.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onfrence of Engineer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3, 17-19.
CHEN, J.-Y., & Ko, Y.-C.(1991). The Experience of and Reaction to Stress by Nursing Faculty Members of Baccalaureate Program. Kaohsiung J Med Sci, 7, 81-91.
Chris Kyriacou(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 28-35. doi:10.1080/0013191012003362.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Jersey: Hillsdale.
Dianne, L. S., Marie, E. C., & Kathleen, P.(1989). Health perceptions and lifestyles of the elderly.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2, 93-100.
Frone, M. R., Russell, M., & Copper, M. L.(1992).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Testing a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1), 65-78.
Hung, C.-L.(2011). Coping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Experiencing Stress Because of Teacher Surplu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9), 1161-1173. doi:10.2224/sbp.2011.39.9.1161.
Jemmott, J. B., & Magloire, K.(1988). Academic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5), 803-810.
Johannes Siegrist (1996).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igh-Effort/Low-Reward Condi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1), 27-41.
Kongstvedt, P. R. (1997). Essentials of Managed Health Care. Maryland: Aspen publishers.
Lambert, R. G., McCarthy, C., O'Donnell, M., & Wang, C.(2009). Measuring elementary 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in the classroom: Validity evidence for the Classroom Appraisal of Resources and Demand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6(10), 973-988. doi:10.1002/pits.20438.
Lee, Y., & Shin, S.(2010). Job stress evalu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data m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40(4), 379-385. doi:10.1016/j.ergon.2010.03.003.
LIN, Y.-W., CHANG, Y.-W., & TSAI, C.-C.(2004). Job Strai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Hospital Employees: Case of a Medical Center in Tai-Chung.台灣衛誌, 23(2), 108-120.
Lu, K.-Y., Wang, C.-L.,& Chen, Y.-C.(2007). A Study of Work Stres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mong Nursing Educators. J Med Education, 11(3),19-29.
Miller, G. E., & Blackwell, E.(2006). Inflammation as a Mechanism Linking Chronic Stres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6), 269-272.
MICHAEL R. FRONE & JOHN K. YARDLEY(1997).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0, 145–167.
R, A., & N., C.(1975). Behaviorally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Psychosom Med, 37(4), 333-340.
R, K., C, B., N, K., I, H., P, B., & B., A.(1998).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JCQ): 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3, 322-355.
Siegrist J, P. R., Junge A, Cremer P, Seidel D.(1990). Low status control, high effort at work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blue-collar me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1, 1127-1134.
Spiegel, D., Kraemer, H., Bloom, J., & Gottheil, E.(1989 ). EFFECT OF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34(8668), 888-891.
STEN TELLENBACK, STEN-OLOF BRENNER, HORST LÖFGREN(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6(1),19-33.
Vegchel, N. v., Jonge, J. d., Bosma, H., & Schaufeli, W.(2005). Reviewing 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drawing up the balance of 45 empirical studies[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oc Sci Med, 60(5), 1117-1131. doi:10.1016/j.socscimed.2004.06.043.
W.H.O. (2000). 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ce.
WHO(2008). W.H.O. report.
Wu, J. T., & Wu, L. L.(2007).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ion Leading Eventuall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COPD, Renal Failure and Cancer is Induced by Multiple Risk Factors. J Biomed Lab Sci, 19(1), 1-6.
Yu, L., Chiu, C.-H., Lin, Y.-S., Wang, H.-H., & Chen, J.-W.(2007). Testing a Model of Stress and Health Using Meta-Analytic Path Analysi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5(3), 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