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建婷 Hsu, Chien-Ting |
---|---|
論文名稱: |
納音說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A Theory of Heavenly Stems, Earthly Branches, and Five Elements Incorporating Traditional Music Temperaments and the Related Issues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Chen, Liao-An |
口試委員: |
陳廖安
Chen, Liao-An 蔣秋華 Chiang, Chiu-Hua 蕭登福 Hsiao, Teng-Fu 鄭志明 Cheng, Chih-Ming 林金泉 Lin, Chin-Chuan |
口試日期: | 2024/07/15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7 |
中文關鍵詞: | 納音 、樂律 、陰陽五行 、十天干 、十二地支 、京房六十律 、鄭玄「爻辰」 、揚雄「太玄數」 、葛洪「五音六屬」 、萬民英《三命通會》 |
英文關鍵詞: | Na-Yin, traditional music temperaments,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ten Heavenly Stems,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Jing Fang’s sixty pitch pipes, Zheng Xuan's Yao-Chen, Yang Xiong's Tai Xuan Shu, Ge,Hong's Five Tones and Six Genera, Wan,Min-Ying's Sanmingtonghui |
研究方法: | 二重證據法 、 文本分析法 、 歸納法 、 演繹法 、 計算統計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70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2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由樂律與天干地支五行組合成的六十甲子形式之納音,及其相關問題;納音是象數易學的一個《易》例,廣義的納音則包括樂律被納入其他物類而組合的各種圖式。本論文發現:納音形成過程有四個時期——醞釀期、發展期、成熟期和應用期。醞釀期為先秦至漢初,樂律學的成熟,包括樂學中的五聲六律等,構成納音興起的條件。發展期在漢代,樂律與不同物類如陰陽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組配為圖式,律學思想與天文、曆法有契合之處,提供人們生活的準則與占卜方法,並發展出天與人和諧的思想。成熟期為樂律與易學融合,學者研究產生豐富的理論如卦氣、京房六十律、鄭玄的爻辰說,以及各式各樣的納音圖例。應用期的納音著重於「納音數」,特別是應用在命理學與擇日方面。重要的學說如揚雄的「太玄數」、葛洪的「五音六屬」、萬民英的《三命通會》之說,影響了納音數的推算以及此學說日後的進展。納音數定義為「人本命所屬之音」,本論文發現有五種推算納音數的方法:一、用揚雄太玄數;二、同樣用太玄數,但先立五行之序;三、用生數,以此五行所剋者為納音;四、用葛洪五音六屬法;五、從五音所生法。本論文兼顧納音之哲理與實務推算的應用技術。
This thesis studies inclus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temperaments into ten Heavenly Stems,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nd Five Elements. This theory is also called Na-Yin. Na-Yin is a total number system of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Sexagenary cycle. It belongs to Yi topic in Image Number Yi-ology. General Na-Yin includes all kinds of schema which are composed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temperaments into other object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periods in Na-Yin development:
gestation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mature stage, and application period.
Gestation period: The theories of Five Sounds and Six Voices are formed from the Pre-Qin Periods to early Han Dynasty. Music temperaments developed compleletely, and provided a good fundamental for Na-Yi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eriod: In Han Dynasty, temperaments were combined with Yin-Yang Five Elements and ten Heavenly Stems,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nd so on, into a Schema (icon). The thought of temperaments has something compatible with astronomy, and calendar. It also supplied people living guideness and divination. People also developed the cosmology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kind.
Mature stage: The thoughts of temperaments were merged into the theory of Yi-ology, Yi philosophers formulated abundant theories, such as Gua-Chi (卦氣)、Jing, Fang’s sixty pitch pipes, and Zheng,Xuan's Yao-Chen (爻辰)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Na-Yin diagram patterns.
Application period: In this period, the scholars emphasized on calculation of Na-Yin numbers. Na-Yin numbers especially applied to numerology, and special date choice concerning to one's aspect in personal whole life. Some important theories such as Yang,Xiong's Tai Xuan Shu (太玄數)、Ge,Hong's Five Tones and Six Genera(五音六屬) and Wan,Min-Ying's Sanmingtonghui (《三命通會》) influenced the caculation of Na-Yin and its later development. Na-Yin numbers were defined as the tone which people's own destiny belongs to.This thesis found that there are five ways to calculated Na-Yin numbers: (1) by Yang,Xiong's Tai Xuan Shu, (2) establishing orders of Five Elements before Tai Xuan Shu, (3) using San numbers (生數) with contradicting Five Elements as Na-Yin, (4) by Ge,Hong's Five Tones and Six Genera, (5) the method generated from Five Tone.
This thesis emphasizes on both philosoph aspect and practicical evaluation technique of Na-Yin topic..
一、古籍及注解本
經部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戴德撰,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公羊壽撰,〔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京房:《京房易八卷本》,臺北:心一堂,2019年。
﹝漢﹞京房著,周光虎校注:《京氏易傳校注》,臺北:心一堂,2019年。
﹝漢﹞京房:《京氏易傳古本五種》,臺北:心一堂,2019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
〔宋〕朱震撰,劉景章點校:《漢上易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明〕方孔炤、方以智撰,鄭萬耕點校:《周易時論合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明〕朱載堉:《樂律全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08樂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14冊。
〔明〕朱載堉撰,劉勇、唐繼凱校注:《律曆融通校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明〕張景岳:《類經附翼》,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
〔明〕湛若水、呂懷:《古樂經傳全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黃宗羲撰,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惠棟:《易漢學》,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彙文軒刊本影印,197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史部
﹝周﹞左丘明著,﹝晉﹞韋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司馬遷編撰,﹝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等編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唐]房玄齡等撰,曹文柱標點:《晉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馬端臨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子部
﹝周﹞管仲撰,﹝漢﹞劉向編,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印行,2017年。
〔周〕佚名撰,〔唐〕王冰注:《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21年。
〔周〕佚名:《子華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列禦寇:《列子》,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呂不韋等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周﹞呂不韋等撰,﹝漢﹞高誘注,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
﹝漢﹞劉安輯錄,高誘注:《淮南鴻烈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漢﹞劉安輯錄,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漢﹞劉安輯錄,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揚雄撰,〔三國〕陸績述,〔晉〕范望注:《太玄經》,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
〔漢〕揚雄撰,鄭萬耕校釋:《太玄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治國策——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年8月。
〔魏〕劉劭:《人物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2023年。
〔北周〕甄鸞撰,〔唐〕李淳風注:《五經算術 (丁巨算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隋﹞蕭吉:《五行大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年。
〔唐〕李淳風:《乙巳占》,臺北:元神館出版社,2015年。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臺北:育林出版社,1994年。
〔唐〕王冰:《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21年。
〔唐〕李虛中:《李虛中命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摶撰,〔宋〕邵雍述,謝路軍整理:《河洛理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
〔宋〕邵雍撰,劉恒注解,鄭同校訂:《增廣梅花易數》,北京:華齡出版社,2021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宋〕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陸佃:《鶡冠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明﹞王邦直撰,王守倫、任懷國等校注:《律呂正聲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年。
〔明〕萬民英:《三命通會》,北京:華齡出版社,2016年。
﹝清﹞江永撰,郭彧注:《河洛精蘊》,北京:華齡出版社,2019年。
﹝清﹞黃元炳:《河圖象說》,臺北:集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守倫、吳明等:《王邦直與《律呂正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亭之:《周易象數例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王震:《六韜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尹蕾、薛冬艷:《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樂律學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
田合祿、趙振亞、田峰:《從黃帝內經說古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年。
田君:《古樂七考》,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任蜜林:《漢代『秘經』:緯書思想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申:《易圖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谷杰:《樂律鉤沉》,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年。
杭辛齋:《易學妙理要訣筆談》,臺北: 巨書局,1985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臺北:中文出版社,1997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東亞樂律學會:《黃鐘大呂》,2005-2011年論文集。2015年。
南懷瑾:《易經雜說》,臺北:考古出版社,198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70年。
孫清吉:《樂學原論》,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年。
孫劍秋、劉大鈞:《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徐昂:《京氏易傳箋》,臺北:心一堂,201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樂吾:《子平粹言》,臺北:心一堂印行,1992年。
徐樂吾:《命理尋源》,臺北:心一堂印行,2014年。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問永寧:《太玄與易學史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陸雲逵:《中國鐘磬律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
常秉義:《周易與曆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陳其射:《中國古代樂律學概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廖安:《學曆十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崔憲:《曾侯乙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許老居:《京氏易傳發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7年。
許兆昌:《先秦樂文化考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梁志鏘:《《詩經》與《楚辭》音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南京:東南出版社,1994年。
張書豪:《漢書五行志疏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黃元炳:《河圖象說》,臺北:集文書局,1977年。
黃家騁:《增補乙巳占》,臺北:大元書局,2017年。
黃黎星:《先秦易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游志誠:《納音古占卜》,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出版,2023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臺北:大展出版社,2008年。
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賈爭慧:《一代學人安清翹——基於樂律、曆算的系統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66年。
劉潤和:《經明國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0年。
劉銳山:《增訂京房繼傳》,臺北:武陵出版社,2009年。
鄭時達:《鄭氏易譜》,臺北:大元書局出版,2010年。
潘雨廷:《周易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潘雨廷:《周易虞氏易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潘雨廷:《易則 神形篇 /《內經》七篇大論述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黎光、舒涵:《九天學算卦》,臺北:進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5年。
盧央:《京房評傳附荀爽 虞翻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龍建春:《神秘文化本源——河圖洛書象理解讀》,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年。
羅藝峰:《中國音樂思想史五講》,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年。
饒宗頤、曾憲通:《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四新:〈「數」的哲學觀念再論與早期中國的宇宙論數理〉,《哲學研究》2020年第6期,頁1-19。
丁慧:〈「大陰陽與蕤賓重上」和「小陰陽與蕤賓下生」——二十四史中八部律志相關文獻綜述及其《歷代樂志律志校釋》解讀〉,《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12年,頁58-69。
王全營:〈四柱八字與納音〉,《決策探索》2020年第3期,頁46-48。
王安潮:〈從編鐘編磬銘文看曾侯乙墓出土編磬的國別〉,《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69-74。
王安潮:〈也談曾侯乙編鐘樂律銘文中的音階問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年2月,頁40-43。
王松林:〈知源盡變——論方以智《切韻聲原》及其音學思想〉,《文與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第21期,2012年12月,頁285-350。
王金凌:〈論京房的宇宙圖式〉,《輔仁國文學報》,第9期,1993年6月,頁175-238。
王怡:〈三分損益法——中國古代最確定樂音數學規律的方法〉,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7年8月,頁88-91。
王洪軍:〈《樂學新說》「典同」之樂律學探究〉,《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128-133。
王強:〈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所見納音五行說——兼談224-237號簡的編聯問題〉,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五期,2018年5月,頁251-270。
王新春:〈鄭玄易學「爻辰」說的哲學文化底蘊〉,《周易研究》2008年第6期,頁7-17。
方建軍:〈秦簡《律書》生律法再探〉,《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頁133-147。
申景亮:〈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占術探析〉,《文史藝術》,魅力中國,2011年1月,頁114-115。
任蜜林:〈論《易緯•乾鑿度》的易學思想〉,《儒教文化研究》第25輯,2016年2月,頁133-157。
任素芬:〈從《律呂正聲》總序看王邦直的樂律思想〉,《濰坊學院學報》第13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18-24。
朱國偉:〈戰國中期至漢代早期編鐘音列研究〉,《中國音樂學(季刊)》2016年第4期,頁19-27。
伍三土:〈漢京房六十律以來一脈相承的變律體系——要論三百六十律生律順序的還原與多重錯位逾越現象〉,《中國音樂學(季刊)》2016年第4期,頁28-34。
呂暢:〈蔡元定十八律四題〉,《音樂藝術》2014年第4期,頁167-173。
谷杰:〈曾侯乙鐘「 下角」與「三度定律法」探析〉,《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頁83-90。
谷杰:〈京房六十律的蕤賓之「重上」、色育之「違例」——《五經算術》中的京房六十律〉,《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頁44-50和頁70。
谷杰:〈從古代陰陽五行宇宙觀看先秦至漢初五音與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根源〉,《黃鐘》中國武漢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頁138-147。
谷杰:〈京房易學的納甲、納支法及其陰陽五行與「六十律」的生律法〉,《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15年2月,頁35-44。
宋克賓:〈十二音位的五度相生——曾侯乙編鐘上層一組鈕鐘的樂學內涵〉,《音樂研究》2017年第2期,頁83-90。
李玫:〈放馬灘秦簡《律書》——為第七屆國際音樂考古學學術研討會而作〉,《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總第122期,頁48-52。
李忠達:〈聲數同原:《周易時論合編》律學中的象數思維〉,《清華學報》新52卷第1期,2022年3月,頁41-77。
李洪武:〈論王邦直〈律呂正聲〉中的「用九」智慧〉,《濰坊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13年2月。頁19-22。
李美燕:〈《史記•律書》中「律曆一體」的天人宇宙觀〉,《國文學報》第34期,2003年,頁119-140。
李軼希:〈五聲音階旋律調式的判斷〉,《音樂時空》2011年7月,頁1-2。
沈信甫:〈論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密衍》的圖書式宇宙論〉,頁1-16。
何澤恆:〈《易傳》「參天兩地」訓義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12年3月,頁35-64。
林金泉:〈《六經天文編》易學天文的納甲說與卦氣說〉,《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75-134。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995年12月,頁1103-1127。
周立昇:〈析鄭玄宇宙生成與衍化的象數模式——兼談鄭注《乾鑿度》所透顯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2期,1998年,頁284-312。
唐繼凱:〈納音原理初探〉,《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卷第2期,頁60-66。
唐繼凱:〈律數合於易(點注) ——《律呂正義後編》卷128•樂問〉,《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卷第2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4-37。
孫小迪:〈易學圖象思維中樂律闡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中的樂律思想探析〉,《當代音樂》2016年10月號,頁1-10。
孫熙國:〈《易經》的宇宙觀與陰陽五行家思想之淵源〉,《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56-62。
郜積意:〈論三卷本《京氏易傳》,兼及京房的六日七分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集,2008年9月,頁205-251。
郜積意:〈《世經》三統術與劉歆《春秋》學〉,《漢學研究》第27卷第3期,2009年,頁1-34。
馬明芳:〈天之律——朱載堉與《律曆融通》思想初探〉,《跨文化對話》第34期,2012年,頁291-298。
陳克秀:〈也談「奏黃鐘,歌大呂」〉,《中國音樂學(季刊)》2011年第2期,頁12-22。
陳克秀:〈《呂氏春秋》的「十二律」與「十二紀」〉,《中國音樂學(季刊)》2013年第2期,頁5-18。
陳克秀:〈《管子》五聲五音考〉,《音樂研究》2018年第3期,頁61-76。
陳萬鼐:〈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7期,1983年10月,頁42-50。
陳萬鼐:〈雍穆和平——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2期,1990年5月,頁20-23。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201-246。
陳睿宏:〈明代章潢延續宋元圖說之漢《易》象數思想本色——以月體納甲與消息卦氣說進行開展〉,《淡江中文學報》第41期,2019年12月,頁143-182。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1995年,頁248-266。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17-46。
陳麗桂:〈從循環、代勝到主從、尊卑——戰國、秦、漢陰陽五行說的源起與演變〉,《哲學與文化》 第42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3-24。
陳應時:〈《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種音差〉,《中國音樂(季刊) 》2007年第1期,頁34-37。
陳應時:〈《京房六十律》再辯〉,《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97-118。
陳應時:〈《京房六十律》三辯〉,《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113-120。
陳應時:〈中國古代樂律學概述〉,《文化藝術研究》第2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30-35。
陸仲任:〈中國古代五聲音階形成與發展的探索〉,《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3月,頁16-22。
張文智:〈從出土文獻看京房《六十律》及《納甲》說之淵源〉,《周易研究》2015年第5期,頁29-37。
徐旻灝、龔卓之、杜炎遠:〈五音療法與五臟調養理論探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27卷第8期,2021年8月,頁1228-1231。
郭樹群:〈京房六十律「律值日」理論律學思維闡微〉,《音樂研究》2013年第4期,頁38-57。
張志莊:〈朱載堉十二平均律與《河圖》《洛書》〉,《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9年10月,頁638-641。
張俊杰:〈京房六十律與西漢易學宇宙論〉,《音樂藝術》2014年第2期,頁85-34。
張姝佳:〈曾侯乙墓編鐘復合律制數據誤差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101-112。
張法:〈龠——管——律:遠古樂律與天道〉,《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57卷,2017年,頁36-45。
張勇、楊帥、肖靜怡、高思華:〈《黃帝內經》五音療法考釋〉,《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第37卷第12期,2022年,頁7276-7278。
張書豪:〈京房《易》災異理論探微〉,《成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頁1-38。
張乾元:〈呂律中的時空合一觀〉,《宿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頁84-86。
張繹如:〈京房六十律的思想基礎及其歷史影響〉,《音樂探究》2013年第3期,頁51-57。
許朝陽:〈《京氏易傳》的易學意義與徐昂《京氏易傳箋》義例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頁1-28。
崔憲:〈曾侯乙編鐘宮調關係淺析〉,《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頁47-56。
崔憲:〈先秦樂律的歷史流變(上)〉,《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1-9。
崔憲:〈先秦樂律的歷史流變(下)〉,《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頁16-20。
崔憲:〈論律制的結構本質與文化屬性〉,《中國音樂學(季刊)》2002年第1期,頁29-39。
程少軒:〈放馬灘簡所見生律法補說〉,《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48-50。
程少軒:〈放馬灘簡所見式占古佚書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2分,2012年6月,頁243-343。
彭穎君、史桐雨、謝平金、洪碧琪、林智勇、劉成麗:〈納音五行於中醫體質分類的應用探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23卷第11期,2017年11月,頁1576-1618。
黃一農、張志誠:〈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第23卷第2期,1992年6月,頁125-147。
黃大同:〈「六十甲子納音」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2卷第4期,2009年7月,頁64-98。
黃大同:〈六律六呂的單陽雙陰交替十二律形態研究〉,《音樂研究》2011年5月第3期,頁65-76。
黃大同:〈曾侯乙編鐘「基」、「角」、「曾」三音組音高排列樣式研究〉,《中國音樂學(季刊)》2016年第1期,頁96-120。
黃大同:〈基於一鐘兩音的曾侯乙編鐘十二音結構形態(上)〉,《中國音樂學(季刊)》2018年第1期,頁27-38。
黃大同:〈基於一鐘兩音的曾侯乙編鐘十二音結構形態(下)〉,《中國音樂學(季刊)》2018年第1期,頁45-54和頁144。
黃若然:〈論京房六十律的推演模式和歷史價值〉,《音樂文化研究》2023年第3期,頁109-127。
黃韋仁:〈從樂律看秦漢讖緯〉,《音樂研究》第31期,第2卷第4期,2019年11月,頁1-45。
黃啟書:〈由《漢書•五行志》論京房易學的另一面貌〉,《臺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年12月,頁69-120。
黃黎星、孫曉輝:〈鄭玄「爻辰」易例與古代樂律論探析〉,《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總第八十四期),頁89-96。
黃黎星、孫曉輝:〈論易學與古代樂律學的文化解釋功能群疊加〉,《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203-210。
黃黎星、孫曉輝:〈京房援《易》立律學說探微〉,《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175-181。
黃黎星:〈再論京房「六十律」與卦氣說〉,《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0年第2期,頁121-127。
黃黎星:〈《後漢書律志》中的易學與樂律學〉,《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05-110和頁172。
黃黎星:〈兩漢《易》學與音樂學〉,收入孫劍秋、劉大鈞輯:《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月,頁299-312。
黃黎星:〈《漢書•律曆志》對易律曆的融通與牽合(上) ——以《漢書•律曆志》為中心的考察與思辯〉〉《周易研究》2020年第2期,頁80-92。
黃黎星:〈易學、樂律學、天文曆法:融通與牽合(下)——以《漢書•律曆志》為中心的考察與思辯〉,《周易研究》2020年第3期,頁58-68。
黃雪:〈我國五聲與七聲音階歷史起源概述〉,《文史探源》2014年1月,頁102-103。
黃翔鵬、張振濤:〈「之調稱謂」、「為調稱謂」與術語研究——兼談曾侯乙編鐘的樂制〉,《中國音樂》1995年第2期,頁17-18。
黃敬剛:〈曾侯乙鐘銘書法藝術及其與音樂藝術的關係〉,《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5期,2007年9月,頁686-691。
黃敬剛:〈從曾侯乙墓鐘磬銘文書法藝術看其禮制〉,《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43-50。
黃耀堃:〈口調五音與納音——兼論「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經學研究論叢》第6輯,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頁147-164。
路漫漫、谷峰:〈五音在《黃帝內經》中的應用〉,《中醫學報》第35卷,2020年6月第6期,頁1192-1195。
鄒承瑞:〈五聲音階旋律調式的判斷〉,《音樂探索》2002年2月,頁31-36。
鄒東:〈古代冬至觀念與樂律發展的哲理趨向〉,《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16年4月,頁87-98。
歐陽宣:〈《周禮•春官•大司樂》三大祭鄭研究——從出土秦漢式圖與式盤談起〉,《早期中國史研究》第9卷第2期,頁1-46。
趙世綱:〈曾侯乙鐘磬與中原鐘磬之比較〉,《華夏考古》2002年第4期,頁65-71。
趙玉卿:〈對《淮南子》律數的思考〉,《中國音樂(季刊)》2008年第2期,頁51-54。
賡白:〈命學新案:納音舉要〉,《新命•命學苑苑刊》1927年第1期,頁1-50。
劉玉建:〈鄭玄爻辰說述評〉,《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頁34-42。
劉玉堂、張碩:〈曾侯乙編鐘與中國古代藝術和科技成就〉,《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5期,2006年9月,頁593-598。
劉東興、于秀娥、馬曉男:〈輝煌的見證——曾侯乙墓及編鐘出土意義和啟示
〉,《衡水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6年6月。頁75-77。
劉美枝:〈試從漢代樂律思想略論樂律與曆法〉,《臺灣音樂研究》第3期,2006年10月,頁21-44。
劉茵:〈五行與音樂養生〉,《高校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頁235-236。
劉會齊:〈《周易參同契》「月體納甲」說探〉,《唐都學刊》第24卷第4期,2008年7月,頁74-80。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1-24。
盧秀仁:〈劉牧《遺論九事》之「陰陽律呂」研究〉,《經學研究集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25期,2018年11月,頁91-126。
鄭榮達:〈曾侯乙鐘律與清商律的比較研究〉,《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23-27。
戴念祖:〈試析秦簡《律書》中的樂律與占卜〉,《中國音樂學(季刊)》,2001年
第2期,頁5-10。
戴念祖、王洪見:〈論樂律與曆法、度量衡相和合的古代觀念〉,《自然科學史研究》,第32卷第2期,2013年,頁192-202。
戴念祖:〈「律曆志」由來——解密中國古代樂律與曆法相關性的緣由〉,《中國音樂學(季刊)》2015年第2期,頁5-11。
蕭登福:〈道教五方三界諸天「氣數」說探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2001年12月,頁97-134。
隴菲:〈四宮紀之以三的十二呂律律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1年第4期,頁24-27。
隴菲:〈「重上生」與「再下徵」。「新音階」與「舊音階」〉,《文化藝術研究》第3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21-128。
羅見今:〈京房六十律及其算法解析〉,《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15年3月,頁1-6。
羅見今:〈《夢溪筆談》「甲子納音」構造方法的數學分析〉,《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11-15和頁33。
羅藝峰:〈由《樂緯》的研究引申到《樂經》與〈樂記〉的問題〉,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165-192。
四、學位論文
李美燕:《先秦兩漢樂教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李政林:《漢代音樂制度與音樂思想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孔義龍:《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黃潔莉:《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張家勝:《京房八宮卦序思想之傳承與演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雅雯:《《說文解字》數術思想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岳炯:《律曆關係的同構形態分析》,河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謝菊英:《《三命通會》中「六十甲子納音取象」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蔡孟凱:《東漢音樂思想初探——以《白虎通》之樂論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簡稑耘:《從陰陽五行論漢代占星術之變遷》,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