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必嫄
Wang, Pi-Yuan
論文名稱: 寂境-侘寂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
Studies in Wabi Sabi Painting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口試委員: 廖仁義
Liao, Jen-I
侯忠穎
Hou, Zhong-Ying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口試日期: 2024/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侘寂禪美學頓悟不完美寫意
英文關鍵詞: Wabi-Sabi, Zen Art, Epiphany, Imperfection, Freehand Painting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獻閱讀法創作實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3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侘寂」美學源自於日本,匯集了東方禪美學的諸多要素,如質樸粗糙、素簡淡泊、不均齊、不對稱、不完美、未完成等,這樣的美學理念深深觸動了筆者。藝術作品反映了一位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創作者將自己受到的感動藉由適當的媒材傳達給觀賞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美的傳遞並藉以闡揚藝術之精神。
    禪宗是佛教眾多宗派之一,佛教與禪宗自印度傳至中國,後由中國傳往日本並在日本發揚茁壯,禪美學也遵循著這樣的歷史軌跡,最終在日本深化至常民生活的各個層面,「侘寂」美學於焉形成。而日本燦爛輝煌的禪文化在近代傳至西方歐美諸國時,由於各種政治歷史背景等因素,加上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不遺餘力地著述講學,西方世界對禪學的喜愛與研究也在繪畫藝術上產生重要影響。本論文旨在研究禪宗的美學概念如何影響了「侘寂」美學的呈現,因此關於佛教典籍要義及佛理之闡述並不在研討範圍內,只會在需要之處稍加提及。此外,禪不離生活,禪學始終強調「道在平常」,因此如何將禪學的思想要義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筆者會略作探討之處。
    本論文章節架構共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分別探究「寂」與「境」的美學意涵、梳理禪宗的美學理念由東方至西方遞嬗演變之脈絡、禪學與現代生活之關係、以及一探美術史中的禪美學作品;第三章「創作實踐」闡述筆者的創作理念、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採用的媒材與技法。本章節亦記錄了筆者自創作構想之始,乃至付諸實踐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針對創作研究之作品剖析說明;第五章「結論」將本創作研究之結果作一心得總結。
    「業精於勤荒於嬉」,功夫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堆疊,不論是修道或是創作,都貴在勤奮不懈的實踐。筆者也在這一段親身實踐的漫長過程裡,領略了某種類似於頓悟的驚喜,更加靠近自己的本心。
    「寂境」是一個悟境,這個悟是更加瞭解自心。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境,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心,將原本會浮動的心安住於寂然靜謐中,在不完美中仍能看見美;在寂境裡才能看見幸福的自己。

    "Wabi-sabi" aesthetics originated from Japan and brings together many elements of Eastern Zen aesthetics, such as simplicity, roughness, simplicity, unevenness, asymmetry, imperfection, unfinishedness, etc. This aesthetic concept deeply touched the author. . Art works reflect the life attitud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a creator. The creator conveys his or her feelings to the viewer through appropriate media. In this process, he completes the transmission of beauty and promotes the spirit of art.
    Zen Buddhism is one of the many sects of Buddhism. Buddhism. Zen Buddhism spread from India to China, and then from China to Japan where it flourished. Zen aesthetics also followed this historical trajectory, and eventually deepened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in Japan. When Japan's splendid Zen culture spread to Western European and America in modern times, various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other factors, as well as the Japanese Zen scholar Suzuki Ojo who spared no effort in writing and teaching, the Western world's love and research on Zen was also reflected in paintings. It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rt, especially Abstract Expressionism.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paper will sort out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Zen Buddhis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in a historical wa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how the concept of Zen aesthetics affects the presentation of "Wabi-sabi" aesthetics. Therefore, the elabo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Buddhist classics and Buddhist principles is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n addition, Zen is inseparable from life, and Zen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at "the Tao is in the ordinary." Theref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Zen into daily life is also something the author will briefly discuss.
    "Excellence comes from hard work and fades from play". Over time. Accumulation results in expertise Whether cultivation or creation, it all depends on diligent and unremitting practice. Chapter three records the author's process from the beginning of creative conception to implementation. In this long process of personal practice, the author experienced some kind of surprise similar to an epiphany, and got closer to one’s original intention.
    "Serenity" is a state of enlightenment. This enlightenment 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mind. Facing the ever-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learn how to settle your floating heart in silence. You can still embrace beauty in imperfection; only in serenity can you find your happines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學理探討 ........................................................................................... 13 第一節 「寂」與「境」的美學探討 ................................................................. 13 一、侘寂之「寂」的美學意涵 ...................................................................... 13 二、「境」的美學意涵 ..................................................................................... 26 第二節 禪學與美學的交會 .................................................................................. 44 第三章 禪美學的發展 ................................................................................... 51 第一節 禪美學在中國的演進 .............................................................................. 51 一、中國禪宗的歷史進程 .............................................................................. 51 二、中國禪宗的美學遞嬗 .............................................................................. 53 第二節 禪美學在日本的發揚 .............................................................................. 63 一、日本禪宗宗派的發展與特色 ................................................................. 63 二、武士精神對日本禪宗的影響 ................................................................. 65 三、日本禪宗的美學實踐 .............................................................................. 67 第三節 東方的禪美學作品 .................................................................................. 81 第四章 禪美學的反思 ................................................................................. 106 第一節 禪美學與西方藝術 ................................................................................ 106 一、禪美學與西方藝術的發展 .................................................................... 106 二、西方的禪美學作品 ................................................................................ 122 第二節 禪學與現代人的生活 ............................................................................ 128 一、「境由心生」的生活畫者 ...................................................................... 128 二、 意識投影之境 ....................................................................................... 132 第三節 「侘寂」禪美學的創作實踐 ............................................................... 143 一、映現本心的創作理念 ............................................................................ 143 二、創作形式與內容 ..................................................................................... 151 三、創作媒材與技法 ..................................................................................... 159 第五章 作品分析 ......................................................................................... 166 第六章 結論 ................................................................................................. 199 參考文獻 ………………………………………………………………………203

    一、 中文專書

    王偉光,《建構.空相.李德》,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

    公共電視編著,徐蘊康撰稿,《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臺北市:博雅書屋,2009。

    皮朝綱、董運庭《禪宗的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1995。

    皮朝綱,《中國美學文獻學與禪宗藝術審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皮朝綱,《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

    竹禪,《畫家三昧・畫竹類弁言・據光緒十八年刊本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8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臺北市:頂淵文化,2001。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新北市:立緒文化,民92。

    李奎忠,《孤獨情深》,臺北市:時報文化,2003。

    希阿榮博勘布,《寂靜之道》,新北市:方舟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2。

    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臺北市:橡樹林文化,2014。

    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新北市:台灣商務,2018。

    吳永猛,《禪畫欣賞》,臺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0。

    祈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佛國禪師,《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電子書
    https://s3public-ebook.books.com.tw/trial-converted/64135F/9540878/OEBPS/juans/001.xhtml

    並蓮池禪師序(明代),《牧牛圖頌》,香港:佛學印書局,1976。

    林文欣,《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臺北市:八方出版,2020。

    林谷芳,《畫禪》,臺北市:藝術家,2010。

    林谷芳,《諸相非相:禪畫(二)》,臺北市:藝術家,2014。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藝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胡遂,《中國佛學與文學》,湖南::岳麓書社,1998。

    倪朝龍,《翰墨.佛心.呂佛庭》,臺北市:文建會,2011。

    奚淞,《大樹之歌-無憂.菩提.沙羅-畫說佛傳》,臺北市:雄獅,2003。

    徐建融,《佛教與民族繪畫精神》,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秦就,《禪味京都—古寺侘寂之美》,臺北市:法鼓文化,2007。

    陳振濂,《日本書法史》,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8。

    陳琪瑛,《華嚴經的空間美學:以『入法界品』為主》,台北市:元華文創,2017。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達賴喇嘛說金剛經》,新北市:眾生文化,2017。

    笪重光,關和璋譯解、薛永年校訂,《畫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張節末,《禪宗美學》,臺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3。

    曾肅良,《藝術概論》,新北市:三藝,2016。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1994。

    黃進龍,《花語錄》,臺北市:首都藝術,1993。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臺北市:典藏藝術,2007。

    惠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敦煌本第42節》,北京:中華書局,1983。

    黑格爾,《美學》,北京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當心經遇上量子物理》,臺北市:喇榮文化,2011。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市:里仁書局,1987。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大正藏・第47冊・第1988號》,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3。

    葉朗,《美學原理》,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2014。

    楊惠南,《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臺北市:時報文化,2012。

    楊惠南,(佛教美學)《中國美學》臺北市:空中大學出版,1992。

    聖嚴法師著,釋果醒譯,《寶鏡無境——石頭希遷《參同契》洞山良价《寶鏡三昧歌》新詮》,臺北市:法鼓文化,2008。

    趙無極、梵思娃.馬凱(Françoise Marquet)著,《趙無極自畫像》(劉俐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8。

    廖雪芳,《百年.孤寂.王攀元》,臺北市:雄獅,2005。

    劉文潭,《新談藝錄》,臺北市:時英出版社,民87。

    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蔡日新,《禪之藝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

    潘襎,《心旅.手藝.奚淞》,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

    曉雲法師,《禪畫禪話》,臺北市:原泉出版社,1994。

    曉雲法師,《曉雲法師禪畫集》,新北市:原泉出版社,2013。

    賴賢宗,《禪思想與禪美學》,臺北市:新文豐,2016。

    賴賢宗,《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高雄市:麗文文化,2010。

    霍春陽主編,《歷代名畫錄.梅蘭竹菊.上》,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

    藍日昌,《論宋元五山官寺對禪宗東傳日本的影響》,臺北市:新文豐出版,2020。

    嚴羽,《滄浪詩話校釋》,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二、 外文專書

    九州国立博物館編輯群,《白隱さんと仙厓さん》,九州:瞬報社写真印刷,2018。

    三上次男,《日本の美術.別卷.陶器》,東京都:平凡社,昭和44年。

    矢代幸雄,《日本美術の特質》,東京都:岩波書店,1979。

    名兒耶明監修,《日本書道史》,東京都:藝術新聞社,2009。

    국립중앙박물관 편저,《일본미술日本美術Japanese ART》,National Museum of Korea,2005。

    Katy Siegel, Abstract Expressionism(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2011)

    Okakura Kakuzo , The Book of Tea(New York:Fox, Duffield &Company,1906)

    William E. Deal, Handbook to Life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Japa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三、 中文譯書

    大西克禮(Ohnishi Yoshinori)著,《日本美學3:侘寂-素樸日常(大西克禮美學コレクション.1(幽玄.あはれ.さび))(王向遠譯)新北市:不二家,2019。

    中村亮一著,《池坊立華研究》(古明源譯)高雄市:愛華出版社,1988。

    丹津.葩默(Ani Tenzin Palmo)著,《心湖上的倒影:與丹津葩默心靈對話(Reflection On a Mountain Lake—Teachings on Practical Buddhism)》(葉文可譯)(鄭振煌審訂)臺北市:法鼓文化,2009。

    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著,《托爾斯泰藝 術論(What is art?)》(古曉梅譯)臺北市:遠流,2013。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李明芝譯)臺北市:商周出版,2021。

    谷崎潤一郎(Tanizaki Jun’ichirõ)著,《陰翳禮讚(In Praise of Shadows)》(劉子倩譯)(新北市:遠足文化,2022)

    貝內德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美學原理(Estetica Ⅰ―Teoria)》(朱光潛譯)臺北市:五南,2018。

    貝絲.坎普頓(Beth Kempton)著,《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Wabi Sabi Japanese Wisdom For a Perfectly Imperfect Life)》(遊淑峰譯)臺北市:時報文化,2020。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王才勇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松尾芭蕉(まつお ばしょう)著,《芭蕉俳文》(鄭清茂譯注)臺北市:聯經,2018。

    岡倉天心(Okakura Tenshin)著,《茶之書: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鄭夙恩譯)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

    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著,《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共生のデザイン―禪の發想が表現をひらくー)》(蔡青雯譯)臺北市:城邦文化,2019。

    忽滑谷快天(ぬかりやかいてん)著,《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TheReligion of the Samurai)》(林錚顗譯)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2018。

    柳宗悅(やなぎむねよし)著,《茶與美(茶と美)》(李啟彰、李文茹譯)臺北市:日日學文化,2018。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著,《禪與現代美術(Zen in the fifties)》(曾長生、郭書瑄譯)臺北市:典藏藝術,2018。

    修˙歐納、約翰˙符萊明(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合著,《世界藝術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吳介禎等譯)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1。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余敏玲譯)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2013。

    溫蒂.哈森坎普、賈娜.懷特(Wendy Hasenkamp、Janna R. White)著,《哲蚌寺對話錄:達賴喇嘛與科學家談心智、正念覺察力和實在的本質(The Monastery and the Microscope)》(丁一夫譯)(李江琳審訂)新北市:聯經出版,2021。

    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Maxwell Krauss)著,《無中生有的宇宙——科學家探索宇宙誕生與未來的故事・改版(A Universe from Nothing: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蔡承志譯)臺北市:商周出版,2018。

    鈴木大拙,《通向禪學之路》,(葛兆光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鈴木大拙,《禪者的思索》,(未也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鈴木大拙,《鈴木大拙禪學入門》(林宏濤譯),臺北市:商周出版,2009。

    鈴木大拙,《禪的思想》(李濯凡譯),臺北市:五南圖書,2022。

    鈴木大拙,《禪學隨筆》(孟祥森譯),臺北市:五南圖書,2018。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自在生活的八堂課》(謝思煒譯)臺北市:時報文化,2020。

    鈴木大拙(すずきだいせつ)著,《禪與生活(Zen Buddhism)(劉大悲譯)臺北市:五南圖書,2018。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著,《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艾瑞克.史旺森 Eric Swanson執筆)(江翰雯、德噶Tergar翻譯小組譯)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08。

    歐根.赫里格爾(Eugen Herrigel)著,《學箭悟禪錄(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余覺中譯)臺北市:五南圖書,2022。

    四、 中文期刊

    徐志平,〈從一見鍾情談起—淺談文藝美學〉,《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博學期刊》,3(臺中,2005.06)。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六期,(臺北,1990.3)。

    張高評,〈墨梅畫禪與比德寫意:南北宋之際詩畫禪之融通〉,《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一期,總第十九期(嘉義民雄,2012.6)。

    彭宇薰,〈見山又是山:約翰・凱吉視覺藝術中的禪意〉,《藝術評論第36期》(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9)。

    葉國良,〈周敦頤愛的是什麼蓮〉,《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七期:(2009.12)。

    潘襎,〈由抽象繪畫與禪畫試論東、西藝術的差異〉《法光學壇Dharma Light Lyceum第一期》(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1997)。

    賴國生,〈多重轉化的禪與1950至60年代台灣抽象繪畫〉,《夏荊山藝術論衡》,11期(臺北,2021.3)。

    嚴雅美,〈試論宋元禪宗繪畫〉,《中華佛學研究》,第四期(,2000.3)。

    五、 學位論文

    方惠嬋(釋有樂),〈北宋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之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21。

    孟慶媛,〈馬克・托貝—融合東西藝術精神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坤伯,(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曾議漢,(禪宗美學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韓鵬杰,〈禪宗美學思想初探〉,天津:南開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87。

    羅一慧,〈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六、 網路資料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nature.Retrieved 31 March 2018。2023年5月28檢索。

    南宗禪畫院http://www.cznzchy.com/index.php?c=article&id=1592023年10月2日檢索。

    陸穎,〈世界藝術史語境下的禪僧與禪畫〉,《光明日報,2021年5月27日13版》2023年7月13日檢索。

    帝圖藝術研究中心資料,〈Lot. 3067〉,https://auctions.artemperor.tw/2013/details/3067,2023年8月28日檢索。

    英國泰特美術館網頁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hartung-l10-p77141,2023年8月30日檢索。

    佛光山資訊中心《星雲大師文集,佛教叢書1-教理,第一篇 空》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7&item=61&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69962c35052c&ch=4&se=1&f=12023年9月6日檢索。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805602023年10月21日檢索。

    https://kknews.cc/culture/j43orry.html2023年10月3日檢索。

    尚・德哥特斯Jean Degottex網頁資訊https://jeandegottex.com/en/home/2023年10月8日檢索。

    Davids Art網路資料https://www.davisart.com/blogs/curators-corner/european-abstraction-pierre-alechinsky/2023年10月11日檢索。

    英國泰特美術館網頁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masson-childbirth-p771142023年10月22日檢索。

    蘇格蘭國家畫廊https://www.nationalgalleries.org/art-and-artists/artists/julius-bissier2023年10月22日檢索。

    〈星雲禪話・一圓相〉《人間福報,2009.12.04》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578122023年9月8日檢索。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