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信真 Lai Hsin Che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戰後的女性參政研究──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和臺灣省議會為中心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ostwar Taiwan : Foucs on Taiwan Interim Provincial Assembly and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溫振華 Wen, Chen-Hua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2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 、臺灣省議會 、女性參政 、婦女保障名額 、省議員 、女性權益 、性別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 Interim Provincial Assembly,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Assemblymen, Women's rights, Gender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2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瞭解臺灣戰後女性參政的實踐歷程,本論文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和臺灣省議會為中心,研究1951-1998年十二屆省議會,58位女性省議員參政的性別特質,探討黨國體制和父權體制對女性參政影響,重現女性參政實力在兩權夾縫曲折中成長自立,解釋女性參政權與其他女性權益關連,以期建立一個新視野的臺灣女性參政史。
本論文發現婦女保障名額在1950-1960年鼓勵女性參政,但1960年代國民黨以「提名─同額競選」抑制第三屆女性自立參政的可能性後,婦女保障名額從保障女性轉換成保障男性,直到1970年代民主運動帶動黨外女性省議員參選,衝擊第七屆選舉並提昇女性參政以後,1980年代國民黨籍地方派系女性省議員也以違紀參選突圍,提昇女性省議員當選率。由此脈絡可知早在第二屆省議會選舉後,女性省議員就有擺脫婦女保障名額的企圖,但無奈黨國體制加強控制壓抑女性自主參政的傾向。同時,在父權思維下,社會觀感慣例忽視女性參政主體性,尤其本論文發現近六成靠實力當選的事實,被一致弱化為女性參選需依賴婦女保障名額的印象,以此鄙視女性省議員或女性參政不具競爭實力。
58位女性省議員以本省籍和國民黨籍居多數,平均以45.9歲高齡就職,普遍出身性別平等教育的家庭,多數具有不服輸的鐵娘子悍性(反傳統溫柔賢淑的社會認同),必須完成母職或者母職和民代職兼具,才能獲得丈夫和家庭成員支持參政,這些都是女性參政特殊的性別議題。她們認為自己不僅為描述性代表,也是實質性代表,認同作為女性省議員,對於女性議題積極關注,在省議會的女性議題相關提案質詢,多有表現,並站在女性立場發聲,應證了做為婦女代表的女性省議員參與政治資源分配,的確能提昇女性權益。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omen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during Taiwan postwar period, this thesis foucs on Taiwan Interim Provincial Assembly and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from 1951 to 1998, researching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58 assemblywomen, discussing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and patriarchy impact on women in politics, explaining female suffrage and other women's rights ,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vision of wom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history.
Frist,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encourage women to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during 1950-1960. But in the 1960s the KMT operated "one nominate-same amount campaign," inhibited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endence women to participated the third session of assembly.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of women converted to preserve men. In 1970s, democracy movement led opposition members of provincial elections, the impact of the seventh elections and enhanc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1980s, the KMT local factions female candidates break discipline also enhanc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rom this history context, as early as the second provincial assembly elections, most of assemblywomen have this intention to get rid of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but the KMT tends to suppress independ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Second,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ey tend to ignore women subjectivity. This thesis found that sixty percent of assemblywomen were elected on their own strength, but this fact was been ignored and contempt all assemblywomen depend upon the reserved-seats system, with not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politics.
Most of assemblywomen are Taiwanese and KMT,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5.9, from background of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home. They were Iron Maiden with intrepid and unyielding personality (anti-soci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gentle graciousness), must fulfilled motherhood, in order to obtain support from husband and family members. These are specific gender issues on wom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not only as descriptive representatives, but also active representatives. Assemblywomen identity as a woman, care about women's issues, standing on female vocal stance, and allocating political resources for women. They indeed enhance women's rights.
一、史料
(一)政府史料彙編
國史館編,〈王民寧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八輯》,臺北縣:國史館,1993,頁33-37。
國史館編,〈蔡陳翠蓮女士行述〉,《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輯》,臺北縣:國史館,1994,頁505-506。
國史館編,〈呂錦花女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一輯》,臺北縣:國史館,1994,頁96-98。
國史館編,〈林紫貴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一輯》,1994,頁155-156。
國史館編,〈林蔡素女女士略歷〉,《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一輯》,臺北縣:國史館,1994,頁157-158。
國史館編,〈梁許春菊女士略歷〉,《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縣:國史館,1998,頁294-297。
國史館編,〈浦薛鳳先生行狀〉,《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九輯》,臺北縣:國史館,1999,頁299-309。
國史館編,〈祝畫澄女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二十一輯》,臺北縣:國史館,2000,頁362-363。
國史館編,〈林王紫燕女士行述〉,《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二十七輯》,臺北縣:國史館,2004,頁45-46。
國史館編,〈蘇洪月嬌女士傳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二十八輯》,臺北縣:國史館,2005,頁592-608。
國史館編,呂秀惠女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二十九輯》,臺北縣:國史館,2006,頁128-129。
〈浦薛鳳行狀〉,《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十九輯》,1999,頁299-309。
臺灣省諮議會編,《許世賢女士史料彙編(上)(下)》,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2001。
歐素瑛,《地方自治與選舉(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臺北縣:國史館,2001.12。
(二)政府史料出版品
中央選舉委員會,《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 : 35年~7.》,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
中央選舉委員會,《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8。
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概況彙編》,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11。
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省市議員選舉紀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6.6。
中央選舉委員會,《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七十五年、七十六年選舉選舉實錄》,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12。
中央選舉委員會,《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6.12、1987.1、1989.12。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選務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1.5。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選務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2.12。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編,《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臺中縣霧峰鄉:臺灣省諮議會,2011。
中華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南京:中華年鑑社,1948.9。
內政部統計處編印,〈首屆行憲監察委員名單〉,《內政統計月報》,1948年7、8、9期合訂本。
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印指導委員會編,《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市:立法院,1953。
考試院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考試院統計提要》,臺北:考試院,1999.8。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9社會指標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2010.7。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王宋瓊英女士〉,《議壇通訊》,4:6,1960.1,頁17-19。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王國秀女士〉,《議壇通訊》,4:9,1960.4,頁5-7。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林王少華女士〉,《議壇通訊》,1:8,1957.7,頁8-10。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游蘇鴦女士〉,《議壇通訊》,1:8,1957.7,頁16-18。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胡克柔女士〉,《議壇通訊》,4:6,1960.1,頁12-13。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張彩鳳女士〉,《議壇通訊》,4:8,1960.3,頁2-4。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梁許春菊女士〉,《議壇通訊》,4:2,1959.9,頁16-18。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許世賢女士〉,《議壇通訊》,4:6,1960.1,頁7-9。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游蘇鴦女士〉,《議壇通訊》,1:8,1957.7,頁16-18。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黃廖素娥女士〉,《議壇通訊》,1:9,1957.8,頁14-16。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楊紅綢女士〉,《議壇通訊》,4:6,1960.1,頁9-12。
省議會編,〈議壇人物專輯──省議員蔡李鴦女士〉,《議壇通訊》,4:8,1960.3,頁14-16。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冊》,南京: 國民大會秘書處,1948。
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編,《國民參政會第四屆第三次大會記錄》,無出版地:國民參政會秘書處,1947。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1996.6。
許雪姬等編,《灌園先生日記(三)》,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
許桂霖、周振章編,《中華民國58年增選61、64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9。
許桂霖、周振章編,《中華民國67,69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
許桂霖、周振章編,《中華民國72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
許桂霖、周振章編,《中華民國75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90。
勞工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臺灣地區勞動統計年鑑》,臺北:勞工委員會,1997.10。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省民政統計》27期,1998.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1》,1960.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2》,1970.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3》,1980.6。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4》,1980.12。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90。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公職人員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霧峰: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90。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七十二年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霧峰: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4.3。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七屆省議員、第十屆縣市議員、第九屆縣市長、第九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2.6。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七屆省議員、第十屆縣市議員、第九屆縣市長、第九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實錄》,霧峰: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2.6。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八屆省議員.第十屆(新竹.嘉義市第二屆)縣市長第十一屆(新竹.嘉義市第二屆)縣市議員.第十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實錄》,霧峰: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86。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屆省議員暨臺灣省第一屆省長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95.6。
臺灣省選舉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屆省議員暨臺灣省第一屆省長選舉臺灣省選務實錄》,霧峰:臺灣省選舉委員會,1995.6。
選舉總事務所編,《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實錄》,臺北市:選舉總事務所,1970.3。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三政治志選舉篇》,1987.6.15。
(三)、政府網路資料庫
1. 國家圖書館的《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二卷第八期,1946.2.1,頁7-8。
〈省參議會組織條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一卷第八期,1945.12.19,頁1-2。
〈省參議員選舉條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二卷第一期,1946.1.20,頁3-4。
〈制定「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組織規程」、「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選舉罷免規程」〉,《臺灣省政府公報》,40年秋字77期,頁898-901。
〈健全鄉鎮村里基層組織綱要〉,《臺灣省政府公報》,42年冬字43期,頁469-491。
〈府民二字第八二九三二號令修正「臺灣省各縣鄉鎮縣轄市民代表會組織規程」第四條第三款〉,《臺灣省政府公報》,43年冬字30期,頁385-386。
〈府民二字第八二九三二號令修正「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臺灣省政府公報》,43年冬字30期,頁363。
〈為各縣市鄉鎮區公所村里幹事任用資格一案,令仰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45年夏字第54期,頁650。
〈電臺南、彰化縣政府據請釋示縣市議員鄉鎮縣轄市民代表選舉婦女保障名額一案,復希查照〉,《臺灣省政府公報》,49年冬字68期,頁858。
〈彰化縣政府:釋示鄉鎮民代表補選時婦女保障名額案〉,《臺灣省政府公報》,50年冬字20期,頁210。
〈釋復縣議員選舉關於鄉鎮保障名額婦女保障名額當選疑義〉,《臺灣省政府公報》,56年冬字66期,頁2。
2. 臺灣省諮議會的《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http://ndap.tpa.gov.tw/drtpa_now/index.php
〈臺灣省議會組織規程案〉,《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典藏號:公報3-01-010A-01-3-1-00-00781,檔案日期:1959-08-26,頁478。
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資料庫日據時期與戰後史料查詢系統的《省府委員會議檔案》,http://ds2.th.gov.tw/ds3/app00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http://db1n.th.gov.tw/twhist/。
4. 中央研究院的《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digitalarchives.tw/
5.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
http://db.cec.gov.tw/histQuery.jsp?voteCode=20051201C1C1&qryType=ctks
6. 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http://ahdas.drnh.gov.tw/
《國民政府檔案》,(台北:國史館藏),001000000094A,〈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修正暨秘書處組織規則案(二)〉
二、報紙
《申報》1912.3.24-1924.11.24。
《民立報》1912.3.5-1912.3.29。
《中央日報》,(南京),1936.5.18。
《民報》,1945.12.6-1946.10.29。
《臺灣民報》,1926.8.1-1929.3.11。
《臺灣日日新報》,1915.1.25-1942.11.26。
《中國時報》,1947.4.22-1999.5.8。
《聯合報》,1953.9.5-2005.10.5。
《臺灣民聲日報》,1950.8.18-1954.5.3。
《中華日報》,1997.5.27-2001.01.27。
《公論報》,1948.1.30。
《外交部週報》,1951.11.27。
《徵信新聞報》,1963.4.29。
《中央時報》1971.8.17。
《環球日報》,1990.8.5。
《臺灣日報》,1998.11.05。
《薪火週刊》51期,1985.8。
《臺南府城教會報》17期,光緒十二年十一月。
《中國新女界雜誌》號1,1907.2.5。
三、中文專著
Andrew Gordon著,李朝津譯,《二十世紀日本──從德川時代到現代》,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Carol Hymowitz & Michaele Weissman,彭Deborah. G Felder著,姚燕瑾、徐欣譯,《女人的一個世紀──從選舉權到避孕藥(A Century of Women)》,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2。
Carol Hymowitz & Michaele Weissman,彭婉如譯,《美國婦女史話》,臺北市:揚陞文化,1993。
Duverger Maurice著, 楊祖功、王大東譯,《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7。
George Leslie Mackay, From Far Formosa, New York, 1896。
Ute Frevert著,馬維麟譯,《德國婦女運動史──走過兩世紀的滄桑》,(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5)。
女性史綜合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 第五卷 現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第五刷。
女性史綜合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 第四卷 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第五刷。
不詳,《臺灣名人傳》,商業新聞社,1946.1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婦女工作幹部手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1956。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6。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972-194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王恩銘著,《二十世紀美國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99。
永原和子監修,《日本女性肖像大事典》,東京都:日本圖書,1995。
朱士烈、陳忠苞編,《法律辭典》,台中市:燕京文具印刷行,1962.6。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大正篇1912-1925》,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明治篇1895-1912》,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余如季、鄭梓,《議壇風雲五十二年:見證臺灣省議會半世紀》,霧峰鄉:臺灣省議會,1998。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4四版二刷。
宋若莘,《女論語》,收入陳宏謀輯,《五種遺規》上卷〈教女遺規〉,臺北市:臺灣中華出版社,1993。
李文,《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
李園會,《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1。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周莉萍,《美國婦女與婦女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林天祐等編,《臺灣教育探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2000.7。
林栭顯,《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6。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78,初版三刷。
芳賀登等著,《日本女性人名辭典》,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8.10。
邱萬興編,《與我同行──周清玉的政治路》,彰化市:關懷文教基金會,2007.3。
侯暢編,《臺灣省地方自治法要》,臺北市:臺灣省地方自治法要編委會、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5。
紀展南,《嘉義媽祖婆──許世賢傳奇》,嘉義市:張進通許世賢基金會,2007。
胡佛計畫主持,《臺灣地區政治菁英的參選行為歷屆省議員候選人的分析 Electoral paticipation of political elites in Taiwan : an analysis of candidates of Taiwan provincial councial,1946-1981》,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76-0301-H002-33(1/3), NSC76-0301-H002-33(2/3), NSC76-0301-H002-33(3/3)NSC-79-0301-H002-32),1989-1995。
郎裕憲、陳文俊,《中華民國選舉史》,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6。
唐文慧,《特別保護還是一視同仁?》,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86-2412-H-037-001),1998。
夏珍,《雕琢人生──臺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林靜芸》,臺北市:時報文化,2000。
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1993。
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編,《張李德和的世界──學術研究論文彙編》,臺南:編者印,2010.5。
馬以工編,《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臺北市:國際崇他社臺北市三社,1989。
高坂嘉玲、顧敏耀編,《張李德和的世界─學術研究論文彙編》,麻豆: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2010.5。
商業新聞社,《臺灣名人傳》,出版地不詳:商業新聞社,1946.11。
婦女新知基金會,《催生男女工作平等法手冊》,臺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市: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三版。
盛杏湲《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臺北市巿:桂冠圖書,1986。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出版社,1995。
陶傳芳,《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森口繁治著,劉絜敖譯,《婦女參政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12。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市: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焦維城主編,《婦聯四十五年》,臺北市: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5。
程謫凡,《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臺北市:前衛,2002。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民報作為分析場域》,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6。
裔昭印等著,《西方婦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編,《彰化市志》,彰化:彰化市志,1997.8。
瑪克斯.韋伯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臺北市:遠流,1991。
瑪克斯.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臺北市:遠流,1992。
綜合女性史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論集第十卷女性と運動》,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第一刷。
臺中縣政府編,《臺中縣志卷六選舉志第二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政府,1985.5。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自治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7.6。
臺南縣政府編,《續修臺南縣志卷二政事篇》,臺北:臺南縣政府,1985.5。
臺南縣新化鎮公所編,《新化鎮志》,臺南:臺南縣新化鎮公所,2005.12。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臺灣教育會,1939年,南天書局復刻,1995年。
臺灣新民報,《臺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書店,昭和九年復刻,昭和61年。
臺灣新生報副刊室主編,《霧峰傳奇:省議員的真實故事第一輯》,臺北市:臺灣新生報出版部出版,1997。
臺灣新生報副刊室主編,《霧峰傳奇:省議員的真實故事第二輯》,臺北市:臺灣新生報出版部出版,1997。
劉鐵錚,《職婦團體代表選舉制度之研究》,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5.10。
歐素瑛、陳中禹、黃翔瑜、謝嘉梁、王順節、李巧雯編撰,《臺灣省議會會史》,臺中市:臺灣省諮議會,2011.5。
談社英,《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文心出版社,1936。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臺北市:自印,1952。
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40年 》,新北市:自立晚報,1987.12。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硏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 (1946-1951) 》,臺中市:著者,1993。
燈塔出版社資料室編,《自治賢能錄》,臺北市:燈塔出版社,1954.4。
繆全吉編著,《中國制憲史料彙編──憲法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謝德錫等著,《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1。
薩孟武、林紀冬、梅仲協、劉慶瑞等編,《法律辭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2三版。
霧峰一新會,《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霧峰:一新會,1935。
蘇洪月嬌,《政治與我─省議會四年回顧》,雲林縣:著者自印,1981.10。
四、期刊論文
〈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議訓詞〉,見《指導長 講婦人對婦女訓詞輯要》,臺北:婦女工作指導委員會,1956,頁61。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中國婦女運動史(新民主主義時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化魯,〈婦女參政運動的過去與現在〉,見東方雜誌編纂,《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972-194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宋若莘,〈女論語〉,收入陳弘謀輯,《五種遺規》上卷〈教女遺規〉,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1965。
李南海,〈制憲時期婦女爭取代表名額始末〉,《近代中國》第123期,頁?。
李繼峰,〈中國大陸的婦女運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2004。
杜隋卿,〈「婦女保障名額」與我國選舉制度改革〉,蘇永欽主編,《國會改革:臺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臺北市:財團法人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11,頁67-97。
沈茲九,〈抗戰四年來的婦女運動〉,《何香凝先生與中國婦女運動》,香港:婦女知識叢書出版社,1941。
味辛,〈婦女參政年表〉,《女性問題研究集》冊1,不詳:新文化書社,1923。
周秉維,〈婦女參政運動之展望〉,《女性問題研究集》冊1,不詳:新文化書社,1923。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4,2005,頁39-89。
林芳玫,〈當代臺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27:1,1998.6,頁56-87。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三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林濁水,〈撤退就是投降:許世賢決心再為嘉義市民服務〉,《政治家半月刊》20期,1982.1,頁20-22。
施碩佳,〈從無聲到有聲──論《婦友》雜誌中參政女性的主體性〉,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計榮主編,《中國婦女運動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唐文慧、王怡君,〈「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期,1999,頁75-116。
浦薛鳳,〈盡職家庭服務社會──憶述吾妻陸佩玉(冶予)生平經歷〉,《中外雜誌》,(36:2,1984.8),頁92-97。
浦薛鳳,〈盡職家庭服務社會─憶數吾妻陸佩玉(治予)生平經歷〉,《中外雜誌》26卷2期,1984.8,頁92-97。
馬庚存,《中國近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
高勞評述,〈婦女參政運動小史〉,見東方雜誌編纂,《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張玉法,〈二十世紀前半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39-71。
梁惠錦,〈抗戰前後的婦女運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2004。
梁惠錦,〈婦女爭取參政代表保障名額的經過〉,見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0,頁519-555。
梁惠錦,〈婦女爭取參政代表保障名額的經過〉,見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0。
梁雙蓮,〈婦女與政治參與政策篇〉,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婦女政策白皮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1995,頁399-459。
梁雙蓮,〈影響臺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分析(一九五一~一九八九)〉,《社會科學論叢》,第41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1993,頁1~30。
梁雙蓮、朱浤源,〈從溫室到自立—臺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1951~1989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頁91~124。
梁雙蓮、顧燕翎,〈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見劉毓秀等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1995,頁93-143。
陳霆銳譯述,〈世界女子參政之動機〉,見東方雜誌編纂,《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傅大為,〈日治時代「近代化的醫療政治」──以性別化的醫學新教育、規訓化的醫療新身體 兩個過程為例〉,2003年東海大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
彭渰雯,〈參政篇〉,《一九九九臺灣女權報告》,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2000.4,頁73-91。
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期,臺北,1980,頁15-18。
焦興鎧,〈私部門高階女性人力資源之開發及運用─美國「玻璃天花板委員會」報告初探〉,《經社法制論叢》24期,(臺北:經建會法協中心,1999.7),頁311-348。
黃秀政,〈戰後臺灣婦女參政問題的檢討(1949-2004)──以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為例〉,《臺灣文獻》,第56卷,第1期。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3,頁207~229。
黃長玲,〈從婦女保障名額條款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55期,2001.5,頁69-82。
楊婉瑩,〈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季刊》,14:4,臺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2000,頁71~90。
照史,〈趙善標趙綉娃父女議壇奮鬥記〉,《高雄人物評述》,高雄:春暉出版社,1983,頁240-271。
劉向,〈古列女傳〉,見《四部叢刊初編》第六十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談社英,《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婦女運動共鳴社,1936。
談社英,《婦運四十年》,臺北市:自印,1952。
賴信真,〈臺灣戰後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初探〉,《臺灣風物》64:1,2014.3,頁49-84。
梁雙蓮,〈婦女與政治參與〉,見梁雙蓮等著,《婦女與政治參與》,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89,頁5-46。
鍾阿嬌,〈臺灣婦運領袖攪些什麼〉,《臺灣春秋》第二期,1948.11,頁13。
陳慈玉,〈日治時期顏家產業與婚姻網絡〉,《臺灣文獻》62卷4期,頁1-54。
〈省議員張彩鳳女士 縣民喉舌 婦孺保母〉,《議壇通訊》4:8,1960.3,頁2。
〈在野黨及無黨無派人士對於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向國民黨及政府提出的十五點要求〉,《自由中國》22卷7期,1960.4.1,頁234。
浦陸佩玉,〈相夫教子鴻爪雪泥〉,《傳記文學》27卷6期,1975.12,頁68。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1。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1
王家儉,〈民初的女子參政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一期,1983.6
吳永芳,〈國民參政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6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6。
王孟梅,〈抗戰時期的婦女工作〉,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12。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四期,1996.8,頁241-268。
蔣婷薇,〈1912年的女子參政運動(1911-1913)〉,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
楊婉瑩,〈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13:3,2001.9,頁305-344。
賴盟騏,〈彰化縣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組織結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8期,2009.5。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臺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6期,2009年12月,頁277-316。
林秋敏,〈謝娥在臺灣政壇的崛起與退出(1946-1949)〉,《國史館館刊》27期,2011年3月,頁111-153。
林秋敏,〈謝娥與臺灣省婦女會的成立及初期工作(1946-1949)〉,《臺灣文獻》63卷1期,2012年3月,頁285-333。
蔡宗珍,〈關於民意代表之婦女保障名額條款的另類思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臺北:臺大婦女研究室,1997.10,頁5-7。
吳煜宗,〈婦女保障名額條款的違憲性〉,《月旦法學教室》55期,臺北:月旦出版社,2007.5,頁6-7。
鄒靖,〈記苑裡農忙托兒所〉,《婦友》十六期,1946.1,頁8-9。
五、學位論文
王孟梅,〈抗戰時期的婦女工作〉,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12。
王怡君,〈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之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王靜儀,〈臺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 : 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爲例,1951-1987〉,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朱彥柔,〈家庭計畫下已婚女性的避孕經驗1960s-1980s〉,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素慧,〈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吳永芳,〈國民參政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6。
吳雅琪,〈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妙虹,〈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怡青,〈政策轉變對婦女生育健康服務之影響──助產士觀點〉,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倩如,〈威權體制下臺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施碩佳,〈從無聲到有聲──論《婦友》雜誌中參政女性的主體性〉,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洪婉琦,〈臺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1967-1999)〉,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胡藹若,〈臺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范碧玲,〈臺灣婦女體制形構的解析(1949-1988)〉,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6。
宮本卓大,〈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 -以愛國婦人會為主〉,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秦先玉,〈臺灣五○年代邊緣史片斷–「性政治」、「異己」、「身體衛生」三問題意識為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高小蓬,〈民國初年的婦女運動(1911-1913)〉,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6。
張毓芬,〈女人與國家──臺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輝潭,〈臺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臺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馨心,〈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
莊雅茹,〈戰後臺灣女性參政先驅:許世賢的政治生涯〉,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許芳庭,〈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1。
許純瑋,〈省議會時期的蘇洪月嬌〉,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許翠谷,〈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中山大學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郭文華,〈一九五0至七0年代臺灣家庭計劃 : 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和省議員流動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12。
陳惠蓮,〈我國現代婦女運動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87.6。
陳隆順,〈女子警察隊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6。
游千慧,〈1960年代臺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5。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動員〉,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趙湘瓊,〈臺灣婦女選舉參與行為研究〉,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劉珊如,〈蔣宋美齡與五O年代《中華婦女》的婦女論述〉,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麗雯,〈臺灣省政府女性主管事業生涯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歐哲如,〈女性與政治:臺灣新女性楊千鶴與許世賢之比較研究〉,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盧文婷,〈戰後女性參政的個案研究──以許世賢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盧文婷,〈戰後臺灣婦女參政之比較研究(1945-2010):以許世賢與蘇洪月嬌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1。
賴信真,〈臺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以民生報婦女版為分析場域(1989─1996)〉,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薛立敏,〈臺灣地區婦女參政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謝欣孜,《英國婦女運動在兩次世界大戰及戰間期的發展》,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7。
六、口述訪談錄資料
余陳月瑛,《余陳月瑛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6。
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一個雲雨飄盪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臺北市:玉山社,2011.9。
許雪姬訪問、蔡說麗紀錄,〈梁許春菊訪問記錄〉,見《口述歷史第五期--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專號之一》,臺北:中央近代史研究所,1994。
陳儀深等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十期--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記錄,〈林蔡素女女士訪問記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121-174。
臺灣省諮議會編著,《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王國秀女士訪談錄》,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著,《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余玲雅女士訪談回憶錄》,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2001.12。
臺灣省諮議會編著,《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余陳月瑛女士訪談錄》,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2001.12。
臺灣省諮議會編著,《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胡克柔女士訪談錄》,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2001.12。
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記錄,《鄭玉麗女士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2000。
張炎憲主編,《民主崛起─1980's臺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2008。
蘇啟昌、陳志昌訪問,蘇啟昌、陳志昌、李靜兒記錄,《王國秀女士訪問記錄》,臺中:勤益科大心,2008.12。
賴信真訪問紀錄,〈周清玉女士訪問記錄〉,2012年12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游月霞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2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苗素芳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5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張蔡美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5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莊姬美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5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黃秀孟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5月1日,未刊槁。
賴信真訪問紀錄,〈楊瓊瓔女士訪問記錄〉,2013年4月1日,未刊槁。
七、英文專書
Anderson Bonnie S. and Zinsser Judith P., A History of their Own: Women in Europe from Prehistory to Present, vol. 2, New York: Oxford, 1988。
Beckwith Karen,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Buechler Steven M., Women’s Mo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oman Suffrage, Equal Rights and Beyond,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0.
Chou,B.E., Clark C., Clark J., Woman in Taiwan Politics : overcoming barriers to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Boulder,1990, Colo:Lynne Rienner.
Eales Jacqueline, 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50-1700,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Katzenstein Mary Fainsod and Mueller Carol Mcclurg Ed., The Women’s Move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Mendelson Sara and Crawford Patricia, 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50-1720,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olony Barbara, Women’s Right, Feminism, and Suffragism in Japan 1870-1925, ined. Karen Offen, Globalizing Feminisms 1789-194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Nelson Carolyn Christensen ed., Literature of the Women’s Suffrage Campaign in England, Plymouth: Broadview Press, 2004.
Pankhurst Emmeline, My Own Story, London: Vrago, reprint 1979.
Pitkin Hanna,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Ryan Barbara, Feminism and The Women’s Movements, Great Britain: Routledge, 1992。
Sokoloff, N, Between Money and Love: The Dialectics of Women’s Home and Market Work,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0.
Stephenson June, Women’s Roots: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Diemer Smith Publishing Co., 5th Edition, 2000.7。
Summerfield Penny, Women Works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Routledge, 1990.
八、日文專書
女性史綜合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第五卷現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第五刷。
女性史綜合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第四卷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第五刷。
永原和子監修,《日本女性肖像大事典》,東京都: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5。
綜合女性史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論集第十卷女性と運動》,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第一刷。
芳賀登等著,《日本女性人名辭典》,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