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皎倫
Lin, Chiao-Lun
論文名稱: 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幸福感與工作投入關聯之研究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mployees’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Well-being and Job Involvement
指導教授: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企業托育服務幸福感工作投入
英文關鍵詞: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well-being, job invol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少子化時代的來臨和勞動人口銳減,企業紛紛推動家庭親善相關方案,以營造優質的勞動環境,提升員工工作投入度。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新北市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幸福感與工作投入之間的關係。並採問卷調查法,透過Google表單製作網路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61 份,及發放紙本問卷318份,回收231份,共計有效問卷292份。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1)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2)員工的幸福感與工作投入有顯著的正相關;(3)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與工作投入也有顯著的正相關;以及(4)員工的幸福感在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與工作投入之間有完全中介效果。

    With the advent of the low birth rate era and the working population decline, corporates have to promote family-friendly related programs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work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ir employees’ job involv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employees’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well-being and job involvement in New Taipei C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to attain the purpose. In total, there were 292 valid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including 61 web-based ones and printed ones,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on data collect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obtained: (1) Employees’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and well-being commitment are significantly; (2) Employees’ well-being and job involvement have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3) Employees’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and job involvement have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4) Employees’ well-being is a complete mediation between their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child care service and job involvement.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及其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幸福感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工作投入及其相關研究 16 第四節 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幸福感與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實施程序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樣本特性 41 第二節 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幸福感與工作投入之現況 48 第三節 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幸福感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 50 第四節 主觀幸福感在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間之中介效果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 論 63 第二節 建 議 65 參考文獻 69 一、中文部份 69 二、外文部分 73 附 錄 77 一、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量表授權同意書 79 二、主觀幸福感量表授權同意書 81 三、工作投入量表授權同意書 83 四、研究問卷 85

    一、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六都托育力調查:台北市最適合生養小孩。2015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0886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出生數及粗出生率。2014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台灣勞工簡訊(2012)。企業托兒,員工安心。台灣勞工簡訊,11期,5-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員工協助方案推動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58。
    李青芬,唐先梅(2007)。以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觀點探討家長對托育滿意度之看法-以臺北縣為例。幼教研究彙刊創刊號,1(1),42-62。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敏凰(2011)。家長對幼兒園的托育服務消費決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鋗(2013)。大學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ESI核心競爭學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性別工作平等資訊網。性別工作平等法。2014年3月18日,取自http://gee.cla.gov.tw/index.php?page_id=5d616dd38211ebb5d6ec52986674b6e4&id=1568
    周淑貞(1995)。女性員工對托兒服務滿意度、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美齡(2006)。企業托育執行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育正(2008)。員工協助方案對員工幸福感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學位論文,臺中市。
    林栢章 (2009)。員工協助方案與社會支持對員工困擾事件與幸福感的干擾效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雲林縣。
    林志哲(2010)。大學生感恩特質及其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彥、陸洛、吳珮瑀、吳婉瑜(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4), 451-469。
    林耀明(2013)。工作投入、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鋼鐵產業為例。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6)。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菁眉(2014)。主管僕人領導與公務人員組織信任、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易永嘉(2008)。OECD國家對育兒父母推行友善家庭與職場政策、作法及借鏡。台灣勞工雙月刊,14,118-130。
    施建彬、陸洛(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施欣怡(2013)。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洪德華(2010)。台中縣市高級中學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市。
    孫本初(2011)。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高淑芬(2013)。運用橘色概念於員工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智威(2011)。組織文化、員工幸福感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係:員工幸福感之中介效果。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教育統計查詢網。各級學校校數。2014年3月20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MQAxAA2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 卷,1 期,115-137。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柏霖(2012)。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未出版,台北市。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臺北:巨流。
    馮燕(2009)。從生態觀點看幼兒托育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期,115-137。
    黃月(1992)。台北市醫院托育服務滿意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郁文(2011)。團膳員工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勞動部企業托兒網。認識企托。2014年6月4日,取自http://childcare.cla.gov.tw/?page_id=88
    新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新北市立案幼兒園資料。2014年4月9日,取自http://data.ntpc.gov.tw/NTPC/od/query?_m=detail&oid=FCED1D23-3C3D-45F4-B555-6B950E33311D
    新北市勞工局。幸福心職場活動內容。2014年6月5日,取自http://www.labor.ntpc.gov.tw/web/Message?comand=showDetail&postId=276087&groupId=
    楊幸怜(2000)。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組織投注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葉郁菁、吳淑箐、陳乃慈、徐德成、巫鐘琳、陳正弘、詹喬雯、林麗員、劉明芳、石英桂、謝美慧(2006)。托育服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念琪、王志袁、劉雯中(2010)。工作與家庭措施之使用度、知覺組織支持與員工工作態度關聯性之探討。組織與管理,3(1),41-66。
    劉翠華、黃澤蘭、許雅喬、許芳玲(2007)。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新北市:揚智文化。
    鄭凱元(2011)。激勵因素對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國際連鎖觀光旅館員工為例 。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錢為家(2009)。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全書。台北市:商周出版。
    謝美慧(2006)。托育機構行政管理與領導。載於葉郁菁主編「托育服務」一書。台北:心理。
    謝孟蓉(2012)。高績效人力資源實務、員工幸福感及員工態度與行為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蕭文龍(2009)。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SPSS+LISREL(第二版)。 台北: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 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1947).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N Y: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Bakker, A. B., & Demerouti, E. (2008). Towards a model of work engage 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3, 209-223.
    Bakker, A. B.,&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 Taris, T.W.(2008). Work engagement: An emerging concept in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Work & Stress,22,187-200.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95(3), 542-575.
    Friedman, D.(1986). Child care for employee’s ki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43(2), 28-33.
    Holahan, 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vipa 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Hunt, H. K., (1977), CS/D-over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 H. Keith Hunt (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459-460.
    Kark, R., & Carmeli, A. (2009). Alive and crea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vitality and alive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creative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0, 785–804.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19-138.
    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341-349.
    Kirby, A. (2005). First direct focuses on family and fu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Digest, 5, 25-27.
    Kotler, P. and Keller, K. 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involvement.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 24-33.
    Lyubomirsky, S. (2001). Why are some people happier than others? :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39-249.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OECD. (2010). Family-friendly workplace practices.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ls/family/43199600.pdf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abinowitz & Hall, D.T.(1977).Organizational Research in Job Involve ment ,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68-288.
    Sarvimi, A., &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 32, 1025-1033.
    Schulte, P., & Vainio, H. (2010). Well-being at work-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36(5), 422-429.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 30-50
    Taris, T. W., & Schreurs, P. J. G. (2009). Well-be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organizational-level test of the happy-productive worker hypothesis. Work and Stress, 23(2), 120-136.
    Thomas, L. T., & Ganster, D. C. (1995). Impact of family-supportive work variable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strain: A control perspectiv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1), 6-15.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Widener, A.J. (2007). Family-friendly policy: Lessons from Europe (part I).Public Manager, 36 (3) 57-6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