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芹蒂
論文名稱: 王船山氣論下的人性觀與身心思維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船山以氣為體氣中有理人性論身心論理欲合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王船山氣論下的人性觀與身心思維為研究主題,旨在通過船山本體宇宙論的進路,闡明其人性論、身心論及工夫論所呈現出的特殊觀點。首先在「以氣為體」的哲學架構下,氣是辯證地涵具理氣、道器、精神與物質的存在,打破了宋明儒學以理為體、以氣為用的思想趨勢,並且為「氣」這個概念,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內涵。而基於對於「氣」的重新詮釋與理解,反映在「人」這個具體生命的思考上,則展現為「氣中有理」的特殊人性形式,人的身心皆具備了道德根源,而人性也展現為一個持續活動變化的歷程。進而使人性之善的內容可以經由人的參與而更趨豐富充實,不僅肯定了現實世界的價值,也為自然世界賦予了道德的意義。落實到身心關係的看法之上,則心是道德的主宰,決定了善惡的方向,而身則成為開展道德實踐的憑藉,彼此展現為心主身從、身心自在和諧的狀態。相應於此,天理與人欲也不再相互對立,而轉變為相互為體,人欲是天理的基礎,天理是人欲的依歸,進而建立起理欲合一的身心模式。展現在工夫論的主張,則一方面強調道德動力的培養,在未發之中存心養性,已發之後則集義養氣。另一方面,對於道德法則的掌握與落實,則主張透過學思互濟的方式來確立道德法則,以及格致相因的途徑以成就道德事業。進而建立起人文化成的道德世界,達到由內而外開展道德實踐的圓滿理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論述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要……………………………………………7 第二章 以「氣」為核心的宇宙論及人性論………………9 第一節 以氣為體,兼攝精神與物質的本體宇宙論……………………9 第二節 宇宙論過渡到人性論:天以氣化賦理於人,人凝天道 之善以為性………………………………………………………18 第三節 氣善、性善、形色皆善,建立「氣中有理」的人性觀………24 第三章 「氣中有理」人性論之特質及心性關係…………29 第一節 人性的存在形式:質以涵氣,氣以涵理………………………29 第二節 命日降,性日生:人性是一個持續變化發展的歷程…………35 第三節 習與性成:人性是人主動參與創造的結果……………………39 第四節 性體心用:心含性而效動………………………………………44 第四章 身心思維析論………………………………………51 第一節 心身一體無畛:身不是道德實踐的阻礙,而是道德起 用的憑藉…………………………………………………………51 第二節 心居關鍵地位:心思性理以貫乎身,由內而外展開道 德實踐……………………………………………………………56 第三節 理欲合一:理欲相即互體,展現和諧自如的身心模式………65 第五章 身心一如的踐形工夫………………………………73 第一節 存心養性,集義養氣:主體道德動力的存養與蓄積…………73 第二節 學思互濟,格致相因:道德法則的驗證及道德行為的 開展………………………………………………………………80 第六章 結論…………………………………………………89 第一節 回顧與總結………………………………………………………89 第二節 限制與展望………………………………………………………92 參考書目………………………………………………………95

    參考書目

    本論文之參考書目分為「古籍」、「當代專著」、「單篇論文」(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與「學位論文」四個部分。「古籍」與「學位論文」,依著者時代先後順序排列;「當代專著」、與「單篇論文」,則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古籍

    《禮記注疏》〔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論語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四版。
    《淮南子》〔漢〕劉安撰,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8月初版。
    《張載集》〔宋〕張載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二程集》(全二冊),〔宋〕程顥、程頤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二版。
    《四書集註》〔宋〕朱熹撰,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傳習錄》,(明)王守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65年1月。
    《船山全書》,(明)王船山,長沙:嶽麓書社,1998 年11月初版二刷。

    二、當代專著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97 年3 月八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八刷。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再版四刷。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3月台初版十二刷。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7月初版。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9月一版一刷。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一刷。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9月初版。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臺北:明文書局,1995年5月初版。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2001年7月再版。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2003年7月初版。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關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一刷。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二刷。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一刷。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一版一刷。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一版一刷。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傅小凡,《宋明道學新論:本體論建構與主體性轉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一版一刷。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下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張立文主編,《理》,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主編,《氣》,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主編,《性》,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主編,《心》,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7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船山哲學》,臺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一刷。
    張西堂、蕭天石,《船山學譜與船山遺書提要》,臺北:中國船山學會,1973年8月初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一版二刷。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出版社,1997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1996年5月再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1983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一刷。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4月修訂一版。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初版八刷。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初版八刷。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二版一刷。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蕭箑父主編,《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一版一刷。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一刷。

    三、單篇論文

    方志華〈王夫之的「學」「習」思想對孟、荀天人關係思想之融攝〉,《實踐學報》第31期,2000年6月,頁295~315。
    林明宜〈王船山人性論之結構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範圍〉,《思與言》第33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29~53。
    林安梧〈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 年9 月,頁313~333。
    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急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5月,頁77~96。
    金觀濤、劉青峰〈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國文化「合理性」論證以及「正當性」標準的思想史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0期(總第41期),2001年,頁423~460。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國研所集刊》第44號,2000年6月,頁179~260。
    吳宣德〈戴震「理欲」說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改造〉,《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5期,2001年5月,頁440~456。
    鄧輝〈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鵝湖月刊》第28卷第8期總號第332,2003年2月,頁30~37。
    劉浩洋〈王船山的知行學說〉,《孔孟月刊》第34卷第9期,1996年6月,頁28~36。
    陳立驤〈王船山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28卷第4期總號第328,2002年10月,頁29~38。
    陳贇〈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249~274。
    陳祺助〈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鵝湖月刊》第28卷第3期總號第327,2002年9月,頁25~33。
    陳祺助〈王船山論情、才的意義及其善惡問題之研究〉,《鵝湖月刊》第28卷第1期總號第325,2002年7月,頁7~15。
    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上)──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鵝湖月刊》第28卷第12期總號第336,2003年6月,頁7~14。
    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下)──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鵝湖月刊》第29卷第1期總號第337,2003年7月,頁8~17。
    陳忠成〈王船山論習與性〉,《孔孟學報》第32期,1976年9月,頁191~204。
    童小鈴〈「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朱子觀點的檢討〉,《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6年6月,頁41~45。
    楊菁〈宋代理學家的人欲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4月,頁25~34。
    楊國榮〈從義利之辯到理欲之辯〉,《孔孟月刊》第32卷第11期,,頁17~22。
    曾昭旭〈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月刊》第17卷第5期,1991年11月。
    曾昭旭〈王船山兩端一致義論衍〉,《鵝湖月刊》第21卷第1期,1995年7月,頁9~13。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民91年3月,頁541~563。
    張懷承〈自然與道德─王船山的理欲之辨〉,《孔孟月刊》30 卷12 期,1992年8 月,頁13~22。
    張懷承〈王船山道德價值論精華〉,《孔孟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頁235~259。
    張懷承〈王船山由「道」入「德」論簡義〉,《鵝湖月刊》第19卷,第10期,1994年4 月,頁21~27。
    張懷承〈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化月刊》169期,1993年11月,頁53~70。
    張懷承〈王船山天人道學說的倫理價值〉,《中國化月刊》161期,1993年3月,頁25~39。
    劉浩洋〈王船山的知行學說〉,《孔孟月刊》第36 卷第9 期,1996 年6 月,頁28~36。
    蔡仁厚〈從「理、氣、心」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中國化月刊》167期,1993年9月,頁34~45。
    楊芳燕〈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78期),2001年5月,頁44~53。
    羅光〈王船山形上哲學思想的系統〉,《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9期,1993年9月,頁832~839。

    四、學位論文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2年。
    林宣慧,《論船山實踐進路的兩端一致論》,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張靜婷,《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傅淑華,《王船山《老子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龍川,《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啟文,《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的辯證性及其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