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惠盈
Hsu, Hui-Ying
論文名稱: 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豐年》雜誌漫畫農復會美援農業現代化反共抗俄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6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豐年》雜誌創刊於1951年,在美援時期由美新處、經合署與農復會共同籌辦的農業刊物,並於1951年7月15日正式發行,每月出刊兩次,以農民與農村其他大眾為主要讀者,作為溝通農村的管道。考量到 1950、1960年代農村大眾教育情形,以及娛樂讀者與提高閱讀興趣,《豐年》雜誌開闢漫畫的專欄,利用漫畫圖像進行政治宣傳或知識啟蒙。
    《豐年》雜誌的漫畫作者有來自本土漫畫家如陳炳煌、楊英風、劉興欽等人,也有隨著政府來臺的外省漫畫家如牛哥、張尼、吳廷標、劉成鈞等人,各自展現不同的漫畫風格;而圖像的表現形式、創作手法也都依漫畫內容而呈現多元的特色;敘事方式上,則以農村為中心進行敘事,貼近農村大眾的生活。
    《豐年》雜誌的漫畫,依其內容可分成趣味娛樂、政治宣傳與現代化知識三大類別。「趣味娛樂」漫畫強調幽默趣味與娛樂讀者,但是在趣味娛樂之餘,也透過漫畫激勵或安定人心,以達到反共抗俄與穩定統治的目的。而「政治宣傳」漫畫,反映出戰後臺灣強調反共抗俄的政治氛圍與文藝政策,因此漫畫是以「反共抗俄」與「國家認同」為題材,建構農村大眾反共抗俄的政治意識,同時也塑造國家認同。「現代化知識」漫畫則是傳播農業知識、醫療衛生知識、品德習慣、社會新觀念、時事與生活新知;現代化知識的傳播反映了戰後台灣1950、1960年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同時配合著國家政策展開對農村大眾的教育,並且藉此塑造出符合國家需求和理想中的現代國民與現代化農村。
    《豐年》雜誌作為美援時期,中美合作下所創辦的農業刊物,不只是國民黨政府的農業刊物,同時也是美國在台灣農村的宣傳刊物,因此在漫畫內容中,能看到符合國民黨的政策與意識型態的漫畫,亦能看到受美國因素影響或宣傳美國的漫畫,以促進台灣農村現代化,同時形塑農村大眾對美國的良好印象以建立「親美」的意識型態。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 12 第二章 《豐年》雜誌的發行與漫畫刊載 1 第一節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豐年》雜誌的創辦 1 第二節 《豐年》雜誌的漫畫刊載 18 第三章 《豐年》雜誌之漫畫圖像與內容 32 第一節 漫畫作者及其作品 32 第二節 圖像表現與敘事方式 49 第三節 漫畫主題與內容 63 第四章 趣味娛樂與政治宣傳漫畫 69 第一節 幽默小品與趣味故事 69 第二節 反共抗俄宣傳 81 第五章 農民現代化的知識傳播漫畫 96 第一節 農業知識的傳播 96 第二節 醫療衛生知識的普及 116 第三節 倫理與生活的改進 145 第六章 結論 180 附錄.漫畫作者及其作品一覽表 184 參考書目 190

    參考書目
    一、漫畫文本
    《豐年》雜誌,第1卷-第14卷,臺北:豐年社,1951年-1964年。
    http://www.harvest.org.tw/Collection/CollectionSearch

    二、史料與檔案
    1. 〈臺灣省政府准函糾正豐年雜誌使用日文一案復請查照函〉,《Office of Information & Education》,農復會檔案,臺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19530.3,1951年12月7日。
    2. 〈為撤退舟山、海南國軍告大陸同胞書〉,收入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書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頁264-266。
    3. 〈創立農村定期刊物計劃書〉,農復會檔案,臺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5 195632-2,1951年4月。
    4. 〈農民節告全國農民同胞書〉,收入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3書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頁107-109。
    5.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期,民國37年10月1日至1950年2月15日。
    6.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4期,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
    7.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5期,1953年7月1日至1954年6月30日。
    8.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9期,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6月30日。
    9.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9期,1967年7月1日至1968年6月30日。
    10. 《臺灣省政府公報》,1953年春字第4期(1953年1月5日),頁38-39。
    11. 「戒除奢侈浪費取締遊蕩浪漫要點」,《臺灣省政府公報》,43年夏字第5期(1954年4月3日),頁60-61。
    12. 「電各縣市政府為訂定「水稻小株正條密植插秧推擴實施要項」,希查照」,1949年5月31日臺灣省農林處代電,《臺灣省政府公報》,1949年夏字第51期,1949年6月2日,頁365-366。
    13. Minutes of the meeting of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臺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5 195632-2,1951年4月10日。
    14. Project approval of rural periodical.,農復會檔案,臺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5 195632-2,1951年4月6日。
    15. Rural preiodical project: Discussion at the meeting of the joint commission held,農復會檔案 315 195632-2(1951年4月17日)。
    16.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編,《本黨改造案‧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1950年。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冬字第3期,191957年3。
    18. 行政院衛生署編輯,《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5年。

    三、專書
    1. 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文化,2008年。
    2.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3. 手塚治虫,《漫畫入門》,臺北:武陵出版社,1982年。
    4.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
    5. 方成,《報刊漫畫學》,臺北:亞太出版社,1993年。
    6.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87年。
    7.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革新中的臺灣民政》,南投:省府民政廳,1969年。
    8. 安德生(W. A. Anderson),夏之驊、蔡文希、龔弼(譯),《臺灣之農會》,中國農業復興委員會,1951年。
    9.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市:稻鄉,2012年。
    10. 李闡,《漫畫美學》,臺北:群流出版社,1998年。
    11. 沈宗瀚,《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2. 沈宗瀚,《農業發展與政策》,臺北:臺灣商務,1975年。
    13.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2003年。
    14. 袁建滔,《新漫畫語言》,臺北:尖端,1992年。
    15. 張芳明編著,《漫畫入門》,臺北:大展,1981年。
    16. 華松平,《臺灣糧政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
    17.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1991年。
    18.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19. 雷柏爾著,蔡文希、石本素譯,《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1954年。
    20. 熊中果,《農業發展策略》,臺北:聯經,1984年。
    21.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年。
    22.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年。
    23.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2002年。
    24. 蕭瓊瑞,《楊英風全集》第28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
    25.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四、專書論文
    1. 李費蒙(牛哥)〈漫畫坎坷四十年〉,收入於李馮娜妮(牛嫂)編,《牛哥紀念集》,臺北:牛哥漫畫文教基金會籌備處,1998年,頁19-21。
    2. 葉青(本名任卓宣),〈戰鬥文學的問題〉,載於穆中南主編,《戰鬥文藝與自由文藝》,臺北:文壇出版社,1955年,頁19。
    3. 廖培安、陳希煌,〈農業發展〉,載於劉翠溶、周濟主編,《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2011年,頁110。
    4.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臺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媒介現代:冷戰中的臺港文藝會議論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5月24-25日,頁61。
    5. 鄭多鏗,〈梁乃予先生之藝術生平〉,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藝術論文集》,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5年,頁125-127。
    6. 鄭明娳,〈當代臺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收入於《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頁24-25。
    7. 賴明珠,〈「農村化」的鄉土藝術:楊英風《豐年》時期版畫創作中的鄉土意涵〉,「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9月,頁169。
    五、期刊
    1.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臺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0期,2011年6月,頁11-12。
    2. 江昺崙,〈1950年代《豐年》裡的農民文學初探〉,《臺北文獻》直字第190期,2014年12月,頁137-163。
    3. 沈孝雯,〈臺灣戰鬥文藝漫畫(1950-1980年代)〉,《臺灣美術》,第79期,2010年,頁32-53。
    4. 周琇環,〈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國史館館刊》第28期,2011年6月,頁119。
    5. 林素幸,〈被遺忘的一頁─楊英風與早期臺灣美術設計作品:以《豐年》為例〉,《設計學報》,第20卷第1期,2015年3月,頁52。
    6. 洪德麟,〈臺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第129期,1998年10月,頁25-26。
    7. 張世瑛,〈1950年代臺灣政治漫畫初探〉,《臺灣文獻》,第62卷第2期,2011年6月,頁351-402。
    8. 莊永明,〈臺灣第一位漫畫家;陳炳煌〉,《新書月刊》,第8期,1984年5月,頁67-69。
    9.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防疫工作(191956-1949)〉,《臺北文獻》直字100期,民國81年6月,頁1956。
    10. 蕭嘉猷,〈人物插畫造型的「誇張」與「變形」表現類形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3期,1999年7月,頁188-190。
    11. 鍾博,〈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傳記文學》雜誌,第64卷第5期,1994年5月10日,頁78-84。

    六、學位論文
    1. 文馨瑩,〈美援與臺灣的依賴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2.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3.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體制下的臺港文學(1950-1962)〉,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4. 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1956)─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5. 朱善傑,〈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和漫畫符號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6. 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沈孝雯,〈鐵血告白:遷臺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8. 沈孝雯,《鐵血告白:遷臺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2010年。
    9. 林志展,〈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 林育薇,〈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以《臺灣警察時報》、《三六九小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1. 林佳琪,〈塑造好孩子:《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12. 林佳叡,〈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3. 林果顯,〈1950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9年。
    14. 林姿秀,〈從古典到現代─陳定國的「女性漫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15. 邱舜平,〈抗日時期我國宣傳漫畫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6. 侯京吾,〈圖改地方風俗:以廣州《時事畫報》為中心(1905-191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7. 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18. 洪瑞鴻,〈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9. 張紋誠,〈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0. 張淑卿,〈戰後臺灣地區傳染病防治之研究(191956-1971)〉,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1. 陳虹毓,〈漫畫家劉興欽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碩士論文,2008年。
    22. 陳逢申,〈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1956)〉,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23. 曾獻緯,《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1956-196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4. 劉祐成,〈戰後臺灣「改善民俗」之探討(191956-199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5. 劉瑤君,〈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研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6. 蔡怡貞,〈《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之分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2012年。
    27. 鄧淑英,〈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28. 鄭俊皇,〈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為中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29. 簡敏如,〈晚清《啟蒙畫報》中的域外知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七、報紙
    1. 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合報》,「聯合副刊」,1954年12月13日。
    2. 〈農林處謀水稻增產頒定密植插秧辦法 各縣市競賽辦法亦經訂定〉,《民聲日報》,1949年3月30日,版3。

    八、網路
    1. 〈臺灣機車史〉,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安全促進協會。http://www.motorsafety.org.tw/cgi-bin/file/file.cgi?qry=a9100008
    2. 〈認識楊英風〉,楊英風數位美術館 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
    3. 北一女中《世紀傳承》師生校友美術聯展參展藝術2003年網頁,http://www.ericwork.idv.tw/honggah/exhibition/20030705/artists.htm。
    4. 羅元鴻,〈農業保險制度之分析〉,《農政與農情》,第215期(民國99年5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140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