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介立
論文名稱: 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
A Study to The Current Hakka Cultural Activities Impelling by Hakka Association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客家文化非營利組織NPO社會團體
英文關鍵詞: Hakka Cultu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Social Associ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世界各先進國家對特殊弱勢族群與其文化均有保護政策。臺灣客家族群向來都較為弱勢,尤其在大環境多元社會文化互動消長變動下,客家族群文化正面臨著快速消失的危機;為了挽救客家族群文化消失危機,客家有識之士希望凝聚客家精英與政府的力量,極力爭取政府設立客家專責機構,以司掌振興客家傳統文化、肩負延續客家文化命脈,開創客家新契機的使命。臺北縣政府甫於2005年1月在文化局下成立二級單位之客家事務課,又在客家各NPO推動下正規劃成立縣府一級單位;NPO推動力除政策考量外,是否也在推動客家事務與客家文化有所表現?因此,本研究旨在:(一)為瞭解臺北縣推動客家文化活動之客家社會團體的基本結構、組織型態與任務功能。(二)瞭解臺北縣之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及其活動方式。(三)探討臺北縣之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資源整合情形。(四)探討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所遭遇之問題。(五)研究結果作為相關單位輔導客家社會團體之參考。本研究除將蒐集相關文獻,進行NPO性質、理念和客家文化內涵之探討,並採普查方式,對臺北縣推動客家文化之客家社會團體進行問卷調查及以SPSS進行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與討論,探討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情形,與所面臨之困難問題及處理模式,建議有關單位規劃文化政策之參考。

    The policies to protect disadvantage minorities and their cultures are usually established in most well developed countries. Taiwan Hakka people are always in a minor situation. Hakka Culture is facing a fading crisis caused by other main stream cultures’ influences and domin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risi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 office in charge of preserving Hakka culture and lasting vitality of the Hakka culture. Some insightful Hakkanese are expecting that the government office is established by congregating the outstanding Hakkanese and government strength.
    Hakka Affairs Division in Taipei county, a level 2 office under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was established in January 2005. A level 1 Hakka affair office is planned under many Hakka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impetus. Have NPOs done some performance impelling Hakka affairs and Hakka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1)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type, and duty of Hakka associations;
    (2) to understand the how Hakka associations impel Hakka culture;
    (3) to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Hakka cultural resources within social associations in Taipei county;
    (4)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akka associations are encountering;
    (5) to be a counseling reference for Hakka associations.
    This research collected related literature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nature and the vision of the NPO and Hakka culture connotation. General survey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Base on the issue of impelling Hakka culture, Hakka associations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Then SPSS was adopted to proces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ituation, the problems and the patterns about impelling Hakka culture by Hakka associations were discuss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related organization for planning their cultural policies.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客家族群與文化 ………………………………………… 11 第二節 臺北縣客家文化分布現況 ……………………………… 31 第三節 社會團體之意義與內涵 ………………………………… 56 第四節 推動客家文化之相關研究 ……………………………… 7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8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 …………………………………… 8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84 第三節 研究實施 ………………………………………………… 90 第四章 研究討論與分析 ……………………………………………… 93 第一節 客家社會團體基本資料分析 …………………………… 93 第二節 客家文化活動推動情況統計分析 ……………………… 102 第三節 客家社會團體營運問題分析 ……………………………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結論 ……………………………………………………… 123 第二節 建議 ……………………………………………………… 12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5 中文部分 …………………………………………………………… 135 英文部分 …………………………………………………………… 142 附錄一 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現況與問題調查問卷 ………………… 148 附錄二 附表1臺北縣社會局客屬團體立案一覽表 ………………… 153 附表2 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名冊 …………………………… 155 表 目 次 表2-2-1 台灣客家人口統計表…………………………………………… 40 表2-2-2 臺北縣2003年客家人口推估與鄉鎮市人口排序統計表…… 41 表2-2-3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扶植人民團體推展客家文化補助核定表 51 表2-2-4 臺北縣人民團體申請補助辦理客家文化活動方式與內容統計表… 52 表2-3-1 臺北縣社會局客屬團體立案年度分類統計表………………… 70 表2-3-2客家社會團體2006年分布情形及客家人口2003年推估對照表… 72 表2-4-1 一般社團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75 表2-4-2 客家社團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77 表2-4-3 客家族群、客家文化與客家學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 79 表4-1-1 客家社會團體成立年別統計表………………………………… 93 表4-1-2 客家社會團體依組織性質區分表……………………………… 95 表4-1-3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會員人數區分……………………… 95 表4-1-4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工作人員數區分…………………… 96 表4-1-5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分支部門區分……………………… 97 表4-1-6 客家社會團體會員入會資格統計表…………………………… 98 表4-1-7 客家社會團體會址或辦公場所所有權統計…………………… 99 表4-1-8 客家社會團體召募志工情形統計表…………………………… 101 表4-2-1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之內容……………… 102 表4-2-2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推動方式統計表…… 104 表4-2-3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辦理單位統計表…… 106 表4-2-4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參與人數統計表…… 107 表4-2-6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使用場地情形統計表 109 表4-2-7 客家社會團體出版品或成果資料統計表……………………… 109 表4-3-1客家社會團體整體困難面向統計表…………………………… 112 表4-3-2客家社會團體整體困難情形統計表…………………………… 113 表4-3-3客家社會團體人力資源困難情形統計表……………………… 114 表4-3-4 客家社會團體推動文化工作之專業知能問題統計表……………… 116 表4-3-5 客家社會團體遭遇財力困難情形統計表……………………… 117 表4-3-6 客家社會團體空間設備困難情形統計表……………………… 119 表4-3-7 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遭遇資源連結困難情形統計表… 120 表4-3-8 客家社會團體所遭遇困難分項次數過半統計表……………… 121 圖 目 次 圖2-1-1 臺灣客家族群認定定義標準圖………………………………… 13 圖2-1-2 第1次遷移路線圖……………………………………………… 15 圖2-1-3 第2次遷移路線圖……………………………………………… 16 圖2-1-4 第3次遷移路線圖……………………………………………… 17 圖2-1-5 第4次遷移路線圖……………………………………………… 18 圖2-1-6 第5次遷移路線圖……………………………………………… 19 圖2-2-1 淡水八連溪以東的汀洲客家分布區圖………………………… 32 圖2-2-2 三峽山客分布圖………………………………………………… 36 圖2-3-1 臺灣法人分類體系圖…………………………………………… 56 圖2-3-2 政府與民間部門之夥伴關係…………………………………… 65 圖2-3-3 臺北縣客屬社會團體立案成長曲線圖………………………… 71 圖2-4-1 NGO管理挑戰的3個相關領域圖……………………………… 76 圖3-1-1研究架構圖……………………………………………………… 82 圖3-1-2 研究流程圖……………………………………………………… 83 圖4-1-1 客家社會團體成立年別統計曲線圖…………………………… 94 圖4-1-2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會員人數區分圖…………………… 95 圖4-1-3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工作人員數區分圖………………… 96 圖4-1-4 客家社會團體組織規模以分支部門區分圖…………………… 97 圖4-1-5 客家社會團體會員入會資格統計圖…………………………… 98 圖4-1-6 客家社會團體會址或辦公場所所有權統計…………………… 97 圖4-1-7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經費來源百分比統計圖……………… 100 圖4-1-8 客家社會團體召募志工情形統計圖…………………………… 101 圖4-2-1 2006年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之內容次數統計圖… 103 圖4-2-2 2006年客家文化活動推動方式統計圖………………………… 105 圖4-2-3客家文化活動辦理單位統計圖………………………………… 106 圖4-2-4 客家文化活動參與人數統計圖………………………………… 108 圖4-2-6 2006年客家文化活動使用場地情形統計圖…………………… 109 圖4-2-7 客家社會團體出版品或成果資料統計圖……………………… 110 圖4-3-1 客家社會團體整體困難情形統計圖…………………………… 113 圖4-3-2 社會團體所遭遇人力困難情形統計圖………………………… 114 圖4-3-3 客家社會團體推動文化工作之專業知能問題統計圖………… 115 圖4-3-4 社會團體所遭遇財力困難情形統計圖………………………… 117 圖4-3-5 社會團體所遭遇空間設備困難統計圖………………………… 119 圖4-3-6 社會團體所遭遇資源連結困難統計圖………………………… 120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于煥庭(2005)。我國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關係研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大林鎮。
    于嘉雲(譯)(1994)。E. Hatch著。文化與道德——人類學中價值觀的相對性(Culture and Morality: The Relativity of Values in Anthropology)。臺北市:時報文化。
    中原周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編)(1992)。客語辭典。苗栗縣苗栗市: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2005)。中和市志(下)。臺北縣中和市:臺北縣中和市公所。
    尹章義(1994,7月30日)。客家人不要做門神族群。中國時報,11版。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
    王淑英、蔡明殿(編譯)(2003)。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諮商地位團體實務手冊(NGOs Handbook for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古宜靈、辛晚教(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施發展之研究。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等編著,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頁 141-173)。臺北市:詹氏。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San Jose CA.:蓬島文化。
    任娜、張仲水(2005)。歐洲早期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因素。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21(3),68-71。
    江明修(2000)。各國公民社會組織與客家社團之發展。載於臺北市民政局舉辦之「政府行政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行政研討會議論文集(頁1-36),臺北市。
    江明修編(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市:智勝。
    江明修(主持)(2006)。基金會企畫與行銷之探討。社教雙月刊,133,4-16。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臺北市:常民。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b)。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函。2006年4月3日客會文字第09500028613號。
    余安邦(1996)。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關係。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討(頁2-60)。臺北市: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余德慧(1996a)。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頁146-202)。臺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余德慧(1996b)。文化心理學:文化的存有與存有的文化之間。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頁245-257)。臺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吳敬軒(1933)。客家研究導論序。羅香林著,客家研究導論(臺灣1版)。臺北市:南天。
    宋文里(譯)(2001)J. S. Bruner著。教育的文化 : 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臺北市 : 遠流。
    李天慈(1998)。宏觀的心理學之本土化。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研討會,臺北縣新莊市。
    李文輝(2003,11月16日)。光明點燈節 緬僑送燈籠。中國時報,C4。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5)。J. Store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巨流。
    沈清松(1996)。關於心理學本土化。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討(頁203-211)。臺北市: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沈清松(1999)。質的文化指標與生活文化。載於作者(主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頁1-43)。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沈清松(2001)。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
    辛晚教、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再生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5-H-005A-007)。臺北市:國科會。
    周錫瑋(2006a,4月)。臺北縣政府施政報告。發表於臺北縣議會第16屆第1次定期會,臺北縣板橋市。
    周錫瑋(2006b,10月)。臺北縣政府施政報告。發表於臺北縣議會第16屆第2次定期會,臺北縣板橋市。
    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伊、高明(主編)(1985)。中文大辭典(第七版普及本)。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林宗德(譯)(2004)。P. Smith著。文化理論的面貌(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林紀東、蔡墩銘、邱聰智、鄭玉波、古登美、蘇永欽(2007)。新編六法參照法令判解全書。臺北市:五南。
    林振春、張德永(2003)。改進中央、地方及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委託(9201)。
    林振春(2004)。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媽利(2003b)。台灣人口及原住民粒腺體DNA的多樣性及與疾的關連(92年度成果報告)。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NHRI-EX92-9218BI),臺北市。
    林媽利(2004)。台灣人口及原住民粒腺體DNA的多樣性及與疾的關連(93年度成果報告)。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NHRI-EX93-9218BI),臺北市。
    林媽利(2005)。台灣人口及原住民粒腺體DNA的多樣性及與疾的關連(94年度成果報告)。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NHRI-EX94-9218BI),臺北市。
    林敬殷(2006,3月27日)。北縣局處室調整成立客家事務局。聯合報,17版。
    林嘉書、林浩(1992)。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桃園市:華夏書坊。
    花松村(編纂)(1999)。臺灣鄉土續誌(第七冊)。臺北市:中一。
    邱彥貴(原著),杜福安(漫畫)(2006)。北客流——臺北客家故事。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第2版)。臺北市:五南。
    邱瑜瑾(2006)。台灣基金會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與業務方案。載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頁67-122)。臺北市:巨流。
    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1998)。臺北廳誌。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市:前衛。
    洪馨蘭(2000)。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載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209-258)。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范佐雙(2006,11月10日)。論世總21屆懇親大會及客家研討會。論文發表於世界客屬總會舉辦之「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臺北市。
    徐正光(1988)。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風雲,12,80-84。
    徐正光、彭欽清、范振乾、賴旭貞、鄭力軒(2002)。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省文獻館。
    徐秀敏(1992,8月5日)。魚湯麵的鄉愁滋味:北縣中和市有個緬甸村。中國時報,25版。
    泰山鄉公所(2003)。泰山鄉文化導覽。臺北縣泰山鄉:作者。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市:文橋。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載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179-207)。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張德永(2004)。客家文化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曹錦清(譯)(1990)。L. A. White著。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The Science of Culture: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臺北市:遠流。
    梁世武(主持)(2003)。台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臺北市:委託者。
    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市:里仁。
    連雅堂(2001)。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刋,85,30-35。
    陸宛蘋(2006)。台灣基金會的財務管理。載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頁147-172)。臺北市:巨流。
    陳世賢(2007)。尊榮跡痕——文字生與死的故事。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陳希林、閰慧群(譯)(2004)。Allen, J. et al. (2002)著。節慶活動管理。(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John Welly and Sons Australia, Ltd.)。臺北市:五觀。
    陳定銘、莊文忠、程韻舫、許展維(2004)。建立人民團體績效評鑑制度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PG9304-0817: 093-000000AU631007)。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陳武雄(2003)。人民團體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
    陳秋坤(1980)。臺灣土地的開發(1700-1756)。載於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頁163-192)。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灣大通書局。
    陳雪雲、黃明月、陳仲彥(2004)。全國文史工作團體分區調查計畫——第一區: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連江縣。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雪雲(2006)。國家、市場影響下之第三部門運作初探。社教雙月刊,133,28-37。
    陳運棟(2006)。全球化視野下,「離散」角度中的客家研究。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之「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曾喜城(2000)。再造臺北客家文化的風華。載於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舉辦之「政府行政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行政研討會議論文集(頁69-76),臺北市。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市:作者。
    曾逸昌(2005)。客家通論。苗栗縣頭份鎮:作者。
    馮瑞麒(譯)(2007)。Lewis D. 著。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The Management of 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五南。
    馮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1-42)。臺北市:巨流。
    黃子堯(主持)(2003)。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成果報告書:臺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述。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子堯(2006)。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文山(1969)。文化學體系(2版)。臺北市:臺灣中華。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臺北市:建築情報。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Museum Energy)。臺北市:藝術家。
    黃河(主持)(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臺北市:委託者。
    黃樹德(2006,02月11日)。縣府將設客家局。中國時報,C2版。
    黃麗馨(總編)(2005)。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市:內政部。
    楊中芳(1991)。中國人‧中國心 [人格與社會篇]。臺北市:遠流。
    楊心恆(2001)。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正體字版)。臺北市:智慧藏學習。
    楊文山(主持)(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363303)。臺北市:委託者。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A.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市:韋伯文化。
    楊國樞(1985)。臺灣社會的多元化:回顧與前瞻。載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之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45-92)。臺北市:中國論壇。
    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臺北市:易博士文化。
    廖倫光(2004)。大漢溪流域的三峽莊。臺北市:客委會。
    廖倫光(2006)。臺北縣汀州客尋蹤。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臺北縣政府(2005)。進步.北縣——1997~2005台北縣政府施政專輯。臺北縣板橋市:作者。
    臺灣省政府聞處(1990)。臺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臺中市:作者。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臺北市:作者。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士女性研究實例(頁174)。臺北市:巨流。
    劉宏(2000)。東南亞華人社團與跨國社會和商業網絡:兼論客屬與非客屬之異同。載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79-39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2001)。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臺北市: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劉阿榮(2003年9月)。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載於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之「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集(頁1-16),臺北市。
    劉維公、蕭新煌(2006)。台灣文化藝術基金會。載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頁287-306)。臺北市:巨流。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朝陽、邱榮裕(2004)。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The exoticism of Hakka in Taiwan: immigration.industry.culture)。臺北市:北市客委會。
    蔡丁財(2002)。新店人的歷史。臺北縣新店市: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鄭天澤(主持)(2002)。全國客家社團基礎資料調查與登錄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臺北市:委託者。
    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譯)(2003)。Henry N.著。行政學的世界(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蕭新煌、黃世明(2000)。臺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載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144-177)。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蕭新煌(2006)。台灣的基金會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載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頁3-37)。臺北市:巨流。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薛化元(2000)。台灣歷史。臺北市:大中國。
    薛雲峰(2000,12月)。台北市的豆漿店。載於臺北市民政局舉辦之「政府行政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行政研討會議論文集(頁115-130),臺北市。
    謝重光(1999)。海峽兩岸的客家人。臺北市:幼獅。
    鍾肇政(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總論。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藍美雅、謝慧瑾(1997)。土城記憶。臺北縣土城市:臺北縣土城市公所。
    羅香林(1933)。民族與民族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月刊,1(1)。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灣1版)。臺北市:南天。
    顧忠華(2001)。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載於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頁12-24)。臺北市:商鼎文化。
    顧忠華(2003)。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載於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1-28)。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學基礎。李丁鑽等,公共領域在台灣(頁147-176)。臺北市:巨流。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英文部分
    Barth, F.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Press.
    Biggs, S. and Smith, G. (1998). Beyond methodologies: coalition building for 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26(2), 239-48.
    Brubaker, R. (1996). Nationalism Reframed: 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udney, J. L. & England, R. E. (1983).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3(1) January/February, 59-65.
    Bruner, J. S. (1957).On perceptual readin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7 Mar; 64(2), 123-52.
    Eikenbery, A. M. and J. D. Kluver (2004).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ivil society at ris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2), 132-139.
    Feagin, J. R., Orum, A. M., & Sjoberg, G.(Eds.), (1991). A Case for the Case Stud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Firth, R. (1951). Elemen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Hansmann, H.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5), 835-901.
    Henry, N. (1999).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Hsley, P.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A. Jossey-Bass.
    Hudock, A. (1995). Sustaining Southern NGOs in resource-dependent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4), 653-67.
    Johnston, R. (1999). Adult learning for citizenship: toward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urpose trad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6 (1), 175-190.
    Kroeber, A. L., & Kluckholn, Clyde.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A. Peabody Museum.
    Kymlicka, W. (2002).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Lévi-Strauss, C. (196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lated by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efest Schoepf. New York: Doubleday/Anchor Books, 1963, 181-201.
    Lewis, D. (2001). The Manage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Liu, H. (2000). Globalis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In H. Yeung and C. Olds (Eds.), The Globalis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Firms. London: Macmillan.
    Osborne, S. P. (1996). Managing in the voluntary sector: A handbook for managers in charitable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Percy, S. L. (1987). Citizen Involvement in Coproducing Safety and Security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Productivity Review, 10(4), (Summer, 1987), 83-93.
    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s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olzer, J. T., Milton, L. P., & Swann, Jr. W. B. (2002). Capitalizing on Diversity: Interpersonal Congruence in Small Work Grou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7(2), (Jun., 2002), 296-324
    Salamon, L. M. (1987).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ed.),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99-117.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 (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4), 109-122.
    Shweder, R. A. & Levine, R. A. (1984).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weder, R. A. (1990). Cultural Psychology: what is it? in J. W. Stigler, Gilbert H. Herdt, & Richard A. Shweder(eds.), Cultural Psychology: Essays on Comparative Human Development(pp.1-4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 D. (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a critical survey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Storey, J. (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Vigoda, E. (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5), 527-540.
    Weisbrod, B. (1975).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 S. Phelpd(ed.),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White, L. A. (1949). The Science of Culture: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2005). New York: Percheron Press.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New York: Oxford UP.
    Wilson, R. (1995). Affirmative Ac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Beyon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incil on Education.
    Wissler, C. (1923). Man and culture. London: Harrap.

    網路資料部分
    土城市公所(2007)。土城市長梅開二度!?在桐花的見證下再次步上紅毯。載於土城市公所網站:地方新聞一覽表。2007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ttcg.gov.tw/history_news.asp
    中和國中(2007,6月1日)。遷移史——緬甸社群的行程。2007年6月8日,取自http://bsd.chjhs.tpc.edu.tw/~mj785/history-1-5.htm
    內政部(2002)。中華民國臺閩地區民國91年12月戶口統計速報表。戶籍人口統計速報。2003年3月5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0-1-9212.xls
    內政部(2005)。社會團體許可立案作業規定修正規定。2007年5月19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1/07-9.htm
    內政部(2006)。全國性社會團體名冊。2007年1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1/new11.htm
    世界客屬總會(2006)。全球化時代之客家連結。2007年1月16日,取自http://211.78.165.179/web_site39/html/history.html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揭牌及首任局長佈達典禮。台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網頁。2006年4月23日,取自http://hi-taiwan.ecserver.com.tw/eip/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174&Part=news0015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5,2月3日)。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掛牌─為客家文化的傳承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客家電子報,24。2006年4月23日, 取自http://www.ihakka.net/epaper/9402/epaper.htm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a)。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簡介。2006-04-14取自http://www.hakka.gov.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白雪揚春 游藝客庄。2007年4月20日,取自2007客家桐花祭網站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8439&CtNode=696&mp=102&ps=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無日期)。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九十一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0&ctNode=352&mp=346
    林媽利(2003a)。林媽利教授談: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2007年1月25日,取自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m-ma-li/tam-TOL_2.htm
    法務部(1999,12月14日)。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年11月1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50077
    法務部(2005,2月5日)。原住民族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年11月1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D0130003
    南洋客屬總會(1996,11月)。南洋客屬總會(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簡介。第1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新加坡。2007年1月6日,取自http://www.sfcca.org.sg/main/clan/k.htm
    香港崇正總會(2003,7月)。香港崇正總會(簡體字)。2007年1月16日,取自 http://www.hakkazg.com/xianggangchongzheng.htm
    國家圖書館(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etds.ncl.edu.tw/theabs/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2002)。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簡介。 2006年4月23日, 取自http://hakka.pthg.gov.tw/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07)。宗鄉資訊網(簡體字版)。200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sfcca.org.sg/main/clan/k.htm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6a)。祖宗前的誓言,客語復興元年——臺北市客語傳承工作計劃。2006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hakka-lib.taipei.gov.tw/magzine/2004spring/focal.htm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6b)。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組織規程。2006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hakka.taipei.gov.tw/14intro/a01.asp
    臺北縣政府(2007)。29日縣務會議通過台北縣政府組織自治條例修正案。2007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152964
    臺北縣政府社會局(2007 a)。人民團體業務簡介。2007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sw.tpc.gov.tw/web66/_file/1588/cb/SG/24840/D.html
    臺北縣政府社會局(2007 b)。臺北縣人民團體名冊。2007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sw.tpc.gov.tw/web66/_file/1588/upload/co/co960127-1.xls
    臺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2004)。台灣客家人口統計。2006年4月23日,取自 http://hi-taiwan.ecserver.com.tw/eip/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21&Part=statistic_1。
    聯合國(2005)。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簡體版)。2007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ngo/

    O'Neil, D. (2006). What is Culture. Retrieved December 03, 2006, from http://anthro.palomar.edu/culture/culture_1.htm
    United Nations. (2005).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6, from http://www.un.org/aboutun/charter/index.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