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段雅馨 |
---|---|
論文名稱: |
翁方綱《詩附記》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翁方綱 、《詩附記》 、《詩經》學 、清代學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翁方綱(1733-1818)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通儒,博藝富才,宏覽多聞,於書畫、經術、義理、金石、碑帖、譜錄、詩詞等學,無不研究專精;嘗受命分纂四部,校理內閣,善於文獻考據及版本校勘、鑑定。留傳至今的著作,包括文集、詩集以及散存各處的題跋、序文、筆記、提要、手札等,都比明清兩代任何一位學者為多,成果豐碩,貢獻卓著,可鑒證翁氏不凡的學術造詣。本論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翁方綱《詩附記》手稿為研究範圍,內容包含翁方綱生平與其經學論著研究,藉此手稿分析其人與《詩》學的價值。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研究的動機、探討研究現況、說明研究方法、設定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第二章敘述翁方綱生平、探討《詩附記》成書背景以及《詩附記》版本考述,以概論了解翁方綱與《詩附記》一書。第三章探討分析翁方綱對《詩序》與《毛傳》作者、笙詩、賦比興等基本問題的觀點或看法,從中了解翁氏對《詩經》相關問題的基本立場。第四章敘述《詩附記》五項寫作特色:集解體式以釋《詩》、使用案語陳述己見、直接評論表達看法、考證詳實徵引廣博、分析《詩經》篇章句法。藉此可以了解《詩附記》豐富的內容和翁方綱深厚的學養。第五章分析《詩附記》對於歷代注家評論,經過統計,翁方綱引用次數最多的前八位學者:鄭玄、孔穎達、歐陽修、朱熹、呂祖謙、嚴粲、陳啟源、朱鶴齡,歸納與分析其中引用見解,探討翁方綱對於《詩》義的闡發以其《詩》學觀點。第六章為解經特色闡論,分析翁方綱兼采調和漢宋、讀《詩》得其大意、反對疑經改經、寧闕疑勿臆斷等四項解經特色。第七章《結論》,總結翁方綱治《詩經》的思想與態度,並探討其《詩經》研究的價值與未來發展。筆者期望透過本文的歸納與分析,能對翁方綱《詩附記》研究有一全面性的認識與了解,進而能觀照出翁方綱的學術底蘊和經學成就。
參考文獻
一、翁方綱著述
(一)經學著述
1.[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詩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
種》初版。
2.[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書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3.[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易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4.[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禮記附記》,二卷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5.[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春秋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6.[清]翁方綱:《詩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7.[清]翁方綱:《論語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8.[清]翁方綱:《禮記附記》,六卷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9.[清]翁方綱:《孟子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0.[清]翁方綱:《經義考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1.[清]翁方綱:《通志堂經解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2.[清]翁方綱:《經義考補正》,一冊十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清)乾隆刻本影印。
13.[清]翁方綱纂,吳格整理釋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影印印刷初版。
(二)其他著述
1.[清]翁方綱原稿,英和校訂:《翁氏家事略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據清刻本複印。
2.[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8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9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典藏古籍善本,(清)道光間侯官李彥章刊,朱墨筆增改校樣本。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2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李彥章校刻本影印。
5.[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54-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清]翁方綱:《蘇齋筆記》,京都:古典刊行會,1933年,據無窮會神習文庫所藏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宣統二年(1910)北洋官報印書局影印稿本。
7.[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清]翁方綱:《蘇齋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相關研究文獻
(一)翁方綱研究專著(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 朱友舟:《翁方綱的書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2.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3. 沈津:《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4. 沈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5. 劉仲華:《翁方綱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6. 賴師貴三:《臺灣師大圖書館鎮館之寶──翁方綱《翁批杜詩》稿本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里仁書局發行,,2011年3月初版。
(二)翁方綱研究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74年。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2.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0年。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出版。
3.陳純適:《翁方綱年譜》,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4.趙太順:《翁方綱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
5.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2年。
6.樂怡:《翁方綱纂四庫全書提要稿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7.何繼文:《翁方綱的宋詩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博
士論文,2003年)
8.吳淑慧:《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5年。
9.李陽洪:《梁章鉅的書法題跋與翁方綱的關係》(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
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10.朱友舟:《翁方綱書學思想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
論文,2005年)
11.鄭才林:《翁方綱詩歌創作及其詩學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古代文
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12.張 然:《翁方綱詩論及其學術源流探析》(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13.黃立一:《翁方綱詩論與清中期詩學思潮轉向》(泉州:華僑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14.楊小華:《翁方綱詩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
文,2009年)
15.葉倬瑋:《翁方綱詩論研究》(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
2009年)
16.李凱雯:《翁方綱《易附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11年。
17.吳春成:《翁方綱《禮記附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8.孫守真:《翁方綱及其文獻學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12年。
19.許倍銘:《翁方綱《禮記附記》研究方法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三)翁方綱研究期刊學報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 李豐楙:〈翁方綱及其金石考〉《中華學苑》,第16期,1975年9月,頁114-149。
2. 李豐楙:〈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及其應用〉《文學評論》,第2期,1975年11月,頁241-304。
3. 李豐楙:〈翁方綱著述考〉《書目季刊》,第8卷第3期,1974年12月,頁39-58。
4. 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中國圖書文史論集》上篇(錢存訓先生八十榮慶紀念),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初版,頁121-132。
5. 吳銘能:〈書評──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461-467。
6. 吳銘能:〈銖積寸累,蔚為大觀──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書後〉《書目季刊》,第37卷第1期,2003年6月,頁69-91。
7. 吳銘能:〈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暨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補遺〉《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29-151。
8. 張淑紅:〈「博綜馬鄭,勿畔程朱」──翁方綱的學術思想及其治學特點〉《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總第185期),頁28-33。
9. 陳先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價值》《澳門雜誌》,第19期,2000年11月,頁31-36。
10. 陳連營:〈翁方綱及其經學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總第104期),頁8-14。
11. 陳棟:〈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澳門雜誌》,第19期,2000年11月,頁28-30。
12. 陳鴻森:〈翁方綱年譜補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287-289。
13. 楊果霖:〈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刊》,第7卷第1期,2001年3月,頁34-58。
14. 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第二十五輯,1983年2月第一版,頁213-220。
15. 鄧愛貞:〈珍貴手稿‧流傳有序〉《澳門雜誌》,第19期,2000年11月,頁37-40。
16. 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3月,頁77-106。
17. 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3月,頁1-36。
18. 賴師貴三:〈翁方綱《易附記》手稿初探〉,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第二屆全國經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15日,頁1-31。
19. 賴師貴三:〈翁方綱手批《杜詩附記》稿本及其價值〉,《古典文學知
識》,第6期(總第165期),2012年
三、其他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為序)
1.[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初版二刷。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3.[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整理本,2001年。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1999年。
5.[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6.[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涵芬樓景印通志堂刊本。
7.[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8.[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9.[宋]歐陽修:《詩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
10.[宋]蘇轍:《詩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
11.[宋]朱熹:《詩經集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12.[宋]朱熹:《詩序辨說》,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13.[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冊。
14.[宋]嚴粲:《詩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15.[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6.[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7.[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6月。
19.[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
20.[清]朱鶴齡:《詩經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
21.[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2.[清]戴震,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23.[清]《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
24.[清]《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 月初版十三刷,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25.[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6.[清]劉聲木《萇楚齋續筆》,卷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二) 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2.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3.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4.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5.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書局,2005年。
6.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7.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8.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9. 林葉蓮:《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10.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
11.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2.胡樸安:《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13.夏傳才:《詩經研究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14.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1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17.郭康成:《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年。
18.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9.劉立志:《詩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20.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1.劉毓慶、郭萬金著,李蹊批點:《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22.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0年。
23.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三) 學報期刊(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27 期,頁147-187,2000年2月。
2. 王靖丰:〈《詩經》比興辨說〉《文學前瞻》,第5期,頁1-16,2004年5月。
3. 王禮卿:〈詩豳風恉釋〉《孔孟學報》,第56期,頁5-12,1988年3月。
4. 江乾益:〈鄭康成毛詩譜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6期,頁31,1984年7月。
5.余培林:〈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辨〉《國文學報》,第20期,頁9,1991年9
月。
6.武道房:〈從宋學到漢學:清代康、雍、乾學術風氣的潛移〉《學術月
刊》,第40卷,頁139-146,2008年10月。
7. 夏常樸:〈乾隆皇帝與漢宋之學〉,收錄於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56-192,2005年4月。
8.秦堅、張勇:〈《詩經》二南探微〉《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42-
44,1998年5月。
9.趙明媛:〈釋朱熹《詩集傳》之「賦比興」〉《勤益學報》,第15期,頁
155-168,1997年8月。
10.趙雨:〈詩.豳風.七月研究〉《燕山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頁17-
25,2004年1月。
11. 劉懷榮:〈論鄭玄對傳統《詩》學的繼承與發揚〉《重慶師院學報》第4
期,頁79,1988年4月。
12. .蔡靖泉:〈《詩經》二南中的楚歌〉《上海大學學報》,第3期,頁98-
103,1994年6月。
13. 盧元駿:〈經學之發展與今古文之分合〉收入《經學研究論文集》,臺
北:黎明文化事業,頁87-104,1981年10月。
14.賴師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
訊》19卷4期,頁588-595,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