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致戎
Chen, Chih-Jung
論文名稱: 大專校院學生正向心理與運動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
A Correlational Study 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 李佳融
Lee, Chia-Jung
口試委員: 李佳融
Lee, Chia-Jung
王元聖
Wang, Yuan-sheng
王俊傑
Wang, Chun-Chieh
口試日期: 2024/07/1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心理資本憂慮生活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pression, Life Satisfac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2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緒論: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從勞動轉變為坐式生活,長時間的活動不足導致各種文明病的增加,使得體態失調、抵抗力下降、肌肉流失與體力不足等現象普遍。加上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和高壓環境,情緒緊繃,個人的內在狀態需要強化其調適能力來應對這種生活節奏。本研究旨在了解運動對大專校院學生心理層面的助益,希望藉由正向心理學探討運動態度行為及相關變項的關聯性,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專校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是否能以正向態度和運動行為來有效解決問題。方法:本研究以2023-2024年在國內大專校院就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參與人數為810名(女=458,56.5 %)、男=352,43.5 %),採用立意抽樣方式並通過Google表單收集問卷。研究工具包括大專校院學生的個人基本資料、心理資本量表、體型身材看法量表、憂鬱情緒量表、運動態度與行為量表、運動參與阻礙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等。數據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結果:(一)基本變項部分:在參與運動項目部分,以球類運動為最多264位(32.6%)、最少為水上運動44位(5.4%);心理資本最高向度為復原力 (3.17±.59),最低向度為樂觀(2.95±.67);體型身材看法最高向度為負面體型(2.65±.79),最低向度為體型自在(2.46±.76);運動態度與行為最高向度為運動傷害防護(3.33±.56),最低向度為運動行為(2.77±.77);憂鬱情緒最高向度為情緒向度(1.35±.82),最低向度為認知向度(.75±.70);運動參與阻礙最高向度為個人責任因素(2.50±.92),最低向度為重要他人影響因素 (1.54±.72);而生活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17±1.29)有611人次(75.4%)高於平均數。(二)基本變項對正向心理部分:性別、運動項目、參與運動年資和每週運動平均練習時間對正向心理資本均呈現顯著差異,但年齡則無顯著差異性。(三)參與運動項目對運動態度行為及憂鬱情緒部分:參與運動項目對運動態度行為(運動認知情感、運動行為、運動傷害知識、運動量)和憂鬱情緒中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其餘則無差異性。(四)正向心理與各變項部分: 正向心理資本中的復原力對運動態度行為有顯著影響,而自我效能、希望和樂觀則呈現部分顯著影響; 正向心理資本對運動參與阻礙有顯著影響;正向心理資本與憂鬱情緒呈現負相關;正向心理資本對生活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結論:本研究發現,大專校院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在不同個人基本變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對運動態度行為和憂鬱情緒有部分顯著影響。正向心理資本的復原力對運動態度行為和運動參與阻礙有顯著影響,並與憂鬱情緒呈負相關,對生活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因此,提升大專校院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有助於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性並減少憂鬱情緒。

    Introduc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people's lifestyle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labor-intensive to sedentary. Prolonged physical inactivity has led to the increase of various civilization diseases, resulting in common phenomena such as body shape imbalance, decreased resistance, muscle loss, and physical weakness. In addition, the fast-paced and high-pressure modern lifestyle has caused emotional tension, and individuals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adaptability to cope with this life rhythm.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exercise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hop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related variables through positive psychology,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solve problem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exercise behavior when facing setbacks in daily life. 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810 students (female=458, 56.5%; male=352, 43.5%) studying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23-2024, selecte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urveyed through Google Forms.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basic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body shape and appearance scale, depression scale,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scale,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arrier sca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1. Basic Variables: In terms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all sports were the most common with 264 participants (32.6%), while water sports were the least with 44 participants (5.4%). The highest dimens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as resilience (3.17±.59), and the lowest was optimism (2.95±.67). The highest dimension of body shape and appearance was negative body shape (2.65±.79), and the lowest was body acceptance (2.46±.76). The highest dimension of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was exercise injury prevention (3.33±.56), and the lowest was exercise behavior (2.77±.77). The highest dimension of depression was emotional dimension (1.35±.82), and the lowest was cognitive dimension (.75±.70). The highest dimension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arriers wa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actors (2.50±.92), and the lowest was important others' influence factors (1.54±.72). 611 participants (75.4%) had a life satisfaction score above the average (4.17±1.29). 2. Basic Variables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Gender, exercise items, years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average weekly exercise tim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ut age did not. 3. Exercise Items and Exercise Attitude/Behavior and Depression: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exercise item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exercise cognitive-affective,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injury knowledge, exercise amount)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mension of depression, but not in other dimensions. 4.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ther Variables: The resil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while self-efficacy, hope, and optimism had partially significant impac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arrier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had a parti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personal basic variables, and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exercise items had partial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The resil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xercis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arrier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had a parti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Therefore,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n help cultivate good exercise habits and reduce depression.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六節 名詞解釋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 6 第二節 運動態度行為 9 第三節 憂鬱情緒 11 第四節 運動參與阻礙 13 第五節 體型身材 16 第六節 生活滿意度 16 第七節 文獻探討總結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流程 1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2 第五節 實施步驟 2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2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29 第一節 基本變項分布情形 29 第二節 不同基本變項對正向心理之差異 33 第三節 不同運動項目對運動態度行為及憂鬱情緒之差異 41 第四節 正向心理與各變項之比較影響 45 第伍章 結論 52 第一節 結論 52 第二節 建議 53 參考文獻 54 一 中文文獻 54 二 英文文獻 64 附錄 66 附錄一 研究倫理審查核可證明書 66 附錄二 問卷知情說明頁 68 附錄三 台灣心理資本量表 69 附錄四 體型身材看法量表 70 附錄五 運動態度與行為 71 附錄六 台灣憂鬱症量表 73 附錄七 大專學生運動參與阻礙問卷 74 附錄八 生活滿意度量表 76 附錄九 個人基本資料 77

    王元聖、鄭世忠、王俊傑 (2016)。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情緒焦慮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44),9-19。DOI:10.6194/SCS.2016.44.02
    王志全、連惟昱、連建勝(2011)。嘉義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49-58。DOI: 10.6462/JCDPE.201106.0049
    王逸君(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雅民(2011)。服務品質、運動設施環境與滿意度對觀眾忠誠度之影響—以2010海碩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1610201315261733)
    王學中(2015)。不同運動項目涉入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通識教育學報,(3),1-28。doi:10.6517/MCUT2015.DEC-01
    王鍵慰、徐美惠、黃素珍(2011)。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蘭陽學報,(10),74-80。DOI: 10.6665/JLYIT.2011.10.74
    王齡竟、陳毓文(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同儕、專業與家外成人支持的緩衝作用檢測。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65-97。DOI: 10.30074/FJMH.201003_23(1).0003
    田喜洲、王曉漫(2007)。在校大學生滿意度調查與分析。高教探索,(5),126-128。
    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39(2),328-334。
    江麗玉(2023)。大學生運動行為相關影響因素與模型驗證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余文章、洪偉欽(2009)。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228-234。doi:10.6169/NCYUJPEHR.8.1.24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8(4),19-52。DOI: 10.6925/SCJ.201212_8(4).0002
    余民寧、黃馨瑩、劉育如(2011)。臺灣憂鬱症量表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報告。測驗學刊,58(3),479-500。DOI: 10.7108/PT.201109.0479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金鳳(1998)。大專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迴歸分析—以運動價值觀為預測變項。大專體育,(38),94-100。doi:10.6162/SRR.1998.38.21
    吳美連、張振傑、王秀菁(2017)。職場霸凌對員工幸福感之影響: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7(2),1-25。doi:10.6147/JHRM.2017.1702.01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 
      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李政龍(2017)。角力選手訓練壓力、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78-2712201714442034)
    李昭慶(2000)。憂鬱症與運動。大專體育,(50),82-88。DOI:10.6162/SRR.2000.50.21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DOI: 10.6254/1996.6.260
    李福恩、潘寶石、謝漢唐、吳勤榮(2008)。大專院校學生壁球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量表編製。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12-120。DOI:10.6169/NCYUJPEHR.7.3.12
    阮煒(1994)。抑鬱症醫護錦囊。香港: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周百柔(2013)。憂鬱症運動治療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200-207。doi:10.6169/NCYUJPEHR.201308.12.2.20
    周秩年、黃怡姍(2021)。2021年健身房產業調查報告 (上) 。台灣趨勢研究。「擷取於5月11日2023年」。https://www.twtrend.com/trend-detail/gymsurvey01/
    周嘉琪、徐國陽(2004)。健身運動正負面情感經驗預備性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43-151。
    林欣儒、蔡忠昌、王宗進、張家昌(2006)。青少年知覺運動益處與知覺運動障礙差異之研究:以新竹市磐石高中為例。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 331-341。DOI:10.29964/NCUEPE.200607.0030
    林俊瑩、林玟秀、陳佑任(2013)。學前教師特教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 學歷, 年資與專業訓練的作用。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 117-142.
    林彥均、周育伶、莊嘉鴻(2020)。不同背景變項持續參與滑雪運動之差異性研究。中原體育學報,(14),1-14。doi:10.6646/CYPEJ.202007_(14).0001
    林美玲(2017)。高中競技啦啦隊選手心理資本、幸福感及運動表現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2),121-137。doi:10.6590/TJSSR.2017.06.06
    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doi:10.6223/qcpe.1904.200512.1304
    林瑞敏、曾聖文(2013)。學習動機、游泳教學對休閒運動態度之影響:以苗栗縣國小學童游泳學習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85-113。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第五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侯心雅、盧鴻毅(2008)。身材不滿意之決定因子及身材不滿意對瘦身意圖的影響:以女大學生爲例。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119-138。doi:10.7022/JHPHE.200806.0119
    胡幼慧(1991)。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台灣) ,(2) 。
    唐牧群、蔡宗翰、夏蓉、陳婉真、陳韻如、李珮寧(2008)。 社會網路在台灣企業中的運用。書府,(29), 31-44。
    徐偉庭、周宏室、陳文長(2012)。中學生體育課責任概念之探究。課程與教學,15(3),165-180。
    秦蘋瑩(2017)。探討大學生性別、憂鬱反芻及生氣反芻對憂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市。
    翁菁甫、林坤霈、詹鼎正(2014)。老人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內科學誌,25(3),158-164.
    高力學、廖慶華(2013)。國中學生及家長對課業及運動態度之差異比較。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1(2),83-100。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1-192。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DOI: 10.29882/JTNUE.200610.0006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馨、季力康(2016)。運動心理資本量表之信度與效度。體育學報,49(4),415-430。
    張文馨、陳思羽、季力康(2012)。運動熱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正向情緒的中介效果。體育學報,45(4),301-309。
    張平、崔永勝(2005)。員工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經濟師,(2),160-161。
    教育部體育署(2023,1月13日)。國民運動中心。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2418
    莊茹潔(2002)。健康體能檢測與運動諮詢介入對社區民眾運動行為之影響---以台南市安平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臺南市。
    許為仁(2016)。大學生的身體意象與健身運動行為之關係:自我寬容的調節效果檢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連心瑜、卓燕華、蔡佳玲(2013)。運用健康生活型態方案於兒童肥胖防治成效評估-系統性文獻回顧。護理雜誌,60(4),33-42。Doi: 10.6224/JN.60.4.33
    陳玉芳(2006)。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芃綺(2016)。農村青年正向心理特質、社區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8-1511201610041900)
    陳宛玲、邱榮基、陳靜如、張家銘(2014)。大學生背景變項對運動志工之參與意圖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130-138。doi:10.6169/NCYUJPEHR.13.2.14
    陳怡君(2013)。大專運動員購買運動傷害護具之運動傷害自我勝任能力與涉入程度、知覺風險與資訊搜尋模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東韋(2008)。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慈濟大學學生為樣本。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59-70。https://doi.org/10.6169%2fNCYUJPEHR.7.3.07
    陳俊民(2001)。休閒阻礙理論在運動阻礙研究之應用與大學生運動阻礙量表編製。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0(),91-97。doi:10.6695/AUES.200111_90.0010
    陳建瑋、季力康(2012)。希望感,自信心與目標取向對大學生體育表現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14(1),73-81。
    陳建瑋、季力康(2014)。運動希望量表之修訂及因素結構檢驗。體育學報,47(2),221-231。
    陳建瑋、林啟賢、林美華(2017)。心理資本在運動領域之運用。運動研究,26(1),39-55。doi:10.6167/JSR/2017.26(1)3
    陳建彰(2009)。大專院校新生對運動認知, 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以明志科技大學為例。淡江體育,(12),169-180。
    陳建彰、林柏化(2015)。不同BMI值社會體型焦慮學生在體適能表現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4),1-15。
    陳律伶、季力康(2014)。重要他人塑造運動動機氣候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8(4),323-330。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4)。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以情緒幸福感為中介變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23-45。https://doi.org/10.3966%2f181665042014121004002
    陳盈位(2003)。國中籃球選手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運動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陳景花、余民寧(2019)。正向心理學介入對幸福與憂鬱效果之後設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0(4),551-585。doi:10.6251/BEP.201906_50(4).0001
    陳瑞辰(2014)。體育課程滿意度、休閒運動態度對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46-70。
    陳韻如(2015)。憂鬱傾向大學生於社會排除/接納人際脈絡下的情緒反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17-0610201511351053)doi:10.6840/CYCU.2015.00237
    陸汝斌、柯慧貞(1993)。憂鬱症在生物化學上的異質性。中華精神醫學,7(1),3-9。
    曾明淑、黃莉汶、郭雅菱、張世龍(1999)。大台北地區民眾營養標示認知與喜好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3),274-287。
    曾意涵、邱共鉦、陳淑貞、王朝仁、陳銨漵(2015)。籃球員正向心理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以2014年全國全民中州盃籃球錦標賽為例。中原體育學報,(6),75-86。doi:10.6646/CYPEJ.2015.6.75
    閔辰華、趙曼白、葉芷君(2013)。大陸與日本旅客來台觀光對導遊的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數據分析,8(3), 139-162.
    黃心佳(2006)。挑戰個人阻礙:溺水恐懼的克服歷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黃柏叡、許吉越(2022)。大專院校柔道選手之心理資本、競技倦怠、運動焦慮對運動表現之影響。休閒事業研究,20(3),1-9。doi:10.6746/LIR.202209_20(3).0001
    黃盈達、李皓綸、成和正(2012)。運動對失智症的預防及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72-277。doi:10.6169/NCYUJPEHR.11.1.27
    黃郁琦、王清欉(2003)。不同技能水準大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政大體育研究,25-36。doi:10.30411/CTTYYC.200309_(15).0003
    黃陞中(2011)。運動行為階段與運動行為決定因素之探討─以花蓮縣海星中學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花蓮市。
    黃淑玲、林坤和(2015)。學習動機、運動阻礙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排球運動學習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4),95-113。
    黃惠芝(2008)。不同運動項目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145-156。doi:10.6169/NCYUJPEHR.7.1.14
    黃雅鈴、陳惠美(2005)。休閒運動態度與行爲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81-102。doi:10.6130/JORS.2005.18(3)4
    意度之相關研究33卷1期(2014/00)
    楊如泰(2010)。整合憂鬱人際與認知模式:苦惱自責式反芻及因果不確定感於過度尋求再保證與憂鬱間之多重中介效果(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1-2501201116544100)doi:10.6342/NTU.2010.02899楊亮梅、陳俊民(2009)。運動態度、體適能對健身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心理生物學模式。中正體育學刊,(2),35-45。DOI: 10.30093/CCPEJ.200908.0004
    楊亮梅、顧毓群(2004)。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量表編製與調查。體育學報,(37),149-161。DOI: 10.6222/pej.0037.200409.2413
    楊亮梅、顧毓群(2004)。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量表編製與調查。體育學報,(37),149-161。doi:10.6222/pej.0037.200409.2413
    楊涵鈞、倪瑛蓮、施致平(2013)。運動電影觀賞體驗與運動態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2),111-134。DOI: 10.6547/tassm.2013.0005
    楊鴻文、林宗良、何秉燦、楊惠芳(2013)。國中體育班學生心理資本與運動倦怠感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40-52。https://doi.org/10.6169%2fNCYUJPEHR.201308.12.2.04
    葉素汝、張育銓、陳美華(2014)。不同背景之啦啦隊運動員的體重壓力、社會體型焦慮、自覺能力、自我決定動機與退出意圖之差異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3),38-48。
    葉源鎰(2007)。具心流體驗之高爾夫運動參與者之心流體驗、休閒阻礙與遊憩精熟度之相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0(1),69-94。
    董俊男、陳詩欣、季力康(2007)。運動情境中的希望感與樂觀/悲觀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08-312。
    廖尹華、許振明(2020)。大學生不同運動族群之運動態度,運動參與和健康生活品質之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5(1),63-77。
    劉嘉年(2009)。社會經濟狀況、一般健康狀態、健康行為與社區成年民眾憂鬱情緒的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4),300-311。
    劉懿儀、朱芬郁(2018)。園藝治療方案對失智症老人正向情緒與福祉效益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257-289。
    蔡英美、陳龍弘(2005)。自我批評與樂觀對運動員競技倦怠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7(4),71-83。
    蔣曉蓮、薛詠紅、汪國成(2004)。自我效能研究進展。護理研究,18(005) ,763-767。
    鄭博真、鄭詩怡(2018)。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1),103-123。doi:10.3966/181665042018031401004
    鄭智懷、楊宗文(2018)。柔道選手心理資本與運動倦怠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8),15-45。
    盧俊宏、黃瀅靜(1999)。大專學生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質量指數和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2) ,129-137。
    蕭丞邑、陳志榮、張怡潔、王俊智(2022)。心理韌性與心理技能在網球運動之探討。運動研究,31(1),35-45。doi:10.6167/JSR.202206_31(1).0004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爲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05-121。doi:10.29697/JPE.200805.0010
    謝傳崇、謝宜君(2016)。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學生學術樂觀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3),29-56。
    簡素枝(2003)。嘉義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顏加松(2006)。 新資訊傳播科技之運用對運動休閒訊息之消費行為影響-以 3G 手機為例。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 59-65。
    蘇東平(2004)。憂鬱症發展新趨勢。聲洋防癌之聲,(106),7-10。DOI: 10.6321/SYDF.200406_(106).0003
    蘇芷玄(2007)。大學生正向心理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ACSM (2014).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Diener, E. D.,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DOI: 10.1207/s15327752jpa4901_13
    Frankl, V. E. (1969). Self-transcendence as a human phenomenon. In A. J. Sutich, & M. A. Vich (Ed.), Readings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pp. 25-32). N.Y.: The Free Press.
    Jackson, E.L & Rucks, V.C. (1995).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y junior-high and high-school stud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 85-105.
    Lopez, E. N., Drobes, D. J., Thompson, J. K., & Brandon, T. H. (2008). Effects of a body image challenge on smoking motivation among college females. Health Psychology, 27(3), 243-251.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artin, L. A., Neighbors, H. W., & Griffith, D. M. (2013). The experience of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men vs wome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AMA Psychiatry, 70(10), 1100-1106. https: 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3.1985.
    Neugarten, B. L., Havighurst, R. J., &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https://doi.org/10.1093/geronj/16.2.134
    Schneew ind K A. Impact of family processes on control beliefs. In: Bandura A.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M] . New Yor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5: 1
    Tennen, H., & Affleck, G. (1999). Finding benefits in adversity. In C. R. Snyder (Ed.), Coping: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 (pp. 279-30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3).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50 years of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Wagnild, G. (2009). A review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7(2), 105–1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