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辛愛梅
Hsin, Ai-Mei
論文名稱: 認同對球隊的影響-以某大學女子排球校代表隊為例
Influence of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the Women Volleyball Team of a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認同一般生校代表隊人際互動姊妹淘情誼學長學弟制
英文關鍵詞: identity, non-athlete school tea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isterhood, hierarchy of senior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旨在探究某大學一般生女子排球校隊的發展沿革,分析球隊成員人際互動和認同,以及認同對球隊存續的影響力。研究方法主為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並訪談歷屆排球隊長、球員和教練共六人。由觀察和訪談得到的結果如下:(一) 球員雖不滿意教練選材與比賽時在場邊給予指導的方式,但教練隊球員的關心能緩解球員的不滿與衝突的發生;從公領域的頻繁互動和私領域的密切相處可知球員間感情深厚,球員藉著與他人的互動加深認同的知覺和層次,進而將對校隊身份的認同擴大至球隊,也滿足球員追求安全感、人生意義以及女性運動員對情緒和人際關係的重視;私領域平行階級的相處可能影響公領域學長學弟制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衝突,動搖其維繫秩序與傳承、教育的功能,但由於對球隊的認同以及女性運動團隊重視人際關係和情緒感受的人際相處特性,所以能優先考量對方的感受、雙方的深厚交情以及對球隊最好的選擇,避免或緩解衝突與衝突後的負面影響。 (二) 球員對校隊身分的認同始於想加入球隊的傾向,隨著認同的加深進而內化球隊的思想和價值並用言行體現,藉由與其他球員的互動和對校隊身分的認同,球員知覺自己為球隊的一份子之後,便會以視球隊的規範、目標和利益納為自我的一部分,自發地為球隊而付出作為認同的表現,更會加強對運動的熱情產生運動承諾,因此球隊出現困難時,也會盡力提供幫助以解決困境,進而幫助球隊存續;但球員的長期投入和付出仍必須仰賴成就感和樂趣的獲得而延續。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on-athletic women volleyball team of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layers, self/team ident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on the continuance of a team.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are field researc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previous captains, players and a coach of the team, a total of 6 people.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lthough players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coach’s way of selecting people and the sideline instruction, the care from coach is able to ease their dissatisfaction and to prevent conflicts from happening. From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close contact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ers is strong and deep. Players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and level of identity from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then the self-identity would be expanded to team identity, meeting the players’ pursuits of a sense of security, meaning of life, as well as the female athletes' focus of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wever, in the parallel class of private sphere, it could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chool mentoring scheme and create conflicts, affecting the order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However, with the team identity and the feature of female athletic team—emphasi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feeling—they can take other’s feelings, relationship, and the best choice of team as priority, avoiding conflicts or eas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nflicts. (4) Players’ team identity starts when they would like to join the school team. As the identity deepens, the thoughts and values of the team are internalized and shown through statements and action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layers and identifying with the team, players will view the rules, goals and interest of the team as part of themselves once they are aware of that they are part of the team. They will spontaneously pay out as a way to show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port commitment would be generated through stronger enthusiasm in sports. Therefore, when there are difficulties on the team, players will do their best to provide help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helping the team to survive. However, player’s long-term devotion still needs to rely on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fun to continue.

    第一節 一切的開端:相遇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運動教練 6 第二節 女性運動員團隊文化 7 第三節 用象徵互動主義定義人際互動 9 第四節 衝突理論 10 第五節 認同理論 12 第六節 球隊組訓、經營和管理 19 第參章 事前準備-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質性研究 23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24 第三節 資料取得與運用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8 第五節 研究者立場 29 第六節 研究步驟 30 第七節 研究可信任度 31 第八節 章節安排 32 第肆章 球隊的組成:教練我們想打球! ………………………………….33 第一節 對排球的堅持-球隊成立起源 33 第二節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學校資源有限造成的困境 36 第三節 球隊都在做什麼-球隊運作模式 42 第四節 這是一支怎樣的球隊-球隊文化 49 第伍章 預賽:人際互動中的階級與衝突 ………………………………….53 第一節 光鮮亮麗下的陰影:摩擦與衝突 53 第二節 球隊堅實的後盾-深厚的感情 68 第三節 支撐球隊的骨幹:隊長和學長學弟制 76 第陸章 複賽:全心投入-認同的建構 ………………………………………87 第一節 為什麼想加入球隊 87 第二節 因為我是校代表隊球員 88 第三節 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90 第四節 對球隊的承諾 98 第六節 比賽會結束-但認同會延續 104 第柒章 結論:球落地的剎那-終點與起點的交錯.. ……………………...108 第一節 一番波折後的正軌 108 第二節 對現有運動團隊研究的回應 11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3 引用文獻 ……………………………………………………………………...11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2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示例) …………………………………………………..124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1988) 。大專排球運動聯賽 (University Volleyball League) 。取自SSU大專學生運動網,UVL大專排球運動聯賽國內賽事介紹網址http://www.ssu.org.tw/games/game_info.php?id=3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4)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3學年度排球運動聯賽競賽規程。取自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UVL大專排球聯賽網址http://web2.ctusf.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24%3A103&catid=76%3A2011-10-06-01-29-40&Itemid=31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2005) 。國際排球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包德明 (1989) 。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 ,16-19。
    古仁星 (2006) 。國小棒球隊組訓及經營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朱龍祥 (1997)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何肇益、林如瀚 (2009) 。運動承諾模式在競技與健身運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4) ,85-95。
    何篤光、吳政隆 (2014) 。運動員認同對行為影響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3 (2) ,62-73。
    吳芝儀 (2003) 。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頁143-170) 。南華大學:嘉義縣。
    宋鎮照 (1997) 。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汪明生、朱斌妤 (1999) 。衝突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業謙、周光淦 (譯) (2002) 。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David J., & Julia J., 1998)
    林文蘭 (2011) 。棒球文化:紅土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臺北市:遠流。
    林佩璇 (2000) 。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冠君 (2006) 。臺灣地區空手道教練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容 (2009) 。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會研究,16,197-229。
    洪知俊 (2007 )。學長制在排球隊中的角色功能──以某大學男子排球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 。探究運動熱情、運動員認同與運動承諾之相關。國北教大體育, (8) , 54-61。
    涂馨友、闕月清 (2014) 。自我認同運用於大專運動員職業選擇歷程之探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9 (1) ,41-56。
    高三福 (2001) 。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三福、簡耀輝、莊仲仁 (2002) 。團隊文化的建構與內容:質化研究的途徑。大專體育學刊 ,4(1) ,23-32。
    張玫君 (譯) (2000) 。解釋性互動論。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enzin, K. N., 1989)
    張芬芬 (譯) (2006)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書廊。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84)
    張思敏 (2003) 。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與管理。學校體育,13(5) ,23-29。
    張春興 (1987) 。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 (2002)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線上電子辭典,網址: http://140.111.34.46/dict/.
    教育部體育署, (101學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 。教育部體育署編定。教育部體育署發行。103年4月
    教育部體育署, (101學年度學校統計年度報表) 。教育部體育署編定。教育部體育署發行。103年4月
    教育部體育署, (102學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 。教育部體育署編定。教育部體育署發行。104年4月
    教育部體育署, (102學年度學校統計年度報表) 。教育部體育署編定。教育部體育署發行。104年4月
    莊明貞、陳怡如 (譯) ( 2006 ) 。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Corrine, G., 1999)
    許瓊云 (1992) 。體育教師之工作倦怠及因應策略。臺灣省學校體育,10,40-44。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 (2005) 。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
    陳彥君、許含笑 (2013) 。提升工作團體認同:探討轉換型領導與部屬性格之角色。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2),73-100。
    陳麗蘋 (2004) 。大專校院女性參與運動校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實定 (譯) (1990) 。當代社會心理學。臺北市:結構群。 (Deaux, K., & Wrightsman, L. S., 1980)
    黃珮瑜 (2002)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雅惠 (2003) 。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究-以參與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慶源、高明瑞、汪明生 (2004) 。非營利組織目標認知與經營管理策略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中國行政評論,13(3),29-74。
    楊志顯 (2002) 。我國大專院校運動團隊管理策略及其考量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 ,35-45。
    楊漢琛 (2003) 。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調查。大專體育學刊,5(1) ,63-73。
    葉至誠 (2005) 。社會學是什麼。新北市:揚智文化。
    葉憲清 (2005) 。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小雯、程景琳 (2012) 。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趙冉 (譯) (2000) 。走向自由。雲南省:雲南人民出版社。 (John. K., 2000)
    劉一民 (2005) 。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珠利 (2003) 。臺灣年輕女性的兩性關係 ―從「關係中的自我」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01) , 56-69 。
    潘松濂 (2001) 。細說社會心理學。新北市:建安出版。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
    鄭稼棋 (2008) 。「球場?還是我的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許雅雯、蔡鳳純、陳聖芝 (2010) 。健身運動依賴、承諾、認同和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 (2) ,23-31。
    穆憲 (1994) 。邁向人生的坦途。新北市︰新雨出版。
    蕭美珠 (1992) 。組訓運動代表隊之意義、功能和方式。大專體育,10,45-48。
    謝艾萍 (2007) 。高中籃球教練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謝秀芬 (1997) 。已婚女性的生活困擾與家庭福利之因應。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 (頁207-238) 。香港:樂學書局。
    謝明輝 (2012)。臺灣運動團隊文化研究之探討。政大體育研究,(21),27-40。
    簡后淑、季力康 (2005) 。運動承諾模式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81, 153-158。
    簡春安、鄒平儀 (1998) 。社會工作與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藍光炤 (2005) 。借鏡非營利組織經營理念談學校組織經營的策略。臺灣教育,636,43-45。
    顏友莉 (2006) 。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代表隊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魏池伊、高三福 (2011) 。女性運動團隊之姊妹淘情誼與女同志現象。大專體育,(112) ,1-7。
    嚴祥鸞 (1998) 。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
    蘇進棻 (1989) 。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Bandura, A. (1969).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ewer, B.W., Raalte, J.L.V., & Linder. D.E. (1993). Athletic identity: Hercules, muscle sorachilles he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4,237- 254.
    Brief, A. P., & Aldag, R. J. (1976). Correlates of role indi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4), 468.
    Bucher, C. A. (1971).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including athletics: Ventura, CA: C.V. Mosby Company.
    Carroll, M. N. (200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rust and loyalty within single sex
    friendships. National Undergraduate Research Clearinghouse,
    5.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webclearinghouse.net/volume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a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Emmons, R. A. (1999). 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s: Motivation and spirituality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Guilford.
    Hogg, M. A. 2003. Social identity. In M. R. Leary & J. P. Tangney (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 462-479). New York, NY: Guilford.
    Jensen, C. R. (1992).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 programs. Malvern, PA: Lea & Febiger.
    Jordan, J. V., Kaplan, A. G., Miller, J. B., Stiver, I. P., & Surrey, J. L. (1991). Women’s growth in connection writing from the Stone Center (pp. 67-96). New York, NY: The Guildford Press.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Nowicki, S., & Yaughn, E. (1999). Close relationshipand complementary
    interpersonal styles among men and women. Social Psychology, 139, 473-478.
    Ortmann, A., & Tichy, L. K.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aboratory:
    Evidence from prisoner’s dilemma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9, 327-339.
    Pendleton, S. (2001). Motivating female athletes for success in basketball.
    Coach and Athletic Director, 70(7), 96-97.
    Pratt, M. G. 1998. To be or not to be: Central question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D. A. Whetten & P. C. Godfrey (Eds.),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s: Building theory through conversations, 171-207.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wdeke, T. (1998). Is athlete burnout more than just stress? A sport commitment perspectiv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6, 45-45.
    Tajfel, H., & Turner, J. 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 W. G.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7-24) . Chicago, IL: Nelson-Hall.
    Wilson, P. M., Rodgers, W. M., Carpenter, P. J., Hall, C., Hardy, J., & Fraser, S. N.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behavior.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5(4), 405-421.
    Yin, R. K. (201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