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美如 |
---|---|
論文名稱: |
影響台灣圖書出版業組織創新程度之決定因素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炳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圖書出版業 、組織創新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80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組織創新的理論架構,整理出影響組織創新程度的決定因素,並
以問卷調查、資料分析與個案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的市場現
況與創新發展,並分析影響台灣圖書出版業組織創新程度的決定因素為何,使台
灣的圖書出版業者,能夠對自身組織進行診斷,了解組織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創
新,使圖書出版產業能夠維繫生存、持續成長。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台灣圖書出版業之規模仍以中小型為主,且出版
社家數仍持續增加,每年仍有近四萬種新書出版,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出版業
也開始以異業結盟的方式,試圖以新的產品、通路與行銷方式,提高企業利潤與
價值。而伴隨著新科技的衝擊與網路的發展,許多圖書出版業者開始以創意的角
度,運用新的科技,結合相關產業,將產品持續升級,以建立競爭優勢,也使得
「數位出版」成為出版業近年來、也是未來應持續觀察的重要創新發展。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公司的規模大小,整體而言,對於組織創新程度高低
並無顯著影響,如何運用組織資源與制度,保持積極的態度,將創意轉變為成功
的創新,才是影響創新程度與企業價值的關鍵。
在影響台灣圖書出版業組織創新程度的因素上,研究發現,圖書出版業整體
的創新程度與「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皆呈現高度的正相關,並以「管理創新」
層面中「工作環境創造力」的影響程度較大。對出版業而言,每一本書都是創新
的產品,從一本書的定位與選題開始,都需要每個員工的創意思考,並經由不同
部門間的溝通聯繫,瞭解市場變化與需求,不斷翻新編輯與行銷的方式,以提高
整體創新的程度。而組織對創造力的鼓勵與支持、提供的資源與自主度,也直接
反映了組織結構上的自由度與彈性,一個活潑且富有創造力的工作團隊,自然能
夠因應環境、掌握市場趨勢,發想出創新的行銷與策略,來提升組織價值與創新
程度,進一步實踐出版理想。
創新不是高科技產業或大型公司的專利,而是對生存環境的認知與成功創意
的表現,因此,對於創新,圖書出版業者應隨時掌握環境與市場變化,吸取國內
外資訊,在出版企畫上發揮創意;並秉持「多接觸、多關心、多參與」的積極態
度,從模仿和學習同異業間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創新模式,才
能夠透過創新產生的差異化,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2003 年版》。台
北市:中華徵信所。
毛曉鷁(2002)。《創業家精神之構成與體現》。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王柏年(1998)。《高科技產業革新性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乾任(2004)。《台灣出版產業大未來—文化與商品的調和》。台北縣中和市:
華文網。
行政院文建會(2000)。《1999 年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圖書雜誌出版市場研究報告》。
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新聞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台北: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4)。《出版年鑑二OO 四年》。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任金剛(1995)。《組織文化、組織氣候、及員工效能:一項微觀的探討》。國立
台灣大學商學系博士論文。
余玉英(2000)。《數位圖書資訊服務策略聯盟績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至慧(2001)。《企業特性、人力資本、產業環境與組織創新》。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瑄(2003)。《台灣地區數位內容產業知識管理與創新策略發展現況分析—以
遊戲及3D 動畫廠商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璋、陳明發(2004)。《創意變生意》。台北:商周出版。
吳健鑫(2003)。《我國中小型資訊軟體業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行為之研究》。政
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靜(1992)。《影響組織創造力發展之因素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區高科技公
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適意(2002)。《圖書出版業總編輯人格特質與決策風格之關係研究》。南華大
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
術專刊》,1985 年夏季號:29-53。
呂執中編譯(2003)。《電子化策略與經營模式》。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Afuah,
A. & Tucci, C. L. [2001].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 Text and
cases. New York : McGraw-Hill.)
宋瑛堂譯(2004)。《創意無限公司》。台北:藍鯨。(原書Mauzy, J. & Harriman,
R.[2003]. Creativity, Inc. : Building an inventive organization. Boston: Havard
Bussiness School Press.)
李天任、藍莘譯(1998)。《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李光祥(2001)。《圖書出版產業中網路書店與實體通路整合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再長譯(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原書Daft, R. L. [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Cincinnati, OH : South-Western .)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天下遠見。(原書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 Free Press.)
李芳齡、李田樹譯(2003)。《創新者的解答》。台北:天下雜誌。(原書Christensen,
C. M. & Raynor, M. E. [2003]. The innovator’s solution.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李信螢(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與創新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保成(1995)。《台灣地區企業採用網際網路之決策因素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明權(1999)。《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
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樊(2002)。《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
周明慧(1997)。《「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周旭華譯(1998)。《勇於創新:組織的改造與重生》。台北:天下文化。(原書
Tushman, M. L. & O’Reilly Ⅲ, C. A. [1997].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原
書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 Free Press.)
周倩、林華(1997)。〈電腦網路與傳播問卷調查〉,「中華傳播學會1997 年學術
研討會」論文。
林大景(1999)。《公營事業因應民營化政策進行多角化經營之規劃參考模式的初
期先導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呈達(2002)。《寬頻網路「使用與滿足」研究—比較ADSL 與Cable Modem
之異同》。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杏潔(2000)。《電子商務之創新模式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美惠(2001)。《網路電子書企業之核心資源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南華大
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
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林靈宏、劉水深、洪順慶(1994)。〈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
係研究〉,《管理評論》,13(1): 57-77。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全世界最快速致富產業的經營KNOW-HOW》。
台北:帝國文化。
邱琪瑄、黃宗仁(2004)。〈台灣地區出版社經營電子書市場決策因素之研究〉,「銘
傳大學2004 傳播管理研討會—『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學術研討會」
論文。
金周英、田克錄、侯世昌、陳勁等譯(2001)。《知識經濟的創新策略—智慧的覺
醒》。台北:知書房。(原書Amidon, D. M. [1997].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ing.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俞國定(2002)。《知識內容產業的成長策略—以商業週刊媒體集團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EMBA 碩士論文。
洪千惠(2002)。《台灣書系出版之運作與功能》。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洪明洲譯(2000)。《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原書Quinn, J.
B., Baruch, J. J. & Zien, K. A. [1997]. Innovation explosion: Using intellect
and software to revolutionize growth strategi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Adult Publishing Group.)
范佳惠(2002)。《顧客關係管理系統的價值衡量模型應用於圖書出版業》。南華
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真成(2001)。《電子書出版的未來》。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郝明義(1999)。《工作DNA》。台北:大塊文化。
徐宜君(2003)。《跨國出版集團在台灣市場的進入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
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明祥(1996)。〈技術密集產業技術創新過程及關鍵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輔
仁管理評論》,3(2):21- 48。
高宜君(1991)。《Peer-to-peer 之企業競爭策略與經營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慧(2001)。《組織文化、組織知識創造情境與組織創新之關連性研究—以台
灣資訊硬體產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沛洋(1997)。《企業運用電子商店之決策因素與經營模式研究》。國立交通大
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錚(2002)。《圖書出版編輯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城邦
出版集團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碧芬(1995)。《組織結構與跨部門衝突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郭家銘(1999)。《圖書出版的數位化現象暨其科技歷程探索》。南華大學出版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曉梅(2001)。《臺灣圖書出版業之變遷探討~以正中書局為例》。世新大學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和(1999)。《圖書出版業資訊化對組織結構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
刷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元(2004)。〈培養具競爭優勢的出版產業〉,《出版與文學—見證二十年海峽
兩岸文化交流》,頁14-16。
陳信元(2004)。〈民國九十二年圖書出版市場概況〉,《出版年鑑二OO 四年》,
頁191-196。
陳忠勝(2002)。《我國無線電視數位化之產業分析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松(2002)。《企業資源特性與研發策略對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半導
體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敏(2002)。《連鎖書店顧客關係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
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陳碧慧(2002)。《廠商激勵措施及其類型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以創新育成中
心進駐廠商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青美(2003)。《圖書出版業者之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
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惠玲(2005)。〈時報出版事事早一步-《達文西密碼》裡的暢銷秘密〉,《30
雜誌》,5:133-135。
〈創新競爭力論壇〉會議資料(2004 年1 月30 日)。台北市:第十二屆台北國
際書展。
傅正芬(2003)。《影響圖書出版業經營策略之外在環境因素研究》。國立南華大
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柏升(2003)。《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經營之垂直整合效益研究:以東森與三立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茹(2002)。《圖書出版業電子化程度評估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金都(2000)。《從行銷通路看台灣童書出版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
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楊幼蘭譯(2004)。《如何做好創新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原書Richard Luecke.[2003].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oston: Havard Bussiness School Press.)
楊芩雯(2003)。〈幾米‧王文華,如何暢銷到中國?-2 個台灣文化品牌的打造
故事〉,《數位時代雙週》,58。上網日期:2004 年7 月12 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mag/2003_05_15/2003_05_15_978.html
葉人鳳(2003)。《圖書出版業通路網路化之核心資源特性與經營策略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義政(2001)。《影響企業採用禮品電子交易市集之決策因素探討》。國立台灣
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詹宏志(2004)。〈回想並思考溫世仁的話〉。上網日期:2004 年12 月12 日,取
自《城邦讀書花園詹宏志專欄》
http://www.cite.com.tw/column.php?boss=20041021-2
詹雅琪(2001)。《數位出版商務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
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誠品好讀(2004)。〈2004 出版備忘錄〉,《誠品好讀》,50:52-63。
廖元祺(2001)。《美國職業籃球聯盟集體協商之研究—以1998 年度協商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梅馨(1998)。《圖書出版產業類型之探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劉建毅(2003)。《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立網路書店經營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
國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初、蔡明田、莊立民(2001)。〈台灣高科技企業組織創新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1(1):53-71。
劉筱燕(2003)。《從出版趨勢看編輯角色的轉變》。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
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翰璋(2000)。《圖書出版之互補性產業演進與產品創新速度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達(2000)。《市場資訊處理程序與組織記憶對行銷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
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志豪(2003)。《創新來源之研究—技術推力或市場拉力》。長榮經營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盧玫伶(2003)。《從智慧財產權之觀念探討網路出版的經營型態》。南華大學出
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盟晃(2003)。《以創新傳佈理論探討電子書閱讀器導入電子書包市場之經營策
略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
台北:臉譜:城邦文化。(原書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賴文樹(1997)。《企業採用電子商店決策因素與實施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姿蓉(1998)。《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聰美(2002)。《台中市連鎖書店消費者滿意度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諾貝爾書
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良凱(2004)。〈民國九十二年數位出版業概況〉,《出版年鑑二OO 四年》,頁
291-297。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
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如(2000)。《華文出版邁向單一市場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參考文獻
Afuah, A. (2003).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 and profits.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Conyi, R., Coon, H., Lazenby, J. & Herron,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4-1184.
Baldridge, J. V. & Burnham, R. (1975).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 165-176.
Berger, A. A.(1991). Media research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Blau, J. R. & McKinley, W. (1979). Idea,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 200-219.
Boseman, F. G. & Phatak, A. (1988). Cas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Wiley.
Brandenburger, A.M. & Nelebuff, B.J. (1996). Co-opetition : A revolution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 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 New York: Doubleday.
Churchill, G. A., Ford, N. M., Hartley, S.W. &Walker, O. C. (1985). The
determinants of salesperson performance: A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103-118.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0(3) : 363-397.
Cohen,W. M. & Levinthal, D.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28-152.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Elsevier.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Damanpour, F. (1996).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Deve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42(5): 693-716.
Damanpour, F. & Evan, W. 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amanpour, F., Szabat, K. A. & Evan,W. M. (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6(6): 587-601.
Deshpande, R., Farley, J. U. &Webster, F. E. (1993). Corporate culture,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in Japanese firms: A quadrad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23-37.
Dougherty, D. & Bowman, E. H. (1995).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4): 28-44.
Downs, G..W. & Mohr, L. B. (1976).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700-714.
Frambach, R. T. (1993). An inte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5): 22-41.
Freeman, C. A. (1973). A study of success and faliur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B. R.
Williams(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Halsted.
Gobeli, D. H. & Brown, D. J. (1987). Analyzing product innov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30(4) : 25-33.
Govindarajan, V. & Gupta, A. K. (1985). Linking control systems to business unit
strategy: Impact on performanc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0(1):
51-66.
Gronhaug, K. & Kaufmann, G. (Eds.). (1988). Innovation: A 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Gudmundson, D., Tower, C.B. & Hartman, E. A. (2003). Innovation in small business:
Culture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do matte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8(1): 1-17.
Hage, J. &Aiken, M.(1970). Social change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Hage, J. (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Wiley.
Han, J. K., Kim, N. & Srivastava, R. K. (1998).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Marketing, 62(4):
30-45.
Hayes, D. C. (1977).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52(1): 22-39.
Henderson, R.M. & Clark, K.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 : 9-32.
Higgins, J. M. (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23(6):32-35.
Hitt, M. A. (1975). The creativ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9(4):
283-290.
Holy, K. (1988). 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7(3):
249-251.
Hull, F. & Hage, J. (1982).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 Sociology, 16: 564-577.
Kanter, R. M.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69-211.
Khan, A. M. & Manopichetwattana, V. (1989). Innovative and noninnovative small
firm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Science, 35(5): 597-606.
Kim, L. (1980).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structur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 225-245.
Kimberly, J. R. & Evanisko, M. J. (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4): 689-713.
King, N. &Anderson, N. (1995).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 London;
Bost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Lawrence, P. & Lorsch, J. (1967).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1): 1-17.
Lertwongsatien, C. &Wongpinunwatana, N. (2003). E-commerce adoption in
Thailand: An empirical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6(3): 67-83.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umpkin, G. T. & Dess, G. G. (1996a).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1(1) :
135-172.
Lumpkin, G. T. & Dess, G. G. (1996b). Enrich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A reply to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r pioneer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1(3) : 605-607.
Lynn, G. S. &Akgun, A.E. (1998). Innovation strategies under uncertainty: A
contingency approach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0(3) : 11-19.
Merchant, K. A. (1981).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budgeting system: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56(4):
813-829.
Miller, D. & Friesen, P. H. (1982). 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
1-25.
Moch, M. K. & Morse, E. V. (1977). Size, centr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doption
if innov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 716-725.
Oates, K. (1997). Innovation is everybody’s business. Management Services, 41(5):
8-13.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ichard, C. &Williams, T. Q. (2002). How to get your e-book published: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world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USA:Writer’s Digest Books.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erer, F. M. (1984). Innovation and growth: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ebora, T. C., Hartman, E. A. & Tower, C. B. (1994). Innovative activity in small
business: Competitive context and organization leve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1: 253-272.
Steers, R. M. (1975).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4): 546-558.
Tan, R. R. & Lung, S. S. C. (1997).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R & D in Taiwan : An
empirical study focu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onent of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3: 762-795.
Torrance, E. P. (1966).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Utterback, J. M., Allen, T.J. & Sirbu, M. H. (1976).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in five
industries in Europe and Japan.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3(1): 3-9.
Utterback, J.M. (1941).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How companies can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Van de Ven &Andrew, H. (1986).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5) : 590-609.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olfe, R. A. (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405-431.
Woodman, R.W., Sawyer, J. E. & Griffin, R.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 293-321.
Yamin, S., Gunasekaran, A. & Mavondo, F. T. (1999). Innovation index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study of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7(5): 495-503.
Zaltman, G., Duncan, R. & Holbek, J. (1973).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Wiley.
三、線上資料
台灣出版資訊網(2004)。http://www.tpi.org.tw/index.htm
城邦讀書花園(2004)。http://www.cite.com.tw/
城邦電子雜誌(2004)。http://ebook.cite.com.tw/
時報悅讀網(2004)。http://www.readingtimes.com.tw/
智慧藏百科全書網(2004)。http://www.wordpedia.com/
遠流博識網(2004)。http://www.ylib.com/
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2004)。
http://www.publishers.org.uk/paweb/paweb.nsf/pubframe!Open
四、深度訪談資料
李傳理,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2005 年1 月11 日,面訪。
林馨琴,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總編輯,2005 年1 月11 日,面訪。
薛良凱,城邦出版集團,網路事業部經理,2005 年1 月4 日,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