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元玲 Hu, Yuan-ling |
---|---|
論文名稱: |
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郁夫
Chen, Yu-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1999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朱熹 、天理人欲 、理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6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為題,探討宋代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對這一著名命題的觀點與見解。在以往的朱熹思想研究上,多集中於其理氣論與心性論,對於「存天理去人欲」,則僅從倫理學的角度作一介紹,研究成果可說較為貧乏與淺薄。或有以範疇史的方式,將「存天理去人欲」含攝於理欲論的範疇來討論,但因為涉及的時間之長、人物之多,對於朱熹一家的理欲觀,自然是無法深入探析的。本論文的研究方式則是另闢蹊徑,以宏觀的視野,從朱熹的思維模式(一體兩分、兩體合一)來解析「存天理去人欲」的意義;其次,則以天人相應的架構(時將天象明人事)去貫穿「存天理去人欲」背後的理氣心性思想,以論證「天理」之為第一義與「人欲」之為第二義,試圖呈現朱學體系的環環相扣,並深入探討 「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主體—「心」;最後,則是討論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思想的缺失及其反響。
參考書目一 古籍部份《朱熹集》(十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朱子語類》(八冊),南宋、黎靖德編纂,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伊洛淵源錄》,四庫善本叢書明本景印。《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二程集》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82。《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象山先生全集》上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二 今人著作(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台北:洪葉文化,1995。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儒學與廿一世紀》上下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中國哲學史學會編,《論宋明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王永祥,《中國古代同一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91。王瑞明、張全明,《朱熹集導讀》,巴蜀書社,1992。王瑞明,《宋儒風采》,湖南︰岳麓書社,1997。王樹人、喻柏林,《傳統智慧再發現》下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王懋竑,《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69。李日章,《宋明理學研究》,高雄︰三信出版社,1979。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1992。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鹽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杜維明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1989。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村賴裕也,《戴震的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6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朱熹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台灣開明書店,1964。林聰舜,《明清之際如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胡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姜允明,《心性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姜允明,《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台北︰明文書局,1994。祝次平,《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4。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高全喜,《理心之間》,北京︰三聯書店,199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6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78。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徐遠和,《洛學源流》,山東︰齊魯書社,1987。徐遠和,《儒學與東方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0。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1982。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台北︰洪葉文化,1997。梁啟超,《戴東原》,台北:中華書局,1970。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張立文,《戴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張立文主編,《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張立文主編,《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張立文主編,《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1997。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陳來,《人文主義的視界》,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陳郁夫,《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2。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陳榮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陳俊民,《中國哲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8。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10月。曾春海,《陸象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曾春海,《易經哲學中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3。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3。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化》,台北︰五南圖書,1996。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1997。賈順先,《宋明理學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楊天石,《朱熹及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1982。楊慧傑,《朱熹倫理學》,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鄒永賢主編,《朱熹思想叢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82。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劉樹勛,《閔學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墨子刻著,顏世安、高華、黃東蘭譯,《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鄧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劉曉波,《選擇的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77。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潘富恩、徐余慶,《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57。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三民書局,1971。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77。鍾彩均、張季琳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3。龐萬里,《二程哲學體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顧昕,《中國反傳統主義的貧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龔道運,《朱學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三 學位論文尹元鉉,《從朱子思想中之「天人」架構闡論其義理脈絡》,文化哲研博士論文,1996。王志銘,《朱熹與康德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大哲研博士論文,1994。王惠雯,《朱熹心與理一思想之研究》,輔仁哲研碩士論文,1992。方蕙玲,《鵝湖爭議真諦之研究—由朱陸對認知的主張看鵝湖爭議之真諦》,東海哲研碩士論文,1987。田炳述,《從理學到心學之發展看王陽明心學的特色》,文化哲研博士論文,1995。林浩德,《陸象山心學研究》,輔大哲研碩士論文,1985。林鯤洋,《戴震之哲學思想研究—以性論為中心》,文化哲研碩士論文,1994。柯志明,《朱熹主體理論之研究》,中央哲研碩士論文,1991。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大中研博士論文,1991。胡健財,《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政大中研碩士論文,1989。黃甲淵,《陸象山道德哲學之研究—以「心即理」為中心》,東海哲研碩士論文,1990。崔知泰,《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輔仁哲研博士論文,1991。傅玲玲,《陸象山道德哲學研究》,輔大哲研碩士論文,1994。趙世瑋,《戴震倫理思想研究》,中山中研碩士論文,1995。鄭相峰,《朱子心論研究》,台大哲研博士論文,1994。劉錦賢,《戴東原思想析論》,台師大國研博士,1989。蔡馥穗,《清儒人性論研究》,高師大國研碩士論文,1996。四 期刊論文趙雅博,〈明天理滅人欲探微〉,《中國國學》第十五期,頁75-89。劉述先,〈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論或是二元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陳殿云,〈理與欲〉,《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十四期,1984年1月,頁24-27。袁信愛,〈朱熹理氣論中的人學思想〉,《哲學與文化》,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