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瑞寬
論文名稱: 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
指導教授: 王爾敏
Wang, Erh-Min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9
中文關鍵詞: 現代化美術團體全國美術展覽會美術期刊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2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透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三七年間所出版的美術書籍、期刊、雜誌、報紙、展覽圖錄和畫卌等資料的梳理與回顧,探索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畫家對於美術現代化課題的理解及闡述。整個論文的敘述重心,是以文獻的討論為主,作品的分析為輔,考察的是民國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因素,如何干涉書畫家們在選擇其符合時代意識的風格,筆者將分別掌握「美術期刊的論述」以及「美術展覽會的功能」兩個主要課題,討論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運動,在面對自身傳統與西方美術時,如何由排拒、接納到融合的曲折過程。所謂「現代化」,本文主要是針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書畫家們,對西方美術的傳播、日本美術西化的經驗,以及中國畫學自身抉擇等相關論述的分析,現代化不僅限於「西化」的狹義範圍,而是包含了西化的學習、傳統的認識與時代的意義等。
    在研究上筆者主要運用歷史學的方法結合藝術社會學的分析,以文獻資料建立時代發展的脈絡,再適度援引藝術社會學的方法,就是將藝術家與藝術作品放在歷史和社會背景中,分析它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並且以外部的觀點,進行畫家言論與作品產生時外延空間的闡述,包括政治、社會與經濟因素的探討。整個論文敘述的兩個基本課題:一、以美術雜誌和報刊資料為對象,探索延續傳統與追求現代化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二、藝術理念與主張經由展覽會的公開展示,對藝術教育的實踐和畫家創作的影響。
    民國初年在形塑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內涵時,是透過西方和日本模式的轉譯和移植,然後再參入中國原有的繪畫遺產,融匯而成中國現代美術的新形式。這種新形式是從追求具有科學精神的寫實主義開始,這時現代化的觀念就是西化的代名詞,甚至是窄化成「新與舊」的分別而已。二○年代之後,逐步產生「東方與西方」的界說,東方美術以中國為主體,並且納入日本及印度,作為和西方美術相抗衡的文化系譜。到三○年代則是走向實證的時期,國畫家將傳統繪畫作了一次從形式到內容的更新,一方面拋開文人畫的束縛,另一方面則試著貼近時代意識與民眾生活。當然西畫界更是一個眾聲雜鳴的世代,徐悲鴻由寫實切入建立他個人民族主義的想法,林風眠則繼續往表現主義前進,決瀾社和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則是一次未意全功的現代主義實驗,但是到抗戰時期則將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時代風景,這個時候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呈現的是民族化和社會化的兩條道路,寫實又回到它的主導性地位。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中國美術現代化的討論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民初文化運動中的美術革命觀 第一節 美術革命到美術運動 11 第二節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分界與合流 20 第三章 傳統的論述:畫家區域活動與言論差異 第一節 傳統的堅持:從《湖社》到《藝林》 35 第二節 東西融合的主張:《繪學雜誌》與《造型美術》 54 第三節 上海的突圍與省思:《國畫月刊》論中西美術 64 第四節 廣州的新舊之爭:嶺南畫派和國畫研究會 74 第四章 現代化的要求:西方美術的引介與爭論 第一節 《亞波羅》與藝術運動 97 第二節 《藝術旬刊》與現代美術 113 第三節 《藝術界周刊》與民族美學 126 第五章 文人雅集到美術展覽會的演變 第一節 美術團體的展覽活動 159 第二節 聯合畫展的策劃及其成果 176 第三節 歷代名畫展的嘗試 198 第六章 美術教育的推廣到官方展覽會的形成 第一節 藝術教育與展覽活動的關係 241 第二節 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意義 253 第三節 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評論 276 第七章 結論 337 附錄 345 徵引書目 385

    徵引書目
    一、民國時期的期刊雜誌
    《上海藝術月刊》,第1- 10期,1941-1942年,上海。
    《中國美術會季刊》,第1卷第1- 4期,1936年,南京中國美術會。
    《申報》,1911- 1937年。
    《亞波羅》,第1- 17期,1928-1936年,西湖國立藝術院發行。
    《東方雜誌》,第21卷第16號─第28卷第2號,1924-193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
    《青年藝術》,第1- 4期,1937年,廣州青年藝術社。
    《美》,第4–11期,1947-1948年,中國美術茶會。
    《美育》,第1卷第1- 3期,1920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雜誌社。
    《美育》,第3期,192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美育》,第4期,1937年,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發行。
    《美展》(三日刊),第1- 10期、增刊,1929年,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
    《美術》(月刊),第2卷第4號,1921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發行。
    《美術》(月刊),創刊號,1935年,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發行。
    《美術》,第2期,1919年,上海圖畫美術學校發行。
    《美術雜誌》,第1卷第1- 2期,1934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
    《真相畫報》,第1-7期,1912年。
    《國畫》,1- 5號,1936年,上海中國畫會。
    《國畫月刊》,第1卷第1- 12期,1934-1936年,上海中國畫會。
    《婦女雜誌》「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刊」,第15卷第7號,1929年。
    《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上海晨光美術會。
    《造型美術》,第1期,1924年,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會。
    《湖社月刊》,第1- 100期,1927-1936年,天津:天津市古藉書店影印,1993。
    《逸經》,第4- 36期,1936-1937年。
    《繪學雜誌》,第1- 2期,1920-1921年,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
    《藝林月刊》,第1- 118期,1930-1942年,天津:天津市古藉書店影印,1993。
    《藝林旬刊》,第1- 72期,1928-1929年,天津:天津市古藉書店影印,1993。
    《藝星》,第4期,1935年,國立杭州藝專藝星社。
    《藝風月刊》,第2卷7- 10期,1934年,杭州藝風社。
    《藝浪》,第7- 10期,1932-1933年,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發行。
    《藝術月刊》,第1- 2期,1933年,上海摩社。
    《藝術旬刊》,第1卷第1- 12期,1932年,上海摩社。
    《藝術建設》(半月刊),創刊號,1936年。
    《藝術界周刊》,第1- 26期,1926-1927年(第1期上海光華書局發行;第2期後改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
    《藝術評論》(《民國日報》乙種附刊之一),第65- 68期,1924年。
    《藝術論壇》(現代藝術論專號),創刊號,1947年,上海。
    《藝觀》,第2- 5期,1929年,上海中國藝術學會藝觀雜誌社。
    《曦光》,第1期,1930年,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系發行。
    二、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王扆昌主編,《中國美術年鑑》(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上海: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1948。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文化科學‧藝術),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西冷印社書畫部編,《西冷印社第二十四期書目》,杭州:西冷印社,1928年。
    何多源編,《中文參考書指南》,《民國叢書》,第一編,第一○○卌,上海:上海書店,1989。
    金通達編,《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陳履生編,《二十世紀書畫名家年齡干支年號公元速查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陸丹林編著,《中國現代藝術家像傳》,香港:波文書局,1978。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82。
    惲茹辛編著,《民國書畫家彙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楊家駱編,《民國以來出版新書總目提要初編》,臺北:中國辭典館復館籌備處,1933年南京初版,1971年再版。
    謝文勇,《廣東畫人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
    鶴田武良編,《中国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和泉:和泉市久保 紀念美術館,1997。
    鶴田武良編,《民国期美術學校畢業同学錄‧美術团体会員錄集成》,和泉:和泉市久保 紀念美術館,1991。
    三、書畫目錄圖卌
    《良友畫報》,1-172期,1926- 1941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集‧第一種》,「晉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書畫集」,商務印書館,1937。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集‧第二種》,「現代書畫集」,商務印書館,1937。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集‧第三種》,「現代西畫圖案雕刻集」,商務印書館,1937。
    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編委會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一~六)、油畫(一~四)、水彩畫(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品目錄》,「第七部現代書畫目錄」,南京:編者刊,1937。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品目錄》,「第六部西畫目錄」,南京:編者刊,1937。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補充目錄》,「第七部現代書畫補充目錄」,南京:編者刊,1937。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補充目錄》,「第六部西畫補充目錄」,南京:編者刊,193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晚清民初水墨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編,《教育部全國美術覽會出品目錄》,上海:編者刊,1929。
    陶咏白編,《中國油畫,1700-1985》,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
    劉新,《中國油畫百年圖史,1840-1949》,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6。
    編委會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藏品選》,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蘇林編著,《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圖庫,1900-1949》,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四、專書
    Edward F. Fry編,《立體派》,陳品秀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Linda Nochlin,《寫實主義》,刁筱華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民國之部),《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四十五卌,上海:上海書店,1991。
    丁新豹,《晚清中國外銷畫》,香港:香港藝術館,1982。
    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編輯委員編,《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第五卷,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88。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內山嘉吉、奈良和夫,《魯迅與木刻》,韓宗琦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巴克林德爾(Michael Baxandall),《意圖的模式:關於圖畫的歷史說明》(Patterns of Int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s,1985),曹意強、嚴軍、嚴善錞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水天中,《中國現代繪畫評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王震、榮君立編,《汪亞塵藝術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
    王濟遠,《水彩畫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王濟遠、倪貽德編,《西洋畫法綱要》,上海:中華書局,194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年新排五版。
    朱伯雄、陳瑞林編著,《中國西畫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朱樸編著,《林風眠:畫論、作品、生平》,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朱應鵬,《國畫ABC》,上海:上海書店,1990。
    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余伯特‧達彌施(Hubert Damisch),《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Théorie du nuage : Pour une historire de la peinture,1972),董強譯,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
    吳步乃、王觀泉編,《一八藝社紀念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宋忠元編,《中國美術學院歷史回顧》,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
    宋忠元編,《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
    宋忠元編,《藝術搖籃:浙江美術學院六十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8。
    李公明,《廣東美術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李向民,《中國藝術經濟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李朴園,《中國藝術史概論》,《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十六卌,上海:上海書店,1990。
    李朴園,《藝術論集》,上海:光華書局,1930。
    李偉銘輯錄整理,《高劍父詩文初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李超士,《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毛尖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一八四○至一九一一),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
    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阮榮春、胡光華,《中華民國美術史,1911-1949》,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
    卓聖格,《徐悲鴻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
    周肇祥,《琉璃廠雜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尚輝,《顏文樑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
    林文霞編,《倪貽德美術論集》,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
    林風眠,《藝術叢論》,南京:正中書局,1936。
    林紓,《春覺齋論畫》,于安瀾輯,《畫論叢刊》,下編,臺北:鼎文書局,1972。
    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板垣鷹穗,《近代美術史潮論》,魯迅譯,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康有為手稿,《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蔣貴麟釋文,臺北:文史哲出
    炎黃藝術館編,《近百年中國畫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版社,1977。
    邱琳婷,《臺灣美術評論全集:謝里法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姜丹書,《姜丹書藝術教育雜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姚全興,《陶冷月藝術評傳》,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施翀鵬,《中國名畫觀摩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施慧美,《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
    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林同奇譯,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洪再辛選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胡經之編,《中國現代美學叢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郎紹君,《陶冷月: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叢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郎紹君,《論現代中國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倪貽德,《西畫論叢》,上海:中華書局,1936。
    倪貽德,《西畫論叢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7。
    倪貽德,《藝術漫談》,上海:大光書局,1935。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庫思,《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秋楓、佩芳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年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2。
    徐蔚南,《藝術家及其他》,上海:真善美書店,1929。
    袁志煌、陳祖恩編著,《劉海粟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一~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四十五卌,上海:上海書店,1991。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李小山編,《當代中國畫之我見討論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張岱年、敏澤主編,《回首百年:二○世紀中國社會人文論爭》,第二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一卌,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張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曹意強、范景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傳統的延續與演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杭州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梁思永,《國立中央研究院參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出品目 錄》,1937年。
    梁得所,《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民國叢書》,第一編,第六十五卌,上海:上海書店,1989。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莊申編著,《從白紙到白銀:清末廣東書畫創作與收藏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莊尚嚴,《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記》,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6。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許志浩,《中國美術期刊過眼錄,1911-1949》,上海:上海書書出版社,1992。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陳池瑜,《中國現代美術學史》,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陳建中編輯,《冷月畫評》,上海:冷月畫室,1935。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嚴一萍續編,《美術叢書》,第五集,第二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陳振濂,《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0。
    陳瑞林編,《現代美術家陳抱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陳輔國編,《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
    陳薌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
    陶咏白、李湜,《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章咸、張援編,《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滙編,1840-1949》,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傅彥長、朱應鵬、張若谷合著,《藝術三家言》,《民國叢書》,第一編,第六十五卌,上海:上海書店,1989。
    湯哲明,《多元化的啟導》,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賀天健,《學畫山水過程自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第二版。
    逸明,《民國藝術:市民與商業化的時代》,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陽太陽,《陽太陽藝術文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2。
    馮曉,《中西藝術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黃小庚、吳瑾編,《廣東現代畫壇實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
    黃文弼遺著,《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黃烈整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黃可,《上海美術史札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黃宗賢,《大憂患時代的抉擇:抗戰時期大後方美術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黃專、嚴善錞,《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楊伯達,《清代畫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楊義等著,《中國新文學圖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執行委員會編,《現代中國繪畫中的自然:中外比較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
    萬青力,《畫家與畫史‧近代美術叢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s Western Art History),潘耀昌、顧泠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輔仁大學編,《郎世寧之藝術:宗教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
    劉海粟,《歐遊隨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劉綱紀編,《鄧以蟄美術全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劉曉路,《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劉曦林,《中國畫與現代中國》,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
    廣州美術學院嶺南畫派研究室編,《嶺南畫派研究》,第二輯,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
    廣東美術館等編,《現實關懷與語言變革:二十世紀前半期一個普遍關注的美術課題》,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潘公凱,《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潘耀昌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滕固編,《中國藝術論叢》,《民國叢書》,第一編,第六十五卌,上海:上海書店,1989。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
    鄭午昌等,《國畫面面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鄭朝、金尚義編,《林風眠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
    鄭朝編,《林風眠研究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鄧見寬編,《姚茫父畫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蕭瓊瑞編,《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謝文勇,《謝文勇美術文集》,廣東:廣州人民出版社,1994。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龐薰琹,《龐薰琹隨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
    龐薰琹美術館編,《龐薰琹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羅青,《荷馬史詩研究:詩魂貫古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關良,《關良回憶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
    顧森、李樹聲編,《百年中國美術經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五、期刊論文
    水天中,〈中國畫論爭三十年資料摘編,1917-1947〉,《中國美術報》,第28期,1986年2月。
    水天中,〈林呱、關作霖及廣東早期油畫〉,《美術史論》,1991年第3期。
    水天中,〈探尋丘堤〉,《美術研究》,1997年第4期。
    王工,〈北洋政府時期國立北京藝專三烈士考〉,《美術研究》,2001年第4期。
    王中秀,〈黃賓虹十事考之五:神州闡國光〉,《榮寶齋》(雙月刊),第2期,2001年3月。
    王中秀,〈黃賓虹十事考之六:文美盛會〉,《榮寶齋》(雙月刊),第4期,2001年7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
    江洛一,〈吳子深先生一生〉,《朵雲》,第20期,1989年1月。
    何菁,〈岡倉天心對中國美術的認識:關於中國美術的特徵〉,《美術史論》,1995年第2期。
    呂澂、陳獨秀,〈美術革命〉,《新青年》雜誌,第6卷第1號,1918年1月15曰。
    李偉銘,〈高劍父留學日本考〉,《朵雲》,第44期,1995年。
    李偉銘,〈康有為與陳獨秀: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的一樁「公案」及其相關問題〉,《美術研究》,1997年第3期。
    李渝,〈從俄國到中國:中國現代繪畫裏的民族主義和先進風格〉,《雄獅美術》,137期,1982年7月。
    李貴豐,《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圖像版印技術之演變,1600 -190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李達,〈黃賓虹與南社考略〉一文,《朵雲》,第48期,1997年12月,
    林秀玲,〈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藝術的接觸初探〉,《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
    林秀玲,〈從倫敦現代主義美學運動與中國藝術的接觸談「全球化」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第30卷第4期,2001年9月。
    洪再辛,〈鼓吹革命中的藝術真相:《真相畫報》所示黃賓虹與嶺南三家的關係〉,《朵雲》,第44期,1995年。
    洪再辛,〈潘天壽和江南藝術傳統〉,《朵雲》,第50期,1999年2月。
    胡懷琛,〈上海學藝概要〉(二),《上海通志館館刊》,第1卷第2期(1933年9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三八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胡懷琛,〈上海學藝概要〉(三),《上海通志館館刊》,第1卷第4期(1934年3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六八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郎紹君,〈類型與流派〉,《守護與拓進:二十世紀中國畫叢談》,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高永隆,《近代中日繪畫變革及其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張元茜,〈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對民初美術的影響〉,《中國─巴黎:早期旅法中國畫家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
    張翰云,《鄭午昌研究:兼論民初上海美術團體與民初美術史著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莊申,〈對北京美術學校教育的考察與檢討,1900-1945〉,《明報月刊》,香港,第13卷第5期,1978年5月。
    莊申,〈論「高遠」:中國畫史辭彙論析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4分,1988年12月。
    許幸之,〈對左翼美術聯盟的回憶〉,《美術研究》,1959年第4期。
    陳世強,〈大匠旁觀、寄蘊宏志:陳獨秀與中國近現代美術〉,《美術研究》,2002年第2期。
    陳瀅,〈清代廣州的外銷畫〉,《美術史論》,1992年第3期。
    彭飛,〈機遇與挑戰:林風眠一九二六年出任北平藝專校長始末〉,《榮寶齋》(雙月刊),第6期,2001年11月。
    程君顒,〈民國以來中國繪畫通史研究的回顧〉,《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臺北:國史館,1998。
    童一鳴,〈嶺南三家年譜〉,《朵雲》,第32期,1992年2月。
    黃大德,〈『嶺南畫派』名考〉,《朵雲》,第44期,1995年。
    黃大德,〈黃般若年表〉,《朵雲》,第49期,1998年12月。
    黃可,〈上海的美術院校和美術社團〉,《朵雲》,第47期,1997年12月。
    黃可,〈清末上海金石書畫家的結社活動〉,《朵雲》,第12期,1987年。
    萬青力,〈江南蛻變:19-20世紀初中國藝術史一瞥〉,《美術研究》,1998年第4期。
    萬青力,〈並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雄獅美術》,第254-278期,1992年4月至1994年4月。
    萬青力,〈美術家、企業家陳小蝶,定山(1897-1989):民國時期上海書壇研究之一〉,《美術研究》,2002年第1期。
    萬青力,〈對民國初年北方畫壇的歷史思考〉,《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趙祐志,〈躍上國際舞臺: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師大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6月。
    劉瑞寬,〈民初北方畫壇對國畫傳統之變革與延續〉,《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年6月。
    劉曉路,〈肖像後的歷史、檔案中的青春:東京藝大收藏的中國留學生自畫像,1905-1949〉,《美術研究》,1997年第3期。
    鄭朝,〈林文錚的藝術理論與實踐〉,《新美術》,1992年第1期。
    黎麥,〈陳樹人、高劍父的生平與藝術成就〉,《朵雲》,1992年第1期。
    薛永年,〈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
    薛永年,〈滕固與近代美術史學〉,《美術研究》,2002年第1期。
    謝里法,〈三○年代上海、東京、臺北的美術關係〉,《雄獅美術》,第160期,1984年6月。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臺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第140期,1982年10月。
    謝東山,〈從異聲雜鳴到獨白論述:學院主義在臺灣美術的典律化過程〉,《思與言》,第40卷第2期,2002年6月。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2002年12月。
    龐壔,〈龐薰琹、丘堤早期作品解注〉,《美術研究》,2001年第4期。
    龔產興,〈陳師曾的文人畫思想〉,《美術史論》,1986年第4期。
    六、外文論著
    Aida Yuen, Yuen, Inventing Eastern in Japan and China, ca.1890s to ca. 1930s, Columbia University, PHD, 1999.
    Carl Crossman, The China Trade,Princeton:The Pyne Press, 1973.
    Julia F. Andrew, Kuiyi Shen , A Century in Crisi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1998.
    Kuiyi Shen ,”A Debate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Painting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26 No.4, 1996.12。
    Maxwell K. Hearn and Judith G. Smith , Chinese Art Modern Expressions ,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2001.
    Mayching Kao,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in Art, 1898-1937, Stanford University , PHD, 1972.
    Mayching Kao,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Michael Sullivan ,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Michael Sullivan ,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for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3.
    Ralph Croizier, Art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 ( Cantonese ) School of Painting, 1906-195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Shelagh Vainker, “ Exhibitions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in Europe, 1933-1935 ”,《二十世紀中國畫:「傳統的延續與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Sun Shirley Hsiao-ling, Lu Hsun and the Woodcut Chinese Movement, 1926-1936, Stanford University PHD, 1974.
    Wen C. Fong, Between Two Cultures ,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2001.
    田中淳,〈後期印象派考:一九一二年前後を中心〉(上),《美術研究》,368号,1997年12月。
    鶴田武良,〈民国期全国規模美術展覽會: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一〉,《美術研究》,349号,1991年3月。
    鶴田武良,〈留欧美術学生: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六〉,《美術研究》,369号,1998年3月。
    鶴田武良,〈陶冷月: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三〉,《美術研究》,358号,1993年12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