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順妹 CHANG SHUN MEI |
---|---|
論文名稱: |
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原住民族教材研究(1952---2007)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歷史事件 、教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50年代以來臺灣國(初)中所實施的歷史教育,由於當時受到國家基本國策的規範,
常以「中國」或「漢族」的史觀來編寫歷史教科書的教材,並且將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放
在中國史或漢人開發臺灣歷史的邊陲。即使80年代的臺灣已邁入民主化、本土化的社會,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教材中所編入的原住民族歷史知識,選用的論述方式往往忽略了原住
民族的觀點和立場,容易造成一般學子對於原住民族產生誤解與刻板印象。
本研究探討國(初)中歷史教科書(1952-2007)中有關原住民族教材的內涵,主要針對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進行整理與分析,試圖瞭解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質」與「量」的呈現。首先,探討「原住民族」相關歷史知識的資料論述與圖表分佈,探討重點為教材涵量與撰寫觀點等。再則,探討原住民族相關的歷史文獻,除可參考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外,同時瞭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與社會,以此做為分析或批判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規準。國(初)中的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演變過程,由「國編版時期」至「認識臺灣(歷史篇)」,這是原住民族教材「從無到有」的關鍵期,形成現在之「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之課程綱要因脫胎於此,因此,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相關知識乃能以一定分量呈現於各歷史分期中。
從研究結果顯示,有關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歷史知識與圖表分佈資料「量」的部分來看是單薄的,如歷史知識在「國編版時期」占0.3%、「認識臺灣(歷史篇)」占9.44%、「 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占12.31%,且偏重於傳統文化的描述,撰寫方式習慣以蜻蜓點水式呈現,概略分落於各分期中,難有脈絡可尋。在圖表方面,「國編版時期」無任何資料、「認識臺灣(歷史篇)」占14.19%、「 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占13%,呈現方式偏重於傳統文物、慶典等,給予人僅限於傳統與原始的印象。從「質」的方面觀察,編寫觀點是以「漢族」開發臺灣的史觀,呈現較多是原住民族被教化、綏服的歷程,鮮少見到原住民族在臺灣史上奮鬥的事蹟與貢獻。
臺灣的教育政策,受到基本國策的規範,雖然教材的編寫有一定的標準,但企盼在教材內涵中能有原住民族保家衛族的英勇事蹟,圖片資料的呈現除了文化慶典外,能夠更進一步呈現社會生活變遷的真實脈絡。在教學現場上的教師能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實施教學活動,除能夠讓一般學子對臺灣原住民族有正確的認識外,同時,原住民族的學子也能從歷史教科書中尋得定位自己的價值與重要地位。
一、教科書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3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民國53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三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8年。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初中歷史》第二冊,台北:台灣書店,民國57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0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6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 認識台灣(歷史篇) 全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8月,試用版。
王秋原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一年級上學期》,南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8,初版。
王秋原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一年級下學期》,南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2,初版。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一冊 一年級上學期》,翰林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二冊 一年級下學期》,翰林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8年,2月,初版。
黃朝恩等,《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一冊 (一上) 第二本》,台北:康軒文教
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07年9月初版。
黃朝恩等,《國民中學 社會課本 第二冊 (一下) 第二本》,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
二、專書
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十年來的台灣教育》,台北:台灣省教育,1945。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初版,台北市:聯經,2001。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民78)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版公司,1986。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王仲孚編,《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臺灣》教科書參考文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王仲孚,《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2003。
尹章義 , 《臺灣開發史研究》 , 臺北市 , 聯經 , 1989。
王鳳喈編著,《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正中書局,1994。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決者高一生
傳記》,臺北市:文健會,2006
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政府印刷,1991,6,頁410。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歷史〉(上) ,台北:草根文化,1998(87)
李任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1998年出版。
林素珍、林春治,《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5。
林炎成,《教科書內容商榷舉隅》,台北:台灣育英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再版。
芮逸夫,〈台灣土著各族劃一命名擬議〉,《台灣蕃族圖譜》(中譯本),臺北,南天,1994。
徐雪霞,《光復以來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其意識形態分析-系列之一:國初中本國史》,台南:供學社出版社,1991年出版。
康培德,《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2005。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初版,
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的想像世界》,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徐雨村,《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
教育部,(民86),《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作者,1997年出版。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1998年出版。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社出版:吳氏總經銷,1996年。
陳枝烈,《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1997。
陳安仁,《歷史教育通論》,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
黃政傑,《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出版社,1988(民77)
黃政傑,《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年出版。
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黃政傑等,《中小學新課程實施之相關配合措施研究》,教育部,1994年出版。
黃政傑,《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出版。
黃炳煌,《教育理想與理念》,台北:文景出版社,1991年出版。
黃炳煌,《教育問題透視》,台北:文景,(民77) ,頁117。
黃泉森 ,《台灣原住民之教育理論與實踐》,楊智文化,2000。
彭明輝,〈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 《台灣史學中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臺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溫振華,《台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 (清治時期)》,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7。
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
鄧憲卿主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集組編校,《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1997。
鄧相揚,許木柱著,《台灣的原住民史,邵族篇》,南投市:省文獻會,2000。
鈴木質著、王美晶譯,《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住民文化,1999年出版。
潘大和,《台灣開拓史上的功臣:平埔巴宰滄桑史》,台北:南天,1998年出版。
劉益昌,《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2002。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編纂 , 《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一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64,10。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編纂 , 《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64,10。
藤井志津枝,《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 》,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2001。
薛化元 ,《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2006年修訂三版。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1995年出版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1998年出版
三、學位論文
呂枝益,〈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內涵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00。
林秋亨,〈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瑞榮,〈小學社會科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劉曉芬,〈我國中學本國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
士論文,1991。
張英琴, 〈我國初級中等學校歷史教材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碩士論文,
1959。
張靜芬,〈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2。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淑玲,〈《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埩淑,〈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目標、教科書編輯及實施現況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鄭文芳,〈國中歷史教科書在教師教學歷程中使用情形之探討〉,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劉曉芬,〈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四、期刊論文
王仲孚,〈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5期,2000,2,頁10~14。
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中國史學會主辦:「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
內政部,〈文化資產保護法〉,《古蹟業務相關法令彙編》,台北:內政部,2001。
朱際鎰,〈歷史教育之理論與實質的分析〉,《訓育研究》,23卷3期,1984, 12,頁11~15。
朱際鎰,〈歷史、歷史教育、歷史教學〉,《中等教育》,29卷3期,1987,6,頁17~23。
朱麗珮,〈歷史教學的省思〉,《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2期,1992,8,頁179~190。
李宗薇,〈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卷1期,1998年1月,頁41~56。
李筱峰,〈期待一個理性的歷史教育〉,《中國論壇》,第十五卷第十期,台北:1983
李美玲,〈談當前國中的歷史教育〉,《歷史教學》,1卷4期,1989, 1,頁20~24。
李國祁,〈史學與歷史教育〉,《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印行,1982, 12,頁6~7。
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及教材之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第445期,1988,1,頁4~8。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季刊》三期,1977,頁41~47
李宜憲,〈大港口事件〉,《「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年,11月
林克勤,〈人與歷史交會的空間---從宜蘭縣史館的經驗談起〉,《人本教育札記》,第136 期,台北,2001
高文斌,〈李崠山事件之研究〉,《「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11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1989。
戴寶村,〈台灣是台灣史研究的重心〉,《中國論壇》二十九卷二期,1990,10。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46期,1991,11,頁44~49
邱添生,〈歷史教學應如何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中等教育》,29卷3期,1987 ,6,頁26~31。
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踐〉,《史學評論》,第11期,1986,1,頁57~85。
徐雪霞,〈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其歷史意義〉,《台南師專學報》第20期,1987,4,頁201~220。
張曉芳,〈就新的歷史教育觀念試編教材及教案〉,《歷史教學》,1卷4期,1988 ,1,頁4~9。
張建成,〈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教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多元文化月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6。
張耀宗,〈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象〉,《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四期,頁43-50,1996。
傅琪貽,〈大嵙崁事件〉,《「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11。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十五期,1900,9,頁7~9
陳昭順,〈莎韻之鐘的迷思 ----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歷史月刊》,79期,1994,8,頁108~114。
陳依玫,〈你瞭解他嗎?〉,《時報週刊》,第476期,1987,頁53-57。
陳枝烈,〈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教師天地》,第70期,1994,頁67-73。
陳枝烈,〈多民族教育觀點的國小社會科原住民族群關係教材之探討〉,載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1996,5。
陳麗華,〈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載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1996,5。
盛蕙珍,〈歷史教育、歷史教學與歷史教科書三者之關係〉,《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與省思》,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9,頁70~74。
黃振球,〈學校如何選教科書〉,《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台北:台灣,1989,頁93。
黃森泉,〈原住民社會教育之現在與未來〉,載於教育部教研會主辦,八十六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1994,3。
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18卷6期,1981,3,頁543~544。
黃俊傑,〈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思與言》二十四卷四期,1982,頁328~334
陳嘉和,〈歷史教育的宗旨及價值〉,《歷史教學》,1卷6期,1989,5,頁48~52。
葉小兵,〈對歷史教科書作用的反思〉,《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9,頁40~44。
葉憲俊,〈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國教輔導(雙月刊---自然與生活科技)》,43卷,第2期,2003,12。
潘繼道,〈從歷史教材談原住民的歷史教育〉,《原教界》,第3期,2005。
戴寶村,〈我國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學評論》,第11期,1986,1,頁113~134。
戴寶村,〈台灣是台灣史研究的重心〉,《中國論壇》二十九卷二期,1990,10。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1987年。
簡良平,〈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24(6),1991,頁153-162。
譚光鼎、湯仁燕,〈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鴻義章,〈太魯閣事件---東臺灣太魯閣事件初步探討〉,《「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11。
五、網路資訊
1.臺灣原民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2.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140.109.185.220/index.htm。
3.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網:http://www.apc.gov.tw/official/index.aspx。
4.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
5.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資訊網:http://www.edu.tw/high-school。
6. 國立教育資料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ioerar.edu.tw/。
7. 國立編譯館:http://www.nict.gov.tw/tc/allinfo.php。
8.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2.ncl.edu.tw/。
9.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
10.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http://www.museum.org.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