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惠娟
論文名稱: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李基常
Lee, Ji-Charng
徐昊杲
Hsu, How-G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習行為困擾因應策略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High School, Department of Advertisement Design,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Coping Strate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學生學習行為困擾與所採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所得之理論架構發展調查問卷,針對10所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並輔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目前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接近中等困擾程度。
    二、目前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以學習動機困擾程度最高。
    三、學業成績與母親教育程度交互作用下,僅學習態度困擾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其學習行為困擾有顯著差異。
    五、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學習行為困擾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以獨立解決、尋求支援為優先採取之因應策略,其次為情緒調適,最後順位為消極逃避。
    六、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學習行為困擾所採因應策略之順位,有差異存在。
    七、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高低學習行為困擾程度所採之因應策略,有差異存在。
    本研究另針對學校教育、親職教育提出八點建議,供相關人士之參考。最後,茲根據本研究在研究對象、變項、方法及工具等方面不足之處,以及在進行研究中所獲得之想法,歸納出四點建議,以供後續對此研究方向感到興趣的研究者參考。

    The study discussed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by the background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guided b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veloped from archive research. Students from 10 schools’ were singled out as the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 method, t-test,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close to middle degree.
    2.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of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the highest.
    3. Achievement and mother’s education background interaction, it had two-factor interaction existed for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attitude.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5. The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dopted were classified, in order of priority, into the four categories:“solving by themselves”, “seeking for support”, “emotional discharge”, and “avoidance”.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ping strategies, in order of priority, by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ho faced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ping strategies, in order of priority, by the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ho faced problems of learning behavior with different degree.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given eight suggestions for two references on the fields of schooling and parental education. Lastly, researcher had concluded some propositions over subjects, variations, method and instrument during this research. Hope they could b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is study.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特質 11 第二節 學習行為困擾的定義、理論及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因應的意義、理論及相關研究 41 第四節 學習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的方式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5 第一節 樣本分析 85 第二節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程度現況分析 89 第三節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學習行為困擾採取之因應策略分析 92 第四節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業成績與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學習行為困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95 第五節 個人背景因素對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之差異分析 108 第六節 個人背景因素對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學習行為困擾問題採取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 119 第七節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面對各類高低學習行為困擾採取之因應策略分析 158 第八節 綜合討論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82 參考文獻 187 壹、中文部份 187 貳、西文部份 194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9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205 附錄三 協助問卷施測人員名單 211

    壹、中文部份
    于文正(民79)。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克先(民78)。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王佩玲(民77)。淺談學習,測驗與輔導。
    王連生(民83)。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蓁蓁(民8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山卿(民84)。新時代任務~演什麼、像什麼!職教園地,6,14-17。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文雄、田振榮(民86)。高職實用技能班,一年級學生狀況調查。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研究。
    江承曉(民80)。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書麟(民62)。先秦教育思想。台北:中華文化出版。
    吳貝克(民90)。技能檢定學科測驗對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寧(民85)。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圖書出版公司。
    吳意玲(民82)。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瓊汝(民87)。國中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64,44-56。
    呂俊甫、王煥琛、吳靜吉(民61)。教育心理學。台北:大中國出版社。
    呂敏昌(民82)。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介至(民87)。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志(民94年2月14日)。青少年壓力總體檢,55%不快樂,最煩課業。中時晚報。第7版。
    李明杉(民86)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興(民78)。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敏英(民92)。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成憲(民83)。早期儒家學習範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杜郁文(民89)。中國大陸會計系學生學習行為認知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惠芬(民87)。高職護校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症狀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秀冬(民83)。談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5,12-15。
    周珍珍(民90)。犯罪青少年自尊、困擾問題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意茹(民8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嘉明(民90)。邁入新世紀、迎接新挑戰~談私立高職經營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3,59-61。
    孟瑛如、陳麗如(民91)。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學習行為特徵之差異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93。
    官淑如(民86)。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正文(民71)。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與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
    臺南師專學報,15,79-143。
    林恭煌(民84)。高職學生的特質。職教園地,7,14-15。
    林淑理(民8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銘宗(民88)。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珍(民89)。國中生災後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南投災區 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續琴(民92)。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佳椿(民92)。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清文(民91)。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玫如、程炳林、于富雲(民93)。國中生多重目標導向與其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5(3),221-247。
    施良方(民85)。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信華(民90)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正峰(民78) 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 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紀怡如(民90)。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素慈(民91)。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昊杲、邱佳椿(民91)。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馬健能(民93)。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明薇(民85)。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商業課程發展中心(民93)。廣告設計科課程標準(民國89年5月28日修正)。民國93年7月15日取自「商業課程發展中心」。
    張春興(民 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7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74)。教育心理學,412-414。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技職司(民93)。高級職業學校設計群課程綱要(民國92年3月8日修正)。民國93年7月15日取自「教育部技職司網」:http://www.tve.edu.tw/new/board/index.asp
    教育部統計處(民93)。臺灣省公私立高職概況表 (民國93年月31日修正)。民國93年12月18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網」: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莊慧秋(民89)。青春的心,苦澀?張老師月刊,268,91。
    許朝信(民88)。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郭生玉 (民69)。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生玉(民8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為藩(民 59)。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為藩、高強華(民76)。教育學新論,114-141。台北:正中書局。
    陳李綢(民77)。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0(29),15-24。
    陳偉瑀(民92)。大專院校體育教師教導方式對學生體育課學習行為的影響。體育學報,35,221-232。
    陳啟勳(民78)。考試分數的解釋方式對高一學生英文科學習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輝(民90)。我國職業學校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燕萍(民91)。台北市高工學生學業失敗容忍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昌誠 (民79)。空中大學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金山(民91)。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民85)。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2-8。
    黃萬益(民64)。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4-254。
    楊國樞、張春興(民71)。如何克服心理困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董媛卿(民83)。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編著(民84)。教育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賈馥茗、鍾紅柱、陳如山、林月琴、梁志宏、黃恆、吳翠珍、簡仁育、侯志欽等(民80)。教育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廖宗輝(民93)。在校生電腦硬體裝修技能檢定對資訊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鳳池、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陳美芳編譯(民80)。教育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管貴貞(民81)。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居蓮譯(1997)。學習與教學(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心理出版社。
    樊志育(民72)。廣告學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歐滄和(民78)。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歐慧敏(民85)。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桂嫚(民82)。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玉瑟(民83)。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和鈞、鄧京華(民74)。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昭明(民86)。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鄭增財(民88)。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民81)。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民8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淑惠(民92)。高職商科學生認知型態與學習行為對在校生會計事務技能檢定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 碧(民91年9月18日)。青少年憂鬱,愁課業也愁錢,家庭給予支持度愈高,憂鬱程度愈低。自由時報。第3版。
    羅芙蓉(民75)。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彙珺(民86)。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西文部份
    Barocas, H., Richman, W. & Schwebel, A. I. (1983).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Alife-span approach .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Baum, A., Calesnick, L. E., & Gatchel, R. T. (198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ping with crowding:stimulus screening and social overlo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4), pp. 821-830.
    Bernard, H. W. (1962).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Boston: Allyn &
    Bacon.
    Billing, G., & Moon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pp. 877-891.
    Boyd, H. F., & Johnson, G. O. (1981). Analysis of coping style : A congnitive-behavior management. London : A Bell & Howell Company.
    Bugelski, B. R. (195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Holt, NY: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Canter, A. (2003).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What every principal should know. Principal Leadership (Middle Level ed.), 4(3), pp. 10.
    Carver, C., & Scheier, N. F. (1989).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2), pp.267-283.
    Compas B. E., Malcarne, V. L. & Fondacaro, K. M. (1988). Coping with stressful events in older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3). pp. 405-411.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Dickey, J. P., & Henderson, P. (1989). What young children say about stress and coping in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Februar/March, pp. 14-17.
    Dusek, J. B., & Danko, M. (1994).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cti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9(4), pp. 412-426.
    Garrison, K. C., & Gray, J. S. (195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Y: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Gay. L. R. (1992). 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4th ed.)New York:Merrill.
    Ginsburg, H. P., & Opper, S. (1988).Piaget'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Gmelch, W. H. (1982). Educator`s response to stress:towards a coping taxonomy.(ERIC Doco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44937 )
    Gredler, M. E.(2001).Learning and ins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Psychometrika, 39, pp. 31-36.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
    :Wadsworth, Inc.
    Kimble, G.A., & Garmezy, N. (1963). Principles of general psychology (2nd ed.). N.Y.: Ronald PressThorndike, E. L. (1931). Human learning. New York : Century
    Kohlberg, L. (1969). Stages and sequence : Tht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D. Goslin (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
    Theory and research. (pp.347-480) Chicago: Rand McNally.
    Kurman, J. (2004). Gender, self-enchancement, and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behavi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Sex Roles, 50, pp.725-735.
    Lazarus, R. S. (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 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Gentry, W. D. (ed.), The handbook of behavior medicine. NY. : Guilford.
    Lazarus, R. S., & Launier, R.(1978). 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21, pp. 208-218.
    Lee, H. B., Chan, D. W., & Yik, M. S. M. (1992).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nr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7(4), pp. 494-506.
    Lipsky, D. K. (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No. ED207287)
    Mayer, R.E.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An overview. In Weinstein, C. E.,
    Goets, E. T., & Alexander F. A.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11-22). NY: Academic Press.
    McDermott, P. A., Mordell, M., & Stoltzfus, J. C. (2001). The organization of student performance in American schools: Discipline, motivation, verbal learning, and nonverbal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pp. 65.
    McKinney, F., Lorion, R. P., & Zax, M.(1976). Effective behavior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Inc.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atterson, J. M., & McCubbin, H.I.(1987).Adolescent coping style and
    behavior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0, pp.163-186.
    Pearlin, L. L.,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pp. 2-21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Rubado, K (2002). Empowering Students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10(4), pp. 233-235.
    Schaefer, B. A. (2004). A demographic survey of learning behaviors among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3(4, pp. 481-497.
    Schaefer, B. A., & McDernott, P. A. (1999). Learning behavior and intelligence as explanations for children’s scholst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3), pp. 299-313.
    Seiffge-Krenke, I. (1990).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self-concept and
    coping behavior. In H. Bosma & S. Jackson (Eds.), Coping and self-concept in adolescence (pp. 51-68).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White, R. W. (1974).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An attempt at systematic description .In G. V. Coelho, D. A. Hamburg &J. E. Adams (eds.)Coping and adaption (pp.47-68). NY. Basic.
    Wills, T. (1985). 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Cohen & S.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61-82).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Woolfolk, A. E., & Nicolich, L. M. (198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Zentall, S. (1983).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physical and temporal factors. Exceptional Education Quarterly, 4, pp. 90-1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