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于芳
論文名稱: 死生逾境 平面視覺創作與研究
指導教授: 林達隆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不死死生逾境
英文關鍵詞: Death, Immortality, Across Death and Lif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旦出生,必有一死。死亡是生命中,唯一的「必然」。二十世紀的德國存在思想家──海德格就有提出:人是「向死亡的存在」的概念,揭示了死亡是人「存在」的一部份。而做為人生命的終結,死亡讓人感到無比的恐懼,但是死亡對生命而言,並非毫無意義:死亡使得生命價值得以證明。因為有了死亡,人們才看得到生命的短暫;因為有了死亡,才能激勵生命,啟迪生命,帶給生命力量;除去死亡帶來的黑暗,也就無法襯托生命的燦爛。由於死亡與生命的這種二元關係,激發著人類去探索死亡,因此自古至今,死亡不僅成為哲學、宗教等關注的焦點,在文學、藝術上已死亡為主題的創作亦是不勝枚舉。
      然而透過種種不斷對死亡與生命之間的尋思,在這些文學藝術作品理論中,產生的死亡意識不再只是環繞在肉體上、生理上的死亡,甚至更有精神上的死亡,由此,死亡的意涵加以延伸,探討了面向與範圍更加廣泛;本文是創作性論文,將試圖尋找並探討與自我相契合的生死觀點與作品、整理出自我對死生的詮釋,最後,創作作品將以自我對生死的理解為主題內容來加以描繪。

    If there’s a birth, there’s a death. Death is the only necessity in one’s life. Martin Heidegger, a German existentialist of 20th century, brought up a oncept “Being-towards-death”, presenting a notion that death is part of the existence of a man. As the termination of life, death is extremely dreaded. However, In regard to life, death is not meaningless, death manifest the meaning of life. Because of death, people will be aware of how fleeting life is; because of death, life is inspired ,enlightened and strengthened. Without the darkness of death, the resplendence of life couldn’t be revealed. Due to the binary re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people are inspired to explore death. As a result, death has become not only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a theme of numerous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ancient times. Nevertheless, through the pondering over death and life,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within those compositions is concerning not only physiology but also mentality. Thereby, the implications of death have been extended, and the aspects that we probe into have been boardened.
    This text is a creative paper, trying to find and explore the views and works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oneself, and to sort out a set of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and life.
    Ultimately,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nd life is used as the major theme to depict this work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 3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4研究方法與流程 5 1-5名詞解釋 7    1-5-1 死 7 1-5-2 不死 8 1-5-3 循環 9 1-5-4 輪迴 9 1-5-5 死生逾境 10 1-5-6 相位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2-1起點與終點 12 2-1-1 必經之途 12 2-1-2 生死如一 18     2-1-3 輪迴 20 2-2 時空轉移 23    2-2-1輪迴 23 2-2-2天堂、地獄 23 2-3精神困境 30 2-3-1生不如死與空虛寂寥 30 2-3-2冷漠 32     2-4生命價值的更高形式 36 第三章、創作內容、過程與方法 3-1創作內容 41 3-2創作流程 46 3-3表現手法 48 3-3-1表現風格 48 3-3-2空間安排 51 3-3-3氣氛與色彩搭配 56 3-4軟體的使用 58 3-4-1改變筆刷 58 3-4-2材質製作運用 60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分析 63 4-1創作主題與形式 63 4-2創作作品理念說明與分析 65 4-2-1蟬蛻系列一 65 4-2-2蟬蛻系列二 72 4-2-3蟬蛻系列三 79 4-2-4蟬蛻系列四 86 第五章、結論 5-1創作發現 93 5-2後續創作 95 參考文獻 96

    參考書目:

    周何主編,《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圖書出版,1990

    梁美儀、張燦輝編,《凝視死亡-死與人間多元省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尉遲淦編,《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2000

    歐陽可興著,《生死的另一層意義》,香港:中華書局,2005

    白格門著,黃美序譯,《白格門戲劇選集:第七封印》,台北:驚聲文物,1973

    陳少聰譯著,《柏格曼與第七封印》,台北:爾雅,1986

    陳戰國、強昱著,《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河南大學,2004

    劉小楓著,《詩化哲學》,濟南:山東文藝,1986

    王爾德著,程騏譯,《王爾德故事集》,台中;三久,1995

    謝冕、唐曉渡主編,《與死亡對稱-長詩、組詩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陸揚著,《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2007

    艾麗森摩根著,屈貝琴譯,《認識死後的世界》,台北:校園,1999

    馮滬祥著,《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台灣學生,2005

    懷特佛得著,《席勒》,王昭文譯,台北:遠流,1997

    陳彬彬著,《藝術裡的地獄天堂》,台中:好讀,2005

    參考期刊:

    曾豔冰,《論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東方論壇,1995年第二期

    馬步雲,《一個孤獨杳肋虛無人生—評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主人公福斯卡》,遼寧師專學報,1999年第二期

    楊傳鑫,《活著,做一個人一評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江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一期

    馬建高,《藝術家死亡意識的美學體現》,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1卷第三期

    參考論文:

    徐志杉,《作為哲學問題的生與死-兼談晚期希臘哲學》,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董敏,《超越死亡-論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中的死亡主題》,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謝昌任,《新約「死亡」概念及其生死教育意涵之研究—以耶穌與保羅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牛慧玲,《《存在與時間》中的死亡問題》,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

    邱婷婷,《莊子生死觀與《莊子》散文創作》,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參考網站:

    《佛洛伊德「死亡本能論」的動態模擬》,陶在樸(1998),2009.1.1,http://www.nhu.edu.tw/~lifedeath/data/%A4%E5%C4m/87%A6~%AC%E3%B0Q%B7|/%A6%F2%AC%A5%A5%EC%BCw%A1u%A6%BA%A4`%A5%BB%AF%E0%BD%D7%A1v.html

    《Dance of Death》,維基百科(2008),2009.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ce_of_Death_(album)

    《地獄》,維基百科(2009),2009.1.4,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8B%B1

    《電影與神學-第七封印》,蒙福應許之家(2007),2009.1.4,http://tw.myblog.yahoo.com/jw!RqClaTeABQOV12keBJtsx_8-/article?mid=180

    《地府十王圖》,東密佛像圖集(無日期),2008.12.31,http://image.bukon.idv.tw/image.php

    《中國古代法、宗教與國家-以地獄審判的發展為中心》,陳登武(無日期), 2009.1.4,proj1.sinica.edu.tw/~leghist/1215meetings/08.pdf

    《埃及宗教》,線上大英百科全書(2009),2009.1.4,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23629

    《The Book of the Dead》,THE PHARAOHS CLINIC(2005),2009.1.4,http://library.thinkquest.org/C005492/HTML/book_of_the_dead.htm

    《埃及神話》,維基百科(2008),2009.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8F%8A%E7%A5%9E%E8%A9%B1

    《太極》,維基百科(2008),2009.1.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6%A5%B5

    《曾文正工嘉言鈔》序,維基百科(2009),2009.1.9,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9B%BE%E6%96%87%E6%AD%A3%E5%85%AC%E5%98%89%E8%A8%80%E9%88%94%E5%BA%8F

    《Phase (matter)》,wikipedia(2008),2009.7.25
    http://schools-wikipedia.org/wp/p/Phase_%2528matter%2529.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