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采薇
Hsu, Tsai-Wei
論文名稱: 在「祖國」與「偶像」之間:防彈少年團中國迷群的認同與劃界
Between Homeland and Idols:Identities and Boundary Work of BTS Fans in China
指導教授: 胡綺珍
Hu, Kelly
口試委員: 蔡如音
Tsai, Eva
柯裕棻
KO, Yu-Fen
胡綺珍
Hu, Kelly
口試日期: 2022/12/2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防彈少年團中國粉絲國族主義劃界微博辱華
英文關鍵詞: BTS, Chinese fans, Nationalism, Boundary Work, Weibo, Insulting China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繼2016年祭出不成文的「限韓令」後,近年韓星的「辱華爭議」也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頻繁上演,韓國知名男子團體防彈少年團(BTS)就是其中之一。該團體雖在全球取得空前成功,卻在2020年因沾惹上辱華爭議備受中國網友排斥,其在中國的粉絲群體「中國ARMY」同樣遭受「不愛國」指責。該研究所關照的核心議題,即是這群粉絲在面對辱華爭議、乃至眾多國族事件時,採取了哪些行動,以及如何在祖國與偶像間協商認同。

    本研究借用指認與劃界理論,探討中國ARMY處在官方限制和網路的愛國主義氛圍下,面對偶像的國族爭議時,他們如何定位自我、指認他人,又建構出何種論述;以及在愛祖國與愛偶像之間,中國ARMY如何於線下追星和網路空間(微博、Twitter)中進行劃界,藉此達到何種目的。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與「網路田野觀察」作為研究取徑,主要透過Twitter與11位中國ARMY進行訪談,並針對防彈少年團的國族事件,著重觀察受訪者於Twitter和微博的貼文,以及多數粉絲的輿論風向。

    研究發現,中國ARMY在被指的同時,也指認出諸多他者,包括對家粉、黑粉、小粉紅、營銷號和路人等,並形容他們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從而定位自我是「理性的」、「有判斷力的」。劃界工作則包含三個層次,分別是「粉絲與偶像間」、「粉絲間」,以及「網路空間」,且因認同是一富含變化的動態過程,故對同一事物的劃界方式均不只一種。

    此外,據本研究觀察,部分受訪者在經歷一連串指認與劃界後,均展現出抵抗意識,他們以辱華爭議為契機,從微博遷徙到Twitter,變得敢於談論國族議題,甚至對祖國提出批判,重新思索國族與偶像的意義。

    Af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sued the unwritten “Korean restriction order” in 2016, in recent years, South Korean stars’ “China-insulting disputes” have also been frequently talked about on the Chinese community platform “Weibo”. The well-known South Korean boy band BTS is also involved in it. Although this band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success in the world, it was hated by Chinese netizens because of the controversy of insulting China in 2020, and its fandom “Chinese ARMY” was also criticized as “unpatriotic”. The core issue of this thesis is what actions these fans have taken in the face of China-insulting disputes and even other national affairs, and how they balance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between their homeland and idols.

    This thesis uses the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and boundary work to explore how Chinese ARMY positioned themselves and identified others, and which discourse they constructed, when they confronted national disputes over idols under official restrictions and the atmosphere of network patriotism; and also how Chinese ARMY performed boundary work between loving the homeland and loving idols in offline idolatry and cyberspace (Weibo, Twitter), and which purpose to achieve.

    This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nline field observation”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s 11 Chinese ARMY members through Twitter, and observes the interviewees’ posts regarding the national affairs of BTS on Twitter and Weibo, as well as the opinion of most fans.

    In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while being identified, Chinese ARMY also identified “the other”, including rival fans, anti-fans, little pink, marketing accounts (yngshiauhaw) and normal netizens. They described “the other” as “irrational” and “blind”, thu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as “rational” and “judgmental”. The boundary work includes three aspects, namely “between fans and idols”, “between fans”, and “in cyberspace”. Si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is a dynamic process full of changes,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analyze the same thing through the boundary work.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f this study, some interviewees showed an awareness of resistance after a series of identifications and boundary work. They took the China-insulting disputes as an opportunity, migrated from Weibo to Twitter, and began to have the courage to talk about national issues and even criticiz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thinking the meaning of their homeland and idol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背景4     一、中國限韓令下受阻的K-pop4     二、防彈少年團作為文化載體6     三、社群中日常跨越國界的迷9 第二章 文獻回顧12 第一節 中韓關係對K-pop的影響12 一、1992中韓建交:韓流抵達中國12 二、2016薩德問題:限韓令下的韓流14 三、防彈少年團於中國的發展15 第二節 防彈少年團的政治性與國族身份19     一、跨國流動的K-pop文化19     二、防彈少年團重塑K-pop的政治性21     三、作為「韓國代表」的防彈少年團25 第三節 多重認同下的劃界27 一、中國國族認同28 (一)中國國族認同28 (二)當國族主義與韓流相遇31 二、重塑粉絲認同的劃界工作34 三、微博作為國族主義與粉絲活動的空間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43 第二節 研究取徑48 一、深度訪談49 二、網路田野觀察51 第三節 研究問題53 第四章 中國ARMY的追星處境54 第一節 從正能量團體的粉絲到「不愛國」的腦殘粉54 第二節 指認「濫用愛國」的他者66 第三節 用「理性」定位自我73 第五章 中國ARMY的再進化84 第一節 粉絲與偶像間的劃界84 一、與偶像以「國族」求異85 二、與偶像以「亞洲」求同92 第二節 粉絲間的劃界98 一、中國ARMY之間以「平台」求異、以「國族」求同99 二、與外國ARMY以「國族」求異、以「偶像」求同105 第三節 網路空間的劃界109 一、從微博遷徙到Twitter109     二、以「國族」與「氛圍」劃界113     三、重返微博之後119 第六章 結論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127 一、研究發現127     二、研究貢獻1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38 參考書目140

    〈「北京從不必要的話題找架打」從薩德、泡菜、到朝鮮驅魔師:近年不斷惡化的中韓關係〉(2021年4月21日),《風傳媒》。上網日期:2021年9月11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623329?mode=whole
    〈【刷新紀錄】防彈少年團中輸達到77萬張〉(2020年2月20日),《豆瓣》。上網日期:2021年8月15日,取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525225/
    〈[情報] 防彈少年團單獨演唱會人數紀錄整理〉(2019年11月27日),《PTT》。上網日期:2021年8月15日,取自https://pttent.com/bts/M.1574865862.A.8BE.html
    〈31省份一季度GDP排名出爐!這三省穩居前三〉(2022年5月2日),《中國科技網》。上網日期:2022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05/17f6c96554f54c12ae3f94dd54f30188.shtml
    〈BTS:韓國修例允許防彈少年團等頂級K-pop明星延遲入伍〉(2020年12月2日),《BBC NEWS中文》。上網日期:2021年10月3日,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156690
    〈BTS防彈少年團涉朝鮮戰爭言論惹怒中國網民 「反華」黑榜再添新目標〉(2020年10月14日),《BCC NEWS中文》。上網日期:2021年9月11日,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4528041
    〈NBA球星也辱華!塞爾蒂克中鋒坎特:習近平是獨裁者,西藏是西藏人民的〉(2019年10月22日),《風傳媒》。上網日期:2022年9月3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005552
    〈NBA激怒中國背後:一句口號揭示對香港示威的不同定性〉(2019年10月22日),《BBC NEWS中文》。上網日期:2022年9月3日,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010018
    〈你有哪些瞬間覺得中國阿米特别卑微?〉(2021年2月27日),《知乎》。上網日期:2022年8月23日,取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638183/answer/1752816496
    〈告別中國市場五年,韓流用「歐美力量」實現全球化〉(2020年10月10日),《壹娛觀察》。上網日期:2021年9月5日,取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92525.html
    〈防彈少年團得獎感言感謝美國援韓戰爭,中國網友又生氣了!〉(2020年10月11日),《Dcard》。上網日期:2021年9月11日,取自https://www.dcard.tw/f/entertainer/p/234592046
    〈防彈少年團這次真的「辱華」了嗎?〉(2020年10月21日),《亞洲日報》。上網日期:2022年8月15日,取自https://www.yazhouribao.com/view/20201021160001898
    〈微博、微信等中國社交平台強制顯示使用者IP屬地,意外催生「IP代理」灰色產業〉(2022年5月23日),《關鍵評論網》。上網日期:2022年7月23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243
    〈微博2020用戶發展報告〉(2021年3月12日),《微博數據中心》。上網日期:2021年9月21日,取自https://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456
    〈劉在錫辱華?力挺韓國冬奧選手 小粉紅氣炸關粉絲團〉(2022年02月21日),《自由娛樂》。上網日期:2022年4月8日,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836414
    Tiffany May(2021年9月7日)。〈微博大批禁言K-pop明星粉絲團帳號〉,《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2年7月23日,取自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907/china-bts-kpop-fans/zh-hant/
    方可成(2017年11月1日)〈方可成:「小粉紅」,一個「張冠李戴」的標籤〉,《端傳媒》。上網日期:2022年10月20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1101-opinion-fangkecheng-littlepink/
    水均益(主持人)(2018)。《世界週刊》。中國:中國中央電視台。
    王凡(2017年12月12日)。〈「限韓令」下的韓流產業能否重回中國市場?〉,《BCC NEWS中文》。上網日期:2021年9月5日,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2319225
    王允(2022年11月29日)。〈【獨家】專訪「李老師」:如何以一人之力完勝世界各大媒體〉,《自由亞洲電台》。上網日期:2022日11月29日,取自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meiti/wy-11292022160956.html
    王洪喆、李思閩、吳靖(2016)。 〈從迷妹到小粉紅,新媒介商業文化環境下的國族身份生產和動員機制研究〉,《國際新聞界》。 38(11):33-53。
    王恩美、董文君、黃耀進 (2013)。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安帛(2016年8月17日)。〈安帛:中國 「限韓令」何以奏效?粉絲文化重塑愛國主義〉,《端傳媒》。上網日期:2021年9月21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17-opinion-anbo-koreanstars/?fbclid=IwAR1QfheT5IMShVKzfjpSB_e0s6Fnv19LKdYmPoBZeyM496PDyGaQ8rHqUys
    吳妍(2021年11月23日)。〈中共禁網路「不良文化亂象」 88人封殺名單驚見吳亦凡、鄭爽〉,《鏡週刊》。上網日期:2022年4月8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1123edi041/
    吳靖(2017年1月5日)。〈限韓令下的中國粉絲:國家與歐巴,你愛國還是他?〉,《端傳媒》。上網日期:2021年9月21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105-mainland-banonkoreanidols/?fbclid=IwAR0Er_tcDLxBXiquoiAt3N_tYuRTobG4mrXPffJCKG-p6fT8GVHmL0F-8Bc
    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原書 Anderson, Benedict.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Norton.)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 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李佳軒(2019)。《矛盾、溶解、劃界:從兩岸合製電影談臺灣觀眾的認同》。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怡瑩(2014)。《喜歡韓綜、討厭韓國? 台灣的韓國綜藝節目閱聽人矛盾情結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臺北市:聯經。(原書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李慕瑾(2003 年 9 月 23 日),〈網路民族主義掀開中國民族主義新篇章〉,《新浪網》,上網日期:2021 年9月23日,取自http://news.sina.com.cn/c/2003-09-18/12061767730.shtml
    汪宏倫(2014)。〈理解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制度、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文化研究》。19:189-250。
    沈榮欽(2016年10月22日)。〈沈榮欽專欄:吳宗憲所不了解的事-韓國音樂產業為何贏過台灣(上)〉,《上報》。上網日期:2021年9月5日,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900
    防彈少年團(演唱者)(2015)。《Nevermind》。收錄於《花樣年華 pt.2》。韓國:Big Hit娛樂。
    防彈少年團(演唱者)(2018)。《Paradise》。收錄於《Love Yourself 轉 'Tear'》。韓國:Big Hit娛樂。
    宗麒夢(2020)。〈融媒體背景下韓國流行文化的國際傳播——以 BTS 為例〉,《科技傳播》,12(10):26-28。
    於連(2021年6月3日)。〈躺平:城市新貧困階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風傳媒》。上網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005552
    林君穎(2021年2月8日)。〈「漢服」還是「韓服」?中韓網戰下的文化政治〉,《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21年9月11日,取自https://ctee.com.tw/bookstore/magazine/415674.html
    林則宏(2021年2月24日)。〈「限韓令」解除? 央視與KBS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報》。上網日期:2021年9月23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273027
    林品(2021年8月27日)。〈飯圈文化發展史〉,《搜狐》。上網日期:2022年8月13日,取自https://www.sohu.com/a/486113568_268920
    唐士哲(2004)。〈民族志學應用于網路研究的契、問題,與挑戰〉,《資訊社會研究》,6:59-90。
    袁莉(2022)。〈「最後一代」和「潤學」:中國年輕人的絕望與幻滅〉,《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網日期:2022年5月25日,取自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20525/china-covid-zero/zh-hant/
    常江(2020)。〈流行化宣傳:數字時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動員〉,《二十一世紀》,182:38-50。
    常嘉元(2020)。〈新媒體環境下名人效應對消費心理的影響——以 「防彈少年團」為例〉,《現代營銷》,0(3):229-229。
    張彗智(2019)。〈中美競爭格局下的中韓、美韓關係走向與韓國的選擇〉,《東北亞論壇》,142:21-32。http://doi.org/10.13654/j.cnki.naf.2019.02.002
    張詠瑛(2018)。《日常國族性:跨國 K-pop 場域中臺灣粉絲的實作》。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梁亮(2018)。 《「韓流」粉絲身份生產的衝突與平衡》。浙江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學位論文。
    畢穎達(2017年5月24日)。 〈畢穎達:不能讓薩德問題被當做「皮球」踢〉,《國際網》。 上網日期:2021年9月18日,取自http://comment.cfisnet.com/2017/0524/1308776.html
    許如婷(2014)。〈台灣 K-POP女性「迷 / 粉絲」的跨國消費與文化想像〉,《傳播與社會學刊》,30:97-131。
    郭秋雯(2010)。〈韓國推展文化創意產業動向之探究〉,《文化越界》,1(4):63-96。
    郭家平(2007)。《台灣女性韓劇迷的收視經驗及認同過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郭靜怡(2022年8月25日)〈「韓流」不盛行,專輯為何在中國能越賣越高?〉,《騰訊網》。上網日期:2022年9月1日,取自https://new.qq.com/rain/a/20220825A0B5OF00
    陳可恩(2016年3月17日)。〈財經脈摶: 中資侵韓〉,《Yahoo財經》。上網日期:2021年9月27日,取自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財經脈摶-中資侵韓-220000030.html
    陳羽峰(2014)。〈關於微博傳播與公共領域建構的幾點思考〉,《今傳媒》。22(2):25-26。
    陳墨(2019年12月25日)。〈像愛護愛豆一樣護國,飯圈女孩的「進化」〉,《搜狐評論年終特刊》。上網日期:2021年9月12日,取自https://www.sohu.com/a/362498056_665455
    程馨瑤(2019)。《中韓流行概念專輯設計對比研究 》。遼寧師範大學美術書法雕素與攝影碩士論文。
    辜樹仁(2015年1月20日)。〈「韓流」來襲中資也瘋狂〉,《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21年9月27日,取自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5063995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楊嘉良(2020)。 〈社交媒體語境下明星粉絲群體的公關策略探究〉。 《新聞研究導刊》,11(19):233-234。
    楊鎵民(2019)。《國家面前無愛豆?臺港藝人認同爭議事件中的中國網路國族主義》。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班學位論文。
    葉寶玉(2018)。〈中國反韓流對 K-POP 之影響〉,《韓國學報》,32:165-185。
    廖千慧(2021)。《以階層分析法及劇場理論的觀點探討粉絲決定觀賞線上演唱會的關鍵因素》。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趙立堅(2020)《央視新聞》。中國:中國中央電視台。
    劉海龍(2017)。〈像愛護愛豆一樣護國:新媒體與「粉絲民族主義」的誕生〉,《現代傳播》,249:27-36。
    蔡娪嫣(2021年09月21日)。〈BTS登上聯合國大會演講台!為疫情中的年輕人發聲:是積極迎接變化的一代〉,《風傳媒》。上網日期:2021年10月11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50744?mode=whole
    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 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鄭源源(2017)。《韓國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的傳播(1998年~2004年)》。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與舞蹈學碩士學位論文。
    黎博雅(2019)。〈付出與隐憂:中國韓流粉絲境况研究— 以某韓国男子偶像團体的微博粉絲為例〉,《深圳社會科學》,5:100-157。
    蕭議(2021年2月28日)。〈泡菜始祖之爭藏著中韓兩種民族主義對決〉,《上報》。上網日期:2021年9月12日,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7192
    龍承菲、張嘉琦(2021年11月29日)。〈韓流20年〉,《搜狐》。上網日期:2021年10月20日,取自https://www.sohu.com/a/504327463_115207
    謝進川(2015)。《微博傳播與社會管理》。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電子書)
    藍佩嘉、吳伊凡(2011)。〈在[祖國]與[外國]之間:旅中台生的認同與畫界〉《Taiwanese Sociology》,22: 1-57。
    顏君儒(2022)。《紫愛你:防彈少年團同人創作者在 Instagram 上的迷實踐》。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文忠、顏相子(2019)。〈中韓進出口貿易及韓國商品集散地形象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88:152-157。
    龎袿方(2019)。《迷的情感經濟與勞動:防彈少年團(BTS)與迷的社群媒體實踐》。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
    羅瑞瑜(2019年3月29日)。〈從冬季戀歌到防彈少年團──韓國文創如何打造韓流席捲全球?〉,《換日線》。上網日期:2021年10月11日,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521
    蘇琬菁(2020)。〈韓國流行音樂中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的互涉與共生──以防彈少年團為例〉,《文化研究季刊》,169:24-43。

    Ahn, J. H., & Yoon, E. K. (2020). Between Love and Hate: The New Korean Wave, Japanese Female Fans, and Anti-Korean Sentiment in Jap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Asia, 19(2), 179-196.
    Billig, M. (1995). Banal nationalism. sage.
    Bourdieu, P. (2018).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In Inequality Classic Readings in Race, Class, and Gender (pp. 287-318). Routledge.
    Brain Hiatt(2021, May 18). A Deep Conversation with BTS' RM on His Group's Early Years, Drake, Whether BTS Is K-Pop, and More. Rolling Stone.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21, from https://www.rollingstone.com/music/music-features/bts-band-rm-cover-story-drake-k-pop-1167258/
    Brian Dean (2022, January 5). How Many People Use Twitter in 2022? [New Twitter Stats].Backliko.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22, from https://backlinko.com/twitter-users
    Brubaker, R., Loveman, M., & Stamatov, P. (2004). Ethnicity as cognition. Theory and society, 33(1), 31-64.
    Callahan, W. A. (2006). History, identity, and security: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nationalism in China. Critical Asian Studies, 38(2), 179-208.
    Chan, B. (2005). Imagining the homeland: The Internet and diasporic discourse of nationalis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9(4), 336-368.
    Chang, W., & Park, S. E. (2019). THE FANDOM OF HALLYU,A TRIBE IN THE DIGITAL NETWORK ERA:The Case of ARMY of BTS. Kritika Kultura, 32, 260–287.
    Chang, Y. (2014).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Korean Pop Music’s Fandom Groups on the Weibo Platform: Exemplified by G-Dragon (Kwon Ji-Yong).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Cheryl Teh (2022, December 5). China might have seen the stirrings of a revolution with the COVID protests, but the country's youth isn't finished lying flat. Insider. Retrieved December 6, 2022, from https://www.insider.com/chinese-youth-lying-flat-wont-risk-lives-for-revolution-2022-12
    Cheung, C. K. (2017). Trans-border televisual musicscape: Regionalizing reality TV I am a Singer in China and Hong Kong. Global Media and China, 2(1), 90-108.
    Eriksen, T. H. (2007). 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e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13(1), 1-17.
    Tsai, E. (2007). Caught in the terrains: an inter‐referential inquiry of trans‐border stardom and fandom.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8(1), 135-154. http://doi.org/10.1080/14649370601119121
    Fedorenko, O. (2017). Korean-Wave celebrities between global capital and regional nationalism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8(4), 498-517.
    He, B., & Guo, Y. (2000).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ldershot, UK: Ashgate Publishing.
    Hellie, R. (1984). Orlando Patterson. Slavery and Social Death: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e, H. J. (2020, June 26). Rethinking K-pop Industry’s Silence During the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USC Anneberg. Retrieved June 9, 2021, from https://annenberg.usc.edu/news/research-and-impact/rethinking-k-pop-industrys-silence-during-black-lives-matter-movement
    Iwabuchi, K. (2002). “Soft” nationalism and narcissism: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goes global. Asian Studies Review, 26(4), 447-469.
    Kanozia, R., & Ganghariya, G. (2021). More than K-pop fans: BTS fandom and activism amid COVID-19 outbreak. Media Asia, 48(4), 338-345.
    Kolesova, E., & Wilson, S. (2012). Cool new Asia: Asian popular culture in a local context. Unitec ePress.
    Lamont, M., & Fournier, M. (Eds.). (1992). Cultivating differences: Symbolic bounda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en L. (2017). The emergence of the anti-Hallyu movement in Chin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9(3) , 374–390, DOI: 10.1177/0163443716646176
    McLaren, C., & Dal Yong, J. I. N. (2020). “You can’t help but love them”: BTS, transcultural fandom, and affective identities. Korea Journal, 60(1), 100-127.
    Lee M. J. (2020). Touring the land of romance: transnational Korean television drama consumption from online desires to offline intimacy.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http://doi.org/10.1080/14766825.2020.1707467
    Kim M. J. (2020). The BTS impact: A comparative thematic analysis of BTS fans and non-fans changes in percep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Shen, S., & Breslin, S. (2010).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Tayor S.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London: Wilsy.
    Wang, E. S. (2022). Contested fandom and nationalism: How K-Pop fans perform political consumerism in China. Global Media and China, 7(2), 202–218.
    Yang, J. (2016). Korean Black music and its culture:Soul, funk, and hip-hop. In Made in Korea (pp. 109-120). 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