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蔓嬪
YAO,MAN-PIN
論文名稱: 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
Studi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Post-War Taiwan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6
中文關鍵詞: 古典詩傳統詩詩人詩刊詩話詩社戰後臺灣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Poet, Magazine, Newspaper Column, Poetics, Poetry Society, Post-War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79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臺灣古典詩的讀寫人口陸續流失,創作儼然成為小眾的藝術,詩人若不是逐漸偏廢吟詠,便是作品流於應酬唱答,而看似蓬勃的古典詩相關研究亦多偏重明清以迄日治時期,戰後部分可說少人問津。在詩運不昌,詩論古今失衡的情況下,致使古典詩往往被視為已走入孤芳自賞的象牙塔。事實上,臺灣一度是古典詩的中興之地,在戰後的十數年間,古典詩更成為文心闡發、文士交流以及文化保存之首選,惟涉及當代之系統性詩論卻一向貧乏,甚至在許多臺灣文學發展史論中,戰後的古典詩更被摒除於外。有感於仍見有志之士傾力繫此一脈斯文,是以不揣個人棉薄之力,嘗試在臺灣文學領域中,整理出戰後迄今古典詩的發展面向與時代意義。此論文計分七章,除緒言、結語二章分別概述戰後古典詩之研究文獻及觀察展望外,正文之五章則就戰後古典詩之詩人、雜誌、報章、詩話、詩社等面向進行探究。今日,古典詩之創作與活動相對居於弱勢,因此史料蒐羅極為不易,考證、整理更是煞費時力,然誠如王文顏之慨言,古典詩壇「老成凋謝,不無廢絕之虞,倘不及時蒐羅考訂,恐先民慘淡經營之史跡,湮滅不彰,無以召示後人。」因此欲建構全面的臺灣文學史,便斷不能忽視戰後古典詩的存在。自忖此論文仍有未竟之處,但求拋磚引玉之功,也期待世人能藉以重新檢視古典詩的時代價值。

    During the decades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ecam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poets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o exchange their messages, and even the way to preserve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This thesis will get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rough the poets, magazines, newspaper columns, poetics, and poetry societies. And expect to hold the most modern mark of this literary form that spreads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中文摘要:頁1 Abstract:頁3 誌謝:頁5 論文目次:頁7 圖片目次:頁13 表格目次:頁16 第一章、緒言:頁17 第一節、研究動機:頁17 第二節、論題義界:頁19 一、戰後:頁19 二、古典詩:頁21 第三節、文獻探討:頁22 第二章、戰後臺灣古典詩詩人論:頁27 第一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風綜述:頁28 第二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人選錄:頁31 一、喪亂餘生百不宜,畫墁毀瓦只談詩——博文嘉雋陳含光(1879-1957):頁34 二、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慷慨新偉于右任(1879-1964):頁37 三、蕉風椰雨渾未管,飛車先禮鄭延平——瑤英朗峭張默君(1884-1965):頁40 四、若論厚生兼潤物,出山濁勝在山清——詩人記者魏清德(1886-1964):頁44 五、寒酸自愛寒酸味,準擬孤山學種梅——悶紅老人賴惠川(1887-1962):頁48 六、索腸欲敲柳絮詠,無鬚率弄霜毛落——鯤島閨秀張李德和(1892-1972):頁52 七、更為海疆敷教化,政壇好藉作詩壇——守身為民陳逢源(1893-1982):頁57 八、老去猶耽文字樂,時艱惟切梓桑懷——端遒避華林熊祥(1895-1973):頁59 九、嶺雲猶在晴無望,砂礫閑行履有聲——貞不絕俗駱香林(1895-1977):頁61 十、白雲自是疎慵慣,獨戀空山不肯飛——一歸自然陳虛谷(1896-1965):頁64 十一、王孫芳草傷心色,散作江南處處秋——高邃深醇溥心畬(1896-1963):頁67 十二、山齋夜遲看秋月,一路松陰明白雲——澹蕩懷奇陳定山(1896-1989):頁72 十三、他年若作文章手,後起應推暮遠樓——采輕曠放伍叔儻(1897-1966):頁77 十四、虛廓谷神成一我,怡情放志入真源——剛妍哲韻方東美(1899-1977):頁79 十五、食粟敢辭天下責,陸沉吾亦負神州——蘊高灑逸劉太希(1899-1989):頁83 十六、得失原來莫論真,人生到底苦風塵——鐵血詩人吳濁流(1900-1976):頁86 十七、猶有丹心難自己,藉詩聊作不平鳴——矜憫警筆葉榮鐘(1900-1978):頁90 十八、亂餘名利清於水,解趣煙霞是福人——安恬絕塵吳景箕(1902-1983):頁95 十九、江海羽儀仍秀整,樓臺豐日有光輝——勁秀幽婉李漁叔(1904-1972):頁97 二十、乞得一畦新鼠壤,不栽菘韮種芝蘭——興寄田園張達修(1906-1983):頁101 二十一、我生未立德與功,或有微勤在文字——清新和雅鄭因百(1906-1991):頁104 二十二、十年負汝堂堂筆,不寫中興寫亂離——華實兼美成惕軒(1911-1989):頁107 二十三、人生信有傷心事,此是傷心第幾回——怫鬱乖狂周棄子(1912-1984):頁111 二十四、七十高齡難自信,琴書落落一勞人——至情疏淡王叔岷(1914-2008):頁115 二十五、塵塵浩劫若可救,百身願贖斯民瘼——健崛駿爽羅戎庵(1923-2007):頁119 二十六、弱毫好共幽居士,合是淵明一二分——自然合道汪雨盦(1926-2010):頁124 二十七、漫以賡詩銷永晝,慣從寂境過殘生——為藥浮辭張夢機(1941-2010):頁130 第三節、小結:頁137 第三章、戰後臺灣古典詩雜誌論:頁143 第一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專門雜誌考略:頁144 一、《心聲》(1946年7月):頁144 二、《臺灣詩學叢刊》(1948年10月):頁145 三、《臺灣詩報》(1949年1月)與《臺灣詩壇》(1951年6月):頁147 四、《鷗社藝苑》(1950年9月):頁150 五、《大眾詩鐘》(約1951年):頁151 六、《春人吟集》(約1952年):頁152 七、《海風詩壇》(約1953年):頁153 八、《詩文之友》(1953年4月)與《中國詩文之友》(1974年5月):頁153 九、《中華詩苑》(1955年3月)與《中華藝苑》(1960年7月):頁155 十、《民族詩壇》(1955年4月):頁156 十一、《鯤南詩苑》(1956年6月):頁157 十二、《亞洲詩壇》(1959年1月):頁158 十三、《詩鐘》(約1965年):頁159 十四、《中華詩學》(1969年6月):頁160 十五、《中國詩季刊》(1970年3月):頁161 十六、《古典詩學》(約1988年):頁162 十七、《古典詩刊》(1990年1月):頁163 十八、《楚騷吟刊》(1990年1月):頁164 十九、《漢詩之聲》(1993年10月):頁164 二十、《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1994年11月)與《臺灣古典詩詩學雙月刊》(2000年5月):頁165 二十一、《乾坤詩刊》(1997年1月):頁167 二十二、《香草藝文》(1998年10月)與《香草雅風》(初刊期不詳):頁168 二十三、《中華詩壇》(2002年1月):頁169 二十四、《藍田詩學月刊》(2007年5月):頁170 二十五、《長安詩訊》(初刊期不詳):頁171 第二節、戰後臺灣一般雜誌之古典詩作刊載情形綜述:頁171 一、古典與現代並陳的戰後初期:頁171 二、日治時期《詩報》系統之延續:頁173 三、《文藝創作》的官方文藝態度與古典詩之邊緣化:頁176 四、吳濁流《臺灣文藝》與古典詩壇之自省:頁178 五、地域型雜誌的古典詩專欄:頁179 六、學術型雜誌的古典詩專欄:頁181 七、綜合型雜誌的古典詩專欄:頁184 第三節、小結:頁185 第四章、戰後臺灣古典詩報章論:頁189 第一節、戰後臺灣報紙之古典詩作刊載情形綜述:頁189 第二節、戰後臺灣報紙之古典詩專欄考略:頁192 一、《東臺日報》的「心潮」:頁192 二、《民聲日報》的「詞壇」與「詩壇」:頁194 三、《全民日報》的「民風吟壇」與「臺灣詩話」:頁195 四、《大華晚報》的「瀛海同聲」:頁197 五、《自立晚報》的「海濱詩輯」與「自立詩壇」:頁198 六、《民族晚報》的「南雅」:頁201 七、《中華日報》的「中華詩壇」與「中華詩選」:頁202 八、《正氣中華日報》的「金門酬唱集」:頁203 九、《大眾日報》的「詩詞話與創作」與「詩詞從」:頁204 十、《臺灣新生報》的「傳統詩壇」、「新生詩苑」與「臺灣詩壇」:頁205 十一、《更生日報》的「更生詩苑」:頁208 第三節、戰後臺灣報紙之古典詩作刊載特色綜述:頁209 一、往來酬答具時效性:頁209 二、即時反映社會現狀:頁211 三、晚報與詩詞休閒化:頁213 四、詩壇文獻保存之功:頁214 五、僑報與詩學之傳播:頁215 第四節、小結:頁216 第五章、戰後臺灣古典詩詩話論:頁219 第一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話選錄:頁220 一、蛻葊老人《大屯山房譚薈》(王國璠增補):頁221 二、賴子清〈鶴洲詩話〉:頁222 三、李漁叔《三臺詩傳》與《魚千里齋隨筆》:頁224 四、易君左《華僑詩話》:頁227 五、沈英名《玉廬詞話》與《綺梅詞話》:頁228 六、何叴〈當代詩人畧錄(一)〉:頁229 七、杜召棠《蝸涎集》、《蝸涎集續集》與《蝸涎集三集》:頁229 八、俞大綱《寥音閣詩話》:頁232 九、王家鴻《外交詩話》與〈外交詩話補遺〉:頁233 十、禚夢庵《楊柳詩話》:頁234 十一、李猷《近代詩選介》、《紅竝樓詩話》與《龍磵詩話》:頁235 十二、張夢機《思齋說詩》、《鷗波詩話》與〈詩阡拾穗〉、〈浮海詩話〉、〈兩張詩譚〉:頁239 十三、張永明《風塵詩話》:頁242 十四、黃嘉煥《詩詞閒話》與《曉邨詞話》:頁242 十五、潘重規《敦煌詞話》:頁243 十六、朱正《怡情軒詩話》:頁244 十七、高陽《高陽說詩》:頁246 十八、南懷瑾〈金粟軒詩話八講〉:頁246 十九、龔鵬程《讀詩隅記》、〈晚清詩話〉與〈雲起樓詩話〉:頁247 二十、沈達夫《風人詩話》:頁248 二十一、洪春柳《浯江詩話》:頁249 二十二、劉榮生《東橋說詩》與《東橋說詩續集》:頁250 二十三、墨人《墨人詩詞詩話》:頁252 二十四、張之淦《遂園瑣錄》:頁253 二十五、黃祖蔭〈蘿窗詩話〉:頁254 二十六、楊君潛《柳園詩話》:頁255 二十七、略論其它單篇詩話:頁256 第二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話發展情形綜述:頁257 一、分道而馳的詩話集成:頁257 二、崇古薄今的詩話研究:頁259 三、以人存詩的詩話內容:頁261 四、系統論述的詩話形式:頁263 五、休閒趣味的詩話取材:頁264 第三節、小結:頁265 第六章、戰後臺灣古典詩詩社論:頁273 第一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社考略:頁274 一、戰後臺灣古典詩社總量分析:頁274 二、戰後臺灣古典詩社名錄一覽:頁278 第二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社發展情形綜述:頁314 一、戰後初期的薇閣詩社與全國詩人大會:頁315 二、多次復社、併社重組與社員跨社重疊等問題:頁318 三、民間詩社與書院私塾、鸞堂寺廟的依存關係:頁320 四、《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與詩社型態的改變:頁325 五、學院古典詩社與大專聯吟:頁328 第三節、戰後臺灣之古典詩社活動觀察綜述:頁333 一、詩藝切磋與吟唱教學:頁333 二、民族認同與地方交誼:頁336 三、異業合作與藝文結盟:頁338 四、社教推廣與網路傳播:頁341 第四節、小結:頁343 第七章、結語:戰後臺灣古典詩運的觀察與展望:頁347 參考書目:頁359 一、叢刊:頁359 二、方志:頁361 三、專書:頁362 四、研究報告:頁372 五、期刊:頁373 六、報紙:頁393 七、合集論文:頁398 八、學位論文:頁399 九、網頁:頁402

    參考書目

    一、叢刊
    1933、1935年‧吳景箕:《吳景箕全集(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8)。
    1942、1954年‧吳景箕:《吳景箕全集(下)》(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9)。
    1945年‧黃純青:《晴園詩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2輯15)。
    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謝森鴻發行:《心聲月刊》(臺北:龍文出版社,2011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8輯5)。
    1950年‧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13)。
    1957、1958年‧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中)》(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14)。
    1959、1960、1961年‧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下)》(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15)。
    1951年‧張李德和編:《羅山題襟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4)。
    1951、1953、1957年‧張李德和:《張李德和詩文補遺四種》(《連玉詩鐘會集》、《嘉義交趾陶》、《題襟亭詞集》、《東臺紀詠》)(臺北:龍文出版社,2011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8輯19)。
    1952年‧賴柏舟編:《鷗社藝苑初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5)。
    1952年‧賴柏舟編:《鷗社藝苑次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6)。
    1954年‧賴柏舟編:《鷗社藝苑三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7)。
    1953年‧曾今可編:《臺灣詩選》(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9輯5)。
    1953年‧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20)。
    1956年‧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2)。
    1958年‧吳萱草:《忘憂洞天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6輯17)。
    1958年‧李漁叔:《魚千里齋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63輯)。
    1960年‧林獻堂:《灌園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9)。
    1961年‧陳定山:《蕭齋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2011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9輯17)。
    1963年‧吳濁流:《濁流千草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4)。
    1963年‧賈景德:《韜園詩集》(附韜園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7輯)。
    1969年‧中社:《中社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7輯11)。
    1980年‧駱香林:《駱香林全集(上)》(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17)。
    1980年‧駱香林:《駱香林全集(中)》(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18)。
    1980年‧駱香林:《駱香林全集(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19)。
    1980年‧郭茂松:《有斐樓偶存稿(附續稿)》(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4輯3)。
    1981年‧張達修:《醉草園詩集(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5輯11)。
    1981年‧張達修:《醉草園詩集(下)》(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5輯12)。
    1982年‧朱芾亭:《雨聲草堂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2011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9輯9)。
    1982年‧林熊祥:《林文訪先生詩文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6輯5)。

    二、方志
    清道光十年(1830年)‧周璽纂修:《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尹章義、黃明田纂修:《羅東鎮志》(宜蘭:羅東鎮公所,2002年)。
    王志健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10藝文志‧文學篇第1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王明義總編纂:《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1993年)。
    王國璠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6文教志‧文獻工作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王國璠纂修:《臺北市志‧卷9人物志‧賢德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
    江寶釵纂修:《嘉義市志‧卷8語言文學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年)。
    江寶釵纂修:《嘉義縣志‧卷10文學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年)。
    江寶釵纂修:《臺灣全志‧卷12文化志‧文學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初版)。
    吳文星纂修:《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李西勳、林文龍、蕭富隆等纂修:《南投縣志‧卷6文化志》(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
    李國俊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9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傳篇、人物表篇合刊本)(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周國屏纂修:《南投市志》(南投:南投市公所,2002年)。
    林文龍、程大學、胡鍊輝等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6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林惠敏、張仲堅、郭應哲等纂修:《大甲鎮志》(臺中:大甲鎮公所,2009年)。
    廖漢臣纂修:《臺灣省通志稿第22冊‧卷6學藝志‧文學篇第3冊》(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
    張易、黎澤霖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5教育志‧教育設施篇》(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55年)。
    許雪姬纂修:《續修澎湖縣志‧卷13文化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5年)。
    連慧珠、周士堯等纂修:《彰化市志‧第10篇文化》(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年)。
    郭海鳴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10光復志》(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52年)。
    陳巨擘纂修:《佳里鎮志》(臺南:臺南縣佳里鎮公所,1998年)。
    陳炎正等纂修:《豐原市志‧藝文志》(臺中:豐原市公所,1986年10月)。
    陳器文纂修:《臺中市志‧藝文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年12月)。
    黃國安纂修:《柳營鄉志》(臺南:柳營鄉公所,1999年)。
    黃淵泉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10藝文志‧著述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廉永英纂修:《臺北市志‧卷8文化志‧文學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91年)。
    楊麗祝纂修:《續修澎湖縣志‧卷13文化志》(澎湖:澎湖縣政府,2005年)。
    廖漢臣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6學藝志‧文學篇》(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58年)。
    廖漢臣纂修:《臺灣省通志‧卷6學藝志‧文徵篇》(藝文篇、文徵篇、藝術篇合印本)(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80年再版)。
    鄭瑞圖、陳怡方、鍾文娟等纂修:《苑裡鎮志(下)‧第11篇文化》(苗栗:苗栗縣苑裡鎮公所,2002年)。
    駱香林纂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4年)。
    戴書訓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10藝文志‧文學篇第2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三、專書
    于右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于右任先生詩集》(上、下卷)(臺北:國史館,1985年再版)。
    于媛編:《于右任詩詞曲全集》(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1版2刷)。
    中國詩人文化會編:《中華民國一百年辛卯慶祝建國一百年全國詩人聯吟大會、中國詩人文化會第十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臺南:中國詩人文化會,2011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實踐與展望》(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1975年)。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集》(第6冊)(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1965年)。
    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2版)。
    方東美:《堅白精舍詩集》(臺北:黎明文化,1982年再版)。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版)。
    毛谷風編:《當代詩詞舉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王大任:《中興詩歌研究社卄週年紀念集》(臺北:革命實踐研究院中興詩歌研究社,1990年)。
    王小舒、王一民、陳廣澧:《中國現當代傳統詩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成聖編:《于右任先生詩文選集》(臺北:天聲出版社,1963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王叔岷:《南園雜詠》(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王叔岷:《舊莊新詠》(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王叔岷:《寄情吟》(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
    王叔岷:《倚紅小詠》(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王叔岷:《落落吟》(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王叔岷:《論詩別錄》(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王叔岷:《隨感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王叔岷:《慕廬餘詠》(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王家鴻:《劬廬吟草》(臺北:自印,1952年)。
    王家鴻:《劬廬續集》(香港:自印,1954年)。
    王家鴻:《外交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家鴻:《劬廬雜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
    王惠鈴:《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王熙元:《歷代詞話叙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本際法師:《懷柏山房吟草》(基隆:基隆海印寺,1974年)。
    民族詩壇編輯委員會:《建國六十年暨本會十九週年紀念》(臺北:自由中國詩人聯誼會,1971年)。
    甘炎慶:《雙慶廬詩稿》(臺中:自印,1977年)。
    伍叔儻:《伍叔儻集》(安徽:黃山書社,2011年)。
    伍俶(叔儻):《暮遠樓自選詩》(香港九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華國學會,1968年)。
    伍受真:《稼青叢稿》(臺北:自印,1968年)。
    成惕軒:《藏山閣詩》(臺北:正中書局,1952年)。
    成惕軒:《楚望樓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初版二刷)。
    朱文華:《風騷餘韻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正:《怡情軒詩話》(臺北:四季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朱任生:《虛白室詩存》(基隆:自印,1982年)。
    朱啓泰:《漫談中國近體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江兆申:《靈漚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江絜生:《瀛邊片羽》(臺北:自印,1983年)。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江寶釵編:《張李德和詩文集‧上、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何叴:《中國詩學論要》(臺北:自印,1961年)。
    何鑑琮(敬羣):《益智仁室論詩隨筆》(香港九龍:人生出版社,1962年)。
    余井塘:《跛翁逸墨‧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復旦大學校友會,1985年)。
    余青:《趣味詩話》(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7年)。
    吳承燕:《愛吾廬主詩稿》(臺北: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63年)
    吳東晟:《愛悔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吳芳吉:《白屋詩稿》(下卷)(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2年)。
    吳萬谷:《超象樓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5月)。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吳濁流:《吳濁流選集(漢詩‧隨筆)》(臺北:廣鴻文出版社,1967年)。
    吳濁流:《濁流詩草》(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73年)。
    呂佛庭:《江山萬里樓詩集》(臺中:自印,1981年)。
    呂治平:《瓣薌室詩詞》(嘉義:余郁樨,1976年)。
    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1》(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李宏健:《臺灣先賢詩選》(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辰冬:《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再版)。
    李辰冬:《文學新論》(臺北:東大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李則芬:《八十自選詩詞》(臺北:自印,1987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詩集(上)》(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年)。
    李郁周:《臺灣書家書事論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李雄:《俠廬五七言附長短句》(出版地不詳:李顧慎,1979年)。
    李猷:《近代詩選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李猷:《紅竝樓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李猷:《紅竝樓詩》(臺北:自印,1981年)。
    李猷:《龍磵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李瑞騰等:《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下卷)》(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1年)。
    李滿康:《管窺室吟草》(臺北:民主潮社,1968年)。
    李漁叔:《花延年室詩》(臺北:中華詩苑,1958年2月3版)。
    李漁叔:《花延年室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再版)。
    李漁叔:《魚千里齋隨筆(增訂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李德儒等:《網川漱玉:網路古典詩詞雅集週年紀念詩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慶年(新加坡):《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鍾善編:《于右任研究》(陜西:于右任研究會,1997年)。
    杜三鑫編:《素翁(彭醇士)詩書畫》(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6年)。
    杜召棠:《蝸涎集》(臺北:民智出版社,1963年)。
    杜召棠:《蝸涎集續集》(臺北:德志出版社,1969年)。
    杜萬吉:《瀛社創立九十週年紀念詩集》(臺北:瀛社辦事處,1999年)。
    汪中:《雨盦和陶詩‧附儒城雜詩》(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汪中等合著:《停雲詩友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沈奇:《拒絕與再造——兩岸現代漢詩論評》(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沈英名:《玉廬詞草》附詞話(臺北:中華詩苑,1957年)。
    沈英名:《綺梅詞》附詞話(臺北:中華詩苑,1959年)。
    沈達夫:《風人律詩》(高雄:自印,1961年)。
    沈達夫:《風人詩話》(臺北:自印,1997年)。
    沈達夫:《風人詩草叁集》(不詳:自印,不詳)。
    狄膺:《狄君武先生遺稿》(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5年)。
    阮毅成:《毅成詩稿》(臺北:自印,1980年)。
    周棄子:《未埋庵短書》(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
    周棄子:《周棄子先生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周添文編:《雙春吟社詩詞集》(基隆:雙春吟社,2011年)。
    周紹賢:《松華軒詩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周策縱、邱燮友等:《花開並蒂》(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易君左:《愛國詩選》(臺北:海外文庫出版社,1955年)。
    易君左:《華僑詩話》(香港:自印,1956年)。
    易君左:《四海詩心》(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易君左:《易君左四十年詩》(臺北:易鶚,1987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林正三、李知灝、吳東晟輯錄:《臺灣近百年詩話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林正三:《惜餘齋詩選》(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林正三:《臺灣古典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林正三:《輯釋臺灣漢詩三百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林江河編:《松山慶重陽,詩人聯吟媽祖頌:臺灣東北六縣市優良詩作專輯》(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松山慈祐宮,2012年)。
    林勉成:《孟承詩草》(臺北:自印,1976年)。
    林柏燕編:《陶社詩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林寄華:《荼蓼集》(臺北:自印,1974年)。
    林煥彰、林正三、許赫編:《烙印的年痕:乾坤詩刊十五週年詩選(2002-2011)》(臺北:釀出版,2011年)。
    林翠鳳編:《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聯吟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1996年)。
    林翠鳳編:《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年)。
    邱秀堂編:《鯤海粹編》(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0年)。
    邱麗卿編:《躡影追飛——駱香林的攝影畫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年)。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詩文詩話卷》(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南陽聖堂修道院編:《己丑年第一屆南陽全國詩人聯吟大會詩集專刊》(臺南:南陽聖堂修道院,2009年)。
    南懷瑾:《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姚琮:《味筍齋天遊詩草》(不詳:自印,1973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小說卷(一)》(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雜文‧詩歌卷》(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柏楊:《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柏楊:《柏楊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洪水河編:《高雄市詩人協會擊鉢詩集第一輯》(高雄:高雄市詩人協會,2008年)。
    洪春柳:《浯江詩話》(金門: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洪惠燕編:《臺灣末代傳統文人:施文炳詩文集》(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8年)。
    紀昀總編修:《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胡從經:《胡從經書話‧香港詩話》(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98年)。
    胡越:《胡越詩文集》(臺北:自印,1996年)。
    胡適:《胡適作品集3‧文學改良芻議》(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革命實踐研究院中興詩歌社、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端午詩社:《中華民國詩人及其詩》(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端午詩社,1973年)。
    唐生文編:《長青詩集卷七》(臺中:采玉出版社,2009年)。
    唐慕寅、劉黎影:《映竹軒詩書畫選萃》(臺中:臺中長青詩社,2009年)。
    孫克寬:《詩與詩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徐世澤:《並蒂詩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1月)。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補編》(第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琚清:《荊花吟屋詩存》(加拿大溫哥華:自印,1977年)。
    桂斯人:《斯是室詩稿》(臺中:自印,1962年)。
    翁一鶴:《赤馬謠》(香港:手稿自印本,1972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袁榮法:《湘潭袁氏家集(五)》(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等編:《島國顯影》(第1輯)(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再版)。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高陽:《高陽說詩》(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江兆申書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靈漚傳緒——江兆申書畫紀念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張大千:《張大千詩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張之淦:《遂園書評彙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張之淦:《遂園瑣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張以仁:《張以仁先生詩詞集——晴川詩詞》(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張永明:《風塵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張忠棟:《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張相:《白石詩草》(臺北:中央印製廠,1959年)。
    張家輝:《飲水集》(花蓮:華光書局,1965年)。
    張寅彭:《詩話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張博宇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年)。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0年)。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
    張瑞和編:《詹作舟全集》(一)、(二)、(三)、(四)、(五)、(六)(彰化:詹作舟全集出版委員會,2001年)。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臺中:張振騰,2007年)。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續編》(臺中:張振騰,2008年)。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補集》(臺中:張振騰,2010年)。
    張夢機:《思齋說詩》(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張夢機:《西鄉詩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再版)。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張夢機:《藥樓文稿》(附錄藥樓詩稿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張夢機:《鯤天吟稿》(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2版1刷)。
    張夢機:《夢機詩選》(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張默君:《大凝堂集‧一》(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
    張默君:《大凝堂集‧二》(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
    張默君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張默君先生紀念集》(臺北:永清印刷廠,1970年)。
    張齡:《微芬簃叢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中華新韻》(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85年)。
    莊一鳴:《愛國詞選》(臺北:海外文庫出版社,1959年)。
    莊幼岳編:《庸社風義錄》(臺北:庸社,1958年)。
    許成章編:《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高雄:高雄市政府,1983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許俊雅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許俊雅:《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許啟 :《分類古今詩話》(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3年)。
    許啟 :《中國國韻詩三百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許紹棣:《許紹棣先生詩詞集》(臺北:自印,1981年)。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許漢章:《現代式傳統詩講話》(高雄:高雄市苓洲國民小學印行,1989年)。
    連橫:《臺灣詩薈雜文鈔、雅堂先生集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郭秋顯:《海外幾社詩史研究:以陳、夏及海外幾社三子抗清完節為主軸》(臺南:宏大出版社,2008年)。
    郭紹虞、錢仲聯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陳文華:《珍帚集》(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陳含光:《含光詩(上)》(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
    陳含光:《含光詩(下)》(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
    陳蘧(定山):《定山草堂外集‧蕭齋詩存》(臺北:上海印刷廠,1952年)。
    陳定山(定公):《留臺新語》(臺北:晨光月刊社,1967年)。
    陳定山:《十年詩卷、定山詞合刊》(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陳明台:《臺中市文學史初編》(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2版)。
    陳春城:《臺灣古典詩析賞》(高雄:河畔出版社,2004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陳香:《臺灣的根及枝葉》(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黃景南督印,1980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陳逢源先生文教基金會,1986年)。
    陳欽忠:《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文化總會,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陳琳濱編:《文山吟草第二輯》(臺北:臺北市文山吟社,2011年)。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陳新雄:《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陳新雄:《伯元吟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滿盈:《虛谷詩集》(臺北:中華詩苑,1951年)。
    陳慧劍:《入聲字箋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陳融:《讀嶺南人詩絕句》(香港:出版者不詳,1963年)。
    陶蓬仙(陶紹萊):《偕隱廬金婚酬唱集》(出版地不詳:自印,1967年)。
    勞思光:《思光詩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喬大壯:《波外樂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55年)。
    彭瑞金:《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7年)。
    曾健民:《一九四五‧光復新聲——臺灣光復詩文集》(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程發軔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5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2版)。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新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馮永軍:《當代詩壇點將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乃江:《臺灣詩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文成:《關不住的繆思——臺灣監獄文學縱橫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黃永武:《愛國詩牆》(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黃仲崙:《臺灣正氣詩選》(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
    黃守誠:《國家不幸詩家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宏介:《雙花豔吟草》(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8年)。
    黃宏介:《二林社區大學臺語漢詩吟唱班教材》(彰化: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黃嘉煥:《詩詞閒話》(臺南:鳳凰城圖書公司,1981年)。
    楊君潛:《柳園吟草》(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
    楊君潛:《柳園詩話》(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楊青矗:《臺詩三百首》(臺北:敦理出版社,2003年)。
    楊淙銘:《凡溪詩草》(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楊維仁編:《網雅吟選:網路古典詩詞雅集徵詩活動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楊維仁編:《天籟新聲:天籟吟社2004-2006詩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再版)。
    溥儒:《寒玉堂詩集》(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影本)。
    溥儒:《凝碧餘音詞(附聯文)》(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影本)。
    葉榮鐘:《少奇吟草》(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葛連祥:《中國詩論》(臺北:自印,1961年)。
    鄒穎文:《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彰化縣香草吟社:《彰化縣甲申年全國詩人聯吟華會詩集:附香草雅風第六輯》(彰化:彰化縣香草吟社,2004年)。
    彰化縣興賢吟社:《彰化縣興賢吟社百其詩集第五冊》(彰化:員林鎮公所,2009年)。
    滌雲編:《臺灣歌型詩創作集刊1》(雲林:臺灣網路詩刊社,2011年)。
    熊宜敬:《筆精墨妙.氣雅韻深:渡海來臺書畫名家系列(二)》(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編:《網雅吟懷:網路古典詩詞雅集五週年紀念詩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管理團隊編:《網海拾粹:網雅詩獎暨網路古典詩詞雅集十週年紀念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臺北市文化局:《讓美麗的文字與臺北相遇:92年臺北公車捷運詩文筆記書》(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3年)。
    臺北粥會編:《劉太希自選集》(臺北:臺北粥會,1988年)。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上、中、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臺靜農:《臺靜農詩集》(香港:翰墨軒,2001年)。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二)書法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賓國振:《晚悔樓詞》(臺北:大中書局,1967年)。
    趙上將遺著編印委員會:《趙家驤將軍詩文集‧下卷》(臺北:自印,1960年)。
    趙聯政:《玉君吟韻:漢音詩詞吟唱曲譜集》(南投:高永健,2009年)。
    劉太希:《千夢堂集》(新加坡:聯邦教育用品社,1961年)。
    劉太希:《竹林精舍詩(附詞錄)》(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劉太希:《五老峯望星子(無象盦詩、無象盦詞)》(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86年)。
    劉太希:《無象盦手書詩選》(高雄:學海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再版)。
    劉存厚:《椰廬詩稿》(臺北:劉楊鏡寰,1961年)。
    劉夢芙編:《二十世紀中華詞選》(上、中、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劉夢芙編:《當代詩詞叢話》(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
    劉榮生:《東橋說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劉榮生:《東橋說詩續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劉震雲:《燃藜堂八十歲以後詩續集》(高雄:自印,1997年)。
    墨人:《墨人詩詞詩話》(臺北:詩藝文出版社,2000年)。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澎湖縣西瀛吟詩會:《澎湖縣慶祝民國七十八年己巳詩人節暨西瀛吟社創立八十五週年紀念全國詩人大會專輯》(澎湖:澎湖縣西瀛吟詩會,1989年)。
    禚夢庵:《楊柳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蓮社:《蓮社詩存》(花蓮:華光書局,1959年)。
    蔣國樑:《夜風樓吟草》(臺北:自印,2010年)。
    蔣寅、張伯偉編:《中國詩學:第十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鄭定國編:《日治時期雲林縣的古典詩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定國編:《日治時期雲林縣的古典詩家續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鄭定國編:《飛花如雪:繽紛的雲林古典詩歌》(雲林:南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中心,2007年)。
    鄭騫:《桐陰清晝堂詩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鄭騫:《清晝堂詩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盧溢芳:《香江紀事詩、龍城詩話合輯》(臺北:新亞圖書公司,1977年)。
    蕭繼宗:《興懷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駱香林:《駱香林全集》(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80年)。
    龍文出版社編輯部編:《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年)。
    謝四海編:《彰化縣二林鎮八十八年度香草藝文活動成果特輯》(彰化:彰化縣二林鎮公所,1999年)。
    簡弘毅主編:《臺灣文學‧精彩一百》(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簡錦松:《錦松詩稿》(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藍天蔚:《解頤詩話》(臺北:智茂出版社,1987年)。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再版)。
    魏清德:《滿鮮吟草》(臺北:自印,1935年)。
    魏清德:《潤庵吟草》(臺北:自印,1952年)。
    魏清德:《尺寸園瓿稿》(臺北:自印,1963年)。
    瀛州詩社:《瀛州詩選》(臺北:瀛州詩社,1963年)。
    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臺北:瀛社辦事處,1969年)。
    羅尚:《戎庵詩存》(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羅尚:《戎庵二十一世紀詩存》(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羅繼永:《桐香館詩鈔》(臺北:自印,1964年)。
    蘇雪林:《燈前詩草》(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蘇薌雨、葉榮鐘、洪炎秋:《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1979年)。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一線斯文:臺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龔鵬程:《雲起樓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龔鵬程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龔顯宗:《臺南縣文學史‧上編》(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年)。

    四、研究報告
    中華出版產業發展促進協會:《臺灣雜誌出版史》,教育部建國100——讓學術詮釋歷史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11年8月)。
    江寶釵、李知灝:《正典的混雜、建構與變遷——「臺灣詩話」研究兼及整理、編輯‧中文摘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1年7月)。
    李瑞騰:《臺灣報紙四個舊體詩專欄調查分析(1954-200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3年10月)。
    林香伶:《近代詩話版圖之建構與拓展——南社詩話研究‧中文摘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7月)。
    施懿琳:《《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第十年度)》,國立臺灣文學館成果報告(2010年12月)。
    龔鵬程:《中國文學理論在臺灣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7月)。

    五、期刊
    Yi-Fu Tuan(段義孚)著,黃素真摘譯:〈語言和地方的創造——一個敘事描述的途徑(Language and the Making of Place: A Narrative-Descriptive Approach)〉,《重高學報》(2002年6月),頁159-171。
    《亞洲詩壇》編輯委員會:〈發刊辭〉,《亞洲詩壇》第1卷第1期(1959年1月1日),頁2。
    一邨:〈自我檢討〉,《詩文之友》第1卷第2期(1953年5月20日),頁40-42。
    一郎(張我軍):〈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第2卷第24號(1924年11月21日),頁6。
    中華詩學雜誌編輯部:〈編輯部小札〉,《中華詩學》第30卷第1期(2012年秋季),頁首。
    中華藝苑:〈于右老生前遺言〉,《中華藝苑》第21卷第1期(1965年1月),頁1。
    中華藝苑:〈藝苑弁言〉,《中華藝苑》第12卷第1期(1960年7月),頁1。
    文山遺胤:〈臺北詩社之概觀〉,《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1-14。
    文幸福:〈前題三疊〉,《孔孟月刊》第45卷第9、10期(2007年6月28日),頁54。
    文幸福:〈為澆壘塊傾觴壺,斗石如如真丈夫——雨盦師與酒〉,《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25-29。
    文藝創作編輯委員會:〈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第1期(1951年5月4日),頁159。
    方延豪:〈臺灣詩社之今昔談〉,《藝文志》第123期(1975年12月),頁55-62。
    毛一波:〈臺灣文學史談〉,《臺北文物》第7卷第3期(1958年10月15日),頁45-55。
    毛一波:〈「溪山煙雨樓詩存」書後〉,《臺灣風物》第12卷第4期(1962年8月),頁9-11。
    毛一波:〈憶林熊祥先生〉,《文藝復興》第44期(1973年8月),頁1-4。
    王大任:〈傳統詩的發展與歷屆世界詩人大會〉,《夏聲月刊》第208期(1982年3月),頁9-13。
    王文顏:〈光復前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頁43-49。
    王世昭:〈論于右任的詩〉,《中外雜誌》第28卷第3期(1980年9月),頁82-88。
    王亞哲:〈緬懷鄉賢成惕軒先生二三事〉,《湖北文獻》第94期(1990年1月),頁48-50。
    王梓良:〈南社詩人多奇才(二):陳其美、徐自華姊妹、呂碧城、張默君、葉楚傖、于右任〉,《中外雜誌》第31卷第6期(1982年6月),頁81-85。
    王嘉弘:〈郭茂松詩作手稿與詩學筆記概述〉,《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89期(2009年2月15日),頁60-73。
    王爾敏:〈悼念國學大師王叔岷夫子〉,《傳記文學》第95卷第2期(2009年8月),頁117-129。
    王維厂:〈名士陳定翁〉,《藝壇》第57期(1972年12月),頁8-11。
    王瓊馨:〈舊王孫的人格象徵——溥心畬詠松題畫詩試探〉,《建國學報》第21期(2002年7月),頁67-74。
    王鐵錚:〈凝眸詩話〉,《楚騷吟刊》第10期(1992年12月30日),頁113-114。
    王鐵錚:〈凝眸詩話〉,《楚騷吟刊》第42期(2000年9月1日),頁114-116。
    包明叔:〈不作不述的陳含光先生〉,《中國一周》第267期(1955年6月6日),頁9。
    司仲敖:〈「猶有丹心難自己,藉詩聊作不平鳴」:葉榮鐘先生《少奇吟草》的比興諷諭試探》,《人文集刊》第5期(2007年7月),頁43-66。
    本社:〈本報趣意〉,《詩報》創刊號(1930年10月30日),第3版。
    本社:〈凡例〉,《正言》第1卷第1期(1954年9月28日),封底。
    本社:〈創刊詞〉,《中華詩學》第1卷第1期(1969年6月),頁4-5。
    本社:〈雪泥鴻爪〉,《臺灣文藝》第31期(1971年4月),頁3。
    本社:〈乾坤詩刊信條(代發刊詞)〉,《乾坤詩刊》第1期(1997年1月),頁1。
    民族詩壇編:〈本刊啟事一〉,《民族詩壇》第2集(1957年10月10日),頁50。
    申丙:〈雙穗樓說詩〉,《中國詩季刊》第6卷第2期(1975年12月),頁1-52。
    向陽:〈戰後臺灣文學傳播的新舊交替:《新風》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96-97。
    成惕軒:〈于右老在詩學上的成就〉,《中國一周》第209期(1954年4月26日),頁6-8。
    朱啓南:〈《詩文之友》發刊序〉,《詩文之友》第1卷第2期(1953年5月20日),頁38。
    朱鶴翔:〈新鶯詩社成立啟事〉,《詩文之友》第22卷第5期(1965年9月1日),頁57。
    江寶釵:〈走過的痕跡──嘉義地區文學的採集、調查、整理與研究概述〉,《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2期(2000年5月),頁188-195。
    江寶釵:〈臺灣漢詩言說現地的建構與離散——嘉義李德和的「文藝沙龍」研究〉,《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117-134。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詩話編輯、校注與研究價值述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年4月),頁133-168。
    竹中子:〈詩壇沉疴漫談〉,《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7期(1995年11月30日),頁30-31。
    何芸記錄:〈傳統詩社的現況與發展(座談)〉,《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頁11-31。
    何義麟:〈媒介真實與歷史想像——重讀1950年代臺灣地方報紙〉,《臺灣史料研究》第24號(2005年3月),頁2-24。
    何義麟:〈臺灣文學期刊史編纂:戰後初期(1945-1949)總論〉,《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82-91。
    何澤恆:〈鐵嶺鄭因百先生事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3期(1991年9月),頁101-103。
    余培林:〈記雨盦先生二三事〉,《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7-8。
    吳中:〈臺灣傳統詩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詩文之友》第368期(1985年9月1日),頁1-6。
    吳中:〈臺灣詩壇滄桑錄〉,《南瀛文獻》第31期(1986年6月),頁208-219。
    吳宏一:〈從清代詩學的研究到清代詩話的整理──寫在《清代詩話考述》出版之前〉,香港《九州學林》第4卷第1期(2006年11月),頁258-290。
    吳東晟:〈校書樓漫語〉,《乾坤詩刊》第60期(2011年10月),頁40-41。
    吳東源:〈《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雜誌發刊詞〉,《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1994年11月號(1994年11月30日),頁3。
    吳登神:〈《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創刊弁言〉,《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1期(1994年11月30日),頁4-6。
    吳登神:〈臺南國學會成立記〉,《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1期(1994年11月30日),頁7-8。
    吳登神:〈臺灣詩教及詩刊源起〉,《南陽雙月刊》第28期第4版(2009年8月1日)。
    吳越:〈西山逸士溥心畬〉,《文藝月刊》第51期(1973年9月),頁139-153。
    吳雁門:〈古典詩組‧第二名:藏山外集〉,《乾坤詩刊》第29期(2004年1月),頁118-119。
    吳濁流:〈我設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臺灣文藝》第25期(1969年10月),頁13-14。
    吳濁流:〈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臺灣文藝》第30期(1971年1月),頁4-14。
    吳濁流:〈贅言〉,《臺灣文藝》第31期(1971年4月),頁4-5。
    吳濁流:〈設新詩獎及漢詩獎的動機〉,《臺灣文藝》第32期(1971年7月),頁60。
    吳濁流:〈請教胡秋原先生〉,《臺灣文藝》第43期(1974年4月),頁1。
    吳錦順:〈編後語〉,《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3期(1995年3月30日),頁80。
    李世偉:〈海濱扶聖道:戰後臺灣民間儒教結社與活動(1945-1970)〉,《民俗曲藝》第172期(2011年6月),頁205-230。
    李知灝:〈讀詩雜記〉,《乾坤詩刊》第36期(2006年1月),頁48-50。
    李知灝:〈「被嫁接」的臺灣古典詩壇——《中華民國文藝史》中官方古典文學詩史觀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187-216。
    李猷:〈夢豳室詩序〉,《中華詩學》第2卷第1期(1969年),頁47。
    李瑞騰:〈臺灣舊體詩的創作與活動〉,《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2期(1990年9月),頁55-62。
    李漁叔:〈中華詩學新論(一)〉,《中華詩苑》創刊號(1955年2月26日),頁41-42。
    李漁叔:〈啟事〉,《中華詩苑》第6卷第2期(1957年8月),頁61。
    李漁叔:〈泛論文筆〉,《大學文選》第4期(1967年5月4日),頁18。
    李漢偉:〈臺語文言音的瑰寶——古典詩文奇葩:朴仔腳黃錦秀女史〉,《鹽分地帶文學》第18期(2008年10月),頁208-221。
    李篤恭:〈偏狹的牢騷〉,《臺灣文藝》第31期(1971年4月),頁6-19。
    李篤恭:〈以直抱怨〉,《臺灣文藝》第33期(1971年10月),頁74-78。
    李鍌:〈汪中教授行述〉,《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4-6。
    杜雲之:〈溥心畬的晚年生活——溥心畬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大成》第1期(1973年12月),頁28-35。
    汪中:〈書藝與詩人〉,《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5期(2001年10月),頁165-174。
    沈秋雄:〈《雨盦書札》讀後〉,《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9-13。
    沈雲龍:〈哀悼一代才人周棄翁〉,《傳記文學》第45卷第3期(1984年9月),頁27-29。
    沈達夫:〈甘苦半年〉,《鯤南詩苑》第1卷第6期(1956年12月),頁1-3。
    沙門本慧:〈慈暉永沐,偉業長昭〉,《近代中國》第36期(1983年8月),頁82-91。
    阮毅成:〈海角鐘聲與春人詩社(上)〉,《中外雜誌》第34卷第4期(1983年10月),頁77-82。
    阮毅成:〈海角鐘聲與春人詩社(下)〉,《中外雜誌》第34卷第5期(1983年11月),頁81-86。
    阮毅成:〈「自由人」參加記〉,《傳記文學》第43卷第6期(1983年12月),頁14-18。
    佩華:〈客臺之內地詩人〉,《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94-96。
    周全德:〈臺南縣詩人聯吟大會記〉,《南瀛文獻》第1卷第2期(1953年9月20日),頁42-44。
    周棄子:〈應酬‧文字‧應酬文字〉,《中國文選》第13期(1968年5月)。
    周棄子:〈中國文人画的最後一筆〉,《雄獅美術》第39期(1974年5月),頁40-42。
    周棄子:〈關於「悼魯迅」詩〉,《傳記文學》第41卷第4期(1982年10月),頁35-36。
    周彭高:〈編者的話〉,《古典詩刊》第5期(1990年5月),頁31。
    林子惠、張作梅、莊幼岳:〈瀛社記述補遺〉,《臺北文物》第5卷第2、3期(1957年1月15日),頁86-92。
    林文龍:〈鹿港詩人施梅樵資料雜錄〉,《臺灣風物》第26卷第4期(1976年12月),頁103-106。
    林文龍:〈文昌帝君與臺灣的書院〉,《傳統藝術》第34期(2003年9月),頁11-15。
    林文龍:〈張達修與林獻堂的翰墨因緣〉,《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67-175。
    林文龍:〈省文獻會與漢詩關係初探〉,《臺灣文獻》第59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37-183。
    林文龍:〈日治以來臺灣書院功能的轉變——以臺灣中部為例〉,《中國語文學刊》第1期(2008年11月),頁6-19。
    林文龍:〈詩人張達修手稿《學齋旅稿》初探〉,《臺灣文獻》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29-168。
    林文龍:〈張達修與臺中縣歌軼事〉,《臺灣文獻》別冊第32期(2010年3月),頁56-61。
    林文龍:〈臺灣鸞門的推手——楊明機〉,《臺灣文獻》別冊第33期(2010年6月),頁2-6。
    林正三:〈來函〉,《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7期(1995年11月30日),頁25-26。
    林正三、黃鶴仁等:〈傳統詩的時代轉折與願景——詩人張夢機專訪〉,《乾坤詩刊》第36期(2005年10月),頁8-13。
    林正三:〈主編易人啟事〉,《乾坤詩刊》第60期(2011年12月),頁3。
    林立:〈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2期(2011年1月),頁205-245。
    林玫儀:〈我所認識的鄭因百老師〉,《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2期(1991年6月),頁79-86。
    林芳年:〈悼葉榮鐘氏〉,《臺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頁243-245。
    林春水:〈玉山書院之過去及現在〉,《南瀛文獻》第1卷第2期(1953年9月20日),頁48-49。
    林荊南:〈舊詩是一條死路嗎?——介紹胡適博士詩論——〉,《詩文之友》第13卷第6期(1961年1月1日),扉頁。
    林荊南:〈巷新體〉,《古典詩刊》第12期(1990年12月),頁6-7。
    林淇瀁:〈臺灣報紙副刊的三個歷史面相——以「自立晚報」副刊為例的一段史料之旅〉,《臺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8月),頁137-144。
    林莊生:〈談1900年代出生的一群鹿港人〉,《臺灣風物》第57卷第2期(2007年6月),頁9-35。
    林惠敏:〈中州吟社成就第一街詩人〉,《閃亮臺中》第32期(2006年12月),頁30-31。
    林熙:〈從恭王府談到舊王孫〉,《大成》第1期(1973年12月),頁42-47。
    林翠鳳:〈田中蘭社百年史——一個區域文學史的史料建構實例〉,《東海文學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345-408。
    林翠鳳:〈張達修《醉草園詩集》中的醉草園描寫〉,《人文社會學報》(國立臺中技術學院)第4期(2005年12月),頁65-85。
    林翠鳳:〈當代臺灣傳統詩社團經營實務的觀察——以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7期(2006年7月),頁195-234。
    林銘章、關國煊:〈鄭騫(1906-1991)〉,《傳記文學》第60卷第1期(1992年2月),頁136-138。
    邱奕松:〈北臺詩苑(上)〉,《臺北文獻》直字第79期(1987年3月),頁379-409。
    邱奕松:〈北臺詩苑(中)〉,《臺北文獻》直字第81期(1987年9月),頁361-393。
    邱奕松:〈北臺詩苑(下)〉,《臺北文獻》直字第82期(1987年12月),頁235-267。
    邱家宜:〈戰後初期臺灣報人群體的多重「感知結構」〉,《新聞學研究》第112期(2012年7月15日),頁117-158。
    邱閱南:〈五二八臺中事件報導:徘徊於傳統詩發展的十字路口——記關於傳統詩風格走向的一場激烈思辯〉,《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5期(1995年7月30日),頁66-70。
    邱閱南:〈五二八臺中事件之餘波:試談傳統詩的風格走向〉,《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7期(1995年11月30日),頁27-30。
    邱閱南:〈臺灣文學經典不能缺少古典詩〉,《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27期(1999年3月),頁4-5。
    邱閱南:〈讀友園地〉,《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27期(1999年3月),頁165-166。
    邱閱南:〈編輯苦水〉,《臺灣古典詩詩學雙月刊》第38期(2001年2月),頁135。
    邱燮友:〈重到杭州〉,《孔孟月刊》第44卷第3、4期(2005年12月28日),頁55。
    邱燮友:〈減字木蘭花客居臺灣日有情〉,《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8年4月1日),頁75。
    邱燮友:〈古典詩與現代詩的對話〉,《孔孟月刊》第46卷第9、10期(2008年6月28日),頁48-51。
    雨生:〈國學鉅子林熊祥〉,《中國一周》第149期(1953年3月2日),頁20。
    姚琮:〈味筍齋詩話〉,《中國詩季刊》第6卷第1期(1975年3月),頁1-35。
    施懿琳:〈臺灣詩人陳虛谷的創作理念及其實踐〉,《中正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1997年11月),頁95-116。
    春夢園叟:〈薇閣詩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80-91。
    柯耀程:〈從美學視野論于右任詩書之悲壯情懷〉,《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6月),頁391-418。
    段茂廷:〈聞榮民將停免費就醫,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憤極賦此〉,《孔孟月刊》第44卷第1、2期(2005年10月28日),頁54。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臺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頁239-242。
    洪銘水:〈葉榮鐘論「五四」新文學與「第三文學」的提出〉,《臺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2期(2001年10月),頁132-156。
    胡有瑞、方鵬程、劉本炎:〈張默君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第36期(1983年8月),頁65-81。
    胡迎建:〈大陸古典詩發展之近況〉,《國文天地》第25卷第7期(2009年12月),頁32-37。
    胡鈍俞:〈中國詩之弘揚〉,《中國詩季刊》第1卷第1期(1970年3月),頁1-3。
    胡鈍俞:〈中國詩之命運〉,《中國詩季刊》第1卷第2期(1970年6月),頁1-3。
    胡鈍俞:〈溥儒其人其詩〉,《中國詩季刊》第1卷第4期(1970年12月),頁1-15。
    胡鈍俞:〈王家鴻詩選評〉,《中國詩季刊》第5卷第4期(1974年12月),頁89-114。
    胡鈍俞:〈溥儒詩選評〉,《中國詩季刊》第6卷第3期(1975年9月),頁7-24。
    胡鈍俞:〈禚夢庵詩選評〉,《中國詩季刊》第8卷第1期(1977年3月),頁83-98。
    胡鈍俞:〈于右任詩選評〉,《夏聲月刊》第207期(1982年2月),頁9-18。
    胡頌平:〈追憶伍叔儻先生〉,《傳記文學》第9卷第3期(1966年9月),頁48-49。
    胡震天:〈舊詩當前應走途徑的商榷〉,《中國詩文之友》第378期(1986年1月1日),頁11。
    凌祖綿:〈西山逸士溥儒其人其畫〉,《書畫家》第2卷第4期(1978年11月),頁17-39。
    凌祖綿:〈慷慨詩雄淋漓草聖的于右老〉,《書畫家》第3卷第3期(1979年4月),頁4-18。
    孫世民:〈「洄瀾」在駱香林詩中的意義——一個客居者對花蓮的觀察〉,《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69-202。
    孫吉志:〈絳雪功深五百年:紀念羅尚先生〉,《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53-56。
    孫吉志:〈1949年來臺古典詩人對古典詩發展的憂慮與倡導〉,《高雄師大學報》第31期(2011年12月),頁93-118。
    孫吉志:〈羅尚對當代臺灣古典詩壇的批判與教諭〉,《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9卷第1期(2012年7月),頁1-22。
    師大南廬吟社:〈編後語〉,《詩鐘》第6期(1970年6月5日),頁21。
    徐復觀:〈溥心畬先生的品與學〉,《藝壇》第68期(1973年11月),頁6-9。
    栗由思:〈柳風詩話〉,《中國詩文之友》第384期(1987年1月1日),頁9-11。
    秦賢次:〈開闢新世界的園地:《臺灣文化》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106-107。
    秦賢次:〈《新知識》的再現:《文化交流》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109-110。
    翁聖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盛事——《詩報》覆刻序〉,《國文天地》第22卷第12期(2007年5月),頁74-76。
    翁聖峯:〈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第166期(2008年12月),頁93-142。
    高莉芬:〈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研究綜述(1949-1999)〉,《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2期(2005年1月),頁13-28。
    高越天:〈近代詩評介(三)〉,《中國詩季刊》第7卷第1期(1976年3月),頁3-14。
    高越天:〈臺灣詩壇感舊錄〉,《中國詩季刊》第15卷第2期(1984年6月),頁42-59。
    高陽:〈平生風義兼師友〉,《湖北文獻》第74期(1985年1月),頁31。
    高傳棋:〈1949年薇閣詩社所舉辦之「秋夜宴劍潭山」與瀛社百年來的聚會場所的時空之旅〉,《臺北文獻》直字第166期(2008年12月),頁161-180。
    崔成宗:〈從王家鴻《外交詩話》論儒家詩教〉,《東亞人文學》第2輯(2002年),頁221-240。
    張允中等:〈以詩寫日記——詩人羅尚先生專訪〉,《乾坤詩刊》第42期(2007年7月),頁5-6。
    張百成:〈博文清操的陳含光先生〉,《中國一周》第363期(1957年4月8日),頁3。
    張伯寅:〈懷念祖母張李德和及其他——兼記返臺雜感〉,《臺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3期(2010年7月),頁97-105。
    張佛千:〈周棄翁最後遺墨〉,《大成》第131期(1984年10月1日),頁27。
    張我軍,〈絕無僅有的擊鉢吟的意義〉,《臺灣民報》第3卷第2號(1925年1月11日),頁6-7。
    張良澤:〈葉榮鐘先生作品概述〉,《臺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頁207-224。
    張展源:〈從《堅白精舍詩集》論方東美的生命歸向〉,《中國文化月刊》第188期(1995年6月),頁121-126。
    張淵盛:〈論張達修「田園」性格在山水詩的影響與呈現〉,《人文研究期刊》第7期(2009年12月),頁1-26。
    張淵盛:〈飄零‧詩歌‧醉草園:論張達修的身分認同與文化理想〉,《臺灣風物》第60卷第1期(2010年3月),頁41-93。
    張秦:〈于右任先生事略〉,《陝西文獻》第107期(2006年1月15日),頁12-19。
    張清泉:〈詩歌吟唱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頁475-511。
    張惠信:〈莫名其妙的所謂新詩及詩人〉,《臺灣文藝》第32期(1971年7月),頁66-69。
    張瑞和:〈光復後的彰化縣傳統詩壇〉,《彰化藝文》第21期(2003年10月),頁60-67。
    張瑞和:〈終戰前後永靖漢詩三傑的敘事詩〉,《彰化文獻》第6期(2005年3月),頁7-30。
    張道藩:〈發刊詞〉,《文藝創作》第1期(1951年5月4日),頁1-2。
    張道藩:〈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的發展〉,《文藝創作》第9期(1952年1月1日),頁1-10。
    張夢機:〈二月(戊寅初春)〉,《聯合文學》第14卷第4期(1998年2月1日),頁7。
    張夢機:〈三月(戊寅仲春)〉,《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1998年3月1日),頁5。
    張夢機:〈四月(戊寅暮春)〉,《聯合文學》第14卷第6期(1998年4月1日),頁5。
    張夢機:〈五月(戊寅初夏)〉,《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1998年5月1日),頁5。
    張夢機:〈六月(戊寅仲夏)〉,《聯合文學》第14卷第8期(1998年6月1日),頁5。
    張夢機:〈七月(戊寅閏五月)〉,《聯合文學》第14卷第9期(1998年7月1日),目錄頁。
    張夢機:〈八月(陰曆七月,初秋)〉,《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1日),頁5。
    張夢機:〈九月(陰曆八月,仲秋)〉,《聯合文學》第13卷第11期(1997年9月1日),頁5。
    張夢機:〈十月(陰曆九月,暮秋)〉,《聯合文學》第13卷第12期(1997年10月1日),頁5。
    張夢機:〈十一月(陰曆十月,初冬)〉,《聯合文學》第14卷第1期(1997年11月1日),頁7。
    張夢機:〈十二月(陰曆十一月,仲冬)〉,《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年12月1日),頁7。
    張夢機:〈民國八十七年元月(陰曆十二月,大寒)〉,《聯合文學》第14卷第3期(1998年1月1日),頁7。
    張夢機:〈詩阡拾穗〉,《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頁1-11。
    張夢機:〈張夢機詩選〉,《乾坤詩刊》第36期(2005年10月),頁14。
    張夢機、張大春:〈近體五七律〉,《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12期(2006年8月),頁94-99。
    張夢機、張大春:〈七言絕句〉,《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217-219。
    張夢機、張大春:〈詩話偶拾(四)〉,《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220-223。
    張夢機:〈藥樓近詩〉,《乾坤詩刊》第54期(2010年4月),頁4。
    張夢機:〈藥樓近詩〉,《乾坤詩刊》第56期(2010年10月),頁13。
    張彝鼎:〈發刊詞〉,《山西文獻》創刊號(1973年1月25日),頁1。
    張禮豪:〈江南才子陳定山‧書畫功深價有待〉,《典藏古美術》第191期(2008年8月),頁91-97。
    張鐵民:〈中社詩社簡介〉,《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4期(1995年5月30日),頁7-9。
    曹之冠:〈一經點墨——敬悼國學大師成惕軒鄉長〉,《湖北文獻》第94期(1990年1月),頁45-47。
    梁尚勇、愚溪等:〈古典詩與現代詩的對話〉,《孔孟月刊》第46卷第9、10期(2008年6月28日),頁43-47。
    莊幼岳:〈傳統詩的現況與發展〉,《中國詩文之友》第365期(1985年6月1日),頁1-2。
    莫燦聲:〈老記者魏清德〉,《中國一周》第163期(1953年6月8日),頁20。
    許世賢:〈《嘉義市文獻》序〉,《嘉義市文獻》第1期(1983年2月),頁1。
    許俊雅、施懿琳:〈臺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評陳昭瑛《臺灣詩選注》〉,《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頁156-164。
    許俊雅:〈維護文化‧宣揚國學:《臺灣詩學叢刊》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118-119。
    許俊雅:〈中臺古典文人交流之大成:《臺灣詩報》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120-121。
    許俊雅:〈臺省史地人文盡收眼裡——《臺旅月刊》簡介〉,《文訊》第318期(2012年4月),頁122-123。
    許逖:〈一生負氣而惘惘不甘的詩人〉,《湖北文獻》第76期(1985年6月),頁38-40。
    許惠玟:〈黃純青與文藝團體的互動〉,《臺灣文學館通訊》第33期(2011年12月),頁124-127。
    連文萍:〈詩話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第18卷第8期(2003年1月),頁13-20。
    郭嗣汾:〈斯人獨憔悴——敬悼周棄子先生〉,《湖北文獻》第74期(1985年1月),頁29-31。
    郭嗣汾:〈記取人間落葉時:追懷周棄子先生的點點滴滴〉,《文訊》第258期(2007年4月),頁44-49。
    陳文華:〈自然合道的汪中老師〉,《國文天地》第7卷第7期(1991年12月),頁63-66。
    陳文華:〈不畏浮雲遮望眼:側記幾位臺灣古典詩人〉,《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53-56。
    陳文華:〈析張夢機詩〈環河道中作〉〉,《乾坤詩刊》第37期(2006年1月),頁40-41。
    陳文華:〈妙趣間名理,高懷成好音——雨盦師的詩〉,《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20-24。
    陳世慶:〈星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43-59。
    陳弘治:〈論成惕軒教授詩中的時代意義〉,《幼獅月刊》第47卷第2期(1978年2月),頁6-8。
    陳含光:〈詩人合一說〉,《臺灣詩壇》第8卷第6期(1955年6月),頁首。
    陳定山:〈寫作五十年的文字價值〉,《中國一周》第1006期(1969年8月4日),頁23-24。
    陳昌言:〈琅環詩社的今昔〉,《南瀛文獻》第1卷第2期(1953年9月20日),頁46-47。
    陳明:〈歐劍窗與北臺吟社〉,《臺北文物》第5卷第2、3期(1957年1月15日),頁92-94。
    陳俊儒:〈贈簡錦松教授〉,《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5期(1995年7月30日),頁70。
    陳昭瑛:〈《臺灣古典詩歌》選本的意識形態:敬答許俊雅、施懿琳兩教授〉,《中外文學》第25卷第9期(1997年2月),頁180-186。
    陳紀瀅:〈于右老詩文研究〉,《陝西文獻》第79期(1990年5月),頁2-7。
    陳國威:〈臺灣詩社初探〉,《壢商學報》第2期(1994年5月),頁1-23。
    陳國勝:〈五二八臺中事件報導之閱後有感——乞願自此詩壇一片祥和〉,《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7期(1995年11月30日),頁31。
    陳婉容:〈鄭騫:感情執著忠於理想的20年代青年〉,《幼獅文藝》第71卷第3期(1990年3月),頁10-12。
    陳逸雄:〈陳虛谷生平雜憶〉,《臺灣文藝》第93期(1985年3月),頁180-202。
    陳新雄:〈論音絕句‧二、鄭庠〉,《孔孟月刊》第44卷第1、2期(2005年10月28日),頁54。
    陳新雄:〈論音絕句‧七、江永〉,《孔孟月刊》第44卷第3、4期(2005年12月28日),頁55。
    陳雋甫筆錄:〈溥心畬先生自述〉,《教育與文化》第7卷第7期(1955年5月5日),頁25-27。
    陳滿銘:〈減字木蘭花藥樓雅集懷子良用山谷中秋無雨韻〉,《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8年4月1日),頁75。
    陳滿銘:〈楚望樓詩文篇章意象探析——紀念成惕軒先生百歲誕辰〉,《國文天地》第25卷第3期(2009年8月),頁86-92。
    陳德馨:〈繁華已逝,憂傷獨嚐——從〈駱駝圖軸〉記溥心畬與陳含光的書畫情誼〉,《故宮文物月刊》第264期(2005年3月),頁44-53。
    陳慶煌:〈傳統文學式微了?〉,《國文天地》第12卷(1986年5月),頁20-24。
    陳慶煌:〈花落春常在:成惕軒老師二三事〉,《國文天地》第5卷第10期(1990年3月),頁48-50。
    陳慶煌:〈龍磵詩話研究〉,《淡江學報》第32期(1993年3月),頁33-56。
    陳錫津:〈春日遊社口吳學士景箕〉,《詩文之友》第22卷第5期(1965年9月1日),頁18。
    陳邁子:〈述于右任先生詩學〉,《建設》第7卷第1期(1958年6月),頁25-29。
    陶希聖:〈周棄子先生誄〉,《傳記文學》第45卷第3期(1984年9月),頁29。
    陸炳文:〈讀此集如見聖人完人德容之茂:于右任誕辰發表「景行行止」紀念集〉,《中外雜誌》第77卷第4期(2005年4月),頁31-38、4。
    傅武光:〈文章三代繼,風月六朝餘——雨盦師與對聯〉,《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30-35。
    傅銀樵:〈也是牢騷〉,《臺灣文藝》第32期(1971年7月),頁61。
    彭正雄:〈臺灣地區古籍整理及其貢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3卷第1期(1996年9月),頁84-97。
    彭歌:〈此世祇是一夢:寂寞詩人周棄子〉,《文訊》第257期(2007年3月),頁40-42。
    彭醇士:〈張默君先生家傳〉,《湖南文獻》第5期(1971年8月),頁102-103。
    曾今可:〈發刊詞〉,《鯤南詩苑》第1卷第1期(1956年6月),頁1-2。
    曾今可:〈臺灣的桂冠詩人〉,《臺灣風物》第13卷第7期(1964年2月),頁6-8。
    曾今可:〈臺灣的桂冠詩人林熊祥先生〉,《臺灣風物》第15卷第8期(1965年8月),頁35-37。
    曾今可:〈臺灣的詩社〉,《中華詩學》第1卷第1期(1969年6月),頁44-46。
    曾永莉整理:〈訪陳定山談陳蝶仙〉,《聯合文學》第1卷第6期(1985年4月),頁50-58。
    曾永義:〈清風‧明月‧春陽:我所知道的鄭因百老師〉,《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頁209-215。
    曾昭旭:〈略說夢機的詩人性情〉,《文訊》第299期(2010年9月),頁47-49。
    發起人:〈創刊旨趣〉:《臺灣詩報》第1卷第1期(1949年1月1日),頁1。
    閔孝吉:〈陳含光先生〈國府凱旋歌〉後記〉,《中國一周》第368期(1957年5月13日),頁2-3。
    須文蔚:〈大專校園文學獎類型及在文學場中之位置〉,《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頁315-342。
    馮滬祥:〈恩師方東美學問博大精深(上)〉,《中外雜誌》第28卷第3期(2007年9月),頁29-40、4。
    黃乃江:〈詩鐘的藝術魅力及在臺灣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2期(2007年),頁53-58。
    黃仁:〈從二二八臺灣新聞事業的浩劫談事變後《臺北晚報》的滄桑〉,《臺北文獻》直字第141期(2002年9月),頁119-128。
    黃文吉:〈從詩到曲,一代宗師:鄭因百先生〉,《國文天地》第7卷第4期(1991年9月),頁54-58。
    黃承烈:〈虛靈、挺拔——憶恩師汪中先生〉,《國文天地》第26卷第4期(2010年9月),頁36-40。
    黃秋芳:〈張夢機的「鷗波詩話」〉,《明道文藝》第148期(1988年7月),頁69-76。
    黃美娥:〈奮飛在二十世紀的新世界:魏清德的現代性文化想像與文學實踐(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18-22。
    黃美娥:〈奮飛在二十世紀的新世界:魏清德的現代性文化想像與文學實踐(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8卷第1期(2008年1月),頁48-59。
    黃哲永:〈編者贅言〉,《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6期(1995年9月30日),頁76-77。
    黃娟:〈不朽的吳濁流:憶《臺灣文藝》的吳濁流先生〉,《文訊》第213期(2004年7月),頁114-116。
    黃師樵:〈聚奎吟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69-72。
    黃祖蔭:〈蘿窗詩話‧(一)溥心畬〉,《乾坤詩刊》第39期(2006年10月),頁37-39。
    黃祖蔭:〈蘿窗詩話‧(七)魏清德〉,《乾坤詩刊》第43期(2007年10月),頁37-39。
    黃祖蔭:〈蘿窗詩話‧(九)駱香林〉,《乾坤詩刊》第44期(2008年1月),頁38-39。
    黃祖蔭:〈蘿窗詩話‧(十二)黃純青〉,《乾坤詩刊》第46期(2008年4月),頁39-41。
    黃祖蔭:〈蘿窗詩話‧(十三)方東美〉,《乾坤詩刊》第47期(2008年7月),頁38-40。
    黃祖蔭:〈蘿窗詩話‧(十四)林熊祥〉,《乾坤詩刊》第47期(2008年7月),頁41-42。
    黃祖蔭:〈蘿窗詩話‧(十九)葉榮鐘〉,《乾坤詩刊》第50期(2009年4月),頁39-40。
    黃祖蔭:〈蘿窗詩話‧(二十三)黃仲琮〉,《乾坤詩刊》第52期(2009年10月),頁35-37。
    黃祖蔭:〈蘿窗詩話‧(二十四)于右任〉,《乾坤詩刊》第52期(2009年10月),頁37-40。
    黃祖蔭:〈蘿窗詩話‧(二十九)林獻堂〉,《乾坤詩刊》第55期(2010年7月),頁38-41。
    黃祖蔭:〈蘿窗詩話‧(三十三)陳逢源〉,《乾坤詩刊》第57期(2011年1月),頁37-39。
    黃祖蔭:〈蘿窗詩話‧(四十六)周棄子〉,《乾坤詩刊》第63期(2012年7月),頁35-38。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血淚寫滄田——我與民族鬪士葉榮鐘先生——〉,《臺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頁225-238。
    黃圓婷:〈爭取傳統詩社出線的空間——參加南投縣「藝文喜相逢座談會」側記〉,《中華詩壇》第25期(2006年1月),頁141-143。
    黃憲作:〈居與游——駱香林從臺北到花蓮的追尋〉,《現代美術》第127期(2006年8月),頁18-27。
    黃鶴仁:〈臺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209-222。
    楊士毅:〈一代哲人——方東美先生〉,《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7期(1981年7月),頁37-41、63。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自序〉,《中外文學》第2卷第4期(1973年9月),頁82-85。
    楊維仁:〈古典詩詞吟唱教材與資源簡介〉,《國文天地》第20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32-39。
    楊維仁:〈古典詩在網路上之現況〉,《乾坤詩刊》第36期(2006年1月),頁42-47。
    楊龍潭:〈慶祝興賢書院重建落成〉,《彰化藝文》第36期(2007年7月),頁64。
    楚國仁:〈筆歌墨舞展奇氣:劉太希詩書畫兼容並蓄〉,《典藏古美術》第103期(2001年4月),頁95-99。
    葉公超:〈論新詩‧上〉,《乾坤詩刊》第5期(1998年1月),頁13-19。
    葉公超:〈論新詩‧下〉,《乾坤詩刊》第6期(1998年4月),頁28-33。
    葉石濤:〈舊文人‧新知識分子——葉榮鐘〉,《文學臺灣》第27期(1998年7月),頁40-45。
    葉嘉瑩:〈從比較現代的觀點看幾首中國舊詩〉,《現代文學》第40期(1970年3月),頁272-299。
    葉嘉瑩:〈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為現代批評風氣下舊詩傳統所面臨之危機進一言〉,《中外文學》第2卷第4、5期(1973年9、10月),頁4-24、30-46。
    葉榮鐘:〈葉榮鐘先生回憶錄〉,《文季》第1卷第3期(1983年8月),頁153-187。
    蛻葊老人:〈大屯山房譚薈〉,《臺北文獻》第1-4期(1968年7月),頁124-198。
    廖一瑾:〈發刊詞〉,《漢詩之聲》第1期(1993年10月10日),頁1。
    廖一瑾:〈溪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陳逢源先生與二十世紀臺灣古典詩壇〉,《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1994年6月),頁75-110。
    廖一瑾:〈臺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44-46。
    廖振富:〈臺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下)〉,《國文天地》第16卷第9期(2001年2月),頁56-60。
    廖振富:〈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映的師友情誼與現實關懷〉,《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35-76。
    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6年12月),頁13-44。
    廖藤葉:〈由屈原到鄭成功:臺灣端午古典詩的主題演變〉,《歷史月刊》第233期(2007年6月),頁44-49。
    彰化縣香草吟社:〈詩詠彰化〉,《彰化藝文》第41期(2008年10月),頁70-73。
    熊宜敬:〈瀟灑去來恍如夢——汪中憶太老‧笑眼看人生〉,《典藏古美術》第103期(2001年6月),頁100-102。
    熊宜敬:〈小蝶翩翩舞塵世‧定山嶙嶙隱蕭齋:陳定山一生行誼〉,《典藏古美術》第109期(2001年10月),頁114-119。
    熊宜敬:〈書畫人品韻清華‧筆紙墨硯理精玄:陳定山藝事成就通古今〉,《典藏古美術》第109期(2001年10月),頁120-124。
    熊宜敬:〈才氣縱橫陳定山〉,《典藏古美術》第191期(2008年8月),頁86-90。
    褚問鵑:〈憶湘潭才子李漁叔〉,《藝文誌》第210期(1983年3月),頁50-51。
    趙文懷:〈臺灣與中韓日的詩學交流〉,《國文天地》第25卷第7期(2009年12月),頁28-31。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葉榮鐘(1900-1978)〉,《傳記文學》第72卷第1期(1998年1月),頁140-141。
    劉程遠:〈論于右老的詩與詞曲〉,《建設》第14卷第5期(1965年10月),頁35-39、32。
    劉漢屏:〈悼念傑出詩人劉榮生仁棣〉,《湖南文獻》第39卷第4期(2011年10月15日),頁99-100。
    劉遠智:〈臺灣詩社的淵源與流衍〉,《臺北文獻》直字第59、60期(1982年6月),頁281-295。
    墨人:〈墨人詩話(一)〉,《乾坤詩刊》第2期(1997年4月),頁67-76。
    墨人:〈墨人詩話(二)〉,《乾坤詩刊》第3期(1997年7月),頁80-85。
    墨人:〈編後〉,《乾坤詩刊》第2期(1997年4月),頁117。
    樂恕人:〈高士彭醇士〉,《藝壇》第234期(1987年9月),頁4-7。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9卷第3期(2003年9月),頁74-85。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政治詩詞小論〉,《中國語文》第95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48-53。
    歐純純:〈駱香林俚歌初探〉,《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3期(2005年7月),頁62-83。
    歐禮足:〈社長的話〉,《藍田詩學月刊》第1期(2007年5月4日),頁1。
    禚夢庵:〈楊柳詩話(上)〉,《中華詩學》第2卷第5期(1970年4月),頁61-68。
    禚夢庵:〈楊柳詩話(下)〉,《中華詩學》第2卷第6期(1970年5月),頁36-42。
    禚夢庵:〈夢庵詩話2〉,《中華詩學》第2卷第2期(1970年1月),頁43-56。
    禚夢庵:〈夢庵詩話3〉,《中華詩學》第3卷第1期(1970年6月),頁47-50。
    禚夢庵:〈夢庵詩話4〉,《中華詩學》第3卷第3期(1970年8月),頁63-65。
    禚夢庵:〈夢庵詩話5〉,《中華詩學》第3卷第5期(1970年10月),頁63-66。
    禚夢庵:〈關於新舊詩之我見〉,《中華詩學》第4卷第5期(1971年4月),頁16-25。
    禚夢庵:〈夢庵詩話〉,《中國詩季刊》第6卷第2期(1975年6月),頁53-88。
    禚夢庵:〈談于右任先生的詩〉,《中外雜誌》第18卷第6期(1975年12月),頁20-25。
    編者:〈編後〉,《文藝創作》第61期(1956年5月1日),頁64。
    編者:〈編後記〉,《鯤南詩苑》第1卷第1期(1956年6月),頁46。
    編者:〈三百詩人雲集臺東鎮,于右老良言化難為易〉,《詩文之友》第9卷第4期(1958年7月1日),頁1-2。
    編者:〈編者按〉,《臺灣文藝》第33期(1971年10月),頁78。
    編者:〈溥心畬大師的詩書畫〉,《臺北畫刊》第57期(1974年3月),頁12-17。
    編者:〈鄭重提醒〉,《乾坤詩刊》第58期(2011年4月),頁3。
    編者:〈簡訊〉,《古典詩刊》第273期(2013年1月),頁28。
    編輯室:〈本刊啟事〉,《中華詩壇》第1期(2002年1月25日),頁128。
    編輯部:〈現階段臺灣傳統詩社概況〉,《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頁32-42。
    蓮史:〈論「再評陳含光的詩」質李辰冬先生〉,《中華詩苑》第5卷第6期(1957年6月),頁1-5。
    蔡中村:〈創刊詞〉,《中華詩壇》第1期(2002年1月25日),頁4。
    蔡文婷:〈名仕雅集,寧靜致遠——中華粥會八十年〉,《光華》27卷10期(2002年10月),頁90-97。
    蔡文錦:〈陳含光《臺遊詩草》述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71-74。
    蔡和泉:〈月津吟社的沿革〉,《南瀛文獻》第1卷第2期(1953年9月20日),頁50-51。
    蔡孟堅:〈劉太希九二辭世追懷〉,《傳記文學》第56卷第4期(1990年4月),頁46-50。
    蔡登山:〈詩、書、畫、文俱佳的陳定山〉,《傳記文學》第96卷第2期(2010年2月),頁77-85。
    蔡策勳:〈臺灣詩社全覽〉,《嘉義市文獻》第12期(1996年11月),頁192-216。
    蔡策勳:〈臺灣詩社全覽(下)〉,《嘉義市文獻》第13期(1997年11月),頁171-203。
    鄭又嘉:〈率爾不群一游龍:黃智茂談恩師劉太希〉,《典藏古美術》第103期(2001年4月),頁106-108。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一)〉,《中華詩學》第7卷第1期(1972年7月),頁18-25。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三)〉,《中華詩學》第7卷第5、6期(1972年11、12月),頁59-66。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四)〉,《中華詩學》第8卷第1期(1973年1月),頁27-31。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五)〉,《中華詩學》第8卷第5期(1973年5月),頁30-34。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六)〉,《中華詩學》第8卷第6期(1973年6月),頁35-40。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七)〉,《中華詩學》第9卷第1期(1973年7月),頁19-20。
    鄭水心:〈水心樓詞話(八)〉,《中華詩學》第9卷第3期(1973年9月),頁15-19。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聯合書院學報》第4期(1965年),頁1-106。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一)〉,《中華詩學》第7卷第1期(1972年7月),頁8-15。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二)〉,《中華詩學》第7卷第2期(1972年8月),頁11-18。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三)〉,《中華詩學》第7卷第4期(1972年10月),頁16-22。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四)〉,《中華詩學》第7卷第5、6期(1972年11、12月),頁41-51。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五)〉,《中華詩學》第8卷第1期(1973年1月),頁12-20。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六)〉,《中華詩學》第8卷第2期(1973年2月),頁13-16。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七)〉,《中華詩學》第8卷第3期(1973年3月),頁12-16。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八)〉,《中華詩學》第8卷第4期(1973年4月),頁40-44。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九)〉,《中華詩學》第8卷第5期(1973年5月),頁20-24。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十)〉,《中華詩學》第8卷第6期(1973年6月),頁24-27。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十一)〉,《中華詩學》第9卷第1期(1973年7月),頁9-15。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十二)〉,《中華詩學》第9卷第2期(1973年8月),頁29-32。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十三)〉,《中華詩學》第9卷第4期(1973年10月),頁17-20。
    鄭水心:〈水心樓詩話(十四)〉,《中華詩學》第9卷第5、6期(1973年11、12月),頁89-94。
    鄭定國:〈吳景箕古典詩歌的心靈意象〉,《文學新鑰》第8期(2008年12月),頁49-74。
    鄭逸梅:〈天虛我生陳定山父子〉,《大成》第184期(1989年3月1日),頁31-35。
    魯蕩平:〈《湖南文獻》季刊發刊詞〉,《湖南文獻》創刊號(1970年4月15日),頁1-2。
    蕭年貴:〈思鄉曲〉,《湖南文獻》第32卷第2期(2004年7月20日),頁94。
    賴子清:〈瀛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33-43。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10卷第1期(1959年9月),頁79-110。
    賴子清:〈臺籍詩家魏清德〉,《中國一周》第502期(1959年12月7日),頁7。
    賴子清:〈臺南詩文社〉,《臺南文化》第8期(1980年1月),頁121-139。
    賴子清:〈高雄詩社考〉,《高雄文獻》第11期(1982年6月),頁169-179。
    賴子清:〈古今北臺詩社〉,《臺北文獻》直字第73期(1985年9月25日),頁171-188。
    賴子清:〈古今嘉義市詩文社〉,《嘉義市文獻》第3期(1987年4月),頁37-43。
    賴子清(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一)〉,《臺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6月30日),頁80-87。
    賴子清(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二)〉,《臺北文物》第8卷第3期(1959年10月15日),頁140-145。
    賴子清(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三)〉,《臺北文物》第8卷第4期(1960年2月15日),頁140-147。
    賴子清(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四)〉,《臺北文物》第9卷第1期(1960年3月31日),頁129-135。
    賴子清(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五)〉,《臺北文物》第9卷第2、3期(1960年11月15日),頁137-144。
    賴貴三:〈敬悼詩書酒三絕:一代名士大師雨盦師〉,《國文天地》第25卷第12期(2010年5月),頁95-100。
    駱子珊:〈高山文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59-61。
    駱子珊:〈顏笏山先生與高山文社〉,《臺北文物》第5卷第2、3期(1957年1月15日),頁94-97。
    謝世英:〈魏清德的雙料生涯——專業記者與書畫嗜好〉,《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6-17。
    謝世英:〈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第8期(2011年5月),頁127-204。
    謝似顏:〈魯迅舊詩錄〉,《臺灣文化》第1卷第2期(1946年11月1日),頁14-17,覆刻版(臺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謝崇耀:〈《崇聖道德報》及其時代意義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141-186。
    鍾彩鈞:〈王叔岷先生學行簡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3期(1991年9月),頁79-100。
    鍾盦:〈川端橋納涼〉,《暢流》第10卷第3期(1954年9月16日),頁14。
    簡明勇:〈詩歌吟唱教學〉,《國文天地》第17卷第1期(2001年6月),頁51-56。
    簡錦松:〈用我的歡喜慚愧,送走這第四年〉,《古典詩學》新5期(1992年12月1日),頁2-3。
    簡錦松:〈一九九四年臺灣傳統詩社現況之調查〉,《文訊》第66期(1994年6月),頁17-21。
    簡錦松、邱閱南:〈五二八臺中事件之餘波——簡錦松碩士V.S.邱閱南碩士〉,《臺灣古典詩擊鉢雙月刊》第6期(1995年9月30日),頁72-76。
    藍田詩學研究社:〈「藍田詩風三十年」慶祝活動紀實〉,《藍田詩學月刊》第36期(2010年10月30日),頁1。
    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兼答葉嘉瑩女士〉,《中外文學》第2卷第7期(1973年12月),頁36-45。
    顏明亮:〈愛國詩歌座談會紀要〉,《中國詩文之友》第340期(1983年5月1日),頁26-27。
    顏崑陽:〈張夢機教授傳略〉,《文訊》第299期(2010年9月),頁44-46。
    顏崑陽:〈詩人真的走了:悼念好友張夢機〉,《文訊》第299期(2010年9月),頁50-52。
    顏崑陽:〈張夢機教授哀榮錄〉,《乾坤詩刊》第56期(2010年10月),頁31-34。
    魏如琳口述:〈我的祖父魏清德先生(上)〉,《臺北文獻》第166期,頁205-216。
    魏如琳口述:〈我的祖父魏清德先生(下)〉,《臺北文獻》第167期,頁97-114。
    羅尚:〈戎庵詩選〉,《乾坤詩刊》第42期(2007年7月),頁7-8。
    羅紹麒:〈漫談吳濁流漢詩意境與詩曲創作〉,《新竹文獻》第51期(2012年9月),頁21-37。
    關國煊:〈成惕軒(1911-1989)〉,《傳記文學》第82卷第6期(2003年6月),頁145-148。
    蘇淑芬:〈戰後題襟亭填詞會與鷗社詞作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2011年11月),頁281-312。
    醴若:〈淡北吟社〉,《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20日),頁66-69。
    鐘壬壽:〈我出席《臺灣文藝》五週年紀念會的感言:建議臺灣文學獎籌備基金,懇請各界鼎力支持協助募捐〉,《臺灣文藝》第24期(1969年7月),頁5。
    蠡舟:〈桂冠詩人魏潤庵〉,《中原》第168期(1978年2月),頁14。
    顧敏耀:〈張李德和與嘉義藝文沙龍「琳瑯山閣」〉,《臺灣文獻》別冊第35期(2010年12月),頁16-28。
    龔鵬程:〈張眉叔先生手批蒼虬閣詩集〉,《國文天地》第2卷第7期(1986年12月),頁10-16。
    龔鵬程:〈哀詩人張夢機〉,《文訊》第299期(2010年9月),頁56-58。
    龔顯宗:〈駱香林貞不絕俗(上篇)〉,《城鄉生活雜誌》第36期(1997年1月),頁40-42。
    龔顯宗:〈駱香林貞不絕俗(下篇)〉,《城鄉生活雜誌》第37期(1997年2月),頁47-49。

    六、報紙
    也行:〈推銷文藝獎〉,《聯合報》第41版(聯合副刊)(1997年10月30日)。
    中央社:〈擊落匪米格機四英雄,昨獲頒贈動突及獎金,王總司令親自主持致詞訓勉〉第1版(1956年4月24日)。
    中央社臺北訊:〈詩人12日齊聚臺北聯吟〉,《中央日報》第10版(臺北)(1998年11月11日)。
    方以直:〈含光詩案〉(上)、(下),《徵信新聞》(中國時報)第6版(1957年6月1、2日)。
    方以直:〈三不——對頒發文藝獎金的建議〉,《中國時報》第7版(人間副刊)(1966年3月26日)。
    王潤華:〈重回舊詩詞創作〉,《中央日報》第17版(2005年12月10日)。
    本報訊:〈御下賜菓子〉,《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23年4月20日)(大正十二年)。
    本報訊:〈浪鷗吟社,弔慰吟友〉,《民報》第2版(1945年11月3日)。
    本報北斗訊:〈北斗四吟社組織,臺灣吟學研究社〉,《民聲日報》第4版(1948年5月23日)。
    本報訊:〈本市東墩吟社招待臺士賦詩〉,《民聲日報》第4版(1949年11月29日)。
    本報鳳山訊:〈鳳崗吟社舉行擊鉢聯吟大會,深知共匪無人道怒發電臺氣貫虹〉,《民聲日報》第5版(1952年3月11日)。
    本報竹塘訊:〈翻清革命建奇功,民族圖强志益忠,竹聲吟社慶祝青年節,舉行四社擊鉢吟大會〉,《民聲日報》第5版(1953年4月1日)。
    本報訊:〈本省公教員工待遇,依照中央標準調整〉,《民聲日報》第3版(1953年12月30日)。
    本報訊:〈總政治部軍中文藝獎金徵稿,分散文、小說、劇本、歌曲等四種〉,《正氣中華日報》第3版(1954年4月9日)。
    本報朴子訊:〈嘉縣八屆詩人聯吟會〉,《商工日報》第3版(1954年10月4日)。
    本報訊:〈開國元勳欣上壽,成城眾志兆中興〉,《聯合報》第5版(1954年10月31日)。
    本報嘉義訊:〈組「玉岑吟社」〉,《商工日報》第3版(1955年2月10日)。
    本報六甲訊:〈六甲聯吟大會〉,《商工日報》第3版(1955年3月23日)。
    本報訊:〈祝賀蓮社正式成立〉,《臺東新報》第2版(1956年10月12日)。
    本報訊:〈中北部詩人,將集會吟詠〉,《民聲日報》第3版(1956年10月19日)。
    本報訊:〈全國詩人集會臺東,慶戊戌詩人節,于右老籲改革近體詩〉,《徵信新聞》(中國時報)第3版(1958年6月22日)。
    本報訊:〈莊萊德夫婦酒會,招待我國新詩人〉,《中央日報》第5版(1961年1月11日)。
    本報訊:〈詩人聯誼會今慶詩人節,後樂詩社昨成立〉,《中央日報》第7版(影藝新聞)(1963年6月25日)。
    本報訊:〈詩人節詩人之爭,桂冠屬誰人?〉,《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第2版(1964年6月15日)。
    本報訊:〈國軍文藝金像獎昨揭曉〉,《聯合報》第2版(1965年10月23日)。
    本報訊:〈臺省府通令各縣市推行國語運動,迅速恢復推行委會加強工作〉,《中央日報》第5版(體育新聞)(1967年1月29日)。
    本報訊:〈全國七四個詩社,昨天成立聯合社〉,《中央日報》第4版(文教新聞)(1973年8月19日)。
    本報訊:〈本報增闢「傳統詩壇」啟事〉,《臺灣新生報》第11版(1976年10月27日)。
    本報訊:〈中興文藝獎揭曉,十八人獲獎〉,《民生報》第9版(文化新聞)(1985年4月14日)。
    本報訊:〈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今年增設古典詩項目〉,《中央日報》第5版(文教新聞)(1992年10月14日)。
    本報訊:〈新世紀中興文藝獎公布〉,《中央日報》第14版(教育藝文)(2004年2月10日)。
    本報鳳山訊:〈鯤南國學研究會開聯吟大會〉,《民聲日報》第5版(1951年5月31日)。
    玄翁:〈海天閒話:詩人節談臺灣詩社〉,《聯合報》第7版(1960年5月29日)。
    石川柳城:〈澹社諸公招飲古巢園席上次三屋清陰韻送其之榕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藝苑(1908年3月27日)。
    成惕軒:〈看花誤約呈翼中意雲〉,《大華晚報》第3版(1954年5月4日)。
    西瀛吟社:〈澎湖西瀛吟社擊鉢錄〉,《建國日報》第4版(1977年3月9日)。
    西瀛吟社:〈詩題:乙亥新春試筆〉,《建國日報》第5版(1995年12月6日)。
    何揚烈:〈玉岑友聲:反攻吟社詩五首〉,《商工日報》第6版(1956年2月20日)。
    吳錦順編:〈臺灣詩壇第1期〉,《臺灣新生報》第11版(1996年7月7日)。
    吳錦順編:〈臺灣詩壇第5期〉,《臺灣新生報》第9版(1996年8月4日)。
    吳錦順編:〈臺灣詩壇第11期〉,《臺灣新生報》第10版(1996年9月15日)。
    李瑞騰:〈發現舊體詩的新價值〉,《聯合報》第37版(聯合副刊)(1998年7月13日)。
    李漁叔:〈醇士茗坐貽詩次答〉,《大華晚報》第3版(1954年5月4日)。
    李櫻航等:〈東墩吟社春季擊鉢吟:克瀉精〉,《民聲日報》第6版(1955年3月15日)。
    汪中:〈我的書法因緣——兼憶臺靜農先生〉,《中央日報》第17版(長河)(1994年10月7日)。
    沈秋雄:〈授詩‧作詩‧飲酒‧寫字——雨盦師的詩情生活(上)〉,《聯合報》第25版(聯合副刊)(1992年4月17日)。
    沈秋雄:〈授詩‧作詩‧飲酒‧寫字——雨盦師的詩情生活(下)〉,《聯合報》第25版(聯合副刊)(1992年4月18日)。
    周棄子:〈「未埋庵短書」重刊題記〉,《中國時報》第12版(1978年1月9日)。
    宙玄:〈百武彗星〉,《臺灣新生報》第14版(1996年9月29日)。
    易怡玲:〈書香、酒香、墨香——訪汪中教授談治學歷程〉,《中央日報》第17版(1990年6月14日)。
    林政華:〈藝文雙全的臺灣首位女漢詩人——張李德和〉,《臺灣新聞報》第10版(2002年10月7日)。
    直言:〈續鴛鴦塚〉,《民聲日報》第3版(1948年5月25日)。
    知言:〈夏元瑜談狗經心得多,汪中取文選為子命名〉,《民生報》第9版(1978年10月29日)。
    社論:〈陳含光詩案平議〉,《臺灣民聲日報》第2版(1957年6月27日)。
    社論:〈中國新詩往何處去﹖——民國五十六年詩人節獻辭〉,《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第2版(1967年6月12日)。
    邱閱南:〈臺灣詩壇第13期:還我古典詩文的文學地位〉,《臺灣新生報》第7版(1996年9月29日)。
    洪子衡:〈和林茂生先生原韻〉,《民報》第16版(1945年10月25日)。
    紅塵:〈回瀾頌——代發刊詞〉,《東臺日報》第2版(1946年5月1日)。
    苗栗訊:〈竹苗五詩社,詩人墨客夏季聯吟〉,《中國日報》第3版(1956年6月26日)。
    范叔寒:〈奉和樹強兄壬寅除夕金門軍次原玉〉,《正氣中華日報》第3版(1963年2月2日)。
    張其昀:〈詩學研究所成立致辭〉,《中央日報》第9版(中央副刊)(1968年4月3日)。
    張紉詩:〈挽陳融先生〉,《天聲日報》第4版(1955年12月23日)。
    張娟芬:〈凡有井水處,必有詩人——遍布全省的傳統詩社〉,《中國時報》第31版(開卷)(1993年6月28日)。
    張夢瑞:〈從死神指縫搶回詩情生機:張夢機活了過來,顏崑陽陪他上課〉,《民生報》第14版(1993年6月23日)。
    張夢瑞:〈當矯健身手不再,詩篇卻源源從筆端湧現:張夢機,將中風的日子吟成詩的日子〉,《民生報》第7版(1999年7月23日)。
    張夢機、洛夫:〈詩的對話:回歸傳統擁抱現代〉,《中央日報》第10版(中央副刊)(1987年5月30、31日)。
    張默君:〈卅八年己丑夏來臺感賦〉,《中央日報》第6版(1949年6月5日)。
    張默君:〈大凝堂梅花詩〉,《中央日報》第6版(1951年9月17日)。
    梁容若:〈「國語」不當改名為「國文」〉,《中央日報》第9版(中央副刊)(1967年10月27日)。
    梁寒操:〈不用〉,《大華晚報》第3版(1954年5月3日)。
    許啟 :〈奉勸詩人力戒壽詩〉,《自立晚報》第10版(1979年12月29日)。
    郭士臻:〈身心障礙文藝獎百萬〉,《中央日報》第10版(教育學術)(1998年1月10日)。
    郭茂松:〈偶占〉,《東臺日報》第2版(1946年4月5日)。
    郭茂松:〈戲贈陳如璧先生〉,《東臺日報》第2版(1946年4月7日)。
    郭逸靖:〈步武先賢,舉鼎絕臏〉,《東方早報》(2010年11月7日),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0/11/7/534655.shtml。
    陳文美:〈校園裏一脈詩教薪火〉,《中國時報》第31版(開卷)(1993年6月28日)。
    陳文敏:〈大師吟詞國學,苗縣長表揚〉,《大紀元新聞網》(2012年1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0/n3482517.htm%E5%A4%A7%E5%B8%AB%E5%90%9F%E8%A9%9E%E5%9C%8B%E5%AD%B8-%E8%8B%97%E7%B8%A3%E9%95%B7%E8%A1%A8%E6%8F%9A。
    陳含光:〈頑鐵〉,《民聲日報》第6版(1950年8月12日)。
    陳昭瑛:〈「本國」的文化想像〉,《中國時報》第11版(時論廣場)(1995年6月14日)。
    陳錫津:〈和續鴛鴦塚〉,《民聲日報》第3版(1948年6月9日)。
    陳邁子:〈嚶鳴詩社十週年感賦〉,《中央日報》第9版(中央副刊)(1967年9月29日)。
    勞榦:〈勞榦先生來函〉,《中央日報》第9版(中央副刊)(1967年11月14日)。
    彭國棟:〈創組《亞洲詩壇》〉,《民聲日報》第4版(1958年8月3日)。
    曾意芳:〈騷人墨客聯吟詩意濃,李總統電賀活動圓滿成功,胡品清等獲頒優秀詩人獎〉,《中央日報》第8版(綜合新聞)(1998年5月31日)。
    黃岑:〈臺灣的詩社〉,《中央日報》第4版(中央副刊)(1955年1月27日)。
    黃坤堯:〈文化使者--詩人汪中赴韓講學〉,《聯合報》第12版(1978年8月31日)。
    黃富美:〈吟詩作樂,詩人齊聚一堂,漢詩學會昨舉行慶祝大會並頒發獎章〉,《中央日報》第5版(生活文化)(1995年5月31日)。
    圖:〈新竹同意吟社成立五週年紀念聯吟大會代表陳祥麟致詞〉,《民聲日報》第3版(1955年4月14日)。
    寧英如:〈詩人聯吟大會美中不足,經查學生組「七律」、「填詞」冠軍作品為他人代筆〉,《中央日報》第8版(文化)(1995年5月29日)。
    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協會例會〉,《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5年7月8日)。
    賓國振:〈花蓮颱風歌並序〉,《聯合報》第6版(1953年7月29日)。
    趙友培:〈國語文教育與文化復興〉,《中央日報》第2版(國際新聞)(1967年10月25日)。
    嘯崗:〈古寧頭歌〉,《正氣中華日報》第2版(1958年12月11日)。
    編者:〈專輯2現代詩話〉,《中央日報》第10版(中央副刊)(1987年5月30日)。
    蔡勝義:〈詩人聯吟大會鬧場,雙方各說各話,詩人投書本報,說明受盡侮辱不得不發飆,承辦單位也有一肚子苦水〉,《聯合報(地方版)》第13版(地方新聞)(1996年6月17日)。
    蔡勝義:〈有的本人未到,家屬代簽領餐券被拒發火;有的見捐出畫作未展出拍桌,少數詩人發飆,聯吟大會失風雅〉,《聯合報(地方版)》第14版(雲嘉南新聞)(1996年6月17日)。
    鄭曼髯:〈關子嶺水火洞歌〉,《自立晚報》第3版(1955年11月23日)。
    魯炯雯:〈贈戴涵之先生並和詠金門原韻〉,《正氣中華日報》第3版(1963年5月16日)。
    賴柏舟:〈戊子年首偶筆〉,《全民日報》第4版(1948年1月24日)。
    戴君仁:〈淡水道中口占〉,《全民日報》第4版(1948年1月13日)。
    簡錦松:〈十一年歲月——關於「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中央日報》第17版(長河)(1994年6月13日)。
    顏崑陽:〈詩緣:記詩人張夢機與我〉,《中央日報》第9版(1992年12月6日)。

    七、合集論文
    文訊雜誌社:《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詩學新境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中文系,2011年)。
    林文龍:〈張達修先生的漢詩師承〉抽印本,「張達修暨其同時代漢詩人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05年6月25日)。
    林淇瀁:〈明月下的熄燈號:《自立晚報》報業文化的反省與批判〉,《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頁195-212。
    林翠鳳:〈長青社團的經營實務——以彰化學士吟社為例〉,《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年),頁85-102。
    林翠鳳:〈論洪寶昆在《詩文之友》經營上的角色〉,《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年),頁315-326。
    施懿琳:〈五○年代臺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異——以《詩文之友》為主〉,《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29-61。
    孫琴安:〈詩話語詩選關係初探〉,《東方詩話學下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頁931-937。
    翁聖峯:〈日據末期的臺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論論文集(上)》(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年),頁27-50。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張枝萬:〈李普同先生對臺灣書壇發展的貢獻〉,《漢字書法教育研究論集》,(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8年),頁465-481。
    黃宏介:〈林荊南傳統詩學淺探〉,《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年),頁151-162。
    黃坤堯:〈當代的傳統詩詞〉,《中華文學的現在和未來: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九龍:鑪峯學會,1994年),頁42-57。
    黃美娥,〈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頁283-301。
    應鳳凰:〈張道藩《文藝創作》與五0年代臺灣文壇〉,《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523-546。
    戴麗珠:〈李漁叔教授的詩學與學術貢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頁1-29。
    謝四海:〈香草創社、興社三賢之詩風詩骨論〉,《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年),頁13-27。
    顧敏耀:〈臺灣戰後古典詩與大眾傳播媒介——以《自立晚報》古典詩專欄為主要論述範疇〉,《第五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頁53-77。
    顧敏耀:〈臺灣古典詩與二二八事件——以林獻堂、曾今可及其步韻詩為主要研究對象〉,《二二八事件62週年學術研討會: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年),頁169-228。
    顧敏耀:〈接受、典律與拼圖——從詩選建構臺灣古典詩史〉,《視覺與流變——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第二屆人文中央論壇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文學院,2010年),頁1-36。

    八、學位論文
    尹子玉:《葉榮鐘詩稿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秀鳳:《陳虛谷詩歌研究——以傳統詩為研究對象》(彰化:彰化師大國文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
    江啟綸:《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變異與發展——以《孔教報》為分析對象(1936-1938)》(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冷芸樺:《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坤隆:《楊青矗《臺詩三百首》中臺灣主體性的建構》(彰化:彰化師大臺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李知灝:《戰後臺灣古典詩書寫場域之變遷及其創作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采蓉:《西螺菼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彥穎:《地方報與社區互動之研究:以花蓮《更生日報》為例》(臺北: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秀娟:《李德和的生活美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文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年)。
    林淑媚:《花蓮地區詩歌研究(1945-1989)》(宜蘭: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孫吉志:《羅尚《戎庵詩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高雪卿:《臺灣苗栗地區古典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3年)。
    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3年)。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瑞玲:《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夢麟:《端午節的由來及其厭勝文化》(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滿花:《張達修及其詩研究:以《醉草園詩集》為例》(彰化:彰化師大國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許方怡:《十人書會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竹宜:《吳景箕漢詩修辭與意象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2年)。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新竹: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年)。
    陳錦梅:《十分山水十分詩——江兆申詩與畫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乃江:《臺灣詩鐘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黃君名:《臺灣書院的功能性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所教學碩士班論文,2010年)。
    黃宏介:《南投地區民間現存傳統詩社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傑欽:《江兆申書藝之研究》(彰化:彰化師大國文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0年)。
    黃福鎮:《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
    黃憲作:《駱香林:儒家型知識分子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年)。
    黃鶴仁:《李漁叔《花延年室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楊淙銘:《石遺室詩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廖珮吟《《臺灣古典詩雙月刊》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崧傑:《二二八事件期間臺灣新生報的角色與作為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尚志:《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蔣孟如:《陳含光書法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賴美燕:《斗六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賴郁文:《吳景箕及其詩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佳珣:《賴惠川《悶紅墨瀋》箋釋與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顧敏耀:《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九、網頁
    《源遠》季刊電子書,http://www.ndmc.org.tw/。
    「吟遊尚有人」基隆地區古典詩社與傳統詩人,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2/2/3.htm。
    「抱樸樓」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hm9636/profile。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之校史〉,http://www.pccu.edu.tw/intro/intro_base.asp。
    中國文學網路系統研究室,http://cls.hs.yzu.edu.tw/shenhg/bin/showsinglist.asp?section=wang。
    文幸福:〈評審感言〉,教育部文藝創作獎,http://ed.arte.gov.tw/philology/Collection/content_a.aspx?AC_SNID=1679。
    文學紀行:百年來臺灣文學雜誌特展,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literature/index2.htm。
    石佳音:詞條〈人民團體法〉,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08。
    老淘:〈閒話稀見的《臺灣詩報》一卷二期〉,「偶買奇書得舊藏」部落格(2009年4月30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96koGZqeAxzGCOB79ZI-/article?mid=847&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老淘:〈《臺灣詩選》原刊精裝本〉,「偶買奇書得舊藏」部落格(2011年5月21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96koGZqeAxzGCOB79ZI-/article?mid=1844&sc=1。
    老淘:〈解開《大屯山房譚薈》作者之謎〉,「偶買奇書得舊藏」部落格(2011年12月28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96koGZqeAxzGCOB79ZI-/article?mid=2189。
    老淘:〈高越天《待雲廬詩稿初集》稿本〉,「偶買奇書得舊藏」部落格(2012年5月12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96koGZqeAxzGCOB79ZI-/article?mid=2612。
    衣若芬:〈蓮盡人已去──敬悼王叔岷老師〉,「紅豆書簡」部落格(2008年9月3日),http://ilofen.blogspot.tw/2008_09_03_archive.html。
    吳東晟:〈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08臺灣文學年鑑》(2009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08&id=2009122008043046。
    吳東晟:〈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09臺灣文學年鑑》(2010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09&id=2010122009049059。
    李知灝:〈壯齋詩話‧現代詩之卷1〉,「壯齋」部落格(2006年7月16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q84yDTuBGRDXl70w0NI9Xg--/article?mid=140&prev=145&l=f&fid=6。
    李知灝:〈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10臺灣文學年鑑》(2011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10&id=2011122010035048。
    李知灝:〈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11臺灣文學年鑑》(2012年11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11&id=2012112011031039。
    李瑞騰編:〈文學獎〉,《2010臺灣文學年鑑》(2011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_data/almanacXmls/Almanac0004.html?show=Activity&rdm=1330939691539。
    汪威廉:〈「五字今無敵」憶伍俶先生〉,明報月刊(2011年3月號),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1103/cal/01a.txt。
    林文龍:〈林宗慶、張達修與坪子頂漢文研究會〉,《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59期(2010年7月30日),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59&AID=803。
    林明宏:〈投縣歷代文人,傳統漢詩特展〉,《自由時報電子報》中部新聞(2009年5月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3/today-center5.htm。
    南投藍田書院「詩學月刊」,http://211.72.199.91/~dyna/files/index.php?account=lantian&dup=0&type=。
    屏東縣政府:〈人民團體總名冊101年03月01日止〉,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5%B1%8F%E6%9D%B1%E7%B8%A3%22%E5%9C%8B%E5%AD%B8%22%E6%9C%83+%E5%90%B3%E5%A4%AA%E9%83%8E&source=web&cd=4&ved=0CDQQFjAD&url=http%3A%2F%2Fwww.pthg.gov.tw%2FUpload%2FUserFiles%2F00-%25E7%25AB%258B%25E6%25A1%2588%25E5%259C%2598%25E9%25AB%2594%25E5%2590%258D%25E5%2586%258A--991220.xls&ei=wy-QT530LumKmQX_h9H_AQ&usg=AFQjCNFIRXOEYoIs1dPQpzUc435rnmOPVA。
    施懿琳:〈臺灣古典詩概述〉,《2006臺灣文學年鑑》(2007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06&id=2007122006057064。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資料庫」,http://hklitpub.lib.cuhk.edu.hk/index.jsp。
    孫格拉底(孫智燊):〈述小事,懷大哲——東美先生逝世卅週年紀念〉,東美研究所,http://www.thomehfang.com/suncrates5/FangBio-2%20Final.htm。
    逆浪淘沙的學人:許成章,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desertexplorer/index.htm。
    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http://nhd.drnh.gov.tw/AHDPortal/。
    國立臺中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das.ntl.gov.tw/mp.asp?mp=1。
    國立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b/b01.htm。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年鑑檢索系統」,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index.html?rdm=1291804854655。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辭典」,http://xdcm.nmtl.gov.tw:8090/ug-211-0.jsp。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第十屆傑出校友芳名錄:汪中〉,http://pr.ntnu.edu.tw/information/index.php?parent_id=528。
    國家檔案資訊網,https://aa.archives.gov.tw/index.aspx。
    張大春:〈師友都成不再人〉,香港《蘋果日報》(2010年10月10日),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010&sec_id=4104&art_id=14537967。
    張大春:〈給美國總統的獻詩〉,《南方都市報》(2010年11月16日),http://gcontent.oeeee.com/b/85/b85738998b96b3d8/Blog/0ca/b4a75a.html。
    張勝彥:〈重印臺灣省通志稿,欣見臺灣版史記〉,《新臺灣》新聞周刊第242期(2000年11月14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945。
    惜餘齋主人(林正三):回應〈關於近代一些古典詩雜誌的性質〉,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04年1月22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4467。
    教育部:〈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實施要點修正規定〉,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12年2月9日),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8025/ch05/type2/gov40/num24/Eg.htm。
    涼井山莊,http://mail.hchs.hc.edu.tw/~pong/。
    陳文華:〈古典詩的創作及活動〉,《1998臺灣文學年鑑》(1999年6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1998&id=1999061998068076。
    彭瑞金總編:〈文學性機構〉,《2002臺灣文學年鑑》(2003年9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NameList&ctype=F&volume=2002&id=2003092002471493。
    彭瑞金總編:〈地方性文學相關團體〉,《2004臺灣文學年鑑》(2005年7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NameList&ctype=F&volume=2004&id=2005072004409413。
    游正壽:〈游金華老先生生平事略〉,劍書閣老人的部落格(2012年4月7日),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1QEHmyFbxjIJ:blog.udn.com/youkw99/6304947+%22%E6%A5%9A%E9%A8%B7%E5%90%9F%E5%88%8A%22&cd=11&hl=zh-TW&ct=clnk。
    雲鶴:〈世界詩人大會〉,《FOWNLP》(菲律賓華文《世界日報》文藝副刊)(2012年4月5日),http://blog.udn.com/FOWNLP/6296378。
    黃美娥:詞條〈古典文學總論〉,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4。
    黃祖蔭:《蘿窗詩話》,臺灣瀛社詩學會(2011年4月28日至7月5日間刊載),http://www.tpps.org.tw/forum/portal.php?mod=list&catid=30。
    黃祖蔭:《師竹齋吟豪》,臺灣瀛社詩學會網站(2011年10月13日),http://www.tpps.org.tw/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7&extra=&page=2。
    黃淑惠:〈從《臺灣省通志》到《臺灣全志》〉,《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35期(2009年12月),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35&AID=374。
    黃鶴仁:〈臺灣古典詩刊〉,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05年12月8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6&t=9497#p53615。
    黃鶴仁:〈臺灣詩社一覽表〉,《南山書屋》(2006年4月7日),http://tw.myblog.yahoo.com/hz818/article?mid=144&next=22&l=f&fid=6。
    黃鶴仁:〈網路詩話‧卷1〉,《南山書屋》(2007年8月19日),http://tw.myblog.yahoo.com/hz818/article?mid=1300&prev=1845&l=f&fid=7。
    愛書堂,http://www.booksloverhk.com/poetrecent51_yik_1.htm。
    楊維仁:〈目前臺灣民間詩社概覽(2008年8月31日待正稿)〉,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08年8月31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18965&highlight=%AE%E7%B6%E9%A7u。
    楊維仁:〈臺灣民間傳統詩社概覽(2010年3月待正稿)〉,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10年3月28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22604&highlight=%B6I%A4s%A7u%AA%C0。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全球資訊網:〈關於布袋鎮〉,http://www.budai.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sid=1779870263。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研究概述〉,《2006臺灣文學年鑑》(2007年12月),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pdfView.html?atype=Review&ctype=F&volume=2006&id=2007122006102115。
    彰化縣國學研究會:〈彰化縣國學研究會沿革〉,http://content.edu.tw/local/changhwa/yulin/yl/yllitr01.htm。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http://www.poetrys.org/phpbb/index.php。
    網路展書讀,http://cls.hs.yzu.edu.tw/。
    臺北市覺修宮,http://www.25977463.org/folk.asp。
    臺灣語文學會,http://www.tlls.org.tw/。
    劉蘊芳:〈老詩人獨向黃昏?──傳統詩社今與昔〉,《臺灣光華雜誌》(1996年3月),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199638503040C.TXT&table=0&h1=%E8%97%9D%E8%A1%93%E6%96%87%E5%8C%96&h2=%E6%96%87%E5%AD%B8。
    蔣國樑(夜風樓主):〈擊鉢詩之今昔〉,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02年8月2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984&sid=312491d73997cdeee10d515560a5f3f7。
    蔣國樑(夜風樓主):〈回應第三屆粵港澳臺大學生詩詞大賽獲獎名單及總評連結〉,網路古典詩詞雅集(2008年12月5日),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19525&highlight=%B8%D6%AA%C0。
    藝文聚賢樓,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index.htm。
    龔鵬程:〈詩人節〉,龔鵬程的BLOG(2008年6月1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9yzp.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龔鵬程:〈抒情傳統的論述‧上〉,龔鵬程的BLOG(2009年10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g2ls.html。
    龔鵬程:〈抒情傳統的論述‧下〉,龔鵬程的BLOG(2009年10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g2lu.html。
    龔鵬程:〈詩學述要〉,龔鵬程的BLOG(2011年3月7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qd4j.html。
    龔鵬程:〈張夢機先生詩〉,龔鵬程的BLOG(2011年11月1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2dv6e.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