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善柔 |
---|---|
論文名稱: |
我國國小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文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9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專業自主權 、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評鑑 、教師分級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0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焦點。然而,國小教師卻在最仰賴其專業能力的關鍵時期,漸漸失去專業自主的空間。教育的新管理制度及教育主體各自主張其教育權利,影響著教育政策與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在此,藉由美、英、日等先進國家的教育環境與其國小教師專業自主權的關係,進行對照、比較與分析,以期對我國國小教師實踐專業自主權時所遭遇的困境與需求,尋求相應之道。
研究發現,我國國小教師的專業自主權頗受忽視。首先受到全球教育市場化、績效責任制導向的影響,教育環境充塞企業管理的理論與方法,要求企業管理的效率與效能,但忽視教育與工業生產本質上有「人」與「物」最大的不同。
其次,教育體制內上級單位權力下放的矛盾,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扞格,學校組織再造與家長參與造成權力重構,甚至學生輔導管教的規定,都使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受到排擠與壓縮。
第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繁重,大多無暇進行賦權增能的專業進修,不甚明瞭自身的權益所在,以致面臨可能實施的教師評鑑制度與教師分級制,感受到壓力。
最後,本論文期能提供建言,使國小教師確實瞭解賦權增能的內涵與重要,致力於專業能力的發展,妥善運用專業自主的權利。
一、中文書目
于忠海(2007),〈英國課程改革中的官僚主義與專業主義矛盾的歷史反思〉,《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4期,頁24-28。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2),《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王家通、王朝茂(1996),《日本、韓國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中的角色與作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頁101-137。
王馨羚(2006),《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運作情形及未來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豔玲(2007),〈英國”一體化”教師專業標準框架評析〉,《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9期,頁78-82。
孔令帥(2007),〈試論政治對美國教育法令(政策)的影響──以《2000年目標》和NCLB為例〉,《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7期,頁1-5。
巴蘭坦著(Ballantine, J. H.)(2007),黃德祥、林重岑、薛秀宜譯(2007),《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5th. ed.),台北:心理。
艾金森(Atkinson, R. L.)、西爾格德著(Hilgard, E. R.)(1987),鄭伯塤, 洪光遠, 張東峰等編譯(1990),《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9th. ed.),台北:桂冠。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衣慶泳、周成海(2007),〈歐美教師教育的重要轉向:以教師專業社群為組織載體〉,《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6期,頁40-46,50。
呂永財(2005),《「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應用於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敏霞(2007),〈教師同伴指導:美國的經驗與啟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4期,頁93-96,51。
余民寧、賴姿伶、王淑懿(2002),〈教師終身進修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5期,頁543-584。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期,頁5-15。
吳宗立(2007),〈教育品質:學校經營的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60期,頁17-29。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姍、洪明(2007),〈美國教師認證制度的新近變革──”美國優質教師證書委員會(ABCTE)”的理念與實踐〉,《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1期,頁52-55。
吳清山(1994),《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李奉儒(2008),〈英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17-49。
李郁緻(2006),〈新台灣之子教育未來新希望〉,《今日教育》,70期,頁7-45。
李建民、肖甦(2007),〈新世紀日本教育督導改革探析〉,《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7期,頁17-21。
李廣、馬云鵬、高山達雄(2007),〈促進學校自律、持續的改善與發展──日本”義務教育學校評價指導方針”解讀〉,《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6期,頁1-4。
貝 克著(Beck, U.)(1997),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Was ist Globalisierung? 1st.ed.),台北:商務。
佛里曼(Friedman, T. L.)(2005)著,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1st. ed.),台北:雅言。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3期,頁49-65。
林天倫(2007),〈校長的影響需要與影響方式研究〉,《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市),7期,頁32-35。
林正彬、車達(2007),〈組織再造對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師說》,199期,頁26-29。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高雄復文。
林妙玲(2006a),〈小校永續,有你一份〉,《遠見》,244期,頁48。
林妙玲(2006b),〈教育部擬撥1億發展特色小學〉,《遠見》,244期,頁46。
林佳芬(2007),〈談教師專業成長與生涯進階制度〉,《師說》,199期,頁19-21。
林明地、林慧蓉(2007),〈剖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及其品質保證機制〉,《教育研究月刊》,160期,頁5-16。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高雄復文。
林煥民(2007),〈「不讓每個孩子落後」法案對我國教改之啟示〉,《菁莪》,19卷1期,頁2-14。
林新發、王秀玲、鄧珮秀(2007),〈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現況、政策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卷1期,頁57-79。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
周成海、衣慶泳(2007),〈專業共同體:教師發展的組織基礎〉,《教育科學》(大連市),1期,頁49-54。
周成海、孫啟林(2007),〈美國有關中小學不勝任教師處理問題研究的若干主題〉,《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2期,頁65-70。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化》,台北:高等。
姜添輝(2001),〈英國威爾斯地區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53-111。
姜添輝(2003),〈英國教師組織的政治特性〉,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頁25-82。
姜麗華(2007),〈探究”教師權力” 〉,《教育科學》(大連市),2期,頁49-51。
柳麗玲(2007),〈國民小學教育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姚文峰(2007),〈公眾參與:美國中小學教育亮點〉,《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7期,頁44-47。
苑大勇(2007),〈美國市長干預基礎教育:現狀與趨勢〉,《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9期,頁10-12。
胡國勇譯(2007),田邊俊治(2007)著,〈日本教師制度改革〉,《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6期,頁14-17。
胡慶芳(2007),〈論日本中小學的校本培訓:從課例研究的視角〉,《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2期,頁18-20,25。
卻江波(2007),〈教師專業化的困境與希望〉,《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7-8B期,頁65-68。
紀登斯著(Giddens, A.)(1999),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1st. ed.),台北:時報。
耿文俠、馮春明(2007),〈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分析〉,《教育研究》(北京市),2期,頁83-88。
耿國彥(2007),〈教師角色:從”規定”走向”贏得” 〉,《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5B期,頁23-26。
高義展(2004),《比較教育概論》,台北:鼎茂。
徐 捷(2007),〈中英中小學教師績效評價比較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7期,頁67-72。
徐易男(2003),〈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之探討〉,《菁莪》,15卷4期,頁2-6。
孫 靜(2007),〈當前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的主要方法〉,《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7期,頁48-50。
夏惠賢(2007),〈國際視野 本土行動──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第13屆年會綜述〉,《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1期,頁23-30。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高等。
秦夢群、張嘉原(2007),〈中小學教師成績考核制度與問題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58期,頁115-124。
秦夢群、王友聖(2007),〈學校教師會發展與運作之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2期,頁61-69。
陸曙毅、庄麗君(2007),〈美國教師入職教育探索〉,《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7期,頁41-43。
康 利著(Conley, D. T.)(2003),侯定凱譯(2005),《誰在管理我們的學校──變化中的角色和責任》(Who Governs our Schools? Chang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1st. ed.),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 明(2007),〈英國教師教育專業新標準評述〉,《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9期,頁73-77。
許祝君(2003),《我國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以公立高中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許禎元(2005),《教師與教育法制》,台北:雙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所(2006),《分類小六法 教育文化法規》,台北:元照。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期,頁16-23。
梁忠銘(2003),〈日本教師組織型態發展之探討〉,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頁367-395。
梁忠銘(2008),〈日本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171-201。
梁坤明(2002),〈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指標〉,《現代教育論壇》,6期,頁210-213。
郭世安(2007),〈教師專業化:內在動力與外在支持〉,《人民教育》(北京市),7期,頁31-32。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 平(2007),〈走進美國學校──從”不讓一個兒童落後法”的實施看校長領導力〉,《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7期,頁13-15。
張向眾(2007),〈美國學校績效責任制的探析〉,《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6期,頁32-35。
張秀榮(2007),〈英國中小學學科領導人的職權與素質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8期,頁86-90。
張治國(2007),〈美國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時間策略與資金策略〉,《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9期,頁23-26。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7),〈九○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期,頁103-137。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下冊)》,台北:東華。
張俊友(2007),〈重新認識教師績效評價〉,《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市),2期,頁74-77。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新仁、馮莉雅、邱上真(2002),〈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9期,頁247-269。
張德銳(2002),《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張德銳、李俊達(2007),〈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學協助系統〉,《教育研究月刊》,153期,頁40-51。
陳 弘、高惠蓉(2007),〈美國與加拿大中小學教師評估政策比較與評析〉,《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2期,頁26-28,32。
陳世佳(2007),〈學校領導與教學改善〉,《教育研究月刊》,153期,頁5-17。
陳加再(2001),《教育改革與教育法制》,台北:商鼎。
陳志龍(1994),《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三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星貝(2007),〈校園事端不斷更該重視教師評鑑〉,《師友月刊》,477期,頁49-51。
陳迺臣(1990),《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聖模(1997),〈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態度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0期,頁417-441。
馮丰儀(2007),〈校長領導如何協助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53期,頁71-80。
黃乃熒(2002),〈學校權力生態重建的理念與策略:以中小學教評會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頁51-100。
黃政傑(2007),〈脫離教育鬆綁的困境〉,《師友月刊》,480期,頁273-13。
黃淑玲(2008),〈世界主要國家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273-342。
黃嘉莉(2004),〈教師專業知識的困難與對策〉,載於張建成主編《文化、人格與教育》,台北:心理,頁225-249。
黃嘉莉(2008),〈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建構〉,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1-16。
黃耀紅、周慶元(2007),〈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反思與理念重構〉,《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市),7期,頁69-72,78。
湯維玲、顏慶祥、李鴻章(200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279-325。
傅松濤、苗麗、楊曉鋒(2007),〈教育考責制與美國政府教育責任的強化〉,《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7期,頁1-6。
曾慈惠(2005),〈新台灣之子的現在與未來〉,《百世教育雜誌》,160期,頁2-3。
曾坤暘(2001),《日本教育經營》,台北:水牛。
舒緒緯(200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沿革〉,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221-248。
舒緒緯(2008),〈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探討〉,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203-241。
楊子秋(2007),〈論教師專業與事業發展〉,《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5期,頁72-79。
楊天平、孫孝花(2007),〈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角色的嬗變〉,《教育研究》(北京市),6期,頁78-82。
楊世璋(2007),〈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師說》,199期,頁22-25。
楊思偉(2001),〈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189-219。
趙中建(2007),〈用立法確保人才培養和教育創新──「美國競爭法」教育條款評析〉,《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9期,頁69-75。
廖 虹(2007),〈學校知識管理:校長的任務及實施策略〉,《中小學管理》(北京市),7期,頁37-39。
甄曉蘭(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策略〉,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頁141-171。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45期,頁99-102。
蔡 敏(2007),〈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的有益經驗分析〉,《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市),7期,頁65-68。
蔡培村(2001),〈教師分級制度規劃的內容與思維〉,《師友月刊》,405期,頁4-11。
蔡清華(2001),〈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以行政機制為例〉,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113-124。
蔡清華(2003),〈美國教師組織與教育專業權運作關係之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頁83-113。
蔡清華、李秀娟(2005),〈我國中小學不適任教師處理模式之研究〉,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之中小學教師角色與專業實踐研討會,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潘文忠、林秋風、張益仁、黃有富、趙榮景(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權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
蔣 攀(2007),〈日美初任教師入職引導措施之比較〉,《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5期,頁34-38。
鄭葳、李芒(2007),〈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4期,頁57-62。
鄭勝耀(2008),〈美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頁51-78。
劉文君(2007),〈美國現行教學督導系統及其特徵〉,《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7期,頁12-16。
劉世星(2007),〈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9期,頁92-93,88。
劉春榮(2004),〈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現代教育論壇》,10期,頁244-251。
劉學智、馬雲鵬(2007),〈美國”SEC”一致性分析範式的詮釋與啟示──基礎教育中評價與課程標準一致性的視角〉,《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5期,頁64-68。
霍 伊(Hoy, W. K.)、米斯格著(Miskel, C. G.)(1982),方德隆、陳瓊森、顏素霞、蔡清華、簡明忠、張來平、楊寶琴、吳裕益、歐用生譯(198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st. ed.),高雄:高雄復文。
鮑 曼著(Bauman, Z.) (1999),李培元譯(2004),《全球化浪潮的政治定位》(In Search of Politics, 1st. ed.),台北縣:韋伯。
賴光祺(2007),〈鬆綁不等於放任──從學校自主到教師專業自主〉,《師友月刊》,480期,頁14-19。
盧乃桂、鍾亞妮(2007),〈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基礎的探討〉,《教育研究》(北京市),3期,頁17-22。
錢昌愈(2007),〈立足校本教研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市),7期,頁73-76。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鞠玉翠、王佳佳(2007),〈美國教育市場化影響下的教師分層趨勢評析〉,《外國中小學教育》(上海市),1期,頁19-22。
鍾啟泉、岳剛德(2007),〈論教師委員會的專業性、自治性與合法性〉,《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2期,頁34-38。
鍾 靜(2002),〈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定位與運作的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頁173-199。
應國良(2007),〈虛擬社區: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8B期,頁34-37。
魏志春(2007),〈現行學校管理模式下教師專業發展審視〉,《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5B期,頁18-22。
魏毓瑩(2007),〈淺談「教師進修」之相關議題及因應策略〉,《菁莪》,19卷1期,頁15-21。
顏國樑(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期,頁22-30。
豐崎本子(2007),〈日本安倍內閣和教育基本法改定〉,《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市),9期,頁76-80。
羅朝猛(2007),〈教師申訴制度:美國的實踐與我國的現狀〉,《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市),7期,頁27-30,35。
蘇永明、李奉儒(2001),〈英國英格蘭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頁1-52。
蘇再添(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教師評鑑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泠沅(2007),〈校本研修應成為教師的內在需求〉,《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4B期,內頁。
二、西文書目
Baldridge, J. V. (1983).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Educa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Blase, J., & Anderson, G.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London: Cassell.
Everton, C. M., Emmer, E. T., & Worsham M. E. (2007).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Boston, MA: Pearson/A and B.
Giddens, A.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Giddens, A. (2003).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ew York: Routledge.
Harris, B. (1986). Development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McGraw-Hill.
Kardos, S. M., & Johnson, S. M. (2007). On Their Own and Presumed Expert: New Teachers’ Experience with Their Colleagu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9, pp. 2083-2106.
Krejsler, J. (2005). Professions and their Identities: How to Explor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Semi-)Profess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9, No. 4, pp. 335-357.
Lawton, D. (1996). Beyo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 Empowerment. London: Athenaeum.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 Harper & Row.
McClelland, D. C. (1975). Power: the Inner Experience. NY: Irvington.
Pollard, A. (1985).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Holt.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R. Snyder and S.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12.
Senge, P. N. (2006).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Siegel, J. S. (2002). Development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Taiwan. NJ: World Scientific.
Stake, R. E. (1989).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H. Simons and J. Elliott (Eds.), Rethinking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pp. 13-19.
Sunderman, G. L., & Kim, J. S. (2007). The Expansion of Federal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ing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5, pp. 1057-1085.
UK Inter-Professional (1995). Annual report. Lodon: UK Inter-Professional Group.
Westheimer, J. (1998). Among schoolteachers : community, autonomy, and ideology in teachers' w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三、網路資料
台北市教師會(2006),〈教師、家長一致呼籲台北市政府:即刻停止錯誤政策,回歸教育專業──公布日期:95/06/21〉,《台北市教師會》, http://www.tta.tp.edu.tw/,瀏覽:2008/6/1。
教育部(2003),〈2003年10月15日教育部新聞稿:教育部感謝教師從事導護工作〉,《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http://forum.nta.org.tw/v362/showthread.php?t=1464,瀏覽:2008/5/25。
教育部訓委會(2007),《教師違法處罰措施參考表》,教育部電子報,262期,2007/6/28,http://epaper.edu.tw/love-edu/files/news_files/exibh.doc,瀏覽:2008/5/25。
教育部(2008),〈教育統計指標/陸、教育經費/五、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分攤經費〉,《教育部統計處》, 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13/index6.xls,瀏覽:2008/5/25。
陳康宜(2006),〈教師權利疑遭剝奪 代表制校務會議 地方恐違法,2006/5/24〉http://www.mdnkids.org.tw/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44644,瀏覽:2008/5/25。
黃瑩甄(2007),〈美英台「綜合中學」實施情況之比較〉,《網路社會學通訊》,61期,2007年3月15日,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1/61_57.htm,瀏覽:2008/5/25。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http://www.act.org/aboutact/index.html , accessed May 25, 2008.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http://www.ets.org/portal/site/ets/menuitem.22f30af61d34e9c39a77b13bc3921509/?vgnextoid=a9757f95494f4010VgnVCM10000022f95190RCRD, accessed May 25, 2008.
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ttp://www.gtce.org.uk/standards/hearings/forthcoming_hearings/?view=Print, accessed May 25, 2008.
NCTAF. http://www.nctaf.org/, accessed May 25, 2008.
NCATE. http://www.ncate.org/, accessed May 25, 2008.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 http://www.sat-taiwan.com.tw/aboutsat.htm, accessed May 25, 2008.
The U. 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High-Stakes Testing in the Carolinas: Briefing Summary. http://www.thememoryhole.org/usccr/usccr_carolinas.htm, accessed May 25,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