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士誠 Peng, Shih-Cheng |
---|---|
論文名稱: |
十年磨一箭-射箭國手彭士誠自我探究 |
指導教授: | 李建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1 |
中文關鍵詞: | 競技運動 、國際賽會 、自我敘說 |
英文關鍵詞: | competitive sport, international games, self-narrativ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15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射箭運動為我國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於世界頂級競賽中屢獲佳績。研究者射箭經歷約十年,運動生涯成績高潮迭起偶有佳作,且在遇到低潮時,總能突破困境再創顛峰,是人生重要的比賽經驗與國際表現。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整理研究者自身賽之歷程,提供自己、選手或教練對射箭比賽實際情形的深入瞭解,透過反思對於賽前調整、賽前準備、比賽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研究方法:採自我敘說研究,進行田野資料蒐集,所蒐集資料包括訓練計畫、訓練課表、訓練日誌、報章雜誌、比賽照片及影片等相關紀錄,結合運動競賽策略加以組織彙整。研究發現:研究者在面對壓力時成績起伏較大,透過與隊友和教練的談心對話,能有效緩解情緒並扭轉當下局勢。在賽前規劃性增加訓練量能使成績穩定,有利於降低比賽失誤頻率。藉由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前數站國際賽的磨練有助於的整體表現,尤其對場地的熟悉、內部的團隊士氣與外部的地主優勢,更能有效發揮實力。射箭運動奧秘之處,不只有顯示於外在的成績紀錄,也反映內在的自我認識度。
Archery is one of the major long-term developmental sports in Taiwan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s top competition. Researcher myself has been engaged in this sport for ten years while I occasionally got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medals in the process. When being depressed, my could often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and rise over the top. Research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myself archery experiences to provid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regarding archery for researchers, players, or coache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Also, the study provid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match adjustment, pre-match preparation, and competition process through reflection. Research method: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nd presented mainly by self-narrative. Through the personal training plans, training schedules, training logs, newspapers, magazines, competition photos and videos, and other related records, the data were all organized and combined with sports competi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finding: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rough talking with teammates and coaches, the researcher could effectively relieve himself and rever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addition, a planned training before the game can stabilize the performance and help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a game’s errors. With the training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before 2017 Universiade, especially the familiarity with the venue, the internal team morale and the external landlord advantages, these all helpe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myself in the game. The mystery of archery not only displays in the external record, but also reflects on the inner self-awareness.
中文部分:
入江隆(1993)。射箭教室。臺北市:聯廣。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正邦(2014)。射箭選手王正邦 2004年到2012年三屆奧運參賽經歷自我敘說。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勇智、鄧明宇(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王悄竹、洪聰敏(2011)。注意力偏誤與運動員焦慮的關係。中華體育季刊,25(4),695-717。
江文瑞(2007)。臺灣射箭運動發展之研究(1964~2004)。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余瑞華(2001)。射箭「奧運局」對抗賽制度介紹。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0 (9),399-409。
李仁佐、張家昌(2007)。淺談王建民現象。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52-59。
朴敬來(1998)。八七年度大專射箭教練講習研習手冊。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射箭委員會印行,1-81。
朴敬來(2001)。臺灣射箭教練聯誼會九十年度講習會資料。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李坤培(2013)。體育班-運動績優的搖籃。學校體育,137,4-6。
李佳倫、吳聰義、林嘉齡、廖健男(譯) (2016)。射箭邁向卓越。臺北市:五南。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 & Gretchen, B.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濤名(2013)。高雄地區射箭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怡君(2017)。田徑夢想之路 : 競速人生的自我敘說。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萬福(1999)。射箭運動心理建設。取http://www.archery.org.tw /sample.asp? file=D611031826291.htm&type=A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林伯修(2015)。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十輯。臺北市: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林正常(1987)。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市:大坤。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87-88。
林政賢(2008)。射箭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桃園市。
林國斌、陳詩園、黃啟光(2005)。世界級男子射箭選手瞄準特性之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201-213。
吳聰義、姜義村(2011)。我國因應國際射箭局點系統新制之探討。運動研究,20(1),10-19。
吳蕙如(2009)。2004及2008奧運射箭成績之分析–以吳蕙如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未出版,桃園市。
邱炳坤、李水河、周明熙(2000)。射箭運動中競賽用箭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27-38。
邱炳坤、林政賢、陳文詮、周明熙(譯)(2004)。致勝關鍵-輕鬆射出好成績。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邱炳坤、李俊杰、李欣霓、黃美珍、楊宗文、陳子軒、李建興、陶以哲、楊啟文、高麗娟、姜敏君、顏伽如(譯)(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 (原作者: Sharan B. Merriam, Elizabeth J. Tisdell)。臺北市:五南。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
相子元、洪聰敏、湯文慈、張嘉澤(2004)。2004年雅典奧運射箭項目精英教練及選手培訓計畫-射箭之運動科學。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魏豐閔、施登堯(2013) 。運動場域中的放鬆經驗。運動文化研究,22,7-50。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應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袁明孝(2008)。奇妙的旅程-一個靜聽者追尋生命意義的自我敘說研究。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翁開誠(2000)。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
徐梓益(2007)。爭取2006年世界大學射箭錦標賽參賽資格之研究-以徐梓益選手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昊安(2016)。郭婞淳愛心勝過獎盃的奧運國手。禪天下,141,70-74。
陳其昌(2010)。運動員的過度訓練和倦怠。雲科大體育。12,91-98。
陳志弘(2005)。談時差。長庚紀念醫院全球資訊網。資料引自http://www.cgmh.com.tw/new1/new8710-403.htm。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質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科學研究會論文集,國立臺灣體專,18-24。
陳妍伶(2011)。射箭團體出賽選手之經驗:臺灣北部某大學射箭隊之敘說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潤智(2014)。武術太極拳運動員-陳潤智的自我敘說。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未出版,桃園市。
許樹淵(1991)。如何提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7-11。
許立宏、蕭珮嫻、蔡淑敏(2014)。臺灣第一位亞運游泳金牌女選手的運動生涯敘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83-93。
姚漢禱、邱炳坤、陳詩園 (2009)。反曲弓射箭競賽項目技術表現分析。測驗統計年刊,17,23-38。
黃靖文(2004)。震顫感測系統應用於射箭選手穩定性之研究初探。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振維(2008)。優秀射箭選手郭振維之心路歷程-2003年到2008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林宋以情(106年8月27日)。世大運》「我想成為亞洲傳奇」 鄭兆村主場圓美夢。中時電子報。取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826003803-260403?chdtv。
郭嘉秘(2014)。「拼命鐵娘」:一位永不妥協的女性田徑運動員之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廖德秦(2012)。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副祕書長。學校體育,129,34-40。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亞力(2010)。痛與破之轉折:一位空手道選手之自我敘說。運動研究。19(1),11-22。
劉怡廷、張家豪、林惠婷(2014)。不同強度核心肌群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8(2),117-128。
劉妍玲(2015)。『競』速人生,『走』馬看花:一位退役田徑選手重返舞臺的自我敘說。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劉琪(2001)。美國大學運動代表隊心理技能使用情形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4(4),21-42。
劉振華、林瑞瑜、余春盛、洪堂魁與林澤民 (2007)。體能訓練對運動員心理堅韌性與技能表現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5,59-66。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
蕭旭峰(2005)。如何克服時差。崴達健康網。資料引自http://www.wedar.com/library4/dr_shao/dr_shao- qa001211.htm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 高等教育。
鄭筱澐(2011)。尋找運動訓練的實踐之路-一位羽球菜鳥教練的生命成長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灣:心理。
蔡清華、林耀豐(2009)。意象訓練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2,191-203。
蔡靜雯(2008)。射箭選手右鎖骨骨折後復出之行動研究-以蔡靜雯選手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未出版,桃園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教: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謝福財(2014)。南投縣射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蘇嘉祥(2015)。我國參加世大運的歷史與意義-亮麗、耀眼,投資報酬率高。國民體育,44(3),5-11。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2015年,5月20日)。
英文部分:
Joseph A. Maxwell 高熏方、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臺北市:心理。
Pszczola L., & Mussett, L. (1989). Archery. USA:Dubuque.
Wrold Archery.OH’S 353/360 RATIFIED AS NEW 70M WORLD RECORD。Retrieved from https://worldarchery.org/news/129668/ohs-353360-ratified-new-70m-world-record (September 6, 2015).
World Archery. World Ra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extranet.worldarchery.org/biographies/PrintBiography.php?WaId=11054(April.23,2018).
World Archery. World Ra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extranet.worldarchery.org/biographies/PrintBiography.php?WaId=7217(April 24, 2017).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 (2010). FITA Constitution and Rules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archery.org/UserFiles/Document/FITA%20website/05%20Rules/01%20C&R%20Book/Book%202010/2010_Book2.pdf
(July 28,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