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敏雄 Chen ,Min-Hsiung |
---|---|
論文名稱: |
「意念風景」的創作探討 |
指導教授: | 袁金塔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0 |
中文關鍵詞: | 脈絡 、風景畫 、抽象 、主客觀 |
英文關鍵詞: | vein, a landscape painting, abstract,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這個研究主題並不是先訂定了明確的主題以後才開始做創作,而是有了一定數量創作作品後,才做整理創作脈絡的動作,因此對之前創作動機的整理與組織相對的更加重要。
本論文是從一位創作者的角度,試圖對自己創作過程的主題、技法、理念做分析並從脈絡中延展下一階段的創作。本研究主題為「意念風景」系列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包涵了六個章節,首先闡述創作動機以及研究範圍,由自己觀點出發來看待這階段創作的歷程;其次,在創作思想與理論基礎上談到對自己意念的表達及自由度的探尋,並探討東西方對風景畫的表現及詮釋,和風景畫的演變,並且提出一自己的觀點,即是透過對大自然觀察研究所產生半抽象的風景畫,也談及西方藝術史中,前輩、大師的經驗及理論基礎,並對自我的創作造成啟發。
在創作主題之條件與元素中,包涵創作要素,並藉此表達主客觀感受,而創作過程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則在說明創作過程中運用那些藝術形式、材料與繪製方式,是否能完整表達筆者之意念、涵意;最後,在作品解說的部份用透過創作過程所完成的作品來印證先前所題及的理論,盼能如同植物吸收養份一般為自己的創作綻放新芽。
Discussion of Creation “Conceptual Scenery”
Abstract:
The subject, “Conceptual Scenery”, had not been set up in advance until the researcher’s creations had been in quantity. After that, the way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created started to be clarified,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er’s paths of creating to originate the motivation and the mental organization.
In the researcher’s posi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researcher’s themes,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inventing; according to them, the next stage of creation is brought forward.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erial works “Conceptual Scenery,” including six chapters. Firstly, they narrate the creating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field. Secondly, the proceeding of creation is treated in the researcher’s opinion. Thirdly,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searcher’s thoughts and the hunting for the flexibility are theoretically mentioned. Fourthly, the performanc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on the landscape picture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discussed. Fifthly,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on nature produces “semi-abstract” landscape picture. Finally, the last part describes the researcher’s innovation from the predecessors’ and masters’ experiences and theories in the western art history.
Conditions and elements in the subject convey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Contents, forms,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instruct what were employed, how were done and if the works did communicate the researcher’s image effectively. At last, instructions on the paintings prove the above theories. By so doing, the researcher expect his future works to blossom like plants absorbing nutrients.
參 考 文 獻
一、專書
1. Bates Lowry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雄師出版社,1985。
2. Bernard Danvir 著張心龍譯《後印象派》,台北:遠流出版,民國84年。
3. Hugh Honour/ John Flaming著,吳介禎 等譯:《世界藝術史》,頁191。
4. Lamrance Gowing原著,羅竹茜譯(1999)。《馬蒂斯》台北 遠流出版社。
5. Micheal Polanyn、Harry Prosch著彭淮棟譯《意義》,台中: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2年4月再版。
6. 王美欽編著《克利藝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一刷。
7. 朱光潛《談美》,台北:京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12月再版。
8. 何政廣《康定斯基抽象畫派先驅》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85年出版。
9. 何恭上《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75年11月再版。
10.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2003
11. 吳冠中《要藝術不要命》台北,遠行,民國79年
12.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民國69年11月再版。
13. 李霖燦《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公司,民國92年。
14.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93年11月。
15. 法蘭斯瓦‧卡辛著《奧賽美術館典藏集》,台北:台灣麥克有限公司。
16. 肯尼斯 克拉克著/楊孟華譯《文明的腳印》,台中:好時年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2年8月再版。
17. 高山正喜久著王秀雄譯《立體構成之基礎》台北:大陸書店,1986年。
18. 康定斯基/吳瑪琍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出版。
19. 許鐘榮《西洋繪畫兩千年5重新古典主義到後現代派》,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20. 郭繼生《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5年再版。
21. 朝倉直巳著呂清夫 譯《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北星圖書公司,民國82年出版。
22. 漢斯‧澤德邁著 徐代德譯《近代藝術革命》,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59年再版。
23. 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Creative Eyes藝術的視覺及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再版。。
二、論文
1. 許靖宜《保羅克力創作思想的研究》,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頁69。
正式
三、參考網站
1. 參考自http://dnsback.ymhs.tyc.edu.tw/art/picasso.htm
2. 參考自http://iicm.cc.ntu.edu.tw/art/LiMetShu/scenery.html
3. 參考自http://tsf3.stenly.com/ism/06.htm
4. 參考自http://www.wretch.cc/blog/kufao/2784927
5. 參考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index.php?search=%E6%8A%BD%E8%B1%A1%E4%B8%BB%E7%BE%A9&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