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士豪 |
---|---|
論文名稱: |
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與實務 以印象畫廊營運為例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Art in Taiwan Useing the Management of Insian Galler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王福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畫廊 、策展實務 、藝術市場 、藝術產業 、營運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gallery, curating practice, art market, art industry, operational plan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3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前言部分,簡述論文之研究大綱,以及藝術品市場生態各名詞解釋,如藝術家、畫廊、美術館、收藏家、媒體、藝術評論、策展人、藝術品拍賣行等,簡略梳理出各角色或機構在藝術生態中所發揮之功能性,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二章、畫廊與視覺藝術產業之關係。承接前言,進一步根據台灣畫廊產業的發展歷程,從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000年,以及2000年至今等五部分做簡要敘述,並進一步闡述畫廊與藝術家之關係,以及畫廊與收藏家之關係。
第三章、印象畫廊發展史。本章節試圖以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與史料紀錄,詳細呈現印象畫廊自初始營運至今的發展經歷,包括80年代初創時期的背景,創辦人歐賢政自營造業離開後,北上台北投身於框裱業,並在90年代進入原作藝術市場的買賣,接著亦加入第二市場(拍賣公司)的經營,結束拍賣公司的運作後,重新專心於畫廊本業,從2000年後展開新佈局,包括硬體方面可看到印象畫廊空間的擴大,軟體方面,則從策展實務著手,並面臨到畫廊行業的世代傳承。
第四章、印象畫廊策展實務個案探討。筆者選出1996年「向前輩美術家致敬」、2001年「新世紀的期約」、2005年「朱德群個展」、2008年「帝國大反擊三部曲」、2008年「悍圖印象」、2013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洪易個展」等五檔展覽做為個案探討,一方面除了這五檔展覽分別也是印象畫廊成長的寫照;另一方面也是畫廊逐步邁向年輕化及走向國際的過程。
第五章、研究結果。以印象畫廊發展史為核心而向外延伸,探討其觸擊的台灣藝術產業發展之概況,以及印象畫廊如何選擇其自身經營策略之分析,包括畫廊跨足藝術拍賣、經營台灣前輩畫家之根基、華人現代藝術系統再創高峰、畫廊空間擴大之趨勢、台灣中生代、新生代藝術家之經營等。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whole introduction and the main searching scheme, including the explanations of specific words in art market field such as artist, gallery, art museum, art collector, art media, art critic, curator, art auction etc. indicate briefly the functions of each role or organization in art industry and also their complicated rel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link between an art gallery and the visional art industry. According to chapter one, describe further but shortly the developments processes in five parts: 60s, 70s, 80s, 90s to 2000, and from 2000 until present. Also, poin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llery and artists, gallery and art collectors.
The third chapt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sian Gallery. In this chapter, through the first-hand interview and past documents, present every stage and all the details of art business strategy in the past almost thirty years. Indicat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early 80s, the founder, Mr. Ou Hsien-Cheng, gave up his work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he went to Taipei and then involved in the frame business for posters and art works. He not only established Insian Gallery but also created an art auction house in 90s. After serious consideration, the auction house was closed and Mr. Ou re-focused on the gallery business. He started a new business planning from 2000, for example, on one hand, the space of Insian gallery was expanded, on the other hand, exhibition programs were lightly changed. Finally, there is also the fact of passing the flame to next generation.
The forth chapter, exhibition program studies of Insian gallery. There are totally five cases: “Homage to First Taiwanese Art Generation” in 1996, “Expectation for New Century” in 2001, “Teh Chun Chu’s Solo Show” in 2005,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in 2008, and “Happy Animal Party--Hung Yi’s Solo Show” in the Hakone open-air museum in Japan in 2013. There five exhibitions organized by Insian Gallery are the growing proofs during these years, are also the meanings of vitalit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for the future.
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 conclusion. 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Insian Gallery as the essential core and spreading from this point. Discussing the situation of Insian Gallery in Taiwanese art industry and analyzing its business strategy including auction house operation, basic root from first generation artists, Chinese-born artists’ wave in art market, space exp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artists.
參考文獻
一、書籍: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
Bruno S. Frey,蔡宜真、林秀玲譯,《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修訂一版。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年4月。
林平主編,《台灣美術新風貌展(1945-1993)》,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8月。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藝術家雜誌三十年版,2005年。
《2010年視覺藝術產業現況調查研究報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出版,2011年11月。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4月。
Victoria D. Alexander,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巨流圖書公司,2008。
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4月。
阿瑟.丹托, 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麥田,2010年6月。
公共電視台編著,徐蘊康撰稿,《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博雅書屋,2009年4月。
高千惠,《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9月。
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
二、期刊與論文:
潘勛,〈林惺嶽辦展表現土地力量〉,《旺報》,2013年1月30日。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40期,1982年10月,頁36-49。
許彩雲,〈賭市仇城記-股票玩家新樂園〉,《遠見雜誌》,第112期,1995年10月號。
趙琍,〈流線形世代,不要太ㄍ一ㄥ〉,《藝術家》,2005年5月,頁322。
鄭乃銘,〈無論如何,還是要為當代藝術環境加油〉,《當代藝術新聞》,2012年9月。
王嘉驥,〈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先鋒——常玉〉,《典藏今藝術》,2001年11月,頁78。
李鳳鳴,〈當代藝術語境下的中國精神——專訪中國藝術家羅中立〉,《藝術收藏+設計》,2008年11月,頁82。
Monica Li,〈新一代華人藏家代表人物,專訪多姆斯收藏基金會創辦人張明〉,《藝術收藏+設計》,2012年2月號,頁95。
張瓊惠,〈記第一次本土美術拍賣會——藝術市場的空間與省思〉,《藝術家》,1991.01,頁162。
鄭功賢,〈漸入佳境,潛力無窮〉,《典藏雜誌》,2000.01,頁97。
簡秀枝,〈台灣藝術市場的「Y2K」,從蘇富比撤拍體檢台灣市場生態〉,《典藏雜誌》,2000.02,頁106。
簡秀枝,〈好累,所以⋯⋯蘇富比撤出台灣市場—專訪衣淑凡〉,《典藏雜誌》,2000.02,頁117。
胡永芬,〈看一個上升市場主升段的來臨〉,《藝術家》,2007.01,頁208。
滕淑芬,〈華人藝術市場的當代傳奇〉,《台灣光華雜誌》,2007.03,頁24。
編輯部,〈陳澄波油畫作品拍賣紀錄(1999-2009)〉,《藝術收藏+設計》,2009.10,頁24-27。
凌美雪,〈畫作屢創天價 趙無極93歲辭世〉,《自由時報》,2013年4月11日。
郭怡孜,〈朱德群緊追趙無極,價格持續看漲〉,《典藏投資》,2012.11,頁143。
康俐雯,〈畫廊泡沫化 阿波羅大廈冷清〉,《自由時報》,2002.6.22。
張禮豪,〈印象畫廊換裝,打造藝術新貌〉,《藝外》,2011.03,頁113。
許遠達,〈在都市中游牧——訪葉銘勳談「找尋畫廊的新樂園」〉,《大趨勢》,2003.01,頁12。
張福齡,〈穿越時空的產品——國際大師級立體雕塑來台展出〉,《經濟雜誌週刊》,1988.11.20-26,頁40。
林珍玫,【表 5-6-2】,〈華人西畫藝術市場之價格及報酬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慧雅,台灣畫廊對當代藝術的行銷模式-以大未來、印象、誠品畫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許璧虹,阿波羅大廈畫廊經營現象之探究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2012年6月。
王雅勻,近年台灣畫廊商業模式變革之探究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2012年。
三、網路資料
By Cristina Ruiz. Art Market, Issue 243, February 2013。Published online: 14 February 2013,賴映竹譯,〈藝廊式微:藝術家開啟與經紀公司的合作〉,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官網:http://taerc.blogspot.tw/2013/03/normal-0-10-pt-0-2-false-false-false-en.html
陳惠黛,〈拍賣市場價值為導向,海外華人畫家行情穩健〉,《羅芙奧季刊專欄》,www.ravenelart.com。
「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