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端緻
Yen,Tuan-Chih
論文名稱: 元好問晚期詩作研究
A Study of Yuan Hao-wen's Poetry Composed in the Late Period
指導教授: 徐國能
Hsu, Kuo-N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元好問(遺山)晚期風格金元詩禪詩七律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4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元好問晚期詩作為研究核心,探討其階段性詩歌的創作風格特色,本文認為,元遺山晚期的詩歌作品數量豐富,而遺民的身分加深心理與外在環境之矛盾,又其晚期創作主觀意識相對強烈,加上詩史中對晚境重視之傳統,元好問晚期詩作呈現出獨特之風格特色。
    本文首由外延之歷史、社會與個人的互動,以及內在個人生命歷程加以探索,藉由外在背景環境了解元遺山生活、創作之時空場域,進而連結詩人之個人生命歷程,發現其人格與精神之特徵,以及此特徵對晚年精神風貌的形塑。再探討遺山詩歌之分期特色與論詩意見,從前期的創作主題與手法中,發掘晚期風格之形塑軌跡,並由詩人之論詩意見,連結詩人作品特色,以及對於詩歌重視「晚境」傳統的承繼。
    作家在晚年面臨時間消逝所產生的無奈或感悟,投射到作品上所形成之不同形式或內容,本文接著探討遺山晚期詩歌特徵,由主題內涵與創作特色兩大面向觀看詩人晚期詩作,發掘其中有別前期之特點。最後探索詩人晚期精神風格之追求,由外顯作品特徵,回歸詩人內在精神探索,並由詩人精神所面臨之「內在、外在的對立及消解」、「自然、人文的互證與啟發」以及「小我、大我的認知和實踐」等三方面探討詩人之「晚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方法 6 三、 研究步驟 8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重要文獻探討 10 一、 元好問在金元文學史上的地位 10 二、 元好問詩歌的特色及藝術 11 三、 晚期風格之相關研究成果 13 第三節 晚境與中國詩學史上的觀察 15 一、 晚境 15 二、 中國詩學史上晚境之探究 19 第二章 元好問其人 25 第一節 時代背景 25 一、 歷史環境 25 二、 金代文學發展 32 三、 社會政治 38 第二節 生平概述 43 一、 人生歷程 43 二、 學術與交遊 49 第三章 詩歌創作分期與詩論主張 61 第一節 詩歌創作分期 61 一、 青年時期(早期) 62 二、 壯年時期(中期) 70 第二節 詩學主張與批評 79 一、 正偽之辨 79 二、 以「誠」為本之說 81 三、 苦吟雕琢之功夫修練 86 四、 情與意之深求 89 第四章 元好問晚期詩作探析 95 第一節 晚期詩作主題內涵 96 一、 轉化激昂的時事敘議為內在傷惋 96 二、 擺脫入世實踐而描述隱逸閑居情懷 101 三、 感懷生命之零落而重省人生意義 106 第二節 晚期詩歌寫作特色 112 一、 漫興短章數量多於議論長篇 113 二、 雄渾之風轉變為清淡筆調 120 三、 諧謔及多義性的寫作風格 123 四、 宗教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127 第五章 元好問晚期風格的精神追求 133 第一節 潦倒書生百戰場:內在、外在的對立及消解 136 一、 個人功業在時代處境下的追求 137 二、 宗教意識在晚年的作用 139 三、 人際互動在心靈上的調適 142 第二節 萬古騷人有賞音:自然、人文的互證與啟發 146 一、 從怡情到感慨的寄託 146 二、 歷史感對自然的滲透 149 第三節 莫問人間第幾流:小我、大我的認知和實踐 152 一、 歷史責任感反應於創作的跡象 152 二、 現世生命和永恆的對話 155 三、 大失落之後的重新完成 159 第六章 結論 163 參考書目 167

    參考書目
    壹、 專書
    一、 古典文獻(依時代排列)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
    ﹝唐﹞杜甫撰,[清]仇兆鼇詳註:《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52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年6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宇文懋昭,王雲五主編:《欽定重訂大金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宋﹞徐蔓莘:《三朝北盟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11月。
    ﹝宋﹞方回評選,李慶甲集評點校:《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金﹞元好問,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金﹞元好問,姚奠中、李正民主編:《元好問詞注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金﹞元好問,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編:《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2月。
    ﹝金﹞元好問,狄寶心校注:《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金﹞元好問,狄寶心校注:《元好問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金﹞元好問,郝樹侯選注:《元好問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金﹞元好問,趙永源校註:《遺山樂府校註》,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金﹞元好問,陳沚齋選注:《元好問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
    ﹝金﹞元好問,賀新輝輯注:《元好問詩詞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2月。
    ﹝金﹞元好問,趙永源校注:《遺山樂府校註》,南京:鳯凰出版社,2006年5月。
    ﹝金﹞元好問,鄭力民譯注:《元好問詩》,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10月。
    ﹝金﹞元好問:《中州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縮印董氏影元本。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新文風出版,1984年,畿輔叢書本。
    ﹝金﹞劉祈:《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金﹞劉祁:《歸潛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武英殿刻本。
    ﹝元﹞脫脫,楊家駱編:《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元﹞蘇天爵:《元文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元﹞郝經:《陵川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四庫全書珍本。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年11月。
    ﹝明﹞瞿佑:《歸田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清﹞李調元,詹杭倫、沈時蓉校正:《雨村詩話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李有棠撰,崔文印整理:《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郭元釪:《全金詩》,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10月,清康熙五十年原刻本。
    ﹝清﹞張金吾《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
    ﹝清﹞王昶著,羅振玉編:《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上,《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年。
    ﹝清﹞王夫之:《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二、 近代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 元好問專著
    元好問研究會編:《元好問研究文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孔凡禮:《元好問資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4月。
    方滿錦:《元好問之名節研究》,臺北:天工書局,1997年10月。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9月。
    王州民、黃中憲編,《元好問詩》,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禮卿:《遺山論詩詮證》,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年4月。
    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4月。
    李正民:《元好問研究論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
    李長生:《元好問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李冠禮:《詩人元遺山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9月。
    狄寶心:《元好問年譜新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1月。
    林從龍:《元好問和他的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
    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郝樹侯、楊國勇:《元好問傳》,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郭紹虞:《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
    賀新輝:《元好問詩詞研究》,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5月。
    趙興勤:《元遺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4月。
    劉明浩:《腹心歟/寇讎歟》,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12月。
    劉澤、孫安邦選編:《紀念元好問八○○誕辰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鍾屏蘭:《元好問評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續琨編:《元遺山研究》,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年2月。

    (二) 其他
    Richard A. Kalish著,張隆順編譯:《老人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1985年1月。
    Thomas R. Cole/Mary G. Winkler主編,梁永安、鄧伯宸譯:《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新北:立緒文化,2012年2月。
    丹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著,傅雷譯:《藝術哲學》,臺中:好讀出版,2004年4月。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年6月。
    方滿錦:《金元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2015年3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王慶生:《金代文學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王樹林:《金代詩文與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4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2月。
    朱自力:《說詩晬語論歷代詩》,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30日。
    朱孟實等:《中國詩歌的境界與情趣》,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9月。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10月。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艾青著,劉健芝譯:《詩論》,香港:Cosmos books,1980年。
    吳秀明:《歷史的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李孝弟:《儒家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炳南:《學詩先讀求味》,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年6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南琪出版社。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周勳男:《老人心理學概要》,臺北:老古出版社,1979年4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4月。
    侯友蘭:《近體詩語言藝術》,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12月。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10月。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唐圭璋主編:《金元明清詞鑑賞辭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9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1月。
    孫力平:《中國古典詩歌句法流變史略》,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孫克寬:《分體詩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4月。
    孫克寬:《詩與詩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徐英:《詩法通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0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郝樹侯:《元好問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4月。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73年2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9年。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張宏生:《中國詩學考索》,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4月。
    張健:《詩心》,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1月。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張晶:《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張晶:《遼金元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夢機:《詩學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5月。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9月。
    郭紹虞、錢仲聯、王遽常編:《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
    陳銘:《意與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陶然:《宋金遺民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傅家雄:《老年與老年調適》,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3月。
    傅海波、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金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彭駕騂、彭懷真:《老年學概論》,新北:威仕曼文化,2012年。
    敦可瓦特(Drinkwater)等著,趙蔭棠譯:《風格與表現》,1929年6月。
    曾敏之:《詩詞藝術》,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6月15日。
    程千帆、沈祖棻:《古典詩歌論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7月。
    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撰:《程千帆全集‧第九卷‧被開拓的詩世界》,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
    程千帆:《被開拓的詩世界》,石家庄市: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年。
    程祥徽等著:《語言風格》,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2年。
    賀新輝:《元曲欣賞─元好問》,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8月。
    黃坤堯:《詩歌之審美與結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2月。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3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11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3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3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詹杭倫:《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榮格(Carl G. Jung)著,姜國權譯:《人、藝術和文學中的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11年5月。
    榮格(Carl G. Jun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 年 9 月。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劉達科:《遼金元詩文史料述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4月。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台灣書店,1999年11月。
    鄭力民:《元好問詩選譯》,四川:巴蜀書社,1991年10月。
    魯德俊:《詩的格律與鑒賞》,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1月。
    蕭馳:《詩境與佛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彭懷棟譯:《論晚期風格》,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3月。
    魏怡:《詩歌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懷利(Sypher Wylie):《Rococo to Cubism in art and literature》,紐約:VINTAGE BOOKS,1963年,頁19。
    羅斯寧:《宋遼金元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蘇雪林:《遼金元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月。
    龔嘉英:《詩學述要》,臺北:華岡書局,1975年5月。

    貳、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飛:《元好問杜詩學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會婷:《元好問對北宋詩學的繼承和發展》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申柱錫:《元好問其人其詩之研究》,香港珠海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何三本:《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箋證》,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69年。
    吳美玉:《元遺山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73年。
    呂素珠:《元好問杏花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論,2010年。
    辛昕:《元好問在金元易代時期的詩歌創作及影響》,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周秀榮:《民族文化融合與遼金詩歌的發展流變》,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馬詩凱:《元好問研究三題》,中央民族大學碩試論文,2007年。
    張紅云:《元好問山水詩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紅云:《元好問山水詩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靜:《元好問詩歌的接受與傳播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郭學敏:《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異解輯辯》,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志光:《元遺山詩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88年。
    陳巍:《元好問歸隱時期詞作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詔閑:《元遺山亡國後詞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8年。
    葛娜:《元好問詩集版本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蕭繼宗:《元好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薛麗萍:《元好問別離詩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
    鍾屏蘭:《元好問及其學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鍾屏蘭:《遺山樂府析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顏慶餘:《北宋之后:元好問與中國詩歌傳統》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參、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國祥:〈金元之際中原文化的危機與挽救〉,《社科縱橫》,1997年第6期。
    丁國祥:〈艱難的抉擇 苦楚的心歷—元好問晚年靈魂剖析〉,《鐵道師院學報》,1998年第6期。
    文師華:〈元好問的詩歌批評論〉,《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第9期。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編次失序研究〉,《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王可賓:〈釋金源文化〉,《史學集刊》,2001年第4期。
    王亞然:〈從《楊叔能<小亨集>引》看元好問詩歌“誠”“正”的創作標準〉,《安徽文學》,2009年第1期。
    王重生:〈元好問研究最新創獲〉,《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王基:〈元遺山早期文論著作簡論〉,《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
    王樹林:〈略論元好問《詩文自警》中的散文審美觀〉,《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左漢林:〈對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分類和評析〉,《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1999年第1期。
    安淑榮:〈元好問詩歌藝術探析〉,《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冷晏明:〈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述評〉,《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吳振華:〈金代文學研究的重大突破—評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晉陽學刊》,2000年第6期。
    吳照明:〈論元好問的論詩絕句〉,《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呂玨音:〈元好問詩論「南北偏見說」新論〉,《中極學刊》第2期,2002年。
    李文澤:〈深裘大馬歌悲風—金代詩詞文學創作論略〉,《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李正民:〈「滄海橫流要此身」—論元好問為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沖決與開拓〉,《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4期。
    李正民:〈元好問詩文理論的美學傳統〉,《民族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
    李正民:〈元遺山《論詩三十首》的美學傳統〉,《民族學院研究》,1997年第1期。
    李正民:〈試論佛教對元好問的影響〉,《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李正民:〈論元好問的價值觀〉,《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李正民:〈關於元好問金亡之後活動的評價〉,《山西大學學報》,1991年第14卷。
    李定廣:〈元好問對陸龜蒙的崇拜—兼就《論詩三十首》(其十九)的解讀與各家商榷〉,《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李明隆:〈元好問傳〉,《語文世界(高中版)》,2006年第5期。
    李建崑:〈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文史學報》第23期,1993年3月。
    李瑞卿:〈天然風韻 英雄氣質—元好問美學精神新論〉,《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李瑞卿:〈亂世中的寂寞心、英雄氣—元好問詩學精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李劍柔:〈論元好問的隱逸思想〉,《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李德偉:〈元好問「論詩絕句其二」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年5月。
    李德偉:〈記憶編織與家國印記:《遺山樂府》之身世書寫〉,《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
    李獻芳:〈元好問《續夷堅志》與金末元初宗教〉,《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
    李獻芳:〈元好問《續夷堅志》與金末元初宗教〉,《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三期。
    李獻芳:〈元好問的文藝思想與金元之交的文壇〉,《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狄寶心:〈20世紀以來的元好問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狄寶心:〈元好問「以誠為本」說的出發點和歸宿〉,《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第2期。
    狄寶心:〈元好問的生平思想與詩詞創作〉,《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狄寶心:〈元好問對佛教文化的弘揚兼蓄〉,《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狄寶心:〈金元之際文壇領袖元好問對中原文化傳統的維護整合〉,《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辛剛國:〈元好問詩學體系初探〉,《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周益忠:〈出門一笑大江橫--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文學解讀:以羅曼‧英加登的理論為中心的探討〉,《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年12月。
    周惠泉:〈論元好問〉,《國文天地》第18卷第10期,2003年3月。
    林欣怡:〈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詩歌主張及論詩形式淺析〉,《問學》第5期,2003年3月。
    門巋:〈論元好問的贈答詩〉,《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段少華:〈元好問詩對《莊子》社會人生思想的接受〉,《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4年。
    胡傳志:〈《中州集》的流傳和影響〉,《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胡傳志:〈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戲作性質〉,《晉陽學刊》,2002年第4期。
    胡傳志:〈元好問詩論的階段性特徵〉,《晉陽學刊》,1999年第6期。
    茅國華:〈疏鑿微旨 涇渭分明—從《論詩三十首》看元好問的詩學觀〉,《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凌超煌:〈元好問論詩絕句「心畫心聲總失真」另解〉,《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12年12月。
    唐先強:〈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詩歌主張評析〉,《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孫芳芳:〈從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等詩歌理論看論詩詩〉,《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徐國能:〈元好問杜詩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6月。
    索寶祥:〈元好問與河汾諸老交遊述略〉,《殷都學刊》,1999年第3期。
    崔文印:〈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評述〉,《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
    張人石:〈從論詩絕句三十首看元好問現實主義詩歌理論〉,《株洲工學院學報》,《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張仁香:〈元好問文藝美學思想論析〉,《求是學刊》,1996年第2期。
    張尹炫:〈蘇軾對遼、金、元文壇的影響〉,《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張俊敏:〈元好問雅正自然的詩學觀〉,《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張思齊:〈宋金元的詩性學說與元好問的新樂府理念〉,《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張國榮:〈元好問詩論的審美觀〉,《學術論壇》,1994年第3期。
    張惠民:〈從金源文論看「蘇學北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張晶:〈一部首創的元好問研究學術史—評李正民著〉《元好問研究略論》〉,《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
    張靜:〈《元好問全集》誤收宋、明詩四首〉,《江海學刊》,2007年第5期。
    張靜:〈錢鐘書先生對元好問詩歌研究的貢獻〉,《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章必功:〈元好問詩歌簡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章必功:〈元好問詩學簡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莊國瑞、陳金香:〈王安石晚期詩風轉變的內在原因〉,《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15年12月。
    許詩萱:〈一代疏鑿手—元好問詩論的文學主張〉,《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2期,1997年9月。
    郭建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審美標準初探〉,《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陳長義:〈試論元好問的樂府詩〉,《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陳韋賓:〈《遺山樂府》中仕隱辨析〉,《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國文學報》第54期,2013年12月。
    陳憶軍:〈略談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審美標準〉,《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陶然:〈論金遺民文學之文化心理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富育光:〈篳路藍縷 開拓創新—評周惠泉著《金代文學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3期。
    曾棗莊:〈「蘇學行於北」—論蘇軾對金代文學的影響〉,《陰山學刊》,2000年第4期。
    楊子才:〈賦到滄桑句便工—略談鮮卑族大詩人元好問的詩歌創作〉,《民族團結》,1994年第3期。
    楊有慶:〈作為一種批評概念的"晚期風格"─薩伊德對身體狀況和美學風格關係的思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10年4月。
    楊佳蓉:〈元好問論詩第十一首詩畫同律之美學探析〉,《育達科大學報》第31期,2012年6月。
    楊松年:〈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詩觀論析〉,《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2期,2002年6月。
    楊琦:〈淺談宋、金知識份子在元初的心態和文學創作—以元好問、耶律楚材、趙孟頫為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董傑英:〈試論元好問的人生價值觀〉,《晉陽學刊》,1998年第4期。
    詹石窗:〈論元好問詩詞的仙家情思〉,《廈門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詹杭倫:〈元好問《詩文自警》發微〉,《晉陽學刊》,1994年第2期。
    詹杭倫:〈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第十九首試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詹杭倫:〈論元好問七言律詩的審美結構〉,《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第3期。
    鄒吉中:〈元好問美學思想簡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廖美英:〈論元好問重剛輕柔的詩歌主張〉,《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漆億:〈論元好問的遺民心態〉,《名作欣賞》,2007年第4期。
    裴興榮:〈論《中州集》作家小傳的詩話價值〉,《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赫蘭國:〈元好問的杜詩學〉,《杜甫研究學刊》,2012年第1期。
    趙永源:〈《元好問全集.附錄二》補載〉,《文教資料》,1995年第3期。
    趙永源:〈《元好問全集》補遺三則〉,《文教資料》,1994年第5期。
    趙永源:〈「了」字不了味自深—元好問詩詞「了」字意醞解讀〉,《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趙永源:〈詞中的「杜陵嫡派」—析論杜甫詩歌對遺山詞風的影響〉,《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趙非:〈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論詩標準〉,《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齊存田:〈元好問《臺山雜詠》三首賞析〉,《五臺山研究》,1998年第3期。
    劉揚忠:〈中華千秋詩酒緣—金元的憤世避世之飲〉,《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6期。
    劉達科:〈評狄寶心《元好問年譜新編》〉,《殷都學刊》,2001年第2期。
    劉福燕:〈元好問、嚴羽唐詩持論考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劉鋒燾:〈元好問研究百年之回顧與反思〉,《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蔡玲婉:〈元遺山「論詩絕句」其七初探〉,《和春學報》第6期,1999年7月。
    鄧富華:〈元好問與江西詩派〉,《民族大學研究》,2014年第3期。
    盧興基:〈元好問研究的新成果〉,《山西大學學報(哲學舍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盧興基:〈近古詩歌的精神與元好問〉,《文學遺產》,1999年第3期。
    蕭豐庭:〈從「誠」、「意」論元好問與蘇軾文藝觀點的同與異〉,《問學》第19期,2015年6月。
    謝泰峰:〈略論元好問的人生取向〉,《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漢文》,1997年第2期。
    鍾屏蘭:〈元遺山「論詩絕句」第二十四首—秦觀「女郎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9期,1996年6月。
    鍾屏蘭:〈元遺山「論詩絕句」第十一首—「眼處心生句自神」的美學觀點詮證〉,《屏東師院學報》第8期,1995年6月。
    薩兆溈:〈元好問在金代滅亡以後的活動歷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顏慶餘:〈畫言志--元好問題畫詩研究〉,《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
    關麗萍:〈悲慘淒涼的圖畫—讀元好問的詩《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