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明揚
論文名稱: 圖形對高中生解題的影響─以學測平面幾何單元試題為例
指導教授: 曹博盛
Tsao, Po-S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學測試題圖形解題歷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含有圖形的學測試題中,平面幾何單元中的圖形對於學生解題行為的影響,並以不同圖文關係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差異。
    研究的對象來自於臺北地區的公立高中二年級,共六位學生。進行一份包含四類不同圖文關係的試題,共9題的測驗;採放聲思考的方式,觀察學生的解題行為,並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圖形對於解題有五個正面影響與一個負面影響:
    (1)補足解題資訊
    (2)發現解題資訊
    (3)整合解題中的資訊載體
    (4)觸發解題資訊的媒介
    (5)裁定推論或結果正確與否的標準
    (6)造成解題不嚴謹(負面影響)
    2.在解「圖 文」類的試題時,學生在分析或探索階段會從圖形來思考,一旦
    得到解題資訊後幾乎都直接進行執行階段,所以表現出來的計劃行為不是很
    明顯甚至未出現。
    3.在解「圖=文」類的試題時,學生會將文字的資訊在圖形上作確認後,後續
    的解題也都會聚焦在圖形上思考,因此解題歷程中階段的轉換比其他類來得
    單純。
    4.在解「圖 文」類的試題時,大部分的學生皆未經歷分析階段。這是因為此
    類試題的圖形資訊比文字資訊來得少,所以學生較無法從圖中推論出隱藏資
    訊。
    5.在解「圖文」類的試題時,學生會先將這些重疊的資訊再圖形上做確認
    外,在解題時,會從文字所提供的其他資訊出發,找尋圖形中的其他資訊。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理論基礎…………………………………………………………………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解題……………………………………………………………….9 第二節 圖形的功能…………………………………………………………...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2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流程……………………………………………………34 第四節 分析架構…………………………………………………………………36 第五節 研究限制…………………………………………………………………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六位學生的逐題解題行為描述…………………………………………49 第二節 學生解四類不同圖文關係的試題時,解題行為特徵的差異………121 第三節 學生解四類不同圖文關係的試題時,試題中的圖形對於學生解題行為 的影響…………………………..…………………………………..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67 第二節 建議…………………………………………………………………..1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75 西文部分…………………………………………………………………………176 附錄 附錄一………………………………………………………………………...179 附錄二………………………………………………………………………...180 附錄三………………………………………………………………………...181 附錄四………………………………………………………………………...182

    一、中文部分
    方淑貞(2004)。解題歷程中的讀題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晞安(2010)。圖形對高中學生解幾何問題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美滿(1997)。波利亞的解題步驟對國中比例單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虹儀(2006)。數學寫作對國中生解方程式應用問題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佩儀(2007)。高二學生解拋物線題目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姚晉雯(2002)。高三學生平移旋轉解題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孫達剛(1992)。雄中、雄女學生數學解題之研究-Polya解題四階段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涂金堂(1996)。數學解題之探究。研習資訊,13(2),60-65。
    翁立衛(2008)。圖在幾何解題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308,7-14。
    梁新正(1995)。高雄地區高二學生數學解題之基模知識與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淑娟(1996)。高一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國樑(2003)。國中生代數文字題之解題歷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梁益彰(2008)。國三學生解題歷程之個案研究-以圓的角度與弧相關問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康華(2009)。台南地區國一學生數學解題與後設認知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致嘉(2009)。高雄市國二學生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以勾股定理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喻平(2002)。論數學解題教學的現代理論基礎。數學傳播,26(4),60-68。
    蔡涵婷(2007)。台中地區國三學生數學解題與後設認知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未出版,高雄市。
    劉國芬(1997)。高雄地區高一學生高低數學成就之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貞宜(1999)。數學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以建中三位不同能力的數學資優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豐瑞(1993)。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中等教育,44(4),26-37。

    二、西文部分
    Arcavi, A. (2003). The rol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52, 215-241.
    Carney, N. R., & Levin, R. J. (2002). Pictorial illustrations still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ex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1), 5-26.
    Duval, R. (1995), Geometrical Picture: 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42-157). Berlin: Springer (NATO ASI Series n°138).
    Dvora, T., & Dreyfus, T. (2004). Unjustified assumptions bases on diagrams in geomet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Bergen, Norway, 14-18 July.
    Fischbein, E. (1993). The theory of figural concept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4, 139-162.
    Friel, S. N., Curcio, F. R., & Bright, G. W.(2001). Making sense of graphs: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mprehension and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2), 124-158.
    Hegarty, M., & Just, M. A. (1989). Understanding machines from text and diagrams. In H. Mandl & J. R. Levin (Eds.),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 and picture (pp. 171-194). New York: North Holland.
    Larkin, J. H., & Simon, H. A. (1987). Why a diagram is (sometime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Cognitive Science, 11, 65-99.
    Lester, F. K.(1980). Problem solving: Is it a problem? In M. M. Lindquist(Ed.), Se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9-45). BerkeleyCA: McCutchan
    Lowe, R. K. (1994). Selectivity in diagrams: reading beyond the lin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4), 467-491.
    Markovits, H. (1986). The curious effect of using drawings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7, 81-87.
    Mayer, R. E. (1992). Think,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82).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York, UK: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Nunokawa, K. (2004). Solvers' making of drawings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sit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2), 173-183.
    Polya, G.(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th, W.-M., & Bowen, G. M. (2003). When are graph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an expert-expert study.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1(4), 429-473.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rlando,FL:Academic Press
    Shah, P., & Hoeffner, J. (2002). Review of graph comprehension research: implication for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1), 47-6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