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翁根第 Weng, Gen-Di |
---|---|
論文名稱: |
變異-工業化發展與生態環境創作論述 Variations - A Creative Expos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s and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
指導教授: |
朱友意
Chu, Yu-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4 |
中文關鍵詞: | 工業化發展 、生態環境 、變異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8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3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全球隨著經濟高速成長,環境污染問題也出現了極速性的惡化
現象,臺灣因擺脫不了國家競爭與經濟的發展的壓力下,不斷的向周遭生態環境
大肆的擴張與侵略,所造成的卻是環境惡化的日益增加。
因此,透過筆者繪畫創作之研究,探討工業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之關係
與連結,來反思人們對周邊環境漸變的漠視與無情,並以個人身處於當代環境之
主觀體認角度,配合個人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及文獻、作品表現形式、內容意涵
呈現的分析與探討,做一有系統理念創作與實務創作的統整,將生態環境議題轉
化為個人藝術創作之創作價值型態,形構日後的創作方法脈絡與創作特質。
最後,筆者想藉由幾乎專注冷靜的忠實描繪,表現出工業時代的冰冷都會現
象,將創作賦與更多隱喻或象徵的手法陳述,其創作內涵亦是在體現社會問題,
藉由藝術創作作為批判的手段,亦對於生態環境的潛在問題提出自身的關注與思
考,藉此突顯矛盾價值觀的當代現象,進而引發觀者對環境議題之重視與省思。
一、中文書目:
1. 何政廣,《世界藝術家全集 庫爾貝》,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2. 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六版。
3.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
4. 沈清松,《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臺北:立緒文化,1997。
5. 邱子容,《臺灣當代美術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初版。
6. 吳康,《哲學大綱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7. 高宣揚主編,《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8. 陳瓊花,《藝術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
9.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12。
10. 劉振源,《世紀末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
11. 蔣勳,《藝術概論》,臺北:東華書局,1995,初版三刷。
12.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
二、中譯書目:
1. AldoLeopold 著,費張心漪翻譯,《砂地郡曆誌》(Asand county almanac),新環境出版,1987。
2. Marita Sturken 著,陳品秀翻譯,《觀看的實踐》(Practices of Looking),臺北:麥田出版,2009。
3. Martin‧Jay 著,李健鴻校閱,《阿多諾》(Th. Adorno) (初版) ,臺北:桂冠圖書,1992。
4. Nochlin, Linda 著,刁筱華翻譯,《寫實主義》(Realism),臺北:遠流,1998。
5. Thomas Carlyle 著,《英雄與英雄崇拜》(Hero and Hero Worship),第一講,1840。
6. 讓.卡蘇,《當代視覺藝術的全景》(Panorama des arts plastiques
contemporains),伽利瑪出版社,1960。
三、期刊、論文與報紙:
1. 汪靜明,《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1998。
2. 汪靜明,《環境教育月刊》,第2 期,2003。
3. 林慶泉,《莊子環境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嘉義。
4. 范銚燻編,《臺灣地理環境與自然災害》,第7 單元,教育部補助大專校
院辦理永續發展通識課程。
5. 陳美蓉,《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交
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新竹。
6. 曾少千,《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第八期,2011。
7. 彭杏珠,《遠見雜誌》,第356 期,2016.02。
8. 《莊子自然哲學與當代環境保護初探》,《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7 卷第4 期,2001。
9.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 卷,第1 期,96。
四、網路資料:
1. 世界自然基金會,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8%87%AA%E7%84%B6%E5%9F%BA%E9%87%91%E4%BC%9A
2. 林日揚,2007.07,《危機年代》,第108 期, 2016.05.14,取自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818
3. 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環境資訊中心》,2016.05.12,ENS 瑞士,日內
瓦報導,2016.05.21,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5345
4. 高行健,2010.04.22,《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先生談美學》,國立清華大學
演講內容,2016.04.20,取自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
99news/hotnews-990422.php
5. 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2016,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05.htm
6. 羅斯頓(Holmes Rolston,III),《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2008.10.09,
2016.03.25 取自成功大學校http://web.ncku.edu.tw/m/404-1000-
17531,r616-1.php?Lang=zh-tw
7. 《環境科學大辭典》,名詞解釋,2002.02。2016.05.20 取自http://
terms.naer.edu.tw/detail/1315872/
五、參考影片:
1. 梁皆得(LIANG Chieh-Te),《老鷹想飛》,2016,臺灣,75min,紀錄片。
2. 齊柏林(Po-lin Chi),《看見臺灣》,2016,臺灣,93min,紀錄片。
3. 戴維斯.古根海姆(Philip Davis Guggenheim),《不願面對的真相》,2006,美國,98min,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