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芝樺
論文名稱: 跆拳道競賽副審裁判員給分差異之研究-以98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例
指導教授: 李佳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給分差異攻擊部位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Difference of scored, Attacked pos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跆拳道競賽副審裁判員給分差異之研究。研究對象以「98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的跆拳道公開組比賽,男、女各八量級之副審按分紀錄統計數據。研究方法:次數分配、平均數、卡方考驗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以SPSS 19.0版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攻擊部位自變項有達到顯著水準(p<.05),按分人數自變項也有顯著的效果(p<.05)。攻擊部位與按分人數的交互作用項達顯著水準(p<.01),攻擊部位中端的按分次數佔總按分次數的95%,上端的按分次數佔總按分次數的5%;以攻擊部位單獨計算,可以得知中端攻擊部位的得分率為44.5%,上端攻擊為79.2%。本研究結論為:跆拳道競賽副審們給分明顯會受攻擊部位的影響,有給分誤差的問題存在;雖然現在跆拳道競賽使用電子護具來避免副審們對中端攻擊的評分誤差,但上端攻擊仍由副審們評斷,由其是上端攻擊得分數改為一次三分的情況下,對比數影響力大的上端攻擊仍挑戰副審們的評分標準。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the difference of scored with judges.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judges scored records of all types Taekwondo Open in “2009 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The method:To use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mean、chi-square test and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PSS 19.0) analysis the data. The result were:independent variable of attacked positions (position) was significant (p<.05).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scored people was significant (p<.05). Interaction effects of position × referee was gotten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p<.01). There were 95% on mid-section and only 5% on top-section in the attacked positions of times. For each attacked position of scoring rate, there were 44.5% on mid-section and 79.2% on top-section in the competition. The conclusion were:It is obvious that attacked positions influenced judges to score in this taekwondo game. Even though we use the electronic protectors to avoid the difference of scored mid-section with judges in taekwondo games now, but the attacked position of top-section is still scored by judges. In the situation, the scores of top-section was changed to three points one time, the attacked position of top-section which has great inference of sores still challenges the scored with judges.

    謝誌………………………………………………………………………………i 目次………………………………………………………………………………ii 圖次………………………………………………………………………………iv 表次………………………………………………………………………………v 中文摘要…………………………………………………………………………vi 英文摘要…………………………………………………………………………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跆拳道競賽規則與主、副審裁判員之規定…………………… 5 第二節 跆拳道比賽計分方式之演進…………………………………… 9 第三節 運動裁判員素質………………………………………………… 12 第四節 跆拳道競賽………………………………………………………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3 第肆章 結果……………………………………………………………… 24 第一節 按分人數與攻擊部位基本數據資料…………………………… 25 第二節 按分人數與攻擊部位分布情形………………………………… 25 第三節 按分人數與攻擊部位之關係…………………………………… 26 第伍章 討論……………………………………………………………… 29 第一節 按分人數與攻擊部位分布情形………………………………… 29 第二節 探討攻擊部位與按分人數之關係……………………………… 30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33 參考文獻…………………………………………………………………………34 附錄…………………………………………………………………………… 36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5)。競賽規則解釋與說明。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9)。世界跆拳道聯盟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隊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第21卷第1期,頁92-99。
    安學濤(2007)。淺析新規則對跆拳道運動的影響。琼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頁54-56。
    李宰均、李秀華(2008)。韓國跆拳道裁判培訓之初探。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03。
    林清和(1981)。中華民國64年與67年台灣區運動會競技體操裁判評審分數客觀性的比較研究。體育學報,第3期,頁107-142。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施平輝、洪榮聰、林登宗(2002)。跆拳道比賽電子計分之研製。建國學報,第21期,頁423-429。
    洪榮聰(2008)。跆拳道技擊競賽不同攻擊動作與得分之公平性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第3卷第1期,頁169-185。
    張榮三、董佳璋、洪榮聰(2006)。跆拳道使用電子感應護具的重要性與設計原理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16卷2期,頁9-17。
    唐子騏、林函螢(2008)。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對裁判的影響。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第3期,頁67-69。
    高霈詠(2009)。2008年北京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技術分析。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芷菱(2007)。2006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鈞渝、劉昭晴(2003)。2002年跆拳道規則修定與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第69期,頁142-146。
    曾盟堡(2001)。運用多層面Rasch模式分析運動裁判之判決-以國標舞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雄(2002)。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中華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柏維(2011)。籃球裁判員人格特質、壓力來源、心理技能與成就感對於持續參與執法工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昭晴、彭鈞渝(2005)。跆拳道競賽裁判評分規則探討。景文學報,第15卷第2期,頁195-203。
    蔡友文(2008)。97年全中運國女組前三量級技術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鄭大爲、魏香明(2007)。跆拳道技擊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第93期,頁39-44。
    鄭大爲、魏香明(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第101期,頁122-130。
    魯凡、高志紅、劉良宗(2010)。對我國跆拳道項目首次使用電子護具效果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44卷第10期。
    謝春鳳(2008)。跆拳道裁判資歷與給分差異之相關探討-以2007 年全國運動會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智淵(1997)。第二十二屆台灣區運動會韻律體操比賽裁判員評分一致性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7卷第2期,頁95-117。
    蘇興田、孫亞敏、周天躍(2008)。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影響競賽因素的相關研究。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2卷第5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