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康紋綾
Kang, Wen-Ling
論文名稱: 校園人工溼地使用者之地方依附調查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Place Attachment for a Constructed Wetland on Campu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方偉達
Fang, Wei-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永續校園人工溼地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
英文關鍵詞: sustainable campus, constructed wetland,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behavioral inten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受教育部補助,推行永續校園計畫,以進行校內軟硬體設施之提升。校園內的人工溼地,自2004年完工後,除了具備淨化水質之功能,也持續為民眾提供環境教育和休閒遊憩等服務。相關研究涵蓋水質淨化、整體規劃與經營管理、生態調查和教育方案等領域,但缺少人與溼地互動關係與連結之研究。因此,本研究透過問卷蒐集曾造訪師大人工溼地之使用者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等資訊,並整理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法,以問卷方式客觀測量使用者的主觀想法,並將問卷分成六大部分,包含一題開放式問題: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本研究採方便取樣與立意取樣,在紙本與網路問卷並行下,共回收411份問卷,其中20份廢卷,有效問卷391份,廢卷率為4.87%。
    研究結果顯示:
    1. 使用者之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在不同使用者背景、使用經驗與參與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但使用者背景、經驗與參與程度變項對地方依附變異量的解釋強度普遍高於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
    2. 地方依附與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地方依附對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只是解釋力稍有不同,地方依附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力最高(R2=.377,F=235.29,p<.001)。
    3. 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滿意度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滿意度對行為意圖變異量解釋力(R2=.292,F=160.65,p<.001)高於對負責任環境行為的解釋力(R2=.207,F=101.66,p<.001)。
    4. 地方依附模型在加入滿意度作為中介變項後,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都顯著,而且對於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提高,顯示地方依附除了可以直接用來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外,也會透過滿意度間接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和行為意圖。
    5. 使用者認為人工溼地待改善的問題有:設備與設施老舊、外來種入侵、蚊蟲叮咬、水質混濁以及經營管理有待加強等。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師大人工溼地提出幾點建議:除了持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與發展人工溼地教育方案來提高使用者地方依附,更要提高使用者滿意度才能有利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另外,成立專責單位,由專人負責人工溼地事務;建立校園志工制度,並開放民眾參與以及定期監測水質和生態調查等做法,將能逐步改善人工溼地所面臨的問題,若能確實有效地執行上述的研究建議,以及參採前人的研究報告建議,將可達到人工溼地永續經營的目標。

    To build a sustainable campus on the entire island nation of Taiwa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offered part of funds to renovate and create constructed wetlands on the campu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ince this constructed wetland had constructed in 2004, not only this wetland treated campus wastewater but also provided the public multi-functional dimensions fro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recreation services. This cont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contains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eco-campus, species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s, but seldom study to be detected on the researches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ed wetland’s performance and human-being’s disposition. So this is aimed at the goal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s this constructed wetland on campus.
    This study used survey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sampling methods are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purposive sampling. This research has been received 411 questionnaires, and has been analyzed 39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1.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users’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2.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sers’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Users’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o be relied on place attachment.
    3. Users’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o be explained by their satisfaction.
    4. From the final result of path analysis, “satisfaction” could be detected to create an “intermediate relations” between behavioral intention (R2=.487)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2=.275) 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s from the beginner of the model, place attachment.
    5. Users indicated some situation should be solved: broken facilities, invasive species, mosquito bites, turbid water, and rar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First, keep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education programs are crucial to improve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econd, improving users’ satisfaction is favorable for evaluation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Third, setting up an organization and employing full-time staffs who will be entirely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ain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Last, recruiting volunteers as well as students are necessary to monitor water quality and survey ecological contents regularly. Based on focusing to implement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ies to solve aforementioned issues are key to the goals towar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臺師大校園人工溼地背景 8 第二節 地方依附內涵 18 第三節 滿意度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內涵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5 第三節 研究區域與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設計 3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2 第六節 預試結果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5 第一節 使用者背景、經驗與參與程度分析 45 第二節 使用者地方依附分析 49 第三節 使用者滿意度分析 62 第四節 使用者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分析 72 第五節 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相關分析 80 第六節 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迴歸分析 86 第七節 使用者之建議整理與背景分析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假設的考驗結果 103 第二節 結論 106 第三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中文文獻 112 英文文獻 115 附錄 117 附錄一 問卷初稿專家審查意見 117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24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8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方偉達(2010)。生態旅遊。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秀娟、陳貞譁(2009)。國小校園生態池類型暨環境效益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環境教育學刊,(11),25-38。
    王書貞、王喜青、林靜嫻、姜永浚、吳文德、陳彩雅、…蔣中仁(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題教學模組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書貞、林思玲、林建南、林慧年、林學淵、紀藶倍、…鐘錚華(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之環境教育暨管理規劃建議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左惠文(2004)。以人工溼地處理校園污水之功能性探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
    危芷芬(譯)(2008)。環境心理學(原作者:McAndrew, F. T. )。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忠宏、林士彥、王嘉麟(2006)。森林遊樂區遊客環境屬性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42-56。
    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3-41。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珮慈(2011)。探討遊憩專門化、地方依附和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澎湖水肺潛水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弘、林朝欽(1997)。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休閒遊憩行為。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
    李得元(2004)。校園廢水以人工溼地處理之整體評估探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軒如(2008)。濕地環境解說系統規劃之探討-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後山生態池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可涵(2006)。以使用管理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生態池規劃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玠賢(2010)。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藍星棲地生態池」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林若慧、陳澤義、劉瓊如(2003)。海岸型風景區之旅遊意象對遊客行爲意圖之影響─以遊客滿意度爲仲介變數。戶外遊憩研究, 16(2),1-22。
    林晏州、陳惠美、顏家芝(1997)。 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1(4),59-71。
    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強(2006)。地方依附在生態旅遊地管理上的意涵─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家公園學報,16(2),41-59。
    林嘉男、許毅璿(2007)。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依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41-71。
    林慧年(2004)。義務解說員的活動涉入、地方依附和資源知識之相關性-以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二格山定點自然觀察小組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法(三): 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施孟亨(2006)。成大人工濕地維護管理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洪苑齡、金珮、曾聰賢、郭維文、趙泓棋(2005)。師大永續校園解說規劃手冊(未出版)。
    荊樹人 (2003)。人工濕地之規劃設計理念及案例介紹。2003年生態工法人才培訓講習會論文集。取自http://eem.pcc.gov.tw/eemadm/files/product_2/th_12/2.pdf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環境化學實驗室)(2012)。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人工溼地水質監測計畫檢驗報告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5)。永續學習生活化─台灣師大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期末報告。教育部九十四年度補助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張文賢、柯淳涵、張睿昇、林幸助(2005)。建立人工濕地設置與操作作業程序及技術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愛魚生態工程有限公司。
    張淑青(2009)。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的關係─目的地意象的區隔效果。台灣管理學刊,9(1),1-22。
    曹勝雄、孫君儀(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許世璋(2012年1月4日)。負責任環境行為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80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陳水源(1988)。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討。戶外遊憩研究,1(3),25-51。
    陳治勛(2005)。濕地水文系統之研究─以屏東科技大學生態池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瑞玲(2009)。溼地課程之改進教學研究─以台北縣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曾佩雯(2007)。新竹市十所國小校園生態池生物多樣性調查。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秉希、王正平、鍾任琴(2007)。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造園景觀學報,12(4),37-56。
    游恆山(譯)(1996)。消費者行為心理學(原作者:Mullen, B. & Johnson, C.)。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0)
    黃大駿(2006)。校園人工濕地動物群聚之研究。臺南縣: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校內補助計畫。
    黃洛敏(2011)。影響島嶼觀光客負責任環境行為因素之研究: 目的地吸引力、滿意度與地方依附間之關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昌、林宗瑤、蔡明達(2010)。自行車遊客目的地意象影響模式之驗證。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9(3),1-11。
    劉毓妮、林晏州(1993)。遊客對激流泛舟環境屬性之偏好。戶外遊憩研究,6(3),53-75。
    歐文生、林憲德、荊樹人(2006)。景觀化人工濕地淨化校園污水效益與公共衛生之研究。建築學報,(56),183-202。
    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23-47。
    蔡文川(1991)。空間、地方與心理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125-137。
    蔡文川(2009)。地方感: 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宜君(2005)。大台北地區校園水生池經營管理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耀輝、蔡榮哲(2006)。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園景觀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2),63-74。
    鄭蕙玲(2006)。校園人工溼地植物相之調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師研究計畫。
    鄭勵君、李海清、邱金松(2007)。墾丁海域休閒潛水者對地方依附重要性與環境屬性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4),53-60。
    戴有德、黃文雄、李海清、陳冠仰(2012)。在休閒潛水活動中環境屬性滿意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5(1),26-56。
    謝蕙蓮、徐崇斌、陳章波、張文賢(2013)。人工溼地的生態建構與意義。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譯)(2003)。環境心理學(原作者:Bell, P. A., G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臺北縣新店市:桂冠發行。(原著出版年:1996)
    顏宛珍(2005)。以人工溼地處理校園化糞池出流水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碩士論文。
    蘇意晴(2011)。地方依附與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北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
    英文文獻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ricker, K. 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4), 233-257.
    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in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 483-510.
    Fishbein, M., & Manfredo, M. J. (1992). A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In M. J. Manfredo(Eds.), Influencing human behavior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tourism, 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pp.29-50). Champaign, III. : Sagamore.
    Gibbons, S., & Ruddell, E. J. (1995). The effect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place dependence on select goal interferences among winter backcountry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7(3), 171-183.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2.
    Hwang, S.-N., Lee, C. & Chen, H.-J. (200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atisfaction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26(2), 143-156.
    Kaltenborn, B. P., & Williams, D. R. (2002). The meaning of place: Attachments to Femundsmarka national park, Norway, among tourists and locals. Norsk Geografisk Tidsskrift, 56(3), 189-198.
    Moore, R. L., & Graefe, A. R. (1994).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6(1), 17-31.
    Riley, R. B. (1992). Attachment to the ordinary landscape. In I. Altman & S. M. Low (Eds.), Place attachment (pp. 13-35). New York: Plenum Press.
    Vaske, J. J., & Kobrin, K. C. (2001).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4), 16-21.
    Williams, D. R. (2000).Notes on measuring recreational place attachment.Unpublished manuscript.
    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Roggenbuck, J. W., & Watson, A. E. (1992).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 14(1), 29-46.
    Zeithaml, V. A., Berry, L. L., & Parasuraman, A.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31-4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