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清菁
TEOH CHENG CHENG
論文名稱: 《聊齋誌異》諷刺題材研究
指導教授: 蔡芳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誌異諷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71下載:10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經科場失意,先後當過幕僚及坐館先生的蒲松齡,深刻了解政治背後之腐敗,這其中包括了官場利益交易,官吏或豪強依仗權勢,肆意魚肉人民;科場上買賣官鬻、賄賂考官之事,此起彼落,以致真才無辜被埋沒,庸才上金榜,考場上一片烏煙瘴氣。政治上的昏暗,是蒲松齡的諷刺目標,也是《聊齋誌異》研究最常見的題目。

      然而,除了諷刺政治,社會上諸多不公不義之事,與及人性道德面方面之諷刺題材研究,卻相對的稀少,本論文正是奠基於《聊齋誌異》諷刺題材研究核心思想成效不彰,所以旨在透過諷刺題材的探討,揭示蒲松齡抒發孤憤之餘,如何利用諷刺題材為讀者掀開清初政治、社會腐敗昏暗之序幕。在故事中,蒲松齡講述的不只是自身經歷,還包括了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實況,毫不留情的抨擊了政治領導層及社會各種不公面相,甚至人民道德面也被大做文章,揭露了個人道德涵養缺乏,人性淪落的一面。

      蒲松齡諷刺劍鋒不只指向高高在上的帝王、官僚,連平民百姓也囊括在內,舉凡不公、不仁、不義之事,全都成了《聊齋誌異》諷刺題材,為更深入探討蒲松齡借諷刺題材表達之思想、孤憤,本論文第三章擬從直諷及對諷兩個角度,為《聊齋誌異》諷刺題材作一個更周全之探討及研究。

      除外,第二章將介紹蒲松齡生平、諷刺題材來源及諷刺之定義;第四章及第五章則分別從諷刺題材表現技巧來探討《聊齋誌異》故事人物、情節之安排與諷刺手法,探討《聊齋誌異》對清代文言小說之影響,最後給予肯定之評價。

      最後在第六章結論時,總結研究成果,並對未來有意願再深入研究《聊齋誌異》諷刺題材的後學,提供建議及研究展望。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二章 蒲松齡與《聊齋誌異》 21 第一節 蒲松齡生平 21 第二節 《聊齋誌異》版本 24 第三節 《聊齋誌異》之題材來源 25 一、 歷史事件 26 二、 現實生活 27 三、 唐傳奇 29 四、 民間傳說 31 第四節 《聊齋誌異》 之諷刺題材 33 一、 「諷刺」之定義 33 二、 諷刺故事之界定 39 第三章 《聊齋誌異》諷刺題材類型 42 第一節 直諷觀照之層面 42 一、 人性與劣習 43 (一) 色淫 44 (二) 貪婪 47 (三) 忘恩負義 50 (四) 喜新厭舊 52 (五) 酗賭、酗酒 55 二、 世態與民情 60 (一) 砭斥行賄之舉 62 (二) 嘲諷愚昧之舉 65 (三) 揭露詐騙之舉 68 三、 科舉與八股文 72 (一) 科舉總不公 74 (二) 八股文習套 78 四、 民間人物 80 (一) 諷文士 81 (二) 諷悍妒婦女 84 (三) 諷僧侶、道士 87 (四) 諷名醫 89 第二節 對諷觀照之層面 91 一、 政治批判 91 (一) 清官與貪官 92 1. 人界 93 2. 冥界 98 3. 仙界 101 (二) 權貴與平民 102 1. 權貴 103 2. 平民 104 二、 道德批判 107 (一) 惡霸與俠客 108 (二) 忤逆與孝順 114 (三) 失貞與守貞 117 (四) 人類與異類 124 1. 人與狐 125 2. 人與鬼 130 3. 人與動物 134 4. 人與精怪 137 第四章 《聊齋誌異》諷刺題材之表現技巧 140 第一節 故事角色之塑造 140 一、 呈現人生價值觀 140 二、 對比、衝突人物品格與行為 143 三、 描繪形象與社會生活 148 第二節 情節安排 152 一、 融入勸懲果報思想 152 二、 虛構虛幻異域 157 三、 融入命定宿命思想 160 四、 揉入儒釋道思想 163 第三節 修辭應用 168 一、 反寫 168 二、 直陳 169 三、 對比 170 四、 婉曲 172 五、 誇張 174 六、 寓意 175 第五章 《聊齋誌異》諷刺題材的影響與評價 177 第一節 影響 177 第二節 評價 181 第六章 結論 18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91 附錄 參考文獻 193

    文本、古籍
    〔漢〕司馬遷撰:《史記一百三十卷》,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戴德撰,高明注釋:《大戴禮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仁書局,1991年。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全五冊,台北:成偉出版社,1976年。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梁〕僧祐,〔唐〕道宣:《弘明集廣強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蒲松齡撰,盛偉編:《蒲松齡全集》全三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清〕蒲松齡撰,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全三冊,台北:里仁出版社,1991年。
    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陳聿東主編:《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2009。
    星雲大師監修:《中論》,高雄:佛光山1997年。

    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93年4月。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脞說》,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5月
    山繆爾.斯邁爾斯,劉曙光等譯:《品格的力量》,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2006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王熙元編著:《論語通釋》,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王加微:《行為科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市:東華書局印行,1992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93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
    王書川等著:《山東省淄川縣志》,台北,淄川縣志編篇委員會,1997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中野美代子,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尼爾.史美舍著,陳光中等譯:《社會學》,台北:皇冠圖書公司,1991年。
    孔令宏:《從道家到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尼采著,楊恆達譯:《尼采之人性觀察》,台北:百善書房出版,2004年。
    司馬中原:《蒲松齡和他的聊齋誌異》,台北:楷達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10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石雲、章義和《中國婦女貞節觀》,西安: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琪、王恆展:《蒲松齡研究》,山東:蒲松齡紀念館,2005年。
    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淅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安梁國:《聊齋釋真》,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玢玢:《蒲松齡民間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宋記遠:《翫.聊齋》,板橋市:咖啡田文化館,2006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5年。
    李達三、劉介民主編:《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第一冊,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9月。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吳綺緣:《反聊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李福清、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誌異》,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龍基:《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2009)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文海基金會出版,明文發行,1996年。
    周伯乃:《古典與現代》,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林驊:《中國文言小說史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八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從經:《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段啟明、汪龍麟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八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以鑫:中國人的性格.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年。
    馬振方主編:《聊齋誌異評賞大成》(全四冊),台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4月。
    馬振方輯校:《聊齋遺文七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主編:《生與死.癡情與智慧》,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
    馬瑞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
    馬振方輯校:《聊齋遺文七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施建業:《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濟南:黃河出版社,1993年4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出版社,1983年。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
    前野直彬著,傅賴會譯:《蒲松齡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姚淦銘:《禮記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年。
    孫一珍:《聊齋誌異叢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台北:黎民文化,1983年。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
    紀昀:《繪圖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91 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迹著述新考》,山東市:齊魯書社,1988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翁廷辰:《人之物性是人性論》,台北:曉園出版,2007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黃莫愁:《從聊齋志異探討蒲松齡的思想視野》,台北:天山出版社,1985年。
    黃得時註譯:《教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第三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香:《聊齋誌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1990年。
    曾照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盛偉編:《蒲松齡全集》全三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盛瑞裕:《蒲松齡話聊齋──花妖狐魅》,台北:亞太圖書出版,1995年。
    盛偉:《聊齋誌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野叟:《蒲松齡傳奇》,台北市:可筑出版社,1991年。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志公校訂:《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
    亞瑟‧帕勒(Arthur Pollard):《何謂諷刺》,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3年。
    黑格爾:《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萬書元:《幽默與諷刺藝術》,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葉惠齡:《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葉惠齡:《聊齋志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賈文昭、徐名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楊家駱主編:《校宋周禮鄭注》上下冊,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2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199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局,2006年。
    僧佑撰,蘇普仁校:《出三藏記集》(上海:中華書局,1995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齊偉先編:《質性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
    福井康順監修、朱越利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潘月琪:《蒲松齡的失意哲學》,臺中市:好讀出版社,2002年。
    鄧思平:《經驗主義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演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劉若愚:《The Knight Erran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年 5 月。
    劉燕萍著,《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劉烈茂:《聊齋誌異》,臺中市:暢談國際文化出版社,2003年。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市 : 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賴明德、何淑貞、丁原基、林振興合著:《華人社會與文化》,台北:文鶴出版,2009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淅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蕭滌非:《唐詩鑑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0年。
    聶紺弩:《聊齋誌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9月。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台北,遠流,1993年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Gilbert Height:《The Anatomy of Satire》,Princeton: Princ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期刊單篇論文
    台灣(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方俊吉:〈聊齋志異評介〉,《社教資料雜誌》第120期,1991年11月,頁7-13。
    李茂蕭:〈蒲松齡對志怪、傳奇小說藝術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文史哲》1963年,第3期。
    李怡芬:〈「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5-137。
    何桂芳:〈敘事結構的勢能分析─以《聊齋誌異》為例〉,《中國語文》第103卷第1期,2008年7月,頁86-95。
    沈素因:〈《聊齋誌異》之妒悍婦形象及其性政治意涵研究〉,《人文研究期刊》第3期,2007年12月,頁131-146。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傳〉,《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
    徐小梅:〈「聊齋志異」道士故事研究〉,《源遠學報》第8期,1996年11月,頁11-28。
    翁珮洧:〈《聊齋》人世公案小說情節探究:一個敘事學角度的觀察〉,
    《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2期,2007年10月,頁43-57。
    陳英仕:〈論「聊齋志異」中的賢能女性〉,《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2期,2005 年6 月,頁161-178。
    陳英仕:〈論蒲松齡之折獄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6期,2008年4月,頁89-100。
    陳昭霏、傅榮柯:〈《儒林外史》諷刺藝術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69,2000年,頁93-114。
    黃盛雄:〈有情有義─論「聊齋志異」的愛情觀〉,《臺中師院學報》第7期,1993年6月,頁303-316。
    黃盛雄:〈由童話看「聊齋志異」〉,《書評》第2期,1993年2月,頁11-14。
    黃麗卿。〈聊齋誌異狐仙「形變」之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2006年3月,頁20-49。
    彭美菁:〈論「聊齋誌異」中鬼魂的求生與樂死〉,《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12月,頁165-178。
    張景庭:〈「聊齋誌異」中「道士」和「和尚」形象之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期,2002年10月,頁221-236。
    劉淑娟:〈論「聊齋志異.商三官」之「女子復仇」主題與「小品」寫作模式〉,《吳鳳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頁85-94。
    簡恩定:〈《聊齋誌異》評議〉,《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2月,頁1-14。
    羅紐金:〈談「聊齋志異」中三篇花妖作品〉,《人文學報》第20期,1996年7月,頁117-129。

    中國(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于天池:〈論蒲松齡的教育思想與《聊齋志異》的教育精神〉,《蒲松齡研究》, 1999年,第2期。
    王平:〈「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兼論《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蒲松齡研究.紀念專號》2004年4 月,頁98-109。
    王志民:〈近幾年蒲松齡和聊齋誌異研究綜述〉,《文史哲》1986年,第2期。
    王海燕:〈《聊齋》公案獄訟小說與蒲松齡的民間關懷〉,《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4期。
    王曉家:〈試論蒲松齡對儒家思想的態度〉,《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4期。
    王慶雲:〈新時期以來蒲學研究的幾個熱門話題〉,《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慶雲:〈三百年來蒲松齡的研究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 年,第4期。
    宋山龍:《《聊齋志異》對封建吏治和科舉的憤懣與無奈》,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2期。
    杜桂萍:〈孤憤:《聊齋志異》的精魂〉,《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
    杜華平:〈《聊齋誌異》社會批判的方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李雲峰:〈淺談《聊齋志異》的諷刺手法〉,《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李雯:〈《聊齋志異》中的公案小說與蒲松齡的仁政思想〉,《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4期
    沈鴻:〈蒲松齡的科舉心態及《聊齋志異》對科舉制度批判的局限〉,《呼蘭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
    林驊:〈《聊齋志異》與科舉文化〉,《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3期。
    胡漸逵:〈《聊齋志異》對科舉制的批判及其局限〉,《益陽師專學報》1994,第1期。
    段庸生:〈《聊齋誌異》未能入《四庫全書》的文學原因〉,《求索》2003年1月。
    涂宗潔:〈《聊齋誌志》夢境故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231期,1999年7月。頁100-120。
    涂宗潔:〈《詩經》中「狐」的意涵〉,《孔孟月刊》37卷11期,1999年7月。頁1-8。
    徐愛國:〈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人格的內在矛盾〉,《遠程教育雜志》,1997年,第1期。
    陳炳煕著:〈試論〈續黃梁〉形式與內容的承襲與創新〉,《大陸雜誌》,91卷,第3期,1996年。
    黃偉著:〈淺談《聊齋志異》諷刺藝術的美學風格〉,《長沙電子學院學報》
    ,1997年,第3期。
    張艷芳:〈從《聊齋志異》看清代科舉制之流弊〉,《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2期。
    趙英蘭:〈論《聊齋》對封建社會腐敗問題的反應〉,《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趙英蘭:〈論《聊齋》對封建社會腐敗問題的反應(續)〉,《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0年。
    黎志紅:〈淺談《聊齋志異》中諷刺手法的運用〉,《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2期。
    黎志紅:〈淺談《聊齋志異》中諷刺手法的運用〉,《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2期。
    蔡梅娟:〈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人格理想〉,《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
    蔡相宗、蔡斌:〈《聊齋志異》因果報應思想的剖析與評判〉,《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期。
    曉舟:〈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4期。
    錢進:〈試論《聊齋志異》的民族意識〉,《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朴正道:《聊齋志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官怡:《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允:《聊齋誌異鬼狐仙妖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金仁喆:《聊齋志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吳淑雅:《聊齋誌異勸善懲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慧咨:《聊齋志異諷刺性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高懷恩:《聊齋志異題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姝純:《聊齋志異未附「異史氏曰」的篇章探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梅光宇:《聊齋誌異中神祇形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品雁:《聊齋誌異婚戀故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瑞瑄:《聊齋誌異中「異史氏曰」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戴琦綾:《聊齋志異商賈形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蘇靖媚:《聊齋志異僧道角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藍慧茹:《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