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靜怡 |
---|---|
論文名稱: |
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Yan, Rui-F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寓言 、說體寓言 、戒體寓言 、古文家寓言 、文體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古代寓言發展甚早 ,而且源遠流長,風格多樣,其中,唐宋寓言創作是中國古代寓言第二個創作高潮。唐宋古文家推行古文運動,以復古之名行革新之實,以實際的散文創作改革了文體文風,也使唐宋寓言創作達到高峰,此時期的寓言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尤其使中國古代寓言由政治哲理寓言,轉變為諷諭性寓言,因此,唐宋古文家寓言的內在精神與價值相當值得探討。唐代的古文家寓言,以「論、說、傳、記、序、規戒」等六體為主,其中以「說體寓言」流衍最廣,對後世寓言影響最大,「戒體寓言」則以唐代柳宗元〈三戒〉為第一篇,加上到了宋代,寓言性質的「戒」,已與「說」不分,由此看來,「說體寓言」應與「戒體寓言」一起討論,才能凸顯成就,並使研究更加圓滿,不致有割裂之憾。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首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取材、研究步驟與方法,以及探討相關研究文獻,以勾勒出論文結構。第二章為唐宋古文家寓言之內在精神,以及由唐至宋,古文家創作寓言內在精神的轉變。第三章為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之發展,透過溯源以瞭解其形成,並探討各自在唐宋的發展,最後歸結出唐宋時期說體寓言與戒體寓言的關連性。第四章是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之形式結構,探討寓言中故事與寓意的組構方式、故事的表述方式,以及寓意的呈現方式,藉此瞭解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在佈局結構上的特點。第五章為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之主題,藉此探討寓言所反映的政治、社會現實,以及作家對人生的感發,並由其中瞭解寓言的時代意義。第六章為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之藝術特色,從取材、情節、角色及形象、諷戒手法等來觀看其藝術特色。第七章為結論,以前面六章為基礎,歸納研究成果,綜合評述中唐說體與戒體寓言的文化意義與文學價值。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朝代相同者則依姓氏筆畫排之)
﹝唐﹞吳競:《貞觀政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後晉﹞劉喣:《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北宋﹞李綱:《梁谿先生全集》,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北宋﹞歐陽脩:《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北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北宋﹞蘇轍:《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
﹝南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元﹞脫脫:《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吳曾祺:《涵芬樓文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文星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
仇春霖主編:《古代中國寓言大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公木:《先秦寓言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卞孝萱、張清華、閻琦著:《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傑、羅琳主編:《寓言新賞》,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方介:《韓柳新論》,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方祖燊:《散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恆展等編:《中國古代寓言大觀》,濟南:明天出版社,1991年
王基倫:《韓柳古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
王煥鑣:《先秦寓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之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朱靖華:《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
朱靖華:《蘇軾新評》,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行嚴:《柳文探微》,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6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何淑貞:《柳宗元詩研究》,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吳小林:《柳宗元散文藝術》,太原市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秋林:《世界寓言史》,瀋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年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呂思勉:《宋代文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
李奕定選輯:《中國歷代寓言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逸宏:《中國寓言故事》,臺北:國家出版社,1996年
汪子春、程寶綽:《中國古代生物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天蔚、黃約瑟主編:《唐宋史研究──中古史研討會論文集之二》,香港:香港大學亞洲中心出版,1987年
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林淑貞:《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段醒民:《柳子厚寓言文學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
出版社,2000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范希春:《理性之維──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
社,2002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三輯》,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松輝注譯:《新譯無能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思齊:《六朝散文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張遠山:《寓言的密碼》,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曹文軒主編:《中國寓言故事精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傅紹良:《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程千帆、吳新雷著:《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童勉之:《中國草木蟲魚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等著:《中華文化史(中)》,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雲天出版社,197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197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1976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葉程義:《莊子寓言研究》,臺北:義聲出版社,1979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劉卓英編:《唐宋寓言注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劉國盈:《唐代古文運動論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燦:《先秦寓言》,臺北:國文天地,1990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黎傑:《宋史》,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蕭慶佛:《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9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尚友,1982年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羅根澤:《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羅聯添:《柳完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
委員會,1981年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嚴北溟、嚴捷編著:《中國哲學寓言故事》,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于學玉:《蘇軾寓言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安秉咼:《中國寓言傳記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吳福相:《呂氏春秋寓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孫敏惠:《擬人傳體寓言析論--以《廣諧史》為研究對象》,臺中:中興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袁本秀:《柳宗元寓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連清吉:《莊子寓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郭志陽:《韓非子寓言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年
陳方濟:《宋濂生平及其寓言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年
黃美娥:《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經慧玲:《韓愈、柳宗元寓言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
蔣聞靜:《戰國策寓言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5年
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0年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朱迎平:〈唐代古文家開拓散無體裁的貢獻〉,《文學遺產》1990年第2期,頁61-68
何春華:〈簡論韓愈的「破體為文」〉,《廣州教育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1998年2月,頁30-36
吳春山:〈寓言的基本手法與情節的虛實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
第19卷第2期,2006年9月,頁1-24
尚永亮:〈論元和五大貶謫詩人的生命沉淪和心理苦悶〉,《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頁43-49
洪本健:〈從韓柳歐蘇文看唐宋文的差異〉,《周口師專學報》,第14卷第2
期,1997年6月,頁14-17
倪其心:〈知人論文具體分析──談談怎樣分析古代散文〉,《文史知識》,
1985年第5期,頁27-33
徐照華:〈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紀要〉,《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2期,2000年5月,頁257-262
張伯偉:〈唐代韓愈文章略說〉,《彰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1-35
張英彪:〈「說」體散文的發展及其特點〉,《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6年6月,頁38、61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的範疇、起源、分期新探〉,《求索》,1994年4期,
頁81-86
陳蒲清:〈寓言與中國文化〉,《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1
期,頁1-4
陳蒲清:〈論寓言的文化地位〉,《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2
期,頁61-65
曾子魯:〈韓愈的通變觀及其創作實踐〉,《周口師專學報》第15卷第6期,1998年12月,頁11-18
游坤峰:〈南宋散文概述〉,《國文天地》第277期,2008年6月,頁29-35
溫斌:〈試論蘇軾文化人格的建構〉,《陰山學刊》第12卷第3期(1999年9月),頁5-20
劉卓英:〈柳宗元、蘇軾與唐宋寓言〉,《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3期,頁91-95
顏瑞芳:〈唐代古文家寓言之發展及其體類〉,《國文學報》第23期,1994
年5月,頁159-186
顏瑞芳:〈唐宋擬人傳體寓言探究〉,《古典文學》第14集,1997年5月,
頁127-148
顏瑞芳:〈柳宗元〈三戒〉對後代寓言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
1999年3月,頁373-391
顏瑞芳:〈從《文心雕龍‧論說》看唐宋說體寓言〉,《「文心雕龍」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0年,頁205-220
顏瑞芳:〈明代動物寓言的角色與寓意〉,《古典文學》第15集,2000年9
月,頁245-275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的漢譯與流傳〉,《國文天地》,21卷4期,2005年
9月,頁43-47
譚丕模:〈唐代古文運動之革新性〉,《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論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302-308
闞乃虎、劉師源:〈論寓言的本質及其審美規範〉,《安徽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2期,頁81-84
顧建華:〈寓言藝術的美學魅力〉,《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994年2期,頁49-61
龔鵬程:〈唐宋文化變遷之研究〉,《國文學誌》第3期,1999年6月,頁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