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達雄 |
---|---|
論文名稱: |
我國「軍文關係」發展的歷程與現況之研究〜以國防二法訂定為分析基點 |
指導教授: |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軍文關係 、政治中立 、軍隊國家化 、文人領軍 、軍事專業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7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由政治中立、文人領軍和軍隊與社會關係等三個面向,觀察和分析我國軍文關係的發展歷程與現況,藉以探討國防二法訂頒前後的「軍文關係」本質與互動關係之變化。基此,筆者採用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方法,以相關文獻與理論模型為基礎,藉由我國軍文關係的發展歷程演變,檢證國防二法訂頒前後,國軍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推動國防體制法治化的角色扮演及對軍文間的互動實況之影響,最後,綜結本文研究心得、發現與建議。
就研究所知,我國軍文關係的演變,要受到政治民主化的影響,國防體制法制化與文人領軍的基本理則已漸成規模,尤其是伴隨首次政黨輪替、國防二法施行,軍文關係更已逐步達到民主先進國家「軍隊國家化」、「文人領軍」與「軍事專業化」的境界,這在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是一項值得肯定的成功指標。
但是,我國軍文關係的發展由於歷經黨控制途徑到文人領軍模式,其中轉變的最大困難就在於軍事組織文化的變遷,因此,如何消除軍事文化的認知差異,排除阻礙良好軍文關係發展的障礙,將是未來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中文書目
丁樹範(2002),〈實施國防二法的意義與未來展望〉,《國防政策評
論》,第2卷第3期,頁6-33。
中國時報
(2001),〈規範軍人中立,不違體制〉,《中國時報》,2001.9.8,
版15。
(2002),<「五不」指:「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儲存、不
使用核武」>,《中國時報》,2002.8.27,版2。
(2002),<社論>,《中國時報》,2002.3.21,版9。
(2008),<總統大選,官兵投票人數極大化>,《中國時報》,
2008.2.20,版A5。
自由日報(2008),<西藏鎮壓抗暴啟示錄>,《自由日報》,
2008.3.17,版A2。
行政院經建會(2004),《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台北:行
政院經建會綜計處。
江岷欽 (1996),<行政中立的理論與實務>,《行政倫理》,台北
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頁91-135。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作者自行出版。
李酉潭(1998),<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的初探>,《中山人文社會
科學期刊》,第6卷第1期,頁150。
李承訓(1993),《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台北
:永然出版社。
李厚壯、張聨祺譯(2003),Thomas A. Marks著,《王昇與國民
黨》,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台北:時英出版社。
沈克勤編(1998),《孫立人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周月清(2002),《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
周茂林
(2000),<從同形主義探討中華民國現階段的文武關係>,《台灣
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的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淡江
大學戰略研究所。
(2003),<中華民國現階段軍文探討>,《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
究》,第4卷第3期,頁194-195。
林濁水(2003),<談「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兼論行政中立在憲法
中的地位>,《考詮季刊》,第36期,頁3-11。
青年日報
(2001a),〈國軍鞏固民主體制運作,堅如磐石〉,《青年日報》,
2001.5.2,版2。
(2001b),<國防二法之我見>,《青年日報》,2001.2.7,版3。
(2002),<民意論壇>,《青年日報》,2002.3.7,版3。
(2007a),<李部長勉全軍專注戰訓建構優質勁旅>,《青年日報》,
2007.11.21,版1。
(2007b),<國軍恪遵憲法嚴守分際,貫徹行政中立>,《青年日報》,
2007.11.27,版1。
勁報(2001),<社論>,《勁報》,2001.3.22,版4。
洪志安(1994),《中共「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黨軍關係之演變》,
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松輝(1998),《美國文武關係中「文人統制」的理論與實際》,
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陸訓
(1994),<文武關係之理論、研究途徑與類型學>,《東亞季刊》,
第26期,頁57-93。
(1996),<文武關係理論:西方民主國家的「軍事專業主義模型」
>,《復興崗論文集》,第18期,頁1-62。
(1999a),〈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
的詮釋〉,《復興崗學報》,68卷1期,頁19。
(1999b),《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a),<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
卷第2期,頁61。
(2000b),〈我國國防二法通過後「文人領軍」的觀察—間論政戰制
度的法制化與時代意義〉,《第三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2001),〈我國國防兩法通過後文人領軍的觀察〉,《國防政策評
論》,第1卷2期,頁7-37。
(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陸訓、劉慶元(1999),<美軍公共事務制度初探>,《社會科學
半年刊》,第5期,頁25-44。
洪陸訓、莫大華、段復初(2000),<中華民國軍隊與社會關係的演
變(1945-2000)——從軍事化社會到社會化軍隊>,《台灣國防
政策與軍事戰略的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淡江大學
戰略研究所。
洪陸訓、莫大華、李金昌、邱啟展(2001),《軍隊公共事務研究》,
臺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科學研究中心。
洪陸訓、張元祥(2003),<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的軍文關係與民主
鞏固>,《東亞季刊》,第34卷第1期,頁5-10。
唐棣(1994),<美軍公共事務工作的理念與做法>,《復興崗學報》,
第53期,頁183-200。
高凌雲(2001),<以政領軍機關算盡>,《聯合晚報》,1989.11
.9,版4
國防部總政戰部編印
(1960),《國軍政工史稿下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1993),《國軍政戰制度研析與探討》,台北:國防總政治作戰部。
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1995),《政治中的軍人》,台北:
政治作戰學校。
國防部史編局譯(2001),《美國的軍文關係:危機或轉機》,譯自
Don M. Snider and Miranda A. Carlton-Carew,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In Crisis Or Transition?”,台
北:國防部史編局。
國防部
(2002),《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國防報告書」編委會,
台北:國防部。
(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國防報告書」編委會,
台北:國防部。
張玉法(199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出版社。
陳志瑋譯(2001),Chave Far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陳炫璋(2002),《轉換成本與合作意圖—以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
本理論之觀點》,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1995),《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德禹(1993)〈文官行政中立的理論與實踐〉,《銓敘與公保月刊》,
頁22-23。
章瑞卿(2001),<我國與日本軍隊在憲法秩序中之角色>,《日本
研究89年》,第423期,頁50。
黃振富(1999),《多元民主時代國軍政治教育的調整與精進》,政
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吉林
(2000),<中華民國文武關係演變之理論探討>,《台灣國防政策
與軍事戰略的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淡江大學戰略
研究所。
(2002),<文人領軍與軍事專業化之探討>,《第三屆「國家安全
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大學。
廖天威(2001),<從「國防改革小組」的運作論我國國防體制的改
革方向>,《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36 號》,國家政策研
究基金會。
監察院(2007),<國防二法實施後,對國軍建立文官制度現況之檢
討專案調查報告>,《監察院公報》,2590期,頁5-49。
管延愷(2002),《臺灣政黨輪替過程中民主鞏固的探究》,國立成功
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明義(2000),《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要論》,台北:華泰出
版社。
蔡玲、馬若孟(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書局。
劉立倫(2002),<文人統制與軍文關係>,《國防二法之實施與台
海安全 》座談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鄭大誠(2003),<國防文官 遙遙無期>,《中國時報》,2003.1
.24,版16。
鄭曉時(1992),<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的一個分析架構(
1950-1987)>,《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冊》,第5卷第1期,頁
129-171。
聯合報
(2002),<湯曜明:總統、閣揆才能下令>,《聯合報》,2002.10.29,
版2。
(2007),<國軍戮力推動組織再造 為肆應現代化戰爭厚植根基>,
《聯合報》社論,2007.11.13,版6。
謝奕旭(2000),<拉丁美洲政治民主化與軍隊角色>,《復興崗學
報》,第69期,頁187。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進強
(1997),《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
(2005),<從軍事文化的觀點看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新
世紀智庫論壇》,第31期,頁3。
蘋果日報
(2007),〈軍人沒事做,專門搞政變〉,《蘋果日報》,2007.12.5,
版A16。
(2007),〈上將為綠站台,藍促軍法審判〉,《蘋果日報》,2007.12.14,版A10。
二、外文書目
Bagch,Ajoy(1972) , “Civil Service Neutrality: Concept and Practice”,
National Academy of Administration: Journal 17 .
Bland, Dougles L. (2001), ‘Patterns in Liberal 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s.’,“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 27, No.4,
pp.525-540.
Fravel,Taylor M.(2002),‘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aiwan's Democratic’,“ Armed Forces & Society”, 29,
1, pp.57-84.
Huntington,Sa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0) ,“ The Professional Solid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64) ,“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Na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hn, Richard H.(1997), “The Forgotten Fundamentals of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 Project on U.S.Post Cold-War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Lasswell, H. D.(1951),‘The Policy Orientation.’in Lerner
and Lasswell(eds.), “Policy Science”.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lmutter, Amos and Leo Grande, William M. (1982) ‘The
Party in Uniform: Toward a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6, pp.778-789.
Perlmutter, Amos(1981),“Modern Authoritarianis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rkesian, Sam C.(1981) , “Beyond the Battlefield: The
New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
Sandschineider, Eberhard (1989), “Military and Politics in
the PRC,” in, ed. June T. Dreyer. Chinese Defns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aragon House.
Segell, Glen(2000)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from
Westphal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in Stuart S. Nagel, ed., “Handbook of Global Inter-
National Policy” , New York: Marcel Dekker,Inc.
Snider, Don A. & Carlton-Carew, Miranda A.(1995),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risis or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CSIS.
Shaw, Martin.(1991),“Post-Military Society: Militarism,
Demilitarization and War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UK: Polity Pres.
Slocombe, Walt(2001), ‘Civil-Military lations’, “Taiwan
Senior Executive Program on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Dec.21.
Swaine,Michael D.(1999),“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policy.And weapons procurement ocesses.”,Santa
Monica:RAND,P.23。
Whitson, William W.(1973) . “The Chinese High Command: A
History of Communist Military Politics, 1927-1971. ”
New York: Pra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